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長三角崑曲聯合展演」 推經典《十五貫》

2020-12-17 搜狐網


  每年的5月18日,崑曲非遺紀念日,上海崑劇團都會精心策劃一系列精彩的專題演出活動。去年5•18,上海崑劇團為老藝術家從藝六十周年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精彩感人。今年5•18,將是特別精心策劃的以「長三角崑曲聯合展演」為主題的系列演出活動,上海崑劇團將與蘇州崑劇團、浙江崑劇團一起,共同打造能充分展示崑曲文武兼備藝術特色的演出。5月18日當天,上海崑劇團還將舉行「崑曲學館」的開館儀式。

  一直以來,上昆人抱著「團結、堅韌、創新」之理念,努力在崑曲傳承、創作、演出等方面穩步前行。2014年,上昆的演出場次和演出收入均創下歷史新高。還分別獲得了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上海市精神文明單位,《景陽鍾》獲上海市文藝創作精品等。今年3月,兩會期間,上海崑劇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精華版《長生殿》,受到了原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陳至立、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徐麟等領導的高度讚賞,一致肯定崑曲傳承有序,上昆後繼有人。特別高興的是,六天前,上海崑劇團在浙江紹興,為花臉演員吳雙攜新編歷史劇《川上吟》爭奪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這也是上海崑劇團連續兩屆力推青年人才在梅花獎大賽上亮相,我們堅持「以戲推人,以戲養人」,期待吳雙可以再為上海摘得一朵梅花。

  5月18日「長三角崑曲聯合展演」的演出劇目亮點是明星版三地合演經典劇目《十五貫》、5月19日崑曲中青年藝術家經典折子戲專場、5月20日上海崑劇團武戲專場,以及5月23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班昭》。

  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稱的《十五貫》,已有59年的歷史。再次演繹經典,相信昆迷一定翹首期盼。劇中況鍾和婁阿鼠兩個核心人物,由浙江崑劇團和蘇州崑劇團的老藝術家張世錚、王世瑤、陶為民、程偉兵、呂福海,以及上昆中青年藝術家繆斌、胡剛等出演。三地師生同臺,是技藝的促進,是藝術的交流,也是風格的融合。崑曲的發展離不開多年以來國家對崑曲事業的支持和厚愛,上昆將借「非遺慶生」的日子,展示半個世紀以來長三角崑曲院團在劇目、人才上的繼承和發展。5•18,是一個最好的紀念。

  5月19日和20日的兩場折子戲,一文一武,張弛有度。19日的中青年專場演出,是不可複製、難得一見的匯合。如浙昆張志紅、李公律的《西園記•夜祭》、蘇崑王芳、俞玖林的《獅吼記•跪池》,以及上昆黎安、侯哲的《佔花魁•湖樓》、吳雙、羅晨雪的《鐵冠圖•刺虎》,綜合展示當下崑曲中青年一代的舞臺實力。20日上海崑劇團隆重推出闊別舞臺五年之久的武戲專場,《三戰張月娥》、《武松打店》、《扈家莊》、《雁蕩山》,這樣強有力的劇目,近年來戲曲舞臺上罕見。我們特別邀請上昆老藝術家王芝泉、張銘榮二位親自指導,力求最好地綜合展示出上海崑劇團昆三、昆四、昆五承上啟下、文武兼備的藝術特色。上昆還特邀了上海京劇院的奚中路加盟《雁蕩山》,跨刀出演孟海公。我們期待,通過武戲專場的亮相,綜合展示崑曲武戲長久以來對戲曲武戲的深遠影響,也借武戲名家的加盟,身先士卒激勵崑曲青年武戲演員更加進步。相信20日的逸夫舞臺一定會是一個過癮的夜晚,非常值得擁有。

  5月23日演出的崑劇《班昭》曾先後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五個一」工程、中國藝術節文華新劇目獎、中國戲曲學會獎等眾多國家級榮譽,且已有多年未在上海亮相。兩位老藝術家張靜嫻、蔡正仁領銜主演,其價值,毋庸多言。

