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9 16:11:55 來源:大公網綜合
彌勒道場門牌
梵淨山稱「彌勒道場」由來已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不少方志專家,查找古今史籍,實地蹋勘考察,尋訪民間傳說,確證梵淨山宋元時代即為梵天淨土,明代初年已成彌勒道場。至明萬曆年間,欽命僧妙玄重開佛山,破山和尚傳臨濟正宗,雖不專修彌勒淨土,卻容僧眾禪淨雙修,並紛紛興建或重修廟宇,環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腳庵和金頂古廟群,道場於是盛極一時。立於萬曆46年(1618年)、由朝廷戶部郎中李芝彥撰文記載重建梵淨山金頂的《敕賜碑》,高度評價梵淨山為「天下眾名嶽之宗」,並對梵淨山彌勒道場的興盛讚頌不已:「自開闢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煩顧於道府。」由此可見梵淨山彌勒道場的地位及其影響。
關於梵淨山彌勒道場的形成年代,據肖忠民研究,唐貞觀年間(627—649)梵淨山北部的天慶寺就已建成,宋代建炎年間(1127—1130)又在梵淨山西部山腰建成天池寺(清代改名護國寺),元大德年間(1297—1307)在西部半山之薄刀嶺與棉絮嶺交界處建有山王殿,由此說明梵淨山佛教開發早已從唐初開始。當然,彌勒道場的建成,理應在它開發到一定的時候,因此應晚於唐代。喬松先生認為,不可能在彌勒淨土信仰發展最快的初唐以前開山建立,因為任何道場開山,只有在教義已為當地信徒所普遍接受之後而不是這以前。趙幼立先生認為當在宋朝末年,一是從金頂「院道」摩崖記載明永樂初年踏勘「委系古蹟名山」,說明開山肯定早於明代;二是根據烏江流域文物的發掘,唐朝在沿河建沿豐寺、宋朝在印江建西巖寺的史料記載,以及對淨土宗的創立、發展過程的分析,梵淨山佛教的開發繁盛期當在宋朝末年。
據貴州都市報2006年10月4日載:江口縣文廣局負責人與銅仁地區佛教協會副會長釋佛祖法師、江口梵淨山佛教協會會長釋祖德法師等9人,於近日在梵淨山麓的太平鄉白鶴山上,發現了兩座保存完好的古僧塔和彌勒佛道場遺址。據當地80多歲老人吳應德介紹,白鶴山彌勒古佛道場輝煌鼎盛於明、清時期。山上曾有一座古寺,該寺坐南朝北,屬四合大院,房屋48間,正殿供奉高大的彌勒佛坐像,兩邊是形態各異的24位諸天王和十八羅漢像。前發現的兩座並排的五級僧塔,塔身上敘文和塔前的石碑文字已全部風化,無法辨認。根據佛教儀規,從僧塔、寺廟的建築規模分析,能享受七級、五級僧塔待遇的都是有建樹的德高望重的高僧。古僧塔群及彌勒佛道場遺址的發現,引起了有關專家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所獲得的資料,有待進一步考證。
梵淨山也與淨土宗密不可分。「梵淨山」之名首先即有濃厚的淨土宗色彩。梵淨山,古稱「三山谷」、「九龍山」、「月鏡山」等。為何又叫「梵淨山」了呢?按喬松先生研究的結果,此名源於大乘佛教「淨土宗」。
「梵淨」一詞並非漢語原詞,它得名於「梵天淨土」教義。「梵」是音譯詞,意為「寂靜」,佛教沒有「死亡」,只有「涅盤」。「梵天」就是指一種「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的「涅盤寂靜」的境界。「淨」即「無染無穢」。而 「淨土」正是淨土宗勾畫的理想王國,是「眾生涅盤」後往生的極樂世界。因此,梵淨山稱「古佛道場」且名為「梵淨」,是佛教淨土宗為「芸芸眾生」提供的一條通向「梵天淨土」之路。
「淨土」教義在很早就已傳入中國,東晉時就形成了中國南北兩大淨土信仰中心。南北朝、隋及唐初,佛像塑得最多的,不是釋迦佛祖,而是彌勒和阿彌陀。因為彌勒佛是未來佛,佛典有「彌勒出世,脫離苦海」之說,所以彌勒淨土在初唐以前,首先受到社會上層士大夫及知識分子的崇奉,初唐以後,一般佛徒信仰彌勒淨土的也愈來愈多,社會影響也愈來愈大。至宋代,佛教各宗兼修淨土,淨土宗盛極一時。所以梵淨山《敕賜碑》說:「獨紅雲頂為最奇,宜白蓮社之茂建。」白蓮社,即淨土修行的宗教組織。梵淨山作為佛教勝地,無疑受淨土宗極大的影響。
關鍵字:梵淨山 彌勒 道場
責任編輯: 崔容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