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CCTV攝製組走進梁溪,探尋千年運河文化遺存
運河之水,迢迢千裡古往今來,舟船往來運河見證了無數歷史的變遷承載著說不盡的佳話從跨塘橋至清名橋1.5公裡長的古運河段,中央電視臺CCTV4《遠方的家》欄目組走進梁溪,用鏡頭記錄江南水鄉生活畫的最佳角度,帶觀眾品味運河千年文化遺存。
-
承載運河繁盛 走進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12月6日,」六維玩兒聊城」聊城優質文旅產品採風團走進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感受運河文化的千年不朽魅力和運河古都聊城的歷史文化底蘊。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整體陳列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主題,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和研究運河文化,反映和展示運河的古老歷史、自然風貌和民俗風情,基本陳列為「運河文化陳列
-
淮安裏運河文化長廊
裏運河也稱淮揚運河,俗名裡河,是京杭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長江,長170餘公裡。裏運河文化長廊北起大閘口、南至堂子巷,總長度15.6公裡,景區規劃為四大板塊,分別是&34;。清江浦景區,位於裏運河文化長廊四大片區的&34;大閘口地段。範圍為西至清江大閘,東到越秀橋,南邊至輪埠路,北邊至圩北路南(不含美食街)。
-
走進城市副中心,感受新的運河文化
《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在發展目標方面,規劃明確了四個階段的中長期目標: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現大運河北首盛景;到2035年,引領京津冀,進一步發揮示範帶動和戰略支撐作用;到2050年,成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載地
-
《運河盛乾圖》被搬上常州地鐵票卡,重溫運河文化記憶
京杭大運河承載著常州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和傳奇,常州人謂之母親河。自公元前495年起,千年流淌,哺育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這個城市。常州,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是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運河城市。由著名江南畫家季全保繪製的《運河盛乾圖》,重現了乾隆鼎盛時期常州運河沿岸的繁華風貌。
-
嘉興運河文化丨長安鎮歷史街區
長安鎮因運河重要水工設施——長安閘壩的建設而形成和發展。隋開江南運河,經長安,設有驛站。由於水陸交通發達,唐代於此設長安驛站,唐宋時建為市鎮,運河上設有長安三閘及長安堰壩,北來旅客至杭,大多取道於此,為商旅聚集舟車要衝之地;宋代,因其他地處運河要段,「舟船輻輳,晝夜喧沓」,是南宋時進出杭州的必經水路,進而發展成為運河上的重要城鎮節點。
-
喚醒大運河厚重的文化記憶
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北京的運河遺蹟愈加豐富。如今,在保護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運河文化遺產活起來,不僅為參觀者帶來驚喜,也讓千年運河重煥生機。近年來,文物部門在白浮泉、玉河故道和路縣故城等9處遺址點的考古中取得重要成果,古閘、堤、橋、碼頭等運河水工遺存重現,成為元、明、清三朝大運河漕運興衰的明證。曾經的「故宮看門人」單霽翔說過,文物應該得到修繕,神採奕奕地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
-
運河記憶慶國慶《童眼看常州》001
參與活動的孩子們先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現場進行講解與問答,在過程中增長了運河歷史文化知識、增強了社會活動溝通能力。在活動中,孩子們的介紹從運河開鑿到水系變遷,從四城四河到運河商貿,在運河遺存部分,孩子們了解了古代水利工程:閘、堰、埭、壩;運河沿河古鎮館驛的形成發展因運河而建
-
共同守望大運河的文化記憶——走進「90後」的非遺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共同守望大運河的文化記憶——走進「90後」的非遺生活新華社記者翟翔深秋時分,京杭大運河畔。山東濟寧任城區宣阜巷一個60餘平米的工作室,不時有三兩遊人慕名而入。手指翻飛,凝神靜氣,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放下剪刀,又完成了一幅人像剪紙。
-
古新交融,讓運河文化川流不息
悠悠流淌的運河滋養了兩岸因水而聚、因河而興的勞動人民,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在歲月流轉中如沙淌底、靜靜沉澱,化作一項項充滿智慧的民間工藝,在今天訴說運河古韻、千年風流。運河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文化,傳承至今的民間工藝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從開鑿大運河到漕運通南北,從水殿龍舟到河岸碼頭,運河的興衰史也是勞動人民的奮鬥史。
