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對接點在哪兒?

2020-10-07 人民文學出版社

《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者高洪雷訪談:

蓬萊—古登州是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的對接點

2020年09月27日

高洪雷 男,1964年生,山東新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民族史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等。作品有《大寫西域》《另一種文明》《樓蘭啊,樓蘭》《中華民族的故事》《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等。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古典詩詞中的蓬萊,一直是仙樂縹緲、引人神往的所在。而位於膠東半島最北端的蓬萊小城,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在古代交通和對外商貿史上佔據著顯赫的地位。

2020年1月,山東作家高洪雷的新著《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蓬萊、羅馬兩個城市作為絲綢之路的端點,在大量史料考證和吸取相關學術成果的基礎上,跟隨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虜的杜環、班超的副使甘英四個人物,以沿途13個城市為節點,譜寫出一曲斑斕多姿、盪氣迴腸的絲路歷史。

以蓬萊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是高洪雷絲綢之路研究的另一個重點。隨著古代海上貿易的發展,蓬萊成為中國面向東北亞的一個主要港口。在接受南都記者的訪談中,高洪雷詳敘了肇始於遠古的蓬萊遠洋貿易的發展史;回顧了徐市(徐福)、張保皋、張騫等東北亞海上絲路史上的傳奇人物;勾勒了隋唐時期蓬萊港「日出千杆旗,日落萬盞燈」的極致繁盛;慨嘆自宋朝開始北方港口的衰落和南方港口的崛起;同時剖析了明、清兩朝實行「禁海令」而導致中國喪失「制海權」的真正原因。

同時,他還釐清了一些傳統上對「絲綢之路」的誤解,譬如海上商路並不大規模運載絲綢,這條路實際應為「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又譬如,今人以為江浙地區是絲綢業的中心,實際上宋朝以前,山東地區一直穩居絲綢業霸主地位,直到宋以後東北亞海上絲路停滯,南方港口興起,江浙一帶的手工業、制瓷業和紡織業被充分激活,才造成如今經濟上南強北弱的局面。

「大國爭霸的世界近、現代史昭示著,在這個71%的地表被海水覆蓋的星球上,所有大國的興衰都取決於海上,近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德國、義大利如此,現代的美國、日本也是如此。舉目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富饒美麗的國家和城市,全都分布在沿海。」高洪雷告訴南都記者。海洋不僅是文明的搖籃,而且蘊含著取之不竭、無與倫比的礦藏和資源。他堅信,21世紀依然是海洋的世紀。「中國的大陸海岸線全長1.8萬公裡,列世界第四位,海洋經濟是中國強勁的增長極,走出去、走向海洋必須成為廣大國民始終不渝的共識。」

訪 談

山東才是中國絲綢最早的故鄉

南都:首先祝賀你的新著《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面世。古代海上貿易的主要商品是瓷器、香料,為什麼海上商路也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高洪雷:無論是海上商路還是陸上商路,在古代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公認的稱謂。而絲綢之路這個名稱產生很晚,比商路開始存在晚了2000多年。取名的人是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時間是1877年。當時,這個德國人在他寫的《中國》第一卷中,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開闢的,從洛陽開始,經西域與中亞和印度連接起來的古老商路,有幾分隨意地稱為絲綢之路。

很快,這一名稱得到了德國學者赫爾曼的認可。他說,我們應該把絲綢之路的含義進一步延長到西方的敘利亞,因為敘利亞主要是通過這條路從遙遠的中國獲得生絲的。隨後,這個名稱受到了世界各地學者的青睞,以至於逐漸成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代名詞。

但是,絲綢之路這個名稱多少有點容易讓人誤解。

誤解之一:它使人聯想起一種連續不斷的旅行,而實際上貨物是經由多條線路和多個商人之手,分多個階段才到達目的地的,穿越絲路全程的商旅一直很少。

誤解之二:它使人認為這條路上運送的商品多是絲綢。但絲綢絕不是這條運輸線上運送的唯一商品,數量也不是最多的,而且絲綢的輸出是單向的,只是某一時段影響較大而已。這條路上運送比較多的緊俏商品還有中國的瓷器、茶葉,西域的良馬、玉石、皮貨、葡萄,印度的香料,歐洲的寶石、藥材等。難怪曾有一個英國少年發問:難道真有一條用絲綢鋪成的道路嗎?

