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留下重重謎團

2020-07-21 光明網
鄭和下西洋留下重重謎團

鄭和雕像

鄭和下西洋留下重重謎團

鄭和七次下西洋路線圖

1405年7月11日,鄭和從南京出發,率兩萬餘人第一次下西洋。他一生共七次下西洋,但因為原始檔案的缺失,也留下了諸多謎團。永樂皇帝派他下西洋目的為何?他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他到過麥加嗎?最後,七下西洋的檔案是被官員劉大夏燒毀的嗎?

揚子晚報邀請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大海,與你一起分享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鄭和下西洋出於什麼目的

記者:鄭和下西洋,民間有許多傳說,有的說永樂皇帝派他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有的說他是去尋寶,就歷史學研究來說,下西洋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

陳大海:這些說法都屬於民間演繹。鄭和下西洋是國家的重大舉措,它動用了整個國家的財力以及沿海城市的各種力量,來做這件事。

從當時的歷史現實出發,元朝雖然潰敗,但殘餘勢力仍在,中亞又興起了帖木兒帝國,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聯絡海上及南亞、西亞各國共同牽制、抵禦帖木兒的擴張。

但對老百姓來說,他們看到鄭和從國外帶回的奇珍異寶,便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寶;而建文帝失蹤,成為當時最大的懸案,一些人便從這個謎團出發,臆測永樂皇帝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這些通俗的說法,人們更容易理解。

記者:還有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去朝聖,所以他去了麥加。

陳大海:下西洋不是鄭和個人行為,永樂皇帝不可能為了滿足鄭和的個人意願而去耗費國庫,這不符合邏輯。同尋寶、尋找建文帝一樣,都是無稽之談。

據史料記載,鄭和本人並沒有到過麥加,這從其副手洪保的「壽藏銘」中可以得知。洪保是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生於1370年。鄭和本姓馬,雲南昆陽州人,是元代鹹陽王的後裔。在靖難之役中,洪保與鄭和都立有戰功。朱棣稱帝後,鄭和成為內官監太監,還被賜姓「鄭」。現在南京的馬府街就因那裡曾是他的宅邸而得名。

下西洋時,洪保是鄭和的副手。2010年,洪保墓與其生前所刻的「壽藏銘」在南京江寧被發現,其壽藏銘刻於宣德九年。「壽藏銘」記載,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五年,這次航海,他們派了一個小分隊去了麥加,並明確說此前從未有官方人員去過。由此可知,鄭和本人並沒有到過麥加。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做了什麼

記者:鄭和下西洋,西洋是個什麼概念?鄭和船隊去過最遠的地方是現在的哪裡?2002年,英國皇家海軍潛艇編隊指揮官加文·孟席斯出了本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他認為鄭和船隊發現了北美洲,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

陳大海:當時所謂的西洋,是以婆羅洲汶萊為界,泛指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北印度洋及沿海地區。鄭和七次下西洋,經過36個國家,鄭和的助手將見聞記錄下來,並繪製了海洋地圖。從圖上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肯亞的蒙巴薩,就現有的資料和證據,無法證明鄭和船隊到過北美洲。

加文·孟席斯在書中認為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時,鄭和率一支船隊返回,同時由洪保等人率另一支船隊繼續航行,洪保的船隊到達南美洲。但實事求是地講,以上說法沒有任何史料支撐。

記者:那麼,七次下西洋,鄭和船隊都去過哪些地方?

陳大海:鄭和下西洋組建的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艦隊,每次出行船隻都在200艘以上,人員兩萬餘。綜合史籍對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具體過程的描述,大致情況是:

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他從南京龍江港出發,循長江,抵達蘇州太倉劉家港,進入大海,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再起錨向西洋進發。

這次出使記載得比較詳細:當時共用海船208艘,包括戰船、座船,糧船以及水船。鄭和船隊抵達爪哇時,正值爪哇國東西二王內戰。當時,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佔領。鄭和船隊人員上岸後,被西王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不分青紅皂白,下手殺了船隊170餘人。得知真相後,西王立即遣使謝罪。最終,永樂皇帝讓其賠償黃金六萬兩。之後,鄭和船隊繼續西進,進入印度洋後到達錫蘭山,然後到達古裡,這是這次航程的終點。在這裡,鄭和立了一塊石碑。在這次返航途中,鄭和船隊還遭遇海盜陳祖義的襲擊。最終船隊大獲全勝,生擒了陳祖義。掃清海盜襲擾,也為以後中外往來交流提供了方便。

第二次出使,是送外國來的使節回國,順便再做第二次訪問。去爪哇時,鄭和還要去收取那六萬兩黃金賠款。但爪哇國力貧乏,僅繳了一萬兩黃金,永樂皇帝說:這事兒就算了。這次出使,鄭和還背負著調解暹羅與周邊鄰國關係的重任。