-
嘉興運河文化丨運河功能的輻射影響
嘉興運河聚落歷史久遠,保存著完整的運河城鎮格局、歷史街區、傳統街巷,歷史價值突出。大運河開鑿、演變與運河聚落整體格局的形成、演變有著罕見的緊密關係。眾多的運河聚落都是由處於運河的交通樞紐地位而發展壯大的,城鎮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嘉興運河的使用與變遷均對聚落的整體格局與演變有重大影響。
-
滑縣運河遺產管理處:解讀千年國脈 傳承運河文化
8月20日下午,共青團滑縣縣委、縣文明辦和縣運河遺產管理處在滑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大王廟文化園聯合舉辦「運河文化講座」,70多名大學生暑期志願者參加。此次講座以「湯湯運河流淌鮮活歷史 悠悠古鎮承載千年記憶——
-
【運河記憶】滄州大運河畔將群「星」璀璨
站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市委、市政府搶抓歷史機遇,立足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重點規劃打造大運河文化產業帶,非遺公園、朗吟樓、南川樓……滄州的大運河畔將群星璀璨。大化老廠區將建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炎炎夏日,行走在運河畔、樹蔭下,感受古城滄州涼爽愜意。滄州市麵粉廠舊址、滄州大化廠區……這些耳熟能詳的滄州印記,運河岸邊形成獨具滄州印記的運河風貌。
-
「浙江詩人·浙東運河大採風」暨「浙東運河詩歌文化」研討會舉行
浙江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孫昌建、浙江省文聯傳媒中心及《浙江詩人》總編輯任峻、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蕭山區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俞梁波、《浙江詩人》執行主編天界、以及包括浙江詩人公眾平臺編輯在內的全省近100位詩人參加了採風活動,並參加了運河文化的詩歌研討會
-
運河文化潤揚州
「我們要讓『古運河重生』,爭當運河生態治理修復的典範,爭當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典範,爭當運河文旅融合發展的典範。」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表示,揚州將用世界遺產標準來保護好大運河,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傳承和發展,努力走在前列、擔當典範。
-
請你到紹興運河園來欣賞古橋遺存
我國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教授曾為運河園中的「古橋遺存」題字:古越多名橋,然時代進步,不變有礙於與時俱進者,今遷而存之,既保護文物,又類聚群分,以清脈絡。子孫永寶,豈不快哉!2004年釆用東湖石重建,把紹興文化和歷史的滄桑融合在一起。運河園中還有一座五孔石拱橋,名叫運河橋,東西橫跨古運河。
-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 「十四五」規劃《建議》 千裏運河...
「大運河文化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這是國博首次全面系統展現大運河及其衍生出的文化脈絡,展覽預計持續4個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被納入其中。 溝通南北,綿延數千裡,歷經無數繁華盛景和動人故事;貫連古今,奔流幾千年,沉澱厚重歷史變遷與家國記憶。
-
運河文化與官式建築的互動——以山東運河為例
千百年來,大運河流經的區域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帶,積聚了大量的、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具有文化線路的典型特徵。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運河沿岸傳統建築遺存被深深烙下運河的痕跡,加之大運河所經地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各不相同,各河段都有顯明特點。這些運河建築清晰記錄了隋唐以來千年的歷史文明特點和地域文化多樣性,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
天寧區:傳承運河文化,激活「運河新生」
天寧區多點發力、系統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堅持經濟、文化、生態並重傳承運河文化,激活「運河新生」大運河天寧段全長9.5公裡,西起白蕩河河口,向東流經蘭陵、天寧、茶山、雕莊四個街道。大運河既是天寧區境內區域排澇、引水灌溉、工業生產取用水的重要河道,也是串接常州人文古蹟和水鄉風情的重要紐帶。
-
這倆人在滄州大運河內挖寶,悲劇了...
滄州古運河遺址,承載著滄州悠久文化歷史,是咱滄州人共同的文化和記憶符號,於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核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切文物歸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條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