要知道,海上運輸的主要是不太怕水的商品,如瓷器、香料、藥材、漆器、象牙、犀角、珠寶等。當然,水密艙技術過硬的大型商船,也從海上運輸一定數量的絲綢、茶葉,但絲綢、茶葉、皮貨主要還是走陸路,那麼為何海上商路依舊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呢?

事實上,部分專家對這個名稱早就提出過質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1987年到1997年間,實施了一個名為「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考察」的規劃。當初制訂規劃時,對正式名稱的爭論就開始了。有些學者指出,古代海上商路運送的大宗商品不是絲綢,而是香料和瓷器,因此海上商路應稱為「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但更多國家的學者認為,古代東西方之間,除了商品交流,還有文化交流,如宗教的傳播,中國四大發明的西傳等。如果改稱「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反而限制了這個項目的含義。能夠涵蓋古代東西方之間物質、文化交流的豐富內涵,又為世界各國所接受的,唯有「絲綢之路」這個稱謂。

南都:蓬萊是古代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新華社也把蓬萊稱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這一點似乎沒有太多的異議。但在許多人的印象裡,長安、洛陽是陸上絲路的起點,但你在書中卻把蓬萊作為陸上絲路的起點,依據是什麼?

高洪雷:第一,世界上多數專家認可的古代絲路共有四條,一是草原絲路,是沿北緯50度線,跨越蒙古草原、準噶爾草原、哈薩克草原、俄羅斯草原、烏克蘭草原、匈牙利平原的陸上絲路,它是最早的一條絲路,也是草原民族的遷徙之路;第二條是南方絲路,是從中國的中原地區出發,經四川、雲南、緬甸、印度,前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的陸上絲路,有的路段被稱為茶馬古道;第三條是綠洲絲路,就是在北緯33度到41度之間飄蕩,從中國啟程,出河西走廊,經塔裡木盆地、費爾幹納盆地、伊朗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前往羅馬,直線距離12000公裡的陸上絲路,它是陸上絲路主幹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個項目只是其中的一段,我這本書所講述的也是這條絲路。第四條是海上絲路,它貫穿日本海、黃海、東海、南中國海、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在近代輪船誕生後,它已經成為東西方文明的主要交通線路。既然絲路有多條,那麼就有不同的起點和終點。

第二,即便是我書中所寫的這條綠洲絲路,也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因為從長安、洛陽向東,還有蓬萊、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從羅馬向西,還有無數條道路延伸著。我只能說,長安、洛陽很多時候是中國的都城,是絲綢和其它緊俏商品的集散地。準確一點說,長安是張騫出使西域和玄奘西天取經的出發地。

第三,蓬萊——古登州是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的對接點,這裡不僅是海上絲路的北方起點,同時也是綠洲陸上絲路的東部起點。蓬萊一直是古人夢想中的海上仙山。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屢次東巡尋找的就是「蓬萊」。漢武帝也多次東巡,最終在膠東半島東端修建了一座小城,便是「蓬萊」的人間之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蓬萊成了面向東北亞的主要港口。在唐代,由蓬萊、廟島群島、遼東半島老鐵山共同構成的海上航道「登州道」,是唐朝面向東北亞的主要通道。隨著唐朝與新羅、渤海國、日本交好,這裡成為官方指定的登陸場所、外交場所和貿易場所,多數日本遣唐使、新羅遣唐使、渤海國使團都是從登州上岸,然後換乘快馬前往洛陽、長安的。

第四,山東是絲綢的故鄉。山東的氣候、土壤比較適宜種植桑樹。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紡織機,就被稱之為魯機。齊桓公時,下令百姓房子周邊只能種桑樹。在漢朝之前,山東是絲綢的主產地。即便是絲綢業基本普及到全國的唐代,山東依舊是最優質絲綢的產地。尤其是南北朝時期,東魏和北齊佔據了黃河下遊,控制了絲綢的源頭,山東就扮演了絲綢源頭和絲路起點的雙重角色。而山東的絲綢業領先地位被江南奪走,則是宋代以後的事了。

這就是我把本書的第一站放在蓬萊的原因。

海上絲路讓羅馬皇帝和埃及豔后穿上了中國絲綢

南都:蓬萊的遠洋貿易肇始於哪個朝代?

