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鄭和之路: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大本營」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南京六月二十六日電題: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大本營」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與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不解之緣,鄭和下西洋的輝煌業績從決策、籌措直到歸宿,都植根於南京,鄭和遺蹟在南京保存的也最為完整,鄭和下西洋與南京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中國著名海圖專家朱鑑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形象地把南京比作是鄭和下西洋航海圖中的一個指揮中心點——「大本營」。

  朱鑑秋說,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中,鄭和文化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國際色彩的一處。現在,中國國內除了南京之外,還有雲南、江蘇太倉和福建長樂三處鄭和文化研究的中心。在鄭和文化中,最精彩的無疑是七下西洋的壯舉。朱鑑秋對鄭和與南京的密切關係概括為「五個地」:

  其一,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明代初建都南京,一四0三年,燕王朱棣奪權登基,成了永樂皇帝。他根據當時國內外的形勢,為了打通海道,宣揚國威,就在京都南京作出了下西洋的重大決策,並付之實施。朱鑑秋認為,雲南是鄭和的出生地,鄭和在十一歲以後就離開了那裡,太倉和長樂則是鄭和航海過程中由江入海及由海入洋的起錨地和停泊港。而南京是鄭和七下西洋這一壯舉的決策誕生地,其中心地位顯而易見。

  其二,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活動地。這位海圖專家稱,著名的《鄭和航海圖》原來的名稱是「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國圖」。寶船廠是在南京,龍江關即今下關。《鄭和航海圖》原名清楚地表明,南京不僅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造船地,而且鄭和下西洋的萬裡航程是從南京開始的。南京是鄭和一生活動包括下西洋活動的主要地區,他生活的馬府,任職的官署,督辦的大報恩寺工程,進行宗教儀式,祭祀海神活動的宮廟寺院,死後墓葬等等,都在南京。

  其三,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籌措地。鄭和下西洋每次有二萬七千多人,其中二萬六千多是舟師。這支龐大的船隊不出洋時,就駐紮在南京。朱鑑秋指出,此外,鄭和每次下西洋的大量物質準備及各項籌措工作,大部分是在南京完成的。

  其四,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歸宿地。朱鑑秋考證,鄭和下西洋的終止也是在南京。現在龍江寶船廠遺址的發掘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南京無疑是鄭和七次航海壯舉的大本營,從南京決策再歸宿南京,這才是每一次鄭和下西洋的完整過程。

