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

2020-12-12 網易新聞

(原標題: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即將召開)

為助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https://doaj.istic.ac.cn)已於近期完成升級改版,並將於11月25日在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上全新亮相。據悉,「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將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業界和公眾開放。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由科技部委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負責實施,作為我國科技期刊集中開放獲取平臺,「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以「公益普惠、開放共享、權威精品」為定位,以開放整合國內科技期刊為途徑,匯聚國內千餘種學術期刊,其中核心期刊佔比超70%,學科分布遍及理、工、農、醫四大科技領域,收錄期刊論文超500萬篇,面向科技人員免費開放,提供全文和期刊評價指標,實現即時下載。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平臺服務了數以萬計的學者公眾,全力推進我國科技論文的傳播利用與科技期刊的開放共享。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助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切實促進我國科技論文的應用與傳播,「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於近期進行了升級改版,新版平臺充分依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資源,實現了論文引文數據融合,可即時展示期刊收錄和引用情況,動態查詢期刊的歷年影響因子、引用頻次等期刊評價指標,更好地服務全國學者公眾。據介紹,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將加快國內科技期刊覆蓋步伐,早日構建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期刊開放服務平臺。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加快了各行業數位化、開放化的發展進程,科技期刊作為發表學術創新成果的主要載體,將面臨同樣的機遇和挑戰。受疫情影響,目前科技文獻的出版、利用方式都出現了較大變化,一方面,研究成果的發表傳播速度顯著加快,大量期刊論文以網絡預出版方式進行發表;另一方面,伴隨非正式交流的預印本平臺的快速發展,科學出版的開放獲取新模式正不斷拓展。

     為推動科技期刊更好服務科技強國發展,使廣大創新主體更多受益於學術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聯合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將於11月25日在京共同舉辦「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出版界、科技界的專家就開放期刊、預印本等主題,聚焦當下熱點,洞悉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探索科技期刊開放中國發展路徑。據悉,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張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魏均民等學術專家;冷泉港實驗出版社執行董事Dr. John Inglis等出版社、期刊代表等將應邀出席並做報告。論壇將通過「北京時間」全程直播,面向社會各界開放。

最新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顯示,2010年到2019年十年間,中國作者發表論文270餘萬篇,中國期刊發表的論文26餘萬篇,引文影響力為6.59。值得關注及急需引起重視的是,在我國科技論文產出移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的總體發文量卻呈下降趨勢。

     「新冠」疫情是歷史的節點也是發展的拐點,後疫情時代,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迎接挑戰鑄煉成長、如何抓住機遇發展壯大;國際開放獲取潮流下,中國科技出版如何超前布局贏得先機。解惑與研討,共商與共享,此次會議必將是業界的一次解惑之旅,一面開啟融合的共贏之門。

     論壇報名方式:

     「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中,輸入「參會」即可報名;或在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官網上的「最新動態」欄目中參與報名。

     論壇觀看方式:

     1. 「北京時間」直播平臺。可通過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官網或「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了解詳情,並獲取路徑。