高洪雷:蓬萊的海上貿易,早在遠古時期就開始了。中國遠古時期最有名的兩個航海部落,一個是山東半島的東夷人,另一個是南部沿海的越人。傳說東夷中的風夷,是最懂得航海和海風的部落。「三皇」之一的伏羲被認為是風姓始祖。商代,山東半島的東夷人——萊國的航海技術,已從河姆渡的木槳、獨木舟發展成木板船和風帆了。

但無論怎麼說,由於古代航海工具和技術的限制,人類尚不具備遠航的條件和能力,因此,史前時期到唐朝初年,中原地區特別是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經濟、文化往來,只能選擇從蓬萊入海,經廟島群島這個天然踏板到達遼東半島,再「循海岸水行」,沿著朝鮮半島西南海岸到日本九州島。這條航線雖然路途遙遠曲折,但一路都沿著海岸線和島嶼行進,既可以隨時補充淡水和糧食,又能夠避免海洋深處的驚濤駭浪,安全係數較高。

但這條商路形成規模,也就是說東北亞海上絲路真正開通,那要到春秋時期了。春秋時期,佔據山東半島的齊國,通過壟斷鹽業、海洋漁業,大力發展桑蠶業,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據《管子》記載,齊相管仲告訴齊桓公,發(遠方部族)、朝鮮的文皮——帶花紋的獸皮,是天下最好的商品。管仲進而建議,以通商作為武器去臣服鄰國。從考古角度講,日本在西海岸發掘出中國春秋時期的青銅鐸350件,朝鮮半島也發掘出不少中國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種種跡象表明,此時中國的種子、陶器、漆器、耕具、絲織品、青銅器已經傳往東北亞了。

南都:以蓬萊為起點的東北亞海上絲路,有哪些特別值得銘記的開拓性人物?

高洪雷:東北亞海上絲路上的標誌性人物,首推徐巿。公元前219年,山東方士徐巿(又稱徐福)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住有神仙,有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大喜,派他率眾帶上糧食、藥品、耕具和種子等入海求仙。但徐巿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到達琅琊,徐巿第二次拜見,說有巨鮫在途中阻礙,要求增派射手對付。秦始皇又一次派他帶上童男童女三千人及匠人駕船出海。之後,徐巿從蓬萊入海,沿廟島群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海岸東去,在濟州島稍事休整,然後渡過對馬海峽,最終抵達了人生的另一個起點——「平原廣澤」(日本九州島)。由於沒有得到仙藥,怕回國掉腦袋,只能永久居住下來,教當地人農耕、捕魚、冶煉、造船之法,向他們傳輸醫藥、建築特別是養蠶紡織術,並因此被日本後人奉為「農耕神」「紡織神」「司藥神」。徐市雖然不同於1500年後的鄭和,也不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但稱他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航海家和探險家,中日友好的使者,應該不算誇大其詞。

這條航線上還有一個不能不說的人物,名叫張保皋。他出生在新羅,當時新羅朝政腐敗,災害頻繁。此時的唐朝為化解「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局面,正面向境內外招募兵力。807年,17歲的張保皋來到大唐,被募編入徐州武寧軍,參加了三次平叛,29歲被提拔為武寧軍小將。後來,他發現許多新羅人被海盜強賣到大唐為奴,忿恨難平,毅然辭掉軍職回國。828年,張保皋奏請新羅興德王,要求在海上要衝設立清海鎮,防止海盜掠賣新羅人。得到首肯後,張保皋以清海鎮大使的名義招募1萬官兵,很快蕩平了多股海盜,聲名鵲起。蕩平海盜後,他組建了龐大的船隊,往返於新羅、大唐、日本之間進行海運和商業貿易,逐漸形成了以清海鎮為大本營,以赤山(今榮成市石島鎮)、登州(今蓬萊)、萊州、泗州(今安徽泗縣)、楚州(今江蘇淮安)、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和日本九州為基點的海運商業貿易網絡,成為世界級貿易集團。可惜的是,他後來捲入了王室紛爭,56歲那年被新羅文聖王派人刺殺。

南都:張騫通西域的同時,漢武帝在東北亞有什麼作為嗎?那時的蓬萊有沒有故事發生?

