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習大大這個詞有了英文翻譯

2020-12-09 海外網
摘要:10月22日,紐時刊登了一篇介紹中國人怎麼稱呼領導人的文章,開頭就說,「想弄清中國到底能給世界帶來什麼的人們,也許需要注意一下中國人如何稱呼他們的國家主席、黨領導人和軍事統帥:習大大」。

海外網10月27日電 你知道「習大大」怎麼翻譯嗎?10月22日,紐時刊登了一篇介紹中國人怎麼稱呼領導人的文章,文章解釋說,Xi Dada字面意思是Xi Bigbig, 這個詞的意思可以是習伯伯 (Uncle Xi),甚至可以是習爸爸 (Daddy Xi)。

過去幾年,「複雜的中國」產生了不少新概念,英文媒體在介紹這些中文詞的時候由於找不到對應的詞來翻譯,往往直接採用拼音的形式。這個禮拜,又有一個中文詞通過這種方式進入了英文世界,這個詞就是讓中國人如雷貫耳的「習大大」。

10月22日,紐時刊登了一篇介紹中國人怎麼稱呼領導人的文章,開頭就說,「想弄清中國到底能給世界帶來什麼的人們,也許需要注意一下中國人如何稱呼他們的國家主席、黨領導人和軍事統帥:習大大」。

文章解釋說,Xi Dada字面意思是Xi Bigbig, 這個詞的意思可以是習伯伯 (Uncle Xi),甚至可以是習爸爸 (Daddy Xi)。文章說,現在從普通老百姓到媒體都這麼叫他,雖然這個稱呼的起源不得而知,但在街上提起這個詞,每個人都知道你在說什麼,而且據說習主席本人也很喜歡這個稱呼。

正像中文裡有很多英文借詞,中文詞進入英語也不是什麼新現象,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不同語言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交流和影響。英語裡有一大批和中國古代文化有關的詞 (其中大多數和吃有關),如今早已進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顯示了中國文化曾經的輝煌和影響力。最著名的是kung fu (功夫)和tofu (豆腐),這兩個詞在歐美幾乎人盡皆知,可能是除了李小龍和孔夫子以外在世界上最出名的中國符號(不過也有人說tofu其實來源於日語)。

這一類較古老的中文詞還有kowtow (磕頭),dim sum (讀音像點心,但其實是指粵式早茶),cheongsam (長衫的粵語讀音,指旗袍), lo mein (撈麵), feng shui (風水), bok choy (白菜,粵語發音),lychee (粵語荔枝),gyoza (餃子,美國的中餐廳一般都說dumpling, 反而是很多日式餐廳的菜單上還在堅持用這個詞,估計也是和tofu一樣走從中文到日語再進入英語的曲線路徑)。

還有一個詞coolie,原指做苦力的中國和南亞勞工,後來演變成帶有種族歧視味道的蔑稱,不過語言學家對這個詞的起源尚未定論,也有人說這個詞起源於泰米爾語。

日語也有很多詞進入英語,最著名的有sushi (壽司),haku (俳句),bento (便當)和manga (漫畫),也是人人都知道的詞。

網際網路興起以後,最早進入英文的中文詞大概是taikonaut, 這個詞出現在1998年,由表示「太空人」的astronaut和來源於中文詞「太空」的taiko結合而成,專指中國太空人。類似的詞還有專指前蘇聯太空人的cosmonaut, 其中cosmo在俄語裡是「外太空」的意思。

這幾年,出現在英文媒體上的中文詞大多和政治新聞以及中國的網絡文化有關,比如說cheng guan (城管)和luo guan (裸官)。當然嚴格來說,這些詞和Xi Dada一樣,還沒有正式進入英文的詞彙庫裡。

2012年年初,「休假式治療」這個連中國人都莫名其妙的詞橫空出世,讓外媒猝不及防,幾家國際媒體對這個詞的翻譯也很不統一,路透用的是vacation-style therapy, 衛報和Time用vacation-style treatment,最囉嗦的bbc翻成holiday-style medical treatment。

除了媒體,另一條向英文讀者介紹中文新詞的重要途徑是一個稍稍有點惡搞意味的網站urbandictionary.com. 這個網站專門介紹英文俚語,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新詞,因此出現了許多中文網絡流行詞,比如tuhao和no zuo no die。

說到這裡,順便也說一下中國人名在英文裡的翻譯。之前我曾經提過,中國人起英文名一定要慎重,不然會鬧出笑話。但其實中國人到了美國就算不起英文名只用自己的中文名,有時候也會鬧出誤解。