  精心策劃的紀念5•18崑曲非遺日系列演出,有看點、有亮點。這是崑曲人回報多年以來「昆蟲」對崑曲支持和厚愛的最好感恩。

  特別要提及的是5月18日演出前將舉行的「崑曲學館」開館儀式。「崑曲學館」的推出,緣起於去年年底。在韓正書記的直接關心批示下,在徐麟部長和翁鐵慧副市長的直接協調下,在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市文廣局、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等幫助下,明確上海崑劇團作為上海市第一家戲曲院團推出「學館制」。這也是全國戲曲界高度關注的一項傳承扶持政策。以「活態傳承」為理念,以「宗脈延傳、承戲育人」為目標。通過三年的系統學習,將實現傳承100出經典折子戲、6臺傳統大戲的教學目標。以上海一批非遺傳承人為主要力量,面向全國力邀名家攜名劇到上海傳承,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錄像方式,將教學過程記錄下來,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料。相信,這一項目將很好地推動以崑曲為代表的全國戲曲青年表演人才的培養,加強青年人的藝術閱讀力、創造力、表現力,凸顯崑曲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專業性,加強人才積累、梯隊建設,發揮、保持上昆在全國崑曲界的人才劇目領先優勢。以再傳承、再創作、再積累的方式,合力推進上海崑曲人才的德藝雙馨培養。

  上海崑劇團年年緊咬「出人出戲出影響力」而努力發展。2015年上昆的傳承、創作、演出任務非常繁重,演出量將達250場左右,除了在上海的演出之外,足跡還將遍布浙江、深圳、北京、陝西、甘肅、湖北、臺灣、香港、德國、捷克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上海崑劇團正與復星集團洽談合作,擬在豫園推出高端駐場系列演出,計劃在今年6月底前聯合製作完成,全年演出60場左右。這種國家院團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將傳統文化推向世界,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豫園是上海的品牌,而崑曲,將成為上海豫園的文化品牌,成為繼紹興路9號俞振飛崑曲廳之後,又一處上海地標性的崑曲駐場演出場所。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http://yule.sohu.com/20150429/n412109239.shtml report 3506 每年的5月18日,崑曲非遺紀念日,上海崑劇團都會精心策劃一系列精彩的專題演出活動。去年5•18,上海崑劇團為老藝術家從藝六十周年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