高洪雷:漢武帝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也就是史學界所謂的「絲路元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之後,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正式溝通了一條從中國到中亞、西亞、南亞的綠洲絲路,絲路貿易才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起來。

鑑於東北亞航路早已開通,朝鮮還是漢朝的屬國,根本不需要漢武帝勞神費力。但公元前109年,衛氏朝鮮國王不僅拒絕接受漢朝前來覲見的諭令,而且發兵攻擊漢朝遼東郡(今遼陽),殺死了東部都尉涉何。漢武帝一氣之下,於當年秋天,命令樓船將軍楊僕率水軍5萬,從蓬萊橫渡渤海,佔領了朝鮮,在那裡設置了真番、臨屯、玄菟、樂浪四郡。從蓬萊到朝鮮的航線也就成了漢朝域內的航線,沒有什麼波折了。

有故事的是南方沿海。在張騫從陸上出西域,楊僕率水軍佔領朝鮮的同時,南部沿海的商人也沒閒著,他們勠力開闢了海上絲路。多艘平底大型帆船,從廣州或北海出發,已能航行到南亞次大陸的南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商船已經遠達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亞丁港。正是通過海上絲路,羅馬皇帝和埃及豔后穿上了中國絲綢。公元2世紀,羅馬佔領了兩河流域和波斯灣,打通了直通東方的海上絲路,結束了安息人對絲綢貿易的壟斷地位。166年,羅馬共治皇帝安敦尼派出使者,從海上取道安南(今越南)到達中國,獻上了象牙、犀角、玳瑁,這也是絲路兩端的偉大國度首次進行官方接觸。

隋唐是蓬萊海上貿易的鼎盛時期

南都:作為一個貿易城市,蓬萊的鼎盛時期是哪個時期?

高洪雷:蓬萊港最鼎盛時期,當屬隋唐時期。隋代,日本先後派出4次遣隋使,都是從蓬萊登陸的。尤其是唐朝成為世界文明的偉大中心之後,日本、新羅、渤海國紛紛派出遣唐使團到大唐學習,僅日本就組建了19次遣唐使團,早期的5批全是從蓬萊上岸的。這時的蓬萊,已不僅僅是貿易城市——中外海上貿易集散地,而且是東北亞國家進出大唐的主要通關口岸。為適應這種變化,唐朝於707年在蓬萊設立登州。登州道——這條黃金通道,從此成為中國官方與東北亞國家往來的必經之路。只是到了7世紀70年代,由於新羅和日本開戰,日本遣唐使團才不得不開闢從揚州、明州橫渡東海的南道和南島道。這兩條道,航程倒是短了,但危險係數也大了,因為東海有一條南北流向的「黑潮」——又稱日本暖流,每秒鐘平均流量達2200萬立方米,容易造成帆船傾覆,鑑真和尚前5次東渡都未能成功,第6次東渡共有四條船,只有他乘坐的船和另一條船僥倖抵達日本。

在唐代之前,由於船隻和航海技術受限,遠洋航行沉船率較高,因此長途貿易多選擇陸上絲路。但唐代就不同了,發達的航海技術使人類不再把海洋視為天塹。唐朝木船普遍採用釘榫接合技術,船上建有多個水密隔倉,並且已能建造長20丈、承載六七百人的遠洋船——蒼舶,橫向強度和抗風浪能力明顯提升。因此,不僅北部沿海的登州成為東北亞絲綢之路的起點,南部沿海的明州、泉州、廣州也崛起為世界級港口,成為南洋航線(通往東南亞)和西洋航線(通往南亞、西亞、歐洲)的起航地。

唐玄宗於714年在廣州設立了市舶使——類似海關關長,統管對外貿易與稅收。那時,從廣州出發,出珠江口,向西南航行的「通海夷道」,經今越南沿海、馬六甲海峽、尼科巴群島、孟加拉灣,抵達獅子國(今斯裡蘭卡),然後分出兩條線路,第一路沿印度西海岸北上,經今印度河口,前往波斯灣和幼發拉底河口;第二路橫渡阿拉伯海到今亞丁港,然後轉向東北前往波斯灣,與第一路匯合。航行時間近90天,航程14000公裡,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出口品有瓷器、生絲、鐵、馬鞍、麝香、沉香、肉桂、寶劍等,舶來品有香料、藥材、象牙、犀角、珠寶、珊瑚、琉璃、珠璣等。

但事實上,當時大食(阿拉伯帝國)商人在航海技術上更勝一籌,他們沿著海上絲路擴散到了許多沿海城市,作為南海市舶中心的廣州,自然成為他們重要的貿易中轉站和定居點。許多大食、波斯、印度、馬來、猶太商人等自立蕃坊,聚居廣州,外國僑民客商人數甚至超過了當地居民。758年,由於陸上絲路被吐蕃阻斷,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大食兵選擇從廣州港回國。這些軍士對廣州的繁華與財富垂涎三尺,於是停下腳步,與城內的大食、波斯商人裡應外合發起叛亂,唐朝刺史翻牆逃走,大食兵搶劫了倉庫,焚燒了房舍,然後乘船揚長而去,唐朝官兵只能望洋興嘆。

公元780年,唐德宗突然禁止以絲綢與外國交易互市,瓷器得以獨領風騷,長沙銅官窯的彩瓷、浙江越窯的青瓷、河北邢窯的白瓷以及洛陽的唐三彩風靡海外。

南都:你剛才談到,宋代,中國絲綢主產地從山東轉移到了江南,原因何在?這是否意味著蓬萊港地位的下降,南方港口地位的上升呢?