第三次出使,鄭和去了滿剌加。鄭和此次前來負有為其立國的使命。永樂皇帝賜給該國印服等物。也正因此,後來滿剌加國王率500餘眾隨鄭和船隊回訪中國。該國從此還成為鄭和下西洋的一個中轉站。

以上三次出使,基本掃清了海寇等通航障礙,使得馬六甲海峽暢通無阻。

第四次出使,鄭和幫助蘇門答臘國剿滅了蘇幹剌。回國時,忽魯謨斯國國王還派遣使臣,駕駛船舶,載著獅子、珍珠寶石等物,隨鄭和到中國來回訪。

第五次出使,鄭和船隊到達了今天的非洲東海岸索馬利亞摩加迪沙、肯亞馬林迪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

第六次出使,鄭和送16國使臣回國,這次走得最遠,到達了今天的肯亞蒙巴薩。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徵北途中。仁宗即位,下令停止遠航,但仁宗即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宣宗即位,鄭和再次出使西洋。這次出使,船隊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在返航歸國途中,鄭和病逝了。有資料說,他是在古裡病逝的。

下西洋原始檔案 是劉大夏燒毀的嗎

記者:鄭和下西洋留下許多謎團,原因之一便是原始檔案丟失了。有學者認為這是明朝官員劉大夏所為。

陳大海:這種說法,其實史學界大多不認同。這個說法並非出自官方史書,很可能是明人筆記的演繹。查《明史·劉大夏傳》,當時安南與寮國有戰事糾紛,宦官汪直想在這上面有所表現。他請示了皇帝,索要永樂間討安南的文件,劉大夏「匿」了文件,不給他。如此看來,劉大夏藏匿的是有關安南的文件,和鄭和下西洋的原始檔案無關。後世訛傳,說劉大夏一怒燒毀了鄭和下西洋的原始檔案。

那麼,這些原始檔案去哪兒了?有學者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明宮曾遭大火,可能被燒毀;二是被蟲蛀了。明後期宮規弛懈,文書檔案被盜、塵封、雨溼、黴爛、蟲蛀而無人過問,神宗幾十年間,檔案文書「十減六七矣」。

我們現在研究鄭和,可信任的材料只能是明史、明實錄等以及跟隨鄭和出使西洋的使團成員們留下的文字記錄,這屬於文獻資料。還有就是像洪保「壽藏銘」這類出土資料。

記者:鄭和七下西洋,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陳大海:簡單來說,鄭和七下西洋,疏通了海路,擴大了對海外的貿易,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穩定了東南亞的秩序,提高了明朝的國際威望。每次出使都會帶去絲綢、瓷器等物,返回時又帶來各種動植物、藥物、玉石等,促進了中外文明的交流。③6