  其五,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見證地。南京鄭和文化遺蹟見證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傳統。鄭和下西洋後,大量海外鄰國人士來到明朝都城南京,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開創了古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後輝煌。南京成為當時具有國際性的開放城市。南京渤泥國王墓,見證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史實。(完)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獲好評 力量感是電視劇魂
    中新網蘇州四月十四日電 59集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昨晚在央視黃金時間結束熱播,收視率一路彪升,好評如潮。  震撼之二,生動再現了鄭和的人格魅力。鄭和勇於探險,不畏艱難,寧折不彎,不屈不撓的人格力量,在電視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面對洶湧澎湃的風暴、窮兇極惡的海盜、野蠻鄰邦的挑釁,鄭和勇敢地屹立潮頭,氣吞山河。鄭和下西洋一度中斷,鄭和在南京苦守了六年。當明宣宗再次決定下西洋時,鄭和已年過六旬,再度出洋,在大海裡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旅程,這是一幅何等壯烈的畫卷!
  •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首發式,昨天上午在南京靜海寺鄭和航海文化廣場舉行。交通部副部長黃先耀,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譚小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志軍和副省長張桃林等出席。  同一天,《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郵票首發式暨「揚帆高張600年———中新馬泰聯合集郵展覽」在太倉市舉行。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馮新生、副省長何權等為活動揭幕。
  • 鄭和下西洋留下重重謎團
    鄭和七次下西洋路線圖1405年7月11日,鄭和從南京出發,率兩萬餘人第一次下西洋。他一生共七次下西洋,但因為原始檔案的缺失,也留下了諸多謎團。永樂皇帝派他下西洋目的為何?他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他到過麥加嗎?最後,七下西洋的檔案是被官員劉大夏燒毀的嗎?揚子晚報邀請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大海,與你一起分享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鄭和航海圖》本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為方便起見,簡稱為《鄭和航海圖》。該圖約成於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間,即第六次下西洋之後,其時全體下西洋官兵守備南京,明宣宗朱瞻基醞釀再下西洋(即第七次)之際,是為適應需要集體編制而成,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 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人心
    「風蕭蕭,雲飄飄,浪滾滾,海茫茫,洪濤接天,浩瀚重洋……」昨天晚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裡樂聲飛揚,掌聲雷動,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了觀眾的心。  省領導孫志軍、李全林,參加「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的海外政要、專家學者以及南京觀眾800人觀看了演出。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被作為最大的「弊政」加以罷除,這樣遂使得鄭和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已經54歲了,他的不幸遭遇與夏原吉有關。下西洋開支巨大,掌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雖善於理財,但此時的明朝財政仍出現了危機。
  • 七次下西洋的鄭和
    我是提到鄭和,有很多關於他的的傳說,特別是在南洋地區,當地的很多華人寺廟都還供奉著鄭和的雕像,認為鄭和是華人的保護神,可以保佑一家的平安與健康。鄭和本來的姓是馬姓,祖上是來中國經商的中東國家地區的人,所以來到中國後,漸漸的被當地融合,形成了中國本土的穆斯林了。
  • 明朝歷史事件:鄭和下西洋
    寶船船隊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航行路線為,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出發,經福建一佔城爪哇舊港(今蘇門答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模型島東南部巨港)——南巫裡(今蘇門答臘班達亞齊即南錫蘭(今斯裡蘭卡)—古裡(今印度科澤料德)。蘇門答臘、古裡、滿刺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小葛蘭(今印度奎隆)、阿魯(今蘇門答島中西部)等國國王遺使隨船隊來中國「朝貢方物」。
  •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來朝貢,命鄭和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根據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 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年 新加坡"鄭和文化村"開幕
    中新社香港六月三十日電新加坡消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傳說與真實: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從鄭和下西洋說起
    鄭和七下西洋的年份為:①1405年(永樂三年六月) 34歲:奉成祖命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回國。②1407年(永樂五年九月) 36歲:回國後,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③1409年(永樂七年) 38歲: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 歷史劇《鄭和下西洋》中的國家話語
    2009年上映的歷史劇《鄭和下西洋》由羅嘉良、唐國強主演,全劇共59集,可謂史詩級大作。鄭和下西洋是歷史劇的常見題材,但如此浩繁的編劇內容、長河式的敘事,在幾十年來的歷史劇裡還是首次。於今看來,歷史劇《鄭和下西洋》在敘事能力、製作水平上仍有可圈可點之處。
  • 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戳穿歷史謊言,乾隆:鄭和下西洋只是傳說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彰顯了明朝國力,同時也促進了各國的友好交往。但千百年來,這件事也是備受質疑的,清乾隆皇帝甚至直言評論:是假的!等到近代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才戳穿了這一歷史謊言。
  • 鄭和下西洋,真的是「賠錢賺吆喝」嗎?
    大明王朝在聚光燈下享受著八方來朝的同時,鄭和下西洋之舉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比如明代車駕郎中劉大夏就曾質疑道:「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回來又有什麼用?」隨著時光的發酵,鄭和下西洋賠錢的說法愈發深入人心。百年來,屢屢有人調侃鄭和下西洋不過是朱棣的一場面子工程罷了。那麼,鄭和下西洋的收益究竟如何呢?這場大航海真的是「賠錢賺吆喝」嗎?
  • 黃花梨木的天價與鄭和下西洋
    明清家具的興起,與鄭和下西洋有密切關係。在明代永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當鄭和的寶船載著大量精美的瓷器、絲綢從劉家港出發,一路遠航,到達印尼、馬來西亞、斯裡蘭卡等地。鄭和下西洋,雖然有宣示中華國威的政治目的,或者還有其他的政治政治意圖,但鄭和下西洋,更像是為貿易而去,而不展示軍威。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紀念鄭和下西洋613周年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梁啓超613年前的今天,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大徵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將中國古代航海事業推向頂峰,建立了和平友好互惠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而在迎接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紛紛開展活動紀念鄭和。馬達加斯加發行了《鄭和下西洋》小型張郵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準備在三保山上建立鄭和紀念館。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首府泗水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對外開放。為什麼反差如此之大?哥倫布們駕駛的是掠奪之舟,鄭和統帥的是友誼之舟!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成化年間,明憲宗想查看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於是就拍官員去查,但是委派的官員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有關鄭和的資料,原來被當時的車駕郎中劉大夏藏了起來。他為什麼膽子這麼大,敢把皇帝要的東西藏起來呢?
  • 鄭和下西洋:中國史上最大的海上冒險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使團遠航,這是鄭和下西洋的開端。從1405年到1433年裡,鄭和下西洋的遠航活動一共進行了七次。據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明成祖對外邦使者有大量賞賜,再加上對鄭和船隊中兩萬船員的賞賜,使得國庫消耗巨大。 既然鄭和下西洋不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那麼此次遠航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種說法,明成祖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 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戳穿歷史謊言,乾隆:鄭和下西洋可能只是傳說
    對「鄭和下西洋」真實性的質疑 而在清朝之前,尤其是明朝,我國對海洋的掌控力是要強於西方國家的,即使在明朝日落西山之際,還能戰勝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這足以證明明朝的海上實力不同凡響,而這與「鄭和下西洋」不無關係,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宣揚了國威,還促使明朝的航海事業蓬勃發展,堪稱人類史上的偉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