高洪雷:唐代中期,儘管日本遣唐使團開闢了南道和南島道,但登州港的地位並未下降,日本第12次遣唐使依舊從登州登陸,第18次遣唐使也是從登州返程的。朝鮮半島各國經登州中轉的朝貢使團更是高達79批。後唐時期,由於陸路被遼國阻斷,登州道成為高麗使者和商旅前往中原的唯一通道。

使蓬萊地位下降的,是宋朝。宋朝大幕一拉開,就三面受敵,北有遼國,西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國,陸上絲路幾乎都被堵死,海洋成為對外貿易的主渠道,宋朝不得不將它視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但蓬萊並未因此受益。為防備遼國、金國從海上進攻,宋朝下令將蓬萊變成了以防禦為主的軍港,蓬萊從此基本失去了海上貿易功能。

真正受益的是南方港口。1080年,宋朝在廣州率先施行了《廣州市舶條》,這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航海貿易法規。後來,朝廷在廣州、泉州、明州設立了市舶司,相當於今天的海關。市舶司規定,除了金銀、銅器、銅錢禁止出口外,其它物品皆可出口。從此,定窯、鈞窯、哥窯、汝窯及景德鎮瓷器,作為主要商品源源不斷銷往海外。

這種狀況,在南宋達到了極致。宋朝南遷之後,廣袤富饒的黃河流域先後被金國和蒙古佔據,由於北方飽受戰亂摧殘,加上遊牧民族政權對工商業重視不夠,更由於中原人口大量南遷,結果導致北方經濟持續衰落,山東地區從此失去了絲綢業霸主地位,登州也淪為軍事港口,元朝乾脆把登州改名寧海州,意思是讓海上平靜的地方。而南宋蝸居的淮河以南地區,由於大量文人、富戶、手工業者連同產業南遷,使得南方人才優勢進一步放大,造成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水網密布、港口眾多的江南迅速轉變為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要知道,北方淪喪使得南宋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財源,這就迫使他們更加重視海外貿易。朝廷下令,百姓海外貿易額達到一定程度,可以授予官職;外國人在南宋做生意達到一定額度,也可以授予官職。1136年,大食商人蒲羅辛將大批乳香運到泉州,市舶司抽解價錢30萬貫,他因此被朝廷授予了承信郎的官職。在朝廷的主導和推動下,一批批南宋船隊揚帆西去。

豈不知,世界貿易是有勢力範圍的。自唐代開始,陸上絲路貿易先是被粟特人、波斯人壟斷,後來被回鶻人、大食人主導著;印度人、大食人則壟斷了從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紅海、波斯灣直至地中海的海上貿易。也就是說,印度洋是印度商人的地盤,阿拉伯海是大食商人的地盤。南宋商船若想前往,首先需要問一問印度、大食商人是不是答應,除非你有天大的本事。

你別說,南宋船隊還真有天大的本事,這個本事就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有了羅盤,船隻再也不會迷失方向。憑藉羅盤,中國商船已經率先跨入了全風帆時代,這是阿拉伯傳統單桅三角帆船根本無法望其項背的。於是,南宋船隊憑藉羅盤——這塊敲門磚,敲開了印度、大食商人的大門。對方如獲至寶,立刻同意與南宋商船合作。憑藉科技實力,南宋船長們不僅控制了環印度洋航運,而且將貿易大手伸到了非洲東海岸,將人類從海岸時代帶入了海洋時代。隨之,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廣州、明州、泉州三大港口的稅收,一度達到國家稅收的20%,僅香料的稅收就曾突破國家稅收的10%,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據西方史學家研究,南宋的對外年貿易量,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同期的總和。難怪宋高宗在詔書中興奮地說,市舶的利潤是最為豐厚的,收入動不動就超過百萬,難道不勝過取之於民嗎?