");}

相關焦點

  • 長三角攜手的崑劇《十五貫》打響年終票房...
    攜手「長三角」兄弟院團,上海崑劇團今晚在上海共舞臺(ET聚場)上演明星版崑劇《十五貫》。在上昆老藝術家計鎮華帶領下,上昆中生代演員攜手浙江崑劇團和蘇州崑劇院中青年演員,在舞臺上完成了「況鍾」幾代同堂的接力演出。這場演出也拉開了上海崑劇團在今年最後一輪演出的序幕。
  • 《十五貫》救活崑曲之秘辛
    1956年4月,浙江崑蘇劇團(原國風崑蘇劇團)整理了傳統崑曲《雙熊夢》,排出新編劇目《十五貫》,由班主朱國梁、崑曲藝人周傳瑛、王傳淞率領,首次進京演出。從4月初到5月底,共演出47場,觀眾達7萬餘人,在中宣部與文化部的大力推動下,北京城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
  • 崑曲重生靠《十五貫》還是《牡丹亭》
    5月17日,全國政協京昆室舉行了「名家名段演唱會」,紀念崑曲《十五貫》晉京50周年暨聯合國授予崑曲「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5周年。    《十五貫》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禮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50年前這一齣戲救活了崑曲這個劇種。1956年,在崑曲藝術處於泯滅的邊緣之際,浙江國風蘇劇團進京演出《十五貫》,轟動京城,毛主席親自批示「這是出好戲」。
  • 浙江崑劇團「五代同堂、經典再現」《十五貫》
    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邀請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閣舉行崑曲《十五貫》座談會。周恩來親自出席座談會,作了約1小時的長篇講話。周恩來總理把崑曲譽為江南蘭花,並盛讚《十五貫》是「改編古典劇本的成功典型」,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榜樣。
  • 《十五貫》的輝煌,成為崑曲重興的標誌,是崑曲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新上演的《十五貫》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的典範。《十五貫》的新生,來之不易,其成功絕非信手摘取,就戲而論,首先是它在藝術上的推陳出新,使整個劇目在藝術上達到更高的境界;二是強烈的時代氣息和現實意義;三是演員精湛的表演;四是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宣傳。作為劇目工作者兼《十五貫》編導者陳靜,原本是話劇演員兼導演, 50年代才改行搞戲曲。
  • 將崑曲交給未來 《十五貫》50年不老的啟示
    7月17日晚,一個普通的周末,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浙江崑劇團的看家戲《十五貫》(見圖)正在上演。臺下多是老觀眾,對於他們來說,崑曲《十五貫》不僅僅是一齣戲。崑曲自清代便逐步走向衰落,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已沒有能正常演出的崑曲劇團,幸虧還有一個傳習所。1956年,以周傳瑛、王傳淞等「傳字輩」大師為首的浙江崑劇團的前身浙江崑蘇劇團,大膽創新,創作了崑曲《十五貫》,同年4月晉京演出,一個半月中演出47場,觀眾達7萬餘人,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觀看,給予高度評價。
  • 全國崑曲優秀中青年演員聯合展演 80人齊聚上海
    上昆青年演員黎安、沈昳麗出演崑曲《長生殿》資料照片  解放日報訊 (記者 李崢)5月18日是中國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十周年,「2011全國崑曲優秀中青年演員展演周」將於當天至5月23日在上海大劇院舉行。
  • 經典崑劇!就在國慶,《十五貫》即將獻演蘇州!
    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崑劇《十五貫》是浙江崑劇團在五十年代中期創編的一部崑曲精品劇目,在新中國崑曲發展史乃至中國戲曲發展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這齣戲在北京連演46場,觀眾多達7萬人次。正因為《十五貫》具有高度的藝術性與思想性,在當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崑曲這一瀕臨絕境的古老藝術又重獲新生,堪稱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文藝領域具有轟動效應的一件大事。
  • 「五代同堂」演繹經典崑曲 浙昆《十五貫》將來滬演出
    圖片說明:崑曲《十五貫》  東方網記者葉頁10月19日報導:曾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經典崑曲《十五貫》,將在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由浙江崑劇團攜五代同堂共同亮相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其中,「世字輩」名家張世錚曾得原版主演周傳瑛親授,幾十年來,他已經演了四五百場《十五貫》。而「世字輩」名家王世瑤則是原版另一位主演王傳淞之子,得其父真傳。其他還包括盛字輩的陶偉明、陶波,秀字輩的湯建華,萬字輩的鮑晨、田漾等,大部分都是去年晉京演出的原班人馬。10月20至21日晚,該劇將在滬連演兩天,這也是浙江崑劇團首次在逸夫舞臺演出。
