蘇軾臨終絕筆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3層境界,多數人只能到第2層

2020-12-14 縱筆畫江山

有人說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他一生坎坷,卻處事豁達,硬是將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瀟灑的人生。

林語堂先生曾用一大串的詞彙形容他:「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書法家、巨儒政治家、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詩人、小丑。」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他在各種身份至今切換自如,他雖然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人生最大的豁達,但他可以像蹣跚學步的孩子一樣,摔倒後,再爬起來。

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曾到赤壁磯遊玩,看江水奔騰,驚濤拍岸,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江水悠悠,來去皆成空,我們所追求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一切都是虛幻的夢境,既然是夢還有什麼好糾結的呢?一時間心胸打開,被貶的愁苦也漸漸釋然。

他在黃州與朋友出遊,不巧碰撞上下雨,朋友紛紛躲避,只有他淡然地站在雨中,任憑風雨吹打,依舊緩步前行,昂頭高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被貶黃州,本應是他人生一段沮喪的時光,可他卻在身處低谷時,做出了最好的詩詞。

關於人生的意義,我想沒有人能比蘇軾看得更透徹了。

蘇軾臨終絕筆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3種境界,多數人只能到第2種

蘇軾的流放生涯一直到宋徽宗繼位大赦天下才結束,在返京途中,聽聞兒子蘇過就任中山府通判,便為兒子寫下一首《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短短4句,道盡了人生的3大境界,更是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蘇軾也曾追求功名利祿,但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早已失去了當年的躊躇滿志。

幾十年的官場沉浮,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所以,他希望兒子不要重複自己的人生,所以在彌留之際寫下這首詩,以「廬山煙雨」為喻,教兒子莫要執著於官場功名,用過來人的身份,對兒子進行敦敦教導。

唐代的青原惟信禪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人生有3大境界,第一層: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層: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層: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但大多數人只能到大第二層。