海外貿易,直接拉動了江南城市手工業,制瓷業和紡織業被充分激活。制瓷基地景德鎮、越窯、龍泉窯規模不斷擴張,工藝日臻成熟。蘇州、杭州的官營織院,織機擴到數百臺,工匠達到數千人。江浙一帶的農村機織戶開始向城鎮聚集,江浙從此成為中國絲綢業的中心,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海上貿易的繁盛,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南宋地理學家趙汝適寫了一本《諸蕃志》,上卷描述了海上商路沿線五十多個國家的風情,其中第一次講到了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和亞歷山大城的燈塔;下卷介紹了47種外國物產。

即便是到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南方幾個海港繁盛依舊。泉州港是與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兩大港口。廣州也不落下風,常住在廣州的阿拉伯商人超過了12萬,這個紀錄至今未被打破。只是明、清朝廷實行了海禁,中國海上絲路才心有不甘地沉寂下來。

明王朝放棄制海權是一個「千年之謎」

南都:你談到明、清實行了海禁,那麼鄭和下西洋又作何解釋?

高洪雷:大明締造者朱元璋出身農民,他堅信「農桑」才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而倭寇的猖獗更堅定了他禁海的信心。於是,他在上臺的第四年——也就是1371年,下令「禁濱海民不得私出海」「片帆寸板不許下海」。大明加強了海防,修築了海上16城,登州升格為府,成為威震海疆的北方海上軍事基地。從此,「開國禁海」成為明朝的國策,中華民族從海洋退卻。

30多年後,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此時,帝國財政因為對蒙古作戰而捉襟見肘。於是,朱棣修訂了父親對商人和商業的歧視性法令,解除了對香料等緊缺商品的進口限制,向28個國家派出了使節。更具衝擊力的是,他派出宦官鄭和率領船隊開始了漫長的西洋之旅。

1405年開始的鄭和下西洋,先後到達中南群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地區,最遠抵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他是舉世公認的海上巨人,是世界重量級航海家,是海上絲路的開拓者,堪稱「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在時間上,他比歐洲最早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早了87年,比達·伽馬到達印度海岸早了93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了110多年。在規模上,鄭和船隊每次下西洋都不少於260艘,人員都在27000人左右;而哥倫布首航只有3艘船,90人;達·伽馬首航只有4艘船,170人;麥哲倫的環球之船只有5艘船,265人。在航程上,鄭和28年七下西洋,航程近10萬公裡,繞地球三圈還多。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評價鄭和船隊:「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西方人認為,中國在15世紀初放棄制海權是一個「千年之謎」。其實,答案很簡單。鄭和七下西洋,儘管在客觀上疏通了海上絲路,擴大了明朝影響,引發了中國漁民南洋遷徙潮。但從主觀意圖上說,朝廷並未真正認識到海洋和藍色經濟的價值,它不過是朝貢貿易的一種極端形式。

朱棣駕崩後,鄭和的海外計劃被明仁宗、明宣宗相繼叫停。直到1431年,明宣宗才詔令鄭和再下西洋——七下西洋。明英宗上臺後,斷然中止了海外計劃。之後,海禁法令確定無疑地禁止遠洋航行。從1500年起,無論何人,只要被發現建造超過兩個桅杆的船隻,就要被判處死刑。而在1551年,就連乘坐這種船出海都是犯罪行為。

大明船隊不再獨霸海疆半世紀後,幾個小小的歐洲船隊才得以揚帆起航,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洋,進而發現新大陸(美洲),建立起一個又一個海上商業與軍事帝國,人類歷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僅僅數十年,葡萄牙就依靠航海,從一個農業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對美洲的瘋狂掠奪,則使西班牙成為第一個日不落殖民帝國。接下來,歐洲人改進了羅盤、六分儀、海圖、三角帆、三桅帆船等工具和技術,發現了季風系統,創立了虛擬經緯度和三角函數理論,使得航海技術全面超越了東方。尤其是隨著18世紀末蒸汽機的發明,19世紀初輪船的誕生,滄海變成了桑田,天塹變成了通途,海上貿易變成了世界語言,經濟而又安全的海上絲路替代了危險而又費時的陸上絲路,荷蘭、英國、美國等一個個藍色經濟帝國應運而生。

而此時的中國,仍沉溺在大陸帝國的酣夢之中。固守住疆界,籠絡住人口,成為明、清實行海禁的真正目的。鄭和下西洋就這樣成了一個傳奇,也僅僅是一個傳奇。我想,中國的青年今天一定要了解和反思這段歷史,才有助於我們樹立21世紀正確的海洋觀。

*本文作者黃茜。本系列訪談,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南方都市報共同策劃推出,在此一併致謝。

《蔣勳日曆 2021》

現已在京東

開啟全網獨家發售

掃下方二維碼

搶先購買

原價 99元,現價68.1元,

把你的美學之旅帶回家!