  • 聯動長三角崑曲院團,看生旦淨末醜經典,上昆三地夏季集訓收官!
    一出《白兔記·出獵》,由永嘉崑劇團武旦胡曼曼和上昆閨門旦張頲演繹咬臍郎偶遇生母李三娘的離奇故事……昨晚,歷時1個月的上昆、浙昆、永嘉三地集訓回到上海,在俞振飛崑曲廳為上海觀眾交上一份用四晚精彩演出書寫的答卷。
  • 2019《十五貫》《牡丹亭》《蝴蝶夢》上海站,崑曲也很有韻味!
    《十五貫》《牡丹亭》《蝴蝶夢》上海站時間:2019-12-10至12《十五貫》《牡丹亭》《蝴蝶夢》上海站地點:ET聚場(上海共舞臺)演出團隊說起崑劇對很多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戲曲之一的崑劇難唱但是聽著韻味無窮
  • 上海國際藝術節:五代同堂再現經典崑劇《十五貫》
    原標題:五代同堂再現經典崑劇《十五貫》  「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崑劇《十五貫》在六十多年前寫就的佳話依舊為今天的戲曲人所津津樂道。連續兩晚,浙江崑劇團攜這齣看家戲,以五代同堂的整齊陣容,參演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連演兩場。
  • 崑曲《十五貫》
    雲劇場崑曲《十五貫》加客服進群與更多戲迷互動劇情簡介:無錫屠戶尤葫蘆嗜酒,肉鋪虧空,便向大姨家借來十五貫錢,卻在酒後戲騙繼女蘇戍娟,說是把她賣掉的錢。婁見尤葫蘆酣睡不醒,便動手竊取枕下的十五貫錢,尤驚醒,相互爭鬥,婁在慌亂中用肉斧將尤砍死。次日早晨,鄰人發現尤被害,其女又不在家,情屬可疑,便報官追緝。客商陶復朱的夥伴熊友蘭,帶了十五貫錢赴常州辦貨,中途遇見蘇戍娟問路,因此二人同行,眾鄰人和公差趕到,査出熊友蘭有十五貫錢,嫌疑更大,即將二人扭送衙門。無錫知縣過於執主觀推測,武斷二人通姦謀殺,判成死罪。
  • 浙江崑劇傳揚《十五貫》的品牌精髓(組圖)
    承載著浙昆「傳、世、盛、秀、萬」五代人五十七年辛勤傳延的崑劇《十五貫》,在文化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評選中榮獲「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而此前《十五貫》與新編崑劇歷史劇《公孫子都》又從眾多崑劇傳統、新創劇目的評選中,雙雙入選「全國崑曲十大優秀劇目」。  2013年1月27日晚,崑劇《十五貫》全國巡演的啟動儀式在杭州劇院舉行。
  • 崑曲《十五貫》劇情介紹
    於是,在今年的5月12號,浙昆人帶著60年前晉京演出的經典劇目《十五貫》登陸北京長安大戲院,為首都觀眾奉獻了一臺「浙滬蘇」三地藝術家聯動、浙昆「世、盛、秀、萬、代」「五代人同堂」版本的《十五貫》。  屠夫尤葫蘆,從皋橋親戚家借得十五貫銅錢回家,哄其繼女蘇戌娟說是賣她的身價。蘇因不願為婢,深夜私逃投親。地痞賭棍婁阿鼠闖入尤家,偷盜十五貫銅錢,並用肉斧殺尤滅口。
  • 況鍾與戲曲《十五貫》
    原先盛行於明、清兩代的崑曲,一直追求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使得崑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因文詞過於典雅,曲高和寡,逐漸式微、沒落。在進入民國後,崑曲敗落之勢更顯,許多崑曲藝人轉行演出流行的京劇。
  • 《十五貫》:一齣戲與一個劇種的傳奇影像
    整整60年前,《十五貫》因「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特殊際遇而聞名;60年後,我們更該看到這偶然中的必然——崑曲的藝術魅力與那個時代藝術家的實力才是崑曲得以傳承至今的真正原因。據說崑劇《十五貫》在1956年紅遍京城後,組織上給了浙江崑蘇劇團兩個選擇:出國,或者拍電影。據誰說?可能是周恩來。
  • 上昆五班三代藝術家「全梁上壩」同慶崑曲新年
    上昆生逢其時,勵精圖治,薪火傳承,形成了「文武雙全、行當齊備」的藝術特色,擁有眾多的經典戲碼和創新作品,可謂當今最活躍的崑曲藝術團體。上海崑劇團始終以繼承傳統為核心任務,在劇目生產和人才培養兩個領域持之以恆,形成了厚重的歷史積澱。
  •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浙江崑劇團《十五貫》「五代同堂、經典再現」
    ——述戲—— 浙江崑劇團成立於1956年4月1日,是由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樑等,在原民間戲班「國風崑蘇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崑劇藝術表演劇團。1956年4月,《十五貫》晉京演出,轟動全國。4月17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演出,大為讚賞。
  • 傳世「婁阿鼠」走了 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王世瑤逝世
    「婁阿鼠」,是崑劇傳世作品《十五貫》中的人物。崑劇《十五貫》是浙江崑劇團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崑曲瀕臨滅絕之際,推陳出新的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劇目。自上世紀50年代首演至今,崑劇《十五貫》經歷了70年的積澱,猶如一壇醇厚的酒,芳香四溢,已成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劇作。「世字輩」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王世瑤扮的「婁阿鼠」,收放自如,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