比如一個很老的關於鄧小平的笑話,講鄧小平訪問美國,有記者想測試下小平英文怎麼樣,就問他:您知道美國第一任總統是誰嗎?不懂英文的小平同志以為對方問自己姓什麼,於是回答:Wo xing Deng. 記者一聽:啊,沒錯,是Washington. 那您這次來美國幹嘛呢?小平想,問了姓該問我名字了,於是說:Xiaoping. 記者又大驚:啊,shopping,您英文果然不錯。最後記者滿懷著對小平的景仰離開了。

還有一些中文名,在英語國家是絕對絕對萬萬不能用的。比如有一位不幸的姑娘叫王詩婷,中文名字很好聽,後來她到美國留學,老師知道她叫Shiting Wang,頓時震驚了。

咦,開頭我明明寫得一本正經的,為什麼到了結尾又變成了低級趣味?(文/新浪專欄 文化譚 假裝在紐約)

(責編:牛寧)

相關焦點

  • 「習大大」一詞英文如何翻譯
    人民日報記者丁剛、馮雪珺,從眾多關注詞中挑選出6個。窺斑見報,卻足以讓你看到文化的差異、外交的博弈,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實足跡。世界毫不吝惜對中國、對習大大的點讚。且看他們把火遍中國的「習大大」一詞翻成了啥?
  • 黨媒:「習大大」一詞如何翻譯成英文
    人民日報記者丁剛、馮雪珺,從眾多關注詞中挑選出6個。窺斑見報,卻足以讓你看到文化的差異、外交的博弈,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實足跡。世界毫不吝惜對中國、對習大大的點讚。且看他們把火遍中國的「習大大」一詞翻成了啥?
  • 媒體:「習大大」一詞如何翻譯成英文(1)
    :「習大大」一詞翻譯成啥?人民日報記者丁剛、馮雪珺,從眾多關注詞中挑選出6個。窺斑見報,卻足以讓你看到文化的差異、外交的博弈,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實足跡。世界毫不吝惜對中國、對習大大的點讚。且看他們把火遍中國的「習大大」一詞翻成了啥?1、習大大Xi Dada / Uncle Xi這個詞兒的「官方認證」可以追溯到2014年9月9日上午。
  • 媒體:「習大大」一詞如何翻譯成英文
    新華社發 原標題:2014世界從6個詞讀中國:「習大大」一詞翻譯成啥?人民日報記者丁剛、馮雪珺,從眾多關注詞中挑選出6個。窺斑見報,卻足以讓你看到文化的差異、外交的博弈,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實足跡。世界毫不吝惜對中國、對習大大的點讚。且看他們把火遍中國的「習大大」一詞翻成了啥?1、習大大Xi Dada / Uncle Xi這個詞兒的「官方認證」可以追溯到2014年9月9日上午。
  • 2014世界從6個詞讀中國 看「習大大」如何翻譯成英文
    原標題:2014世界從6個詞讀中國:「習大大」一詞翻譯成啥? 原標題:2014,世界從這6個詞中讀中國:「習大大」一詞翻譯成了啥?   原標題:2014,世界從這6個詞中讀中國:「習大大」一詞翻譯成了啥?
  • 「習大大」一詞英文如何翻譯 外媒「Uncle Xi」
    人民日報記者丁剛、馮雪珺,從眾多關注詞中挑選出6個。窺斑見報,卻足以讓你看到文化的差異、外交的博弈,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實足跡。  世界毫不吝惜對中國、對習大大的點讚。且看他們把火遍中國的「習大大」一詞翻成了啥?
  • 媒體:"習大大"一詞翻譯成英文是什麼
    人民日報記者丁剛、馮雪珺,從眾多關注詞中挑選出6個。窺斑見報,卻足以讓你看到文化的差異、外交的博弈,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實足跡。  世界毫不吝惜對中國、對習大大的點讚。且看他們把火遍中國的「習大大」一詞翻成了啥?
  • 習大大所引「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怎麼翻譯?
    習近平檢閱受閱隊伍。小編私下認為,習大大喜歡《詩經》。有例為證。作為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第一次與中外媒體見面,習大大就引用了《詩經》中的「(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在昨天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講話中,習大大一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又不知道讓多少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恨不得立刻找到度娘問個究竟:習大大到底啥意思嘛!其實,小編可以給大家一個建議:看英語翻譯版本,也許比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古文來得容易,因為英文翻譯必定是已經把原文意思吃透了,再去做語言轉換,而現在的國人,英語理解能力肯定比古代漢語水平強多了。
  • 「習大大」 你知道怎麼翻譯?外媒怎麼用?
    2015行至末尾,回看這一年,習近平主席出訪頻繁、足跡踏遍六大洲,「習大大」一詞從中國火遍世界,對這一來自中國民間、盡顯親暱的稱呼,外媒也不再陌生。天南海北的各國人民及媒體,都如何稱呼「習大大」呢?一起來看看。一、習大大訪越南,年輕人喊他「伯伯」
  • 「習大大」用英文怎麼說?
    習大大、APEC 藍等熱詞不僅在國內頻現,國際上也現熱捧風潮,這些詞用英語怎麼表示,你知道嗎?  「拿中國當頭條,鐵定賣得火」,這句媒體大亨的名言,隨著中國越來越走到世界舞臺中央,也越來越受到外媒的推崇。梳理2014年境外媒體、外國政要學者對中國的關注熱詞,也正是世界讀中國的一扇扇窗口。