東坡此詩,正用此意。

相關焦點

  • 蘇軾臨終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4句暗藏禪機,道盡人生真諦
    我想,關於人生意義沒有用人比蘇軾更透徹了,而他在臨終前為兒子寫下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4句寫盡人生真諦,令人叫絕《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這是一首禪詩,體裁為七言絕句,也稱《觀潮》。
  • 蘇軾生前最後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蘇軾生前最後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中國人更熱愛詩歌。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在前三句看來,寫得極為精彩,然而結尾的最後一句,卻又將首句重複。詩歌最忌諱重複,很多人曾經為之困惑,難道是蘇軾已經年老氣衰,以至於出現了這種重大失誤嗎?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顯得珍貴。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說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關於這個話題,千年前的文人蘇軾有話說:蘇軾這一生,有過很多身份。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1101年夏天,蘇軾長途跋涉,身困力乏,腹瀉之後,又遇熱毒,齒間出血不止,竟氣絕而逝。蘇軾在去常州之前,寫給兒子一首《廬山煙雨》,也是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詩。詩的第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意指這世界雄渾壯闊,美輪美奐,實在美妙得不得了,因此才有第二句「未到千般恨不消」,總是要不停去追、去求,企圖達到與世界一樣雄渾壯闊、無比美妙。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假如你想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一定不要找李白,他太過於狂傲,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找杜甫,他的命太苦,對生活沒有信心;要找就找蘇東坡,他是一個懂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的人。這句話是余光中說的,這麼一句普通的話,足見蘇軾的魅力,蘇軾不但才華橫溢,還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這句話是余光中說的,這麼一句普通的話,足見蘇軾的魅力,蘇軾不但才華橫溢,還有一顆有趣的靈魂。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可能不了解蘇軾的人對這首詩不太熟悉,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60多歲了,在經歷了滄桑世事,經歷了一生的顛沛流離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是一位風燭老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這首詩更像是人將遲暮,一位老人對於人生更深層次的感悟。
  • 國學大師王國維:3句詞道盡人生3境界,多數人只能做到第二層
    而他最為後人所熟知的,還是他的那本《人生詞話》,和書中提出的"治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境界都在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讀懂他的人更容易達到成功所需要的高度,可惜多數人只能到達第二層,我們來簡單分析了解一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最高境界」多數人都無法達到
    所以關於人生的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而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更是在短短28字內,道盡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終前的一首「怪」詩,首尾完全相同,短短4句話成千古名篇
    而且這樣的一個人物還非常的「樂天派」,雖然在生活、仕途上都經歷了磨難,但是最終也沒有因為這些不好的事情,改變自己瀟灑從容的性格, 晚年更是活的大徹大悟,在他的很多詩詞間,我們都可以領略到他非凡的人生境界。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首「怪」詩了。為什麼說這首詩「怪」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 蘇軾臨終寫給兒子的詩,28字道盡人生三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樣看透世情的蘇軾,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本期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蘇軾在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首《廬山煙雨》,全詩言簡意賅,富含哲理,短短28個字道盡人生三大境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詩,短短二十八字,無一生僻讓人醍醐灌頂
    唐代詩人王維,晚年隱居終南山時,就寫過極具禪理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後來王維還有了「詩佛」之稱。而此類蘊含禪理的詩,也就是禪詩。在古代眾多詩人間,除了王維,宋代的蘇軾也是一個寫禪詩的妙手。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都是禪詩中的傑出作品。說到蘇軾,我們都知道他在青年時期,就躊躇滿志,一心想要從政報國。
  • 蘇軾寫一首千古奇詩,一般人只能讀懂3句,能讀懂4句堪稱高手
    詩的作者大家都比較熟悉,他就是蘇軾,號東坡。蘇軾的生平大部分人都很了解,但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下這首詩創作的背景:蘇軾先後娶了王弗、王閏之為妻,生下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另外三個分別是蘇邁、蘇迨、蘇過。其中,蘇過出生於1072年,當時他父親蘇軾35歲,中年得子,本來應該開心。
  • 李白蘇軾臨終詩之戰,李白豪邁不減,蘇軾看透人生三境,高下立判
    兩人對字句如火純青的把控能力怕是世間無人能質疑,但兩人的臨終詩,卻仍能高下立判,差距就在境界上。在這首臨終絕筆中,李白依然豪情不減,歷經坎坷,他心中的那隻大鵬從未被消磨,這份壯志令人動容。但在這豪情下面,藏著的其實是「看不透」3字。看不透朝中為何總是小人當道,看不透為何自己的驚世之學得不到重用,更看不透自己究竟錯在哪了?或許正是這份執著,成就了一個完整的詩仙。2.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並且蘇軾在文章中引用了一個「皋陶殺人」的典故,竟難住了博學的歐陽修,他翻閱古書,就是找不到這個典故的出處,於是歐陽修專門向蘇軾詢問這個典故,沒想到蘇軾竟支支吾吾地說:「想當然耳」,意思就是,我自己編的,說到這你是不是覺得蘇軾原來是個如此有趣之人,當然這也側面反映了他的才華。
  • 喝酒的3層境界,大多數人只能到第2層
    道法有境界、學習有境界,咱們喝酒,也必須有境界!今天谷養康糧食酒就帶酒友們來聊一聊咱們喝酒的境界!第一種境界 微醺花看半開,酒飲微醺。微醺,是似醉未醉,酒精給人稍稍帶來麻痺的感覺。這時候思維開始散發,最接近於詩的狀態,言語憤憤而發,卻又不失體面。在《宋史·邵雍傳》中記載:「旦則焚香燕坐,晡時酌酒三四甌,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清代方文的詩《梅朗三招同劉長倩龔孟章集天逸閣》也有提及:「置酒此高閣,群花發幽叢,微醺立池上,仰視天宇空。」
  • 蘇軾被一貶再貶,寫下人生最悲涼的一首詩,短短4句打動了無數人
    以北宋詩人蘇軾為例,他的後半生便處於被一貶再貶的狀態。從被貶黃州,到惠州,最後再到儋州。越貶越遠,處境也越來越悲涼。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縱筆三首·其二》,可以說是蘇軾人生最悲涼的一首詩。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蘇軾由惠州貶所再貶儋州(今海南),時年64歲。也就是在這年歲末,蘇軾創作了組詩作品《縱筆三首》,來記述自己晚年落荒艱苦的生活。
  • 蘇軾被貶嶺南,卻寫出一首曠達之作,短短4句成為勵志經典
    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唐詩宋詞的繁榮,其實主要得益於唐宋貶謫詩人的人才輩出。也正是如此,貶謫才會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唐詩宋詞也才會成為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說到貶謫詩人,就不得不提蘇軾。因為他在不斷的貶謫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曠達的性格,而大部分人往往只知哀怨嗟嘆。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到了耳順之年,蘇軾心中有萬千感慨,只能訴諸紙上,眼看著小兒子馬上就要做官,遙想當年,自己胸中也有遠大志向,滿腔抱負想要大展身手。但如今,他已經容顏衰老,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對人生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作為父親的蘇軾寫下這首詩,也是希望能夠給兒子一些警示,讓兒子少走些坎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