     2. 「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中,輸入「會議直播」即可觀看。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建設的「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已於近期完成升級改版,並於11月25日在「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上全新亮相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作為我國科技期刊集中開放獲取平臺,以「公益普惠、開放共享、權威精品」為定位,以開放整合國內科技期刊為途徑,匯聚國內千餘種學術期刊,其中核心期刊佔比超70%,學科分布遍及理、工、農、醫四大科技領域,收錄期刊論文超500萬篇,面向科技人員免費開放
  •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為助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https://doaj.istic.ac.cn)已於近期完成升級改版,並將於11月25日在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上全新亮相。
  • 中國科協「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學術研討會...
    本網訊 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承辦、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協辦的「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
  • 在開放科學視角下 學術期刊又有出版新模式
    原標題:在開放科學視角下學術期刊又有出版新模式 3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在京舉辦了「2019開放科學論壇」。圍繞「全媒體時代下的學術期刊融合發展之路」主題,與會嘉賓探討和分享了時下學術期刊最為關注的媒體融合優秀實踐案例。
  • 改革開放40年 期刊業歷史經驗與啟示
    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40年來,從總體上看,我國期刊品種日益豐富,結構日趨合理;期刊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供給能力不斷提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期刊出版活力不斷增強;傳播方式日趨多元,出版模式不斷創新;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市場監管體系不斷完善;期刊國際交流日漸活躍,走出去成果不斷擴大;服務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科技能力不斷增強。
  • 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峰會暨第九屆上海期刊論壇在上海大學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9月22—23日,中國期刊協會、上海市出版協會、上海市期刊協會、上海大學聯合主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作為支持單位,上海大學期刊社承辦的「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峰會暨第九屆上海期刊論壇」在上海大學召開。
  • 警惕國際期刊「開放獲取」變圈錢遊戲
    ● 開放獲取期刊商業模式帶來的利潤,是以嚴重傷害科學的學術生態為代價的。中國的絕大多數學術期刊是沒有商業屬性的,就該老老實實保證論文質量,維護好自己的學術聲譽。  近幾年,開放獲取期刊日漸盛行。就連傳統神刊Nature也在不久前宣布加入開放獲取S計劃。  放眼國內,期刊界也正在轟轟烈烈地擁抱這一運動。  開放獲取真的這麼香嗎?
  • 牛津大學出版社迎來開放獲取期刊Burns & Trauma
  • 別了付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應擁抱開放獲取及網絡新型出版模式
    圖片來自網絡不管是開放獲取形式的期刊或網站,還是諸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網絡預印本出版模式,在學術優先權確認、交流傳播速度、降低獲取成本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然而這些創新的學術出版模式卻在中國的推廣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過傳統紙本期刊的阻撓
  • 技術、平臺、生態全面開放,騰訊雲全面升級AI 開放平臺
    同時,騰訊雲和法大大共同推出的合同智能化產品,幫助用戶單份合同審閱時間從17分鐘降低至5分鐘,個人單日處理合同數從20份提升至52份,為企業信息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推進商業流程智能化升級。騰訊雲全面升級AI開放平臺AI技術在產業的應用落地,仍然面臨很多挑戰。比如落地過程中,需求場景化、碎片化。除了人臉識別,還有豬臉識別、牛臉識別的需求;除了工業缺陷檢測,還有管道漏油漏氣檢測、工地安全檢測;除了商品識別,還有茶葉雜質識別、物流包裝識別等需求。
  • 轉型期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
    傳統論文在出版鏈條轉變中的新機遇世界科技創新風起雲湧,特別是新興技術的使用,雲計算、雲服務理念的引入,作為媒體一員或者說是信息產品一員,科技期刊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比較國內外開放獲取期刊的學科分布,可以看出我國的開放獲取期刊的學科分布與國際的期刊學科分布相近。國際上開放獲取期刊的學科分布排名前三位的是臨床醫學、基礎醫學以及生物學,而國內的學科分布排名前三位的學科是生物學、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以及臨床醫學。這也就說明全世界對於開放獲取的學科傾向還是較為明顯的,許多重要的開放獲取期刊平臺是依靠這些較重要的學科發展起來的。
  • 開放獲取期刊PeerJ問世 一次付費終身發表
    據《科學》網站報導,一本新的開放獲取學術期刊——PeerJ於6月12日問世,該期刊獨特之處在於:研究人員只需一次付費,即可終身免費發表論文。該期刊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三種「會員計劃」——基本計劃:研究人員支付99美元,每年只能發表一篇論文;增強計劃:支付169美元,每年可發表兩篇論文;研究者計劃:支付259美元,研究人員在其學術生涯內可無限發表論文。同時,新期刊也將遵循開放同行評議的方式,審稿人可選擇是否匿名,作者可選擇是否發表審稿人意見。
  • 科技期刊的未來:使命、價值與發展
    5月26日,中國科技峰會——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報告會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辦。來自國際學術界頂級期刊的主編以及國內外科技界人士齊聚一堂,共話國際一流期刊建設模式和發展策略。建設為人類文明進步做貢獻的科技期刊懷進鵬在致辭時指出,科技期刊自誕生以來就作為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載體,是人類思想創造交流的重要平臺,與科學技術發展始終相伴而生。在這個全球融通的世界,科技創新已經不再局限於一國、一地的單打獨鬥,而是日益走向跨越國家,跨越民族的大聯合、大協同。
  • 「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中州學刊》創刊40周年座談會...
    「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中州學刊》創刊40周年座談會」在鄭州舉行 2019年06月18日 18: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玲 字號 內容摘要:2019年6月15
  • 期刊專家齊聚上海交大 探索科技期刊如何從卓越邁向世界一流
    在特殊情況下,科技期刊首先要保證學術質量並提高出版效率,同時期刊管理和出版平臺的建設能夠很好提升數位化出版的能力。此外,多樣化出版、多元化展示是期刊傳播平臺發展的重要方向。學術成果的生產和傳播方式的轉變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去對標國際知名出版集團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 醫藥衛生期刊評價體系建設高峰論壇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講話中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是我國科技研究迅猛發展的四十年,也是學術期刊繁榮的四十年,2018年我國醫藥衛生類學術期刊已經超過1200多種,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統計,以自然科學當中發表中文論文的數量計算,僅臨床醫學2017年論文的發表量已經達到13萬篇並位居首位。
  • 學術期刊如何跟上學術創新步伐
    在日前舉辦的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宣讀了這封「被要錢」的郵件,也轉述了這位院士對此事的評論:「我們國家對科技投入了大量資金,除了直接用於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活動外,也支付了大量給國外投稿的版面費。儘管文章發表了,但是對一線的工程建設人員影響甚微,由於語言等各種因素,他們很少去閱讀。」
  •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我國在國際期刊界的話語權
    然而,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還存在國際影響力有限,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自主平臺,沒有話語權和評價權等問題,如何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將創新成果記錄留在中國?近日,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多位院士、專家為此建言獻策,本刊現摘登部分發言。
  •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國在國際期刊界的話語權
    然而,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還存在國際影響力有限,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自主平臺,沒有話語權和評價權等問題,如何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將創新成果記錄留在中國?近日,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多位院士、專家為此建言獻策,現摘錄部分發言。
  • 新聞專業期刊的堅守與創新
    新聞專業期刊在新的環境下究竟該堅持什麼、調整什麼、創新什麼、嘗試什麼?4月10日,由人民日報社《新聞戰線》雜誌、新華社《中國記者》雜誌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新聞實踐》雜誌共同主辦的全國新聞專業期刊總編輯年會暨新聞專業期刊的角色定位與功能拓展研討會在浙江杭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