  • 2014世界從這6個詞中讀中國:「習大大」一詞翻譯成了啥?
    原標題:2014,世界從這6個詞中讀中國:「習大大」一詞翻譯成了啥? 鏡鑑的話 「拿中國當頭條,鐵定賣得火」,這句媒體大亨的名言,隨著中國越來越走到世界舞臺中央,也越來越受到外媒的推崇。
  • 2015熱詞「習大大」 你知道怎麼翻譯?外媒怎麼用?
    原標題:2015行至末尾,回看這一年,習近平主席出訪頻繁、足跡踏遍六大洲,「習大大」一詞從中國火遍世界,對這一來自中國民間、盡顯親暱的稱呼,外媒也不再陌生。天南海北的各國人民及媒體,都如何稱呼「習大大」呢?一起來看看。
  • 跟習大大學跨文化交流
    習大大自上任後一直專注於同各個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經常會在報紙上發表署名文章以示友好,或者在對方國家發表演講,這兩種方法都是促進跨文化交流和兩國關係友好發展的有效途徑。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習大大是怎麼做的吧!提起中華文化,大家下意識就能想到八個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寶藏,有言簡意賅富的諺語、俗語;有朗朗上口的古詩;還有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
  • 習大大的貼身翻譯是怎麼學英語的?
    原標題:習大大的貼身翻譯是怎麼學英語的? 80後「帥哥」翻譯孫寧是習大大的貼身翻譯。作為翻譯官的孫寧,以其到位精彩的翻譯,優雅睿智的形象,靈活巧妙的應變捕獲了眾多媒體的鏡頭,受到了國內的一致認可。
  • 看習大大引用過的那些古詩文的英文翻譯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資訊>新聞動態>正文看習大大引用過的那些古詩文的英文翻譯 2014-12-30 09:4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習大大APEC上妙語連珠,那麼問題來了:怎麼翻譯?
    在這些講話中,習大大妙語連珠,古詩文、大白話交相呼應;通俗的比喻、文藝的排比相映成趣。當然,作為在重大外交場合的演講,其中「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詞彙自然必不可少。11月11日晚,人民日報官方微信號就此梳理了習大大在這兩次講話中的一些「關鍵」詞句的翻譯。        1.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 跨文化翻譯 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發聲」
    全國青聯國際部副部長朱鳴華說,漢字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特徵,如何傳遞好,是做好中國表達、發出中國聲音的關鍵之一。近年來,在國家對外交流重要場合,更具中華傳統文化特點的本色表達及現場翻譯,已留下許多「精彩瞬間」。例如,2015年博鰲論壇中有——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
  • 習大大訪英:中英文化交流互鑑 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習主席表示,中國和英國是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傑出代表,兩國雖然相距遙遠,但一直相互影響。中英文明交流互鑑不僅豐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進了社會進步,也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英兩國都曾創造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然而,雙方如何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 王寧:翻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闡釋方式
    翻譯不能僅停留在語言層面上 演講一開始,王寧就對翻譯的定義問題展開討論,他認為,學者們一般總會從雅各布森的語言學翻譯定義開始,包括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語符翻譯,人們一直認為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這顯然是一種翻譯研究中的語言中心主義思維模式。
  • 「iTalk」全英文演講秀聚焦跨文化交流
    「iTalk」全英文演講秀聚焦跨文化交流清華新聞網11月30日電 11月25日晚,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主辦的全英文演講秀「iTalk」活動在人文社科圖書館大同廳舉行。本次跨文化交流專場以「Boom & Blossom」(碰撞與綻放)為主題,在漢語項目交換生布萊妮·利維(Bryony Levy)和克洛伊·史密斯(Chloe Smith)的主持下,5名清華中外學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