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裡行》曹操古詩賞析

2021-02-07 漢字與國學

【作品介紹】

  《蒿裡行》是漢末文學家曹操的詩作。此詩是借樂府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詩人運用民歌的形式,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全詩風格質樸,沉鬱悲壯,體現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於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體現了曹操的獨特文風。

 

【原文】

蒿裡行⑴

 

關東有義士⑵,興兵討群兇⑶。

初期會盟津⑷,乃心在鹹陽⑸。

軍合力不齊⑹,躊躇而雁行⑺。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⑻。

淮南弟稱號⑼,刻璽於北方⑽。

鎧甲生蟣蝨⑾,萬姓以死亡⑿。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⒀,念之斷人腸。

 

【注釋】

⑴蒿裡行: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本為當時人們送葬所唱的輓歌,曹操藉以寫時事。蒿裡,指死人所處之地。

⑵關東: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以東。義士:指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

⑶討群兇:指討伐董卓及其黨羽。

⑷初期:本來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大會八百諸侯,此處借指本來期望關東諸將也能像武王伐紂會合的八百諸侯那樣同心協力。

⑸乃心:其心,指上文「義士」之心。鹹陽:秦時的都城,此借指長安,當時獻帝被挾持到長安。

⑹力不齊:指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⑺躊躇:猶豫不前。雁行(háng):飛雁的行列,形容諸軍列陣後觀望不前的樣子。此句倒裝,正常語序當為「雁行而躊躇」。

⑻嗣:後來。還: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殘殺。當時盟軍中的袁紹、公孫瓚等發生了內部的攻殺。

⑼淮南句:指袁紹的異母弟袁術於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立為帝。

⑽刻璽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紹謀廢獻帝,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並刻制印璽。璽,印,秦以後專指皇帝用的印章。

⑾鎧甲句:由於長年戰爭,戰士們不脫戰服,鎧甲上都生了蝨子。鎧甲,古代的護身戰服,金屬製成的叫鎧,皮革製成的叫甲。蟣,蝨卵。此句以下描寫戰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給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

⑿萬姓:百姓。以:因此。

⒀生民:百姓。遺:剩下。

 

【白話譯文】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蝨,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屍骨曝露於野地裡無人收埋,千裡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裡令人極度哀傷。

 

【創作背景】

  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為帝(獻帝),自己把持了政權。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術、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聯兵西向討董卓。然而這支聯軍中的眾將各懷私心,都想藉機擴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齊心合力,一致對付董卓。當董卓領兵留守洛陽以拒關東之師時,各路人馬都逡巡不前,惟恐損失了自己的軍事力量。據史載,當時無人敢於率先與董卓交鋒,曹操對聯軍的駐兵不動十分不滿,於是獨自引領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了董卓部將徐榮,雖然戰事失利,但體現了曹操的膽識與在這歷史動蕩中的正義立場。不久,討伐董卓的聯軍由於各自的爭勢奪利,四分五裂,互相殘殺起來,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紹、韓馥、公孫瓚等部,從此開始了漢末長期的軍閥混戰,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會經濟極大破壞。此詩即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反映。

 

【賞析】

  這首《蒿裡行》可以說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東樹的《昭昧詹言》中說:「此用樂府題,敘漢末時事。所以然者,以所詠喪亡之哀,足當哀歌也。《薤露》哀君,《蒿裡》哀臣,亦有次第。」就說明了此詩與《薤露行》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不同。《蒿裡》也屬樂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說過:「《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裡》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輓歌。」因此,如果說《薤露行》主要是寫漢朝王室的傾覆,那麼,《蒿裡行》則主要是寫諸軍閥之間的爭權奪利,釀成喪亂的歷史事實。

  此詩前十句勾勒了這樣的歷史畫卷: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兀恥、禍國殃民的董卓。當時各郡雖然大軍雲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誡之不成便加之筆伐,詩人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董卓匡扶漢室之名,行爭霸天下稱孤道寡之實給予了無情的揭露,並對因此造成的戰亂感到悲憤。詩中用極凝練的語言將關東之師從聚合到離散的過程原原本本地說出來,成為歷史的真實記錄。然而,曹操此詩的成功與價值還不僅在此,自「鎧甲生蟣蝨」以下,詩人將筆墨從記錄軍閥紛爭的事實轉向描寫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在揭露軍閥禍國殃民的同時,表現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注和擔憂,這就令詩意超越了一般的記事,而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

  連年的徵戰,使得將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蟣子、蝨子,而無辜的百姓卻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堆滿了白骨,千裡之地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正是滿目瘡痍,一片荒涼悽慘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後詩人感嘆道:在戰亂中倖存的人百不餘一,自己想到這些慘痛的事實,簡直肝腸欲裂,悲痛萬分。詩人的感情達到高潮,全詩便在悲愴憤懣的情調中戛然而止。

  此詩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會災難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他隨袁紹討伐董卓始,故此詩中所寫的事實都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較之《薤露行》中所述諸事,詩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認識,故詩中反映的現實更為真切,感情更為強烈。如最後兩句完全是詩人目睹兵連禍結之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真實情境而產生的感時憫世之嘆。劉勰評曹氏父子的詩曾說:「志不出於滔蕩,辭不離於哀思。」(《文心雕龍·樂府》)鍾嶸評曹操的詩也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詩歌感情沉鬱悲愴的特點。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詩讀來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愴,故造成了其詩沉鬱頓挫、格高調響的悲壯氣勢。這首《蒿裡行》即是極為典型的例子。故陳祚明說:「孟德所傳諸篇,雖並屬擬古,然皆以寫己懷來,始而憂貧,繼而憫亂,慨地勢之須擇,思解脫而未能,亹亹之詞,數者而已。」(《採菽堂古詩選》)可見曹操詩歌抒憂寫憤的特徵已為前人所注重。

