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2020-12-04 今人大力說古史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顯得珍貴。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說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

關於這個話題,千年前的文人蘇軾有話說:

蘇軾這一生,有過很多身份。人生得意時,他是皇帝的秘書,是專唱反調的人;失意時,他是酒仙,是樂天派、工程師。於是林語堂先生又用"天真的小孩"來形容他,人生最大的率真不過就是能雖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卻總能像孩子蹣跚學步一樣,摔倒了再爬起來。

我想,關於人生的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而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更是在短短28字內,道盡人生的三大境界。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讀完這首詩應該有細心的讀者發現了奇怪之處,詩的開頭和結尾竟一模一樣,其中有何道理?我們今天就來詳細說說。

首先,這是一首禪詩,體裁為七言絕句,也稱《觀潮》。詩意由《五燈會元》(第17卷)所載青原惟信禪師(唐代高僧)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語錄的原句是: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東坡此詩,正用此意。

"廬山煙雨"和"浙江潮"分別是山和水,在去之前人們被這山水吸引,為的不過是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此時的山不過就是山,水不過就是水,此為第一境界。

等到了山水前,人或許會有得到後的滿足,或許會有現象和想像不一的失望,種種思緒讓人們失去了欣賞山水的初心,這就是第二種境界。對於多數人來說,只能達到這種境界。

最後一境界,則是返璞歸真。等經歷了人生種種,再以最原始的赤子之心去看待山水,心中已無雜念,山水則回歸了最真實的面目。只可惜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能做到第三種境界的,除蘇軾之外,還有"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大宋詞人辛棄疾,對此,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寫的: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句話,說的不正是這種境界嗎?人皆渴望悟道、超脫凡俗。然而不經這由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怕是不能真正瞭然人生的意義。當然了,人皆有佛性,佛家亦有云:即心是佛。抑或頓悟,也不在話下。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能讓你了解他的一生,也懂他的豁達。