相關焦點

  • 光州記憶:光州與陸上絲路、海上絲路
    在光州的歷史發展中,還曾經是陸上絲路的起點;而光州移民閩南的後裔,更是海上絲路的開拓者與實踐者。800多年前,宋金對峙,淮河兩岸成為「戰與和」的舞臺。淮河南岸的光州已經成為南宋的「邊城」與「朔方」。發端於宋與契丹的北方邊貿區——「榷場」,隨著金兵的鐵騎一路輾轉南下,在宋金對峙的淮河兩岸終於能「於穩便場所起置」(《三朝會盟彙編》)。
  • 海上絲路系列報導-海上名粵-南方日報、南方網專題
    時光回溯兩千年,遙遠的東方有著迷人的魔力——一匹絲綢,竟然打通了陸上、海上兩條孔道,連接起東方與西方。 大漠孤煙,落日黃沙,聲聲駝鈴迴響著絲路繁華。與張騫二通西域、開拓陸上絲綢之路同樣古老的歷史時刻,一支遠洋航船正從徐聞、合浦出發,載著黃金絲綢,出南海,入印度洋,最遠到達今天的斯裡蘭卡,海上絲綢之路由此發祥。 自從秦漢以降兩千多年,鑲嵌在南海、東海沿岸的眾多古港,猶如璀璨的明珠,共同編織了一幅「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動人畫卷。在這幅畫卷之上,廣東的獨特性不言而喻。
  • 「一帶一路」主題文藝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海上絲綢之路承載著不同語境下的多種文化,所以這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友誼之路、溝通之橋。」她認為,《絲路江心鏡》的寫作是一種探索,希望能拋磚引玉,創作更多「一帶一路」主題佳作。作家張露說,《絲路江心鏡》歷經八年創作,玄幻冒險題材,以文學形式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和燦爛歷史。書中有著唐朝著名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唐代皇帝之十八女紫蝶公主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奇幻神秘的史詩冒險,宮廷權謀的殘酷鬥爭,異國之戀的愛恨糾葛,為讀者展開一幅壯麗瑰美的海上絲綢之路畫面。
  • 中國印花稅票《絲路遠望》發行
    《絲路遠望》印花稅票一套9枚,面值和圖名分別為:1角「鑿空絲路」、2角「河西互市」、5角「廣納遠賓」、1元「舟舶繼路」、2元「市舶通商」、5元「雲帆高張」、10元「古道新程」、50元「潮平岸闊」和100元「大道同行」。   印花稅票作為有價證券式完稅憑證,同時具有文化載體功能和稅收宣傳功能。
  • 七集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講述絲路傳奇
    《海上絲綢之路》一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聯合廣東、泉州電視臺製作,歷時兩年時間,跨越四大洲,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阿聯、埃及、肯亞、義大利等近二十個國家進行實地拍攝,記錄海上絲路沿線各國人們的絲路故事。 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中外海洋交通的大動脈。
  • 新聞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聚焦「絲路」國家政商文化
    以國際時政新聞精準研讀分析見長的深圳衛視今年推出一部大型新聞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秉承「小切口、大時代」的創作思路,以「深商」這一特殊群體作為樣本,展現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帶來的變化。
  • 義淨大師與海上絲路圖
    濟南義淨寺 絲路靈魂的引領者 「海上絲路圖」不亞於「清明上河圖」,它更表現出了博大和諧的世界大同,政治文化經濟信仰的深深融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依賴,構成的社會進步,文明互補,政治的開明,世界的和諧。 我想這才是「海上絲路」的重要意義。我們的祖師義淨大師是它的見證者,一個偉大的海上絲路的見證者。他在各個國家的經歷就是「海上絲路圖」的盛世。
  • 廣州泉州誰是海上絲路起點
    本報訊 (記者何雪華通訊員彭慧)今日上午,由廣州炎黃文化研究會、廣州市社科院等單位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港」學術研討會在廣州沙面舉行。全國文博專家除了會對古代海上絲路提交論文外,還會到廣州海上絲路的19個古蹟點考察,對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廣州與泉州關於「海上絲綢之路」之爭作個實地證明。 海上絲路在廣州人聽來好像很陌生,實際上,海上絲路在國內與國際都是大名鼎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地區等都先後組織過專家到廣州來探尋絲路。福建泉州近日更是與廣州爭論起了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 《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開播
    來源:新福建福建日報App-新福建6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文/圖) 13日,由福建省圖書館、嗶哩嗶哩、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正式開播。延續第一季的主題,《絲路百工》第二季將繼續呈現與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民間手工藝。其中包括三明寧化的木活字印刷術、惠安石雕、福州壽山石雕等。此外,在第二季開播的同時,還舉行了《絲路百工》青少年圖書編撰啟動儀式。
