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始鑿幹春秋,形成於隋唐,興盛於明清,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對我國政治統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運河的開鑿和利用過程中,我國勞動民創造了豐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2月6日,」六維玩兒聊城」聊城優質文旅產品採風團走進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感受運河文化的千年不朽魅力和運河古都聊城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京杭大運河的悠悠長卷中,「南有蘇杭,北有臨張」,這是古人對京杭大運河沿岸四處著名商埠的描述,」臨張」,即如今聊城的臨清和張秋。正所謂「漕輓之咽喉,天都之時腋」,聊城與運河緊密聯繫在一起,運河助聊城一躍而起,聊城也像一座博物館似的記錄了運河的光輝歲月。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整體陳列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主題,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和研究運河文化,反映和展示運河的古老歷史、自然風貌和民俗風情,基本陳列為「運河文化陳列」與「聊城歷史文物陳列」。運河文化陳列榮獲首屆「山東省博物館紀念館十大精品陳列」。聊城歷史文物陳列榮獲第二屆「山東省博物館紀念館十大精品陳列」。
世界運河展廳、中國運河展廳、聊城運河展廳為運河文化陳列展廳,於此感受運河文化的千年魅力,古往今來,運河總是伴著一方經濟的繁榮而彰顯雄偉的身姿,釋放著濟世利民的無窮魅力。運河的貫通,拉近了經濟文化交流的距離,帶動了城市帶、經濟帶和文化帶的興起。
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後創造了史前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東昌木版年畫、聊城雜技、剪紙、東昌葫蘆雕刻、臨清貢磚燒制技藝、阿膠文化等。聊城作為運河古都,吸納古今中外文化精華,匯融中國南北各地風情民俗,形成了獨特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
在這承載了厚重歷史感的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我看到了無數張黑白或泛黃的老照片,那時依運河而興的聊城雖不是商都,卻有都的風採和厚重。光嶽樓、海源閣、山陝會館……古老的建築彰顯恢弘的氣概;徐有貞、劉大夏……一個個平凡的人物留下不凡的故事;龍泉窯瓷碗、粉彩人物故事紋瓷方瓶、青花纏枝牡丹一束蓮紋瓷盤……一個個聽起來就很美麗的名字,一件件陳列著的文物,記錄歲月的變遷,書寫著運河古都的千年歷史。
置身於厚重的歷史感中,穿越千年時空與古老的文物對話,與充滿智慧勤勞勇敢的人們交談,感受聊城這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的無限魅力,我想,在這裡,你一定會一次又一次地愛上這厚重又靈動的運河古都。
如今大運河的繁華早已散盡,時間就像一張巨大的帷幕,把大運河曾經的光芒遮擋在歷史深處,在這座承載無限厚重歷史感的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翻開歷史的畫卷,探尋歷史深處的那段難忘歲月,感受大運河往日的恢弘氣勢及其曲折的生命歷程,也於此感受昔日運河的光輝歲月,讓古老的運河文化穿越千年歷史長河依舊熠熠生輝、綻放光彩,將這珍貴的瑰寶繼續傳承、發揚下去。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鬥轉星移,山河增輝,重讀聊城這部厚重的歷史,讓人為之驕傲和感嘆,重溫聊城那些難忘的歲月,讓人更加眷戀這方熱土。歲月是面面明鏡,折射出文明智慧的光芒;歷史是曲曲樂章,迴蕩著鏗鏘奮進的旋律,萬眾一心的聊城人民,正滿懷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與追求自強不息、務實創新,開創江北水城運河古都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