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十五貫》《牡丹亭》《蝴蝶夢》上海站,崑曲也很有韻味!

2020-12-07 淺月夜涼絲竹

追溯戲劇誕生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種類也很繁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加快,戲劇仿佛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有很多人在堅守這一藝術的傳承讓更多人看到戲曲的有滋有味!

《十五貫》《牡丹亭》《蝴蝶夢》上海站時間:2019-12-10至12

《十五貫》《牡丹亭》《蝴蝶夢》上海站地點:ET聚場(上海共舞臺)

演出團隊

說起崑劇對很多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戲曲之一的崑劇難唱但是聽著韻味無窮,本次「三地聯動明星版」崑劇《十五貫》《牡丹亭》《蝴蝶夢》就將由上海崑劇團 、浙江崑劇團、蘇州崑劇院聯合演出,向我們展示崑劇的魅力。

劇情簡介

《牡丹亭》像聊齋一樣,一千金小姐因夢中對書生傾心,重生後圓夢。《十五貫》講述了圍繞十五貫錢產生的矛盾糾葛,以尤葫蘆為線索產生的一系列賊喊抓賊的鬧劇。《蝴蝶夢》莊周一夢假扮美少年迷惑妻子意欲試探妻子的忠心,感嘆世情終究涼薄。

風味崑曲

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戲曲其實和現在的電影話劇電視劇一樣,都是講述故事的一種方式,另類的扮相讓我們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表演形式和唱腔也是新穎獨特,結合古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風俗會發現崑曲也很有味道。

2019《十五貫》《牡丹亭》《蝴蝶夢》上海站,這裡有國家級藝術劇團和國家級演員的配合演出,有關於經典崑曲曲目的精彩演繹,也許你會發現心中埋藏著的對於戲曲的情有獨鍾,現場等你來!