摘編自《揚子晚報》

相關焦點

  • 淺析鄭和下西洋時在長樂留下的遺物遺蹟
    鄭和船隊遠航歸來,也往往先在福建停泊。因此,鄭和下西洋,不僅對當時福建的經濟、文化和海外交通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給後世留下了不少遺物和遺蹟,為我們今天研究鄭和的航海事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鄭和下西洋的遺物、遺蹟,主要在福建省長樂縣。
  • 千古之謎:鄭和下西洋大量檔案不翼而飛的真相
    鄭和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遠洋航行,不僅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還大大加深了中國同世界的聯繫。鄭和下西洋在二十八年的時間裡遠航了七次-,除了隨行人的記載之外,這次遠航還留下了大量的檔案資料。然而這些資料卻在幾十年的明朝檔案庫中不翼而飛,時至今日仍然不見蹤影。近百年來,鄭和下西洋檔案的去向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
  • 探尋鄭和之路: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大本營」
    中新社南京六月二十六日電題: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大本營」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與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不解之緣,鄭和下西洋的輝煌業績從決策、籌措直到歸宿,都植根於南京,鄭和遺蹟在南京保存的也最為完整,鄭和下西洋與南京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人心
    「風蕭蕭,雲飄飄,浪滾滾,海茫茫,洪濤接天,浩瀚重洋……」昨天晚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裡樂聲飛揚,掌聲雷動,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了觀眾的心。  省領導孫志軍、李全林,參加「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的海外政要、專家學者以及南京觀眾800人觀看了演出。
  • 鄭和下西洋:600年後的回眸
    鄭和下西洋在南洋所留下的國際聲望,使16-17世紀中國商人在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佔據著優勢地位,這種優勢地位甚至在歐洲殖民者把東南亞作為殖民地後的很長時期內都未受動搖。它也使中國商人能夠利用菲律賓——墨西哥——中國三角貿易(又稱「大帆船貿易」),源源不斷地將白銀輸入中國。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紀念鄭和下西洋613周年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梁啓超613年前的今天,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大徵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將中國古代航海事業推向頂峰,建立了和平友好互惠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而在迎接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紛紛開展活動紀念鄭和。馬達加斯加發行了《鄭和下西洋》小型張郵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準備在三保山上建立鄭和紀念館。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首府泗水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對外開放。為什麼反差如此之大?哥倫布們駕駛的是掠奪之舟,鄭和統帥的是友誼之舟!
  •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首發式,昨天上午在南京靜海寺鄭和航海文化廣場舉行。交通部副部長黃先耀,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譚小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志軍和副省長張桃林等出席。  同一天,《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郵票首發式暨「揚帆高張600年———中新馬泰聯合集郵展覽」在太倉市舉行。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馮新生、副省長何權等為活動揭幕。
  • 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鄭和船隊留下了哪些中國同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話?這又為共建「一帶一路」奠定了哪些基礎? 鄭和,航海史上的先驅 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長暨最繁忙之海峽」。六個多世紀前,中國航海家鄭和,沿海上絲綢之路,多次途經這裡,開展了一場和平之旅。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成化年間,明憲宗想查看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於是就拍官員去查,但是委派的官員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有關鄭和的資料,原來被當時的車駕郎中劉大夏藏了起來。他為什麼膽子這麼大,敢把皇帝要的東西藏起來呢?
  • 朱棣一朝,鄭和下西洋只有六次,那七下西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鄭和下西洋,給東南亞,西亞,非洲都帶來了政治上的和平,經濟上的繁榮。大明朝也因為鄭和出使西洋,而變得開放生動。然而,鄭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來之後,這項偉大的航海活動突然被取消了。這是為什麼呢?而既然如此,又為何會有史書上所記載的第七次航行呢?
  • 明朝鄭和下西洋:可謂「長臉瘦身」,虧本買賣目的何在?
    說到明朝,說到鄭和,那麼最讓我們熟悉的歷史事件就當屬: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在15世紀末歐洲大航海之前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海探險,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從人數、規模、船隻數量、持續時間絕無僅有的一次壯舉。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非常壯觀的一件事,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還是現代來看,都是非常氣魄的一個大舉動。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中國第一艘航母的排水量大約是5.5萬噸,並且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都是木質的。
  • 英語歌劇《鄭和下西洋》昆明上演
    11月1日晚,扮演鄭和的演員在表演中。當晚,英語歌劇《鄭和下西洋》在昆明一所國際學校上演。此次《鄭和下西洋》的劇本由蘇格蘭歌劇院創作完成,130名小學生在蘇格蘭藝術家的引領下,共同演繹了鄭和遠航途中的所見所聞。中新社記者 康平 攝  11月1日晚,小演員在舞臺上演出。
  • 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那麼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歷史資料已經被銷毀,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成了一個謎。有歷史學家研究後得出以下觀點:第一尋人說。有傳言說,建文帝並沒有在晉南戰役後死去,而是在宮廷人士的幫助下流亡海外。因此,一些學者推測鄭和七下西洋是朱棣下令尋找建文帝的。
  • 明朝歷史事件:鄭和下西洋
    寶船船隊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航行路線為,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出發,經福建一佔城爪哇舊港(今蘇門答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模型島東南部巨港)——南巫裡(今蘇門答臘班達亞齊即南錫蘭(今斯裡蘭卡)—古裡(今印度科澤料德)。蘇門答臘、古裡、滿刺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小葛蘭(今印度奎隆)、阿魯(今蘇門答島中西部)等國國王遺使隨船隊來中國「朝貢方物」。
  • 鄭和下西洋,這裡的西洋具體指的是哪些地方?
    而世人在提起這件壯舉時,總會出現一個人的名字——鄭和。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遠航家,鄭和與他的七下西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靖難之役結束以後,朱棣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明朝經過朱元璋三十多年的勵精圖治,到朱棣手上正處於上升時期,經濟發展迅速,商品經濟繁榮,東南沿海地區的大都市成為東亞的經濟中心。
  • 歷史劇《鄭和下西洋》中的國家話語
    2009年上映的歷史劇《鄭和下西洋》由羅嘉良、唐國強主演,全劇共59集,可謂史詩級大作。鄭和下西洋是歷史劇的常見題材,但如此浩繁的編劇內容、長河式的敘事,在幾十年來的歷史劇裡還是首次。於今看來,歷史劇《鄭和下西洋》在敘事能力、製作水平上仍有可圈可點之處。
  •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
    故明成祖才會採取各種積極措施,招徠海外諸國來華朝貢,甚至於不惜耗巨資,派遣鄭和下西洋,攜帶敕書及精緻手工業品,遍賜海外諸國,這才是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因此,頻繁地派遣鄭和下西洋,招徠海外諸國朝貢,用「派出去,招進來」的辦法,迅速改變國內面臨的財政危機,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