《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傳,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東坡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蘇軾的思想。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棒,閱讀起來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六本書,僅需79元,也就是兩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何樂而不為?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蘇軾臨終寫給兒子的詩,28字道盡人生三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林語堂先生曾經用了這些身份來形容蘇軾:「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人、詩人、小丑。「是的!這位坐在宋代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確實有太多的身份,而最難得的是他總是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隨意切換自己的身份。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 蘇軾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人生三大境界
    人生最大的率真不過就是能雖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卻總能像孩子蹣跚學步一樣,摔倒了再爬起來。這樣看透世情的蘇軾,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在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首《廬山煙雨》,全詩言簡意賅,富含哲理,短短28個字道盡人生三大境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這句話一經問世好像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不少人引起了共鳴,同時也點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這個問題,其實千年前的大文豪蘇軾很有發言權。
  • 蘇軾生前最後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蘇軾生前最後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中國人更熱愛詩歌。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臨死前寫一首詩,短短28字提起蘇軾,大多數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詩人,但他還是一個身有官職的朝廷官員。二十歲那年他就考中了進士,稱得上是年少有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卻並不平坦,做官期間他有過三次被貶的經歷。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最高境界」多數人都無法達到
    「確實,這位坐在宋代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確實有太多的身份,而最難得的是他總是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隨意切換自己的身份。所以關於人生的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而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更是在短短28字內,道盡人生的三大境界。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其實蘇軾的一生過得也十分坎坷,屢次被貶,挫折不斷,但是他照樣能夠過得很瀟灑,用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即便是前一秒深陷苦海,下一秒也能夠談笑風生,實在是令人佩服。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可能不了解蘇軾的人對這首詩不太熟悉,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60多歲了,在經歷了滄桑世事,經歷了一生的顛沛流離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是一位風燭老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這首詩更像是人將遲暮,一位老人對於人生更深層次的感悟。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1101年夏天,蘇軾長途跋涉,身困力乏,腹瀉之後,又遇熱毒,齒間出血不止,竟氣絕而逝。蘇軾在去常州之前,寫給兒子一首《廬山煙雨》,也是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詩。第三句「到得還來別無事」,是進一步的轉折,如果第二句的消極轉折還不明顯,則第三句則非常明顯了,自己跟自己說,消停了,別再折騰了,再折騰也改變不了什麼了。第四句重複第一句 ,起碼多了層感慨和感悟,無論人生經歷了諸多種種,大多低沉消彌,但廬山的煙雨不改其美妙、浙江潮不改其壯闊,世界仍舊美妙,可自我的人生已難有美妙的可能。
  • 蘇軾臨終絕筆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3層境界,多數人只能到第2層
    他一生坎坷,卻處事豁達,硬是將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瀟灑的人生。林語堂先生曾用一大串的詞彙形容他:「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書法家、巨儒政治家、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詩人、小丑。」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詩詞中字字珠璣,說出蘇軾的人生觀。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當時蘇過前往中山府任通判,蘇軾也恰好結束了在海南的貶謫生活,踏上了回京之路。
  • 蘇軾臨終絕筆,留下最後一首詩,僅僅28個字,卻道盡人生無常!
    蘇軾臨終絕筆,留下最後一首詩,僅僅28個字,卻道盡人生無常!這是蘇軾社生前的最後一首詩。在這個時候,蘇軾易經是64歲了。經過數次被貶,一生坎坷流離,此時的他已是風燭老人,早已不再意氣風發。可當真的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看到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這是首七絕詩,但是初讀的時候往往會覺得有些奇怪。全詩共四句,首聯與尾聯是一模一樣的,其實這正是能蘇軾的高明之處的地方。
  • 高僧臨終前寫下平生唯一一首詩,短短28字,寫出世人最嚮往的晚年
    而這一篇詩文,是他的生命臨近終點時候的自我寫照,詩名《臨終詩》。《臨終詩》宋代: 釋有規 讀書已覺眉稜重,就枕方欣骨節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殘日已無多。人之將死,其言必真,必善。高僧臨終前的這首詩,短短28字,寫出世人最嚮往的晚年。尤其是最後兩句,令人羨慕不已。這首詩的重要價值還在於,高僧向我們傳遞了一個理想的人生晚景,一種充滿詩意的佛系生命狀態。詩的首句,說「讀書已覺眉稜重」,意思是長久伏案讀書,不知不覺眉眼都感覺到累了。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蘇軾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看透世情的他,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了一首詩,短短四句話,成了千古名句
    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了一首詩,短短四句話,成了千古名句我們小時候學語文,經常會有學到蘇軾這個人的古詩詞,我們只知道蘇軾是一個很有文學的人,但是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了一首詩,短短四句話,成了千古名句
  • 李白蘇軾臨終詩之戰,李白豪邁不減,蘇軾看透人生三境,高下立判
    而唐詩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黃鶴樓》、《送元二使安西》、《涼州詞》加起來共112個字,我們是如何從《全唐詩》的4.89萬首中將其篩選出來的呢?對此,我的回答是:境界。絕頂高手之間的過招,拼到最後絕不是拼遣詞造句,而是拼一個境界,這一點怕是我們才有理解。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文壇兩大絕頂高手之間的對決,一個是唐詩一哥李白,一個是宋詞一哥蘇軾。
  • 李白蘇軾臨終前各作詩一首,李白豪氣沖天,蘇軾則看透人生
    雖然人生經歷有些相似,但經歷過這些磨難之後,他們倆對人生的感悟卻是大大的不同。這一點,可以通過李白、蘇軾臨終前作的一首詩看出來。但豁達的蘇軾,把這些磨礪當成上天的"恩賜",他心境升華了,他的心境達到了一個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是寫給他兒子的,他將自己一生的經歷及感悟寫下來,通過這首詩教他兒子如何面對人生。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名為《觀潮》。
  • 蘇軾一首經典小詩,短短28字瞬息萬變,構思之巧令人嘆服!
    於是,蘇軾寫了很多詩文來反映這方面的情況。其中一首經典小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就是代表。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瞬息萬變,極有氣勢,堪稱寫雨詩的千古絕唱。尤其是整首詩的構思之巧,令人嘆服。第一句是寫烏雲翻卷還未遮住山頭,第二句急雨就已經下來了,第三句突然一陣風來,於是雲散雨停,第四句又回歸風平浪靜,晴天與水光一色的境界。可以說,構思非常巧妙,實在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