相關焦點

  • 崑曲重生靠《十五貫》還是《牡丹亭》
    5月17日,全國政協京昆室舉行了「名家名段演唱會」,紀念崑曲《十五貫》晉京50周年暨聯合國授予崑曲「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5周年。    《十五貫》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禮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50年前這一齣戲救活了崑曲這個劇種。1956年,在崑曲藝術處於泯滅的邊緣之際,浙江國風蘇劇團進京演出《十五貫》,轟動京城,毛主席親自批示「這是出好戲」。
  • 《十五貫》救活崑曲之秘辛
    1956年4月,浙江崑蘇劇團(原國風崑蘇劇團)整理了傳統崑曲《雙熊夢》,排出新編劇目《十五貫》,由班主朱國梁、崑曲藝人周傳瑛、王傳淞率領,首次進京演出。從4月初到5月底,共演出47場,觀眾達7萬餘人,在中宣部與文化部的大力推動下,北京城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
  • 將崑曲交給未來 《十五貫》50年不老的啟示
    崑曲自清代便逐步走向衰落,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已沒有能正常演出的崑曲劇團,幸虧還有一個傳習所。1956年,以周傳瑛、王傳淞等「傳字輩」大師為首的浙江崑劇團的前身浙江崑蘇劇團,大膽創新,創作了崑曲《十五貫》,同年4月晉京演出,一個半月中演出47場,觀眾達7萬餘人,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觀看,給予高度評價。
  • 長三角攜手的崑劇《十五貫》打響年終票房...
    接下來的10天裡,將有大師典藏版《牡丹亭》《蝴蝶夢》和全新製作的《玉簪記》陸續在ET聚場和上音歌劇院上演。截至目前,四臺戲票房已破百萬元大關。在積累劇目與全新製作的「創作年」,交出這樣一份「硬核」成績單,是上海戲曲人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敢於直面市場,用票房說話的努力與探索。  素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美譽的《十五貫》,是新中國成立後,崑曲迎來新生的最好見證。
  • 全國崑劇界聚會杭州上演《十五貫》《牡丹亭》
    新華社杭州9月17日電(記者馮源)50多年前,崑劇《十五貫》晉京演出,創下了「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佳話,16日晚一出「三地連動」「五代同堂」的《十五貫》在杭州劇院上演,也拉開了今年浙昆演出周的序幕。
  • 崑曲《牡丹亭》:從「青春版」到「校園版」
    總的算來,崑曲進校園演出,到目前為止,已長達十幾年時間,這在崑曲演出史上是破記錄的。就拿北京大學來說,其百年講堂有2000多個座位,青春版《牡丹亭》劇組就先後去了三次,演了四輪,有一回是一次演兩輪,總是一票難求。可見,它在大學裡的受歡迎程度。 「崑曲進校園」培養了大批熱愛崑曲的愛好者,有了這些青年觀眾和崑曲愛好者作為基礎,崑曲傳承的條件就具備了,「北大崑曲傳承計劃」隨之應運而生。
  • 雲堂好戲邀請神仙級班底相約杭州,上演精華版崑曲《牡丹亭》
    夢見與一秀才相會在牡丹亭前。群花翩翩起舞,讚美這對純真摯誠的青年情投意合。但好夢不長,雖然夢和人生靈活現,夢卻尋不見,忘不了。隱情無處訴,痴心難輕拋,杜麗娘在病中自描春容,題詩其上,竟飲恨與世長辭。金兵南侵,杜寶奉調鎮守淮陽。行前,按遺言將麗娘葬於後花園梅樹之下,並建梅花觀請石道姑照料。杜麗娘精誠不散,神遊花園,再遇花仙,得群花相助,復與夢中人重逢。
  • 崑曲《十五貫》
    雲劇場崑曲《十五貫》加客服進群與更多戲迷互動劇情簡介:無錫屠戶尤葫蘆嗜酒,肉鋪虧空,便向大姨家借來十五貫錢,卻在酒後戲騙繼女蘇戍娟,說是把她賣掉的錢。婁見尤葫蘆酣睡不醒,便動手竊取枕下的十五貫錢,尤驚醒,相互爭鬥,婁在慌亂中用肉斧將尤砍死。次日早晨,鄰人發現尤被害,其女又不在家,情屬可疑,便報官追緝。客商陶復朱的夥伴熊友蘭,帶了十五貫錢赴常州辦貨,中途遇見蘇戍娟問路,因此二人同行,眾鄰人和公差趕到,査出熊友蘭有十五貫錢,嫌疑更大,即將二人扭送衙門。無錫知縣過於執主觀推測,武斷二人通姦謀殺,判成死罪。
  • 2019崑曲《玉簪記》上海站,封建時代的禁錮愛情!
    崑曲《玉簪記》讓我們了解戲曲文化內涵走進崑曲世界!2019上海崑劇團《玉簪記》上海站時間:2019-12-20/212019上海崑劇團《玉簪記》上海站地點:上音歌劇院崑曲起源於元朝末年,與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並稱四大聲腔屬於南戲範疇,歷史悠久內蘊深厚,這次上海崑劇團將在上音歌劇院上演著名崑曲《玉簪記》,讓小夥伴們能夠聽到原汁原味的崑曲視聽效果
  • 《十五貫》的輝煌,成為崑曲重興的標誌,是崑曲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把多種定型曲牌連貫起來組成一套使用,歌有定式,非常嚴格。崑劇原稱崑曲,以唱為主,制曲或按曲譜歌唱為度曲,崑曲曲牌極豐,達千種以上,但因過於婉轉低回,輕柔纏綿,缺少剛勁鏗鏘、激昂奔放的腔調,以至使聽者感到難度大,印象不深,反倒不如地方戲反覆吟唱的小調朗朗上口,易於普及。
  • 崑曲藝術,經典劇目再創新,蘇崑青春版《牡丹亭》有何出彩?