  • 央視《百家講壇》再播《絲路上的古城》引關注
    但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以一座座絲路古城為重要節點的。這些古城承載了厚重的絲路文化,留下了珍貴的絲路遺產。在新形勢下,這些絲路古城該如何重新搭上絲路快車,講好絲路故事,找準城市發展的著力點,實現城市的復興和持續發展,將是絲路古城人必須客觀面對的新課題、新挑戰。
  • 「絲路之魂」出版工程之《絲路商賈》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
    為進一步挖掘和整合絲路文學的創作成果,太白文藝出版社啟動大型出版工程「一帶一路文學書庫」項目,打造「一帶一路文學」品牌,通過大項目的帶動,掀起新一輪文學創作高潮,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主要寫漢商與胡商由長安去羅馬經商,在路上的艱辛,各國商人相互幫助,共同克服困難,賺取最大利潤。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講陝商和胡商在安史之亂時陸路受阻,由海上販賣絲綢、瓷器等商品,充分體現了民族、種族的融洽,國際間文化的逐漸交融的過程。
  • 海上絲路 | 19世紀下半葉的土耳其與敘利亞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它把世界不同的文明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產生了重要影響。近期,MoHI君將與各位分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人物群像、生活百態、人文建築、自然風光等。
  • 「直播預告」南海出水文物首次走進敦煌——文明匯聚 對話絲路
    ,海南省博物館承辦的「漲海推舟 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將率先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敦煌拉開展出序幕,全面展示南海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和沿海地區人民的風土人情,讓觀眾直觀了解兩條古代絲綢之路、了解不同地域的絲路文化。
  • 九城將為「海上絲路」聯合申遺 南京有12個遺蹟點
    九城將為「海上絲路」聯合申遺,南京有12個遺蹟點進入申報材料  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  中國「一帶一路」現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實質上,作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早在中國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明清時期又賦予其新的含義。
  • 2019年印花稅票發行,選取「絲路遠望」題材一套9枚
    2019年印花稅票選取「絲路遠望」題材,呈現古代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交往、經濟發展、文化融合所起的重要作用,一套9枚,各枚面值及圖名分別為:1角(絲路遠望鑿空絲路)、2角(絲路遠望河西互市)、5角(絲路遠望廣納遠賓)、1元(絲路遠望舟舶繼路)、2元(絲路遠望市舶通商)、5元(絲路遠望雲帆高張)、10元(絲路遠望古道新程)、50元(絲路遠望潮平岸闊
  • 海上絲路 | 20世紀上半葉的菲律賓華人婚禮
    海上絲路 | 20世紀上半葉的菲律賓華人婚禮 2019-07-31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根管子貫通絲路,上海音樂學院聚焦「絲路音樂文化」
    「絲綢之路上的複合簧管樂器」展覽現場11月28日至12月2日,第25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專題研討會「絲綢之路上的複合簧管樂器」在上海音樂學院召開,「一根管子貫通絲路」成為主題。這也是繼2016年「絲綢之路上的抱彈魯特」之後,ICTM再次與上海音樂學院聯合主辦專題國際研討會。
  • 以網為媒,傳播「絲路」中國好聲音
    近40名中外青年學者以及多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代表將深入浙江寧波、江蘇南通、甘肅敦煌等「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通過走訪、拍攝絲路遺蹟,用影像和文字向世界展示「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風採,為「一帶一路」這幅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建言獻智。
  • 央視再推《絲路上的古城》引關注
    央視再推《絲路上的古城》引關注 2020-06-11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被剝離於「海上絲路」的「飛天女神」
    文:蘇大勇 圖片:蘇大勇 編輯:夾箍兒俠被剝離於「海上絲路」的「飛天女神」而就在前些天聽摯友談及煙臺歷史,得知它有個「海上絲路」的名號時,長年無心解析的情結,才仿佛不經意間找到了它的宿源。雖然這種聯繫,說起來有些牽強,但還是些許覺得不可思議。或許真的沒有什麼事物是無端而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