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CCTV-10《百家講壇》欄目經過精編,再推出由程遂營教授主講的20集系列電視節目——《絲路上的古城》。記者今日從出版方了解到,其講座圖書《絲綢之路上的古城》《海上絲路古城》已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引發觀眾、讀者關注。
1967年,加拿大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隨著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和其他電子媒介的出現,以及現代交通方式的飛速發展,他所預言的地球村在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
追根溯源,早在公元前114年,西漢中期,由中國人最早開闢了一條貫通東西的國際交流大通道,把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等多個文明連在了一起,血脈相通,為今天全球化、地球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就是絲綢之路。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絲綢之路」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概念,備受世人關注。但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以一座座絲路古城為重要節點的。這些古城承載了厚重的絲路文化,留下了珍貴的絲路遺產。在新形勢下,這些絲路古城該如何重新搭上絲路快車,講好絲路故事,找準城市發展的著力點,實現城市的復興和持續發展,將是絲路古城人必須客觀面對的新課題、新挑戰。
河南大學出版社向記者介紹,取材程遂營教授在《百家講壇》的主講內容,並經過擴充與完善,《絲綢之路上的古城》以西安、寶雞、天水、蘭州、西寧、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伊寧、和田、喀什15座陸上絲路古城為載體,回顧它們在絲綢之路交流中所處的特殊地位,追憶它們在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包容與和諧,揭秘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動力源泉。
書中勾勒了15座陸上絲路古城的成長史、發展史。其中不僅有許多有趣的歷史故事,更有意義的是,作者從小的切入點入手,進行深度的歷史思考,挖掘城市發展的細節,從而尋找出歷史變遷的印記以及重大的價值與意義。
此外,《海上絲路古城》則以我國的北海、湛江、廣州、漳州、泉州、福州、溫州、寧波、杭州、上海、南京、揚州、連雲港、青島、煙臺15座海上絲路古城為載體,回顧它們從一個個不起眼的小漁村蛻變成為繁華的港口都市,實現華麗轉身的過程,見證它們在與眾多海外國家的長期交往中培育和積澱的開放包容、豐富多彩,不同於內地城市的鮮明城市文化,從而展示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輝煌燦爛的海洋精神。
書中講述了15座海上絲路古城發展蛻變的傳奇故事,作者對各個城市的歷史瞭然於胸,上至朝廷的對內對外政策,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歷史中的人物、事件粉墨登場,栩栩如生地展現於我們眼前,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講述,了解這15座城市的變遷史,也啟迪我們思考。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海上絲路城市更應該有所作為:一方面,利用碧海藍天的天然優勢,保護好海上絲路遺產,傳承好珍貴的海上絲路文化,向中國遊客、向世界人民講好海上絲路故事;另一方面,增強自身的海洋意識,不斷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美好的海洋家園。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孫歡
【來源:西安晚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