    《牡丹亭》熱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傳統崑曲又面臨著如何發展和傳承的問題。2004年,由白先勇主持、江蘇蘇州崑劇院改編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獲得了成功,為傳統崑曲在新時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青春版《牡丹亭》將觀眾鎖定在具有青春激情的年輕人群體。
  • 崑曲《牡丹亭》下月寧波開演 張繼青弟子甬城獻藝
    浙江在線11月24日訊 12月19日晚上,傳統版《牡丹亭》將在市逸夫劇院上演,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內,江蘇省崑劇院將完整地再現整個牡丹亭中最經典的故事情節,展現崑曲藝術的精髓。  說起此次上演的傳統版《牡丹亭》,就不能不提到江蘇省崑劇院有著「旦角祭酒」之稱的張繼青。
  • 上海國際藝術節:五代同堂再現經典崑劇《十五貫》
    原標題:五代同堂再現經典崑劇《十五貫》  「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崑劇《十五貫》在六十多年前寫就的佳話依舊為今天的戲曲人所津津樂道。連續兩晚,浙江崑劇團攜這齣看家戲,以五代同堂的整齊陣容,參演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連演兩場。
  • 崑曲《牡丹亭》的創意影像表達
    10月19日,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和江蘇文投集團聯合主辦、新華日報昆蟲記戲曲工作室策劃的《驚·夢》崑曲創意影像展在江蘇大劇院美術館開幕。作為紫金文化藝術節重點展覽之一,展覽作品疊加了江蘇兩大世界級遺產資源——崑曲和園林,改寫了文化遺產的傳統表達方式,創意展示了經典東方美學的現代色彩。
  • 崑曲牡丹亭 | 靈魂的復歸
    「曲海詞山,於今為烈」,崑曲魅力所及,兩百年間,幾乎席捲整個社會。也因此,後世常常將崑曲視為南曲別稱,把崑曲當做是傳奇的默認演繹方式。 崑曲的輝煌與傳奇文本緊密相關,如果崑曲是戲劇王國裡的一尊王冠,那麼王冠上面最璀璨的明珠,一定是崑曲演繹的傳奇《牡丹亭》。《牡丹亭》究竟講了什麼?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驚豔荷蘭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驚豔荷蘭 2019-09-21 15:47:18 來源:人民網  |  作者:任彥 | 字號: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如何才能讓西方人領略到崑曲的獨特神韻?蘇州崑劇院19日晚在荷蘭海牙演出的《牡丹亭》針對這個問題所做的努力很有啟發意義。《牡丹亭》是中國戲曲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講述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超越生死的愛情故事。
  • 此生不可錯過的崑曲演出,精華版《牡丹亭》開票!
    它幾乎支撐起了21世紀頭十年崑曲復興的所有「繁華」,一度「青春版」「典藏版」「園林版」「大師版」都無比榮耀,江蘇省崑劇院於2005年首演的精華版《牡丹亭》更是收穫豆瓣評分9.2的高分好評,被很多人譽為「此生不可錯過的崑曲演出」,「崑曲入坑之作」,更有觀眾稱其為「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經典之作。
  • 東方魔幻「人鬼情未了」——崑曲《牡丹亭》
    依寫作時期先後為序,《臨川四夢》分別是是「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牡丹亭》取材於唐代傳奇《離魂記》,揭露黑暗,以情反理,故事深切動人,具浪漫主義特色,不拘於聲律,曲調優美。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俞玖林及沉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兩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崑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兩塊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我們大力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崑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著一齣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
  • 長沙崑曲氛圍很好
    從《十五貫》到《牡丹亭》  崑曲魅力動人心  京劇愛好者叫票友,崑曲愛好者則叫曲友,不過後者現在有了更時髦的稱呼——「昆蟲」。  發端於2013年的長沙崑曲研習社就有一大批「昆蟲」,其中年紀最大的繆禮治是該社創始人。他接觸崑曲,還要從1956年轟動全國的《十五貫》說起。這齣戲的影響之大,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