  正因為此詩實錄當時事實並由詩人直抒胸臆,故全詩用了簡潔明了的白描手法,無意於詞句的雕鑿粉飾,而以明快有力的語言出之,如「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孟津,乃心在鹹陽」四句,明白如話,一氣直下,將關東之師初起時的聲勢與正義刻畫殆盡,自己的愛憎也於此鮮明地表現出來。又如「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等語描寫聯軍將領的各懷私心,逡巡不前,可謂入木三分。對於袁紹等軍閥的譏刺與抨擊是隨著事態的發展而逐步表現的,起先稱之為「義士」,並指出「乃心在鹹陽」,意在恢復漢祚,然自「躊躇而雁行」已逗出其軍心不齊和怯懦畏戰的弊端。然後寫其各為勢利而爭、發展到自相殘殺,最後點明其稱帝野心,可謂如層層剝筍,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語言寫來,令人感到詩人抑捺不住的真實感情,而軍閥懦弱而醜惡的嘴臉已躍然紙上。至於詩人感情的強烈,也完全由明暢的語言衝口而出,如寫白骨蔽野,千裡無人,都以直陳其事的方式說出,最後說「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直出胸臆,無一絲造作之意,可視為詩人心聲的自然表露。

相關焦點

  • 古韻賞析—曹操詩作(二):《蒿裡行》
    蒿裡行 曹操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這是繼《薤露行》之後,曹操又一首以詩記史的典型詩作,就詩中所言各路軍閥討伐董卓之事而言,《蒿裡行》當是《薤露行》的姐妹篇。「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孟津,乃心在鹹陽。」 此處「關東」係指函谷關以東。以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為旗號,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關東各路大軍齊聚孟津。
  • 【古詩故事】 《蒿裡行》曹操
    蒿裡行:是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為當時人們送葬所唱的輓歌,曹操藉以寫時事,訴說這樣一段歷史:董卓西涼大軍進京入主洛陽,依仗猛將呂布,謀事李儒,廢少帝劉辯,掌控漢獻帝,西涼軍為惡洛陽,百姓生靈塗炭。袁紹、袁術、孫堅、韓馥、陶謙等各方諸侯同時起兵,演義裡十八路諸侯會盟虎牢關前,推選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聲勢浩蕩,然而人心不齊。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古詩三百首,曹操《蒿裡行》
    蒿裡行蒿裡行此詩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會災難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他隨袁紹討伐董卓始,故此詩中所寫的事實都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較之《薤露行》中所述諸事,詩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認識,故詩中反映的現實更為真切,感情更為強烈。如最後兩句完全是詩人目睹兵連禍結之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真實情境而產生的感時憫世之嘆。
  • 曹操《蒿裡行》|「建安風骨」中的豪情與壯志
    建安是指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的年號(196—220),「建安時期」主要是指以建安時期為主體並且下延到魏明帝太和七年(233)的近四十年時間,「建安風骨」即「建安時代」的文人風骨,其中就包括一代梟雄——曹操的文學風骨。
  • 《漢字的圖畫》第九篇:蒿中意,蒿裡行
    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 杜甫《無家別》: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裡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裡百餘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 兩漢曹操《卻東西門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當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年事漸高,面對戰亂連連,統一中國的事業仍舊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這首詩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詞。曹操簡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
  • 古韻賞析-曹操詩作:《薤露行》
    薤露行 曹操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已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這首《薤露行》以詩記史,是描述漢末宦官亂政、董卓竊國的「漢末實錄」。「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 漢至靈帝劉弘,重用的奸佞何進,就像只猴子穿衣戴帽以充人臣,無能卻想謀國之大事。
  • 最震撼人心的帝王詩篇:也只有曹操能寫出這詩史般的古詩
    在文學史上,曹操的詩歌地位是得到大家所公認的。尤其再聯繫他所處的時代,也正是中國古詩所發展的特別階段,他的文學史地位得到更好的凸顯。詩人曹操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詩歌史當中,除了陶淵明以及建安七子,就是三曹了。
  • 曹操曾寫下《蒿裡行》感嘆百姓悲慘,為何他還會屠城?哪個真實?
    當時曹操認為既然起兵討董,就應該有所行動,於是他不顧各路聯軍的推脫,他自己率兵向西,當他來到滎陽汴水時,遇上董卓的大將徐榮,由於曹操兵力較少,所以很快他就被徐榮擊敗,幾乎喪命,但曹操也因此戰贏得了不小的名聲。不得不說,少年時期的曹操熱血、天真,雖然他是官宦世家出生,但他卻像個黨錮清流一樣,才當官就痛陳時弊、搏擊豪強。
  • 「建安別裁」夢也無聲:《蒿裡行》之攜手《薤露行》詩史姊妹篇
    8、【建安別裁】夢也無聲:《蒿裡行《蒿裡行》作為《薤露行》的姊妹篇,有「漢末實錄,真詩史也」的美譽,奠定了曹操文學史上第一代詩史的地位,這兩首詩,也是曹操將樂府舊題歌詠現實的革命性貢獻的代表作品,但是,曹操為什麼要寫這兩首詩,其初衷何在?
  • 「建安別裁」夢也無聲:《蒿裡行》之攜手《薤露行》詩史姊妹篇
    8、【建安別裁】夢也無聲:《蒿裡行》之一——攜手《薤露行》詩史姊妹篇詩言志以正名乎?何事冰心委玉壺。力挽危瀾新實錄,問聲天下有功無?《蒿裡行》作為《薤露行》的姊妹篇,有「漢末實錄,真詩史也」的美譽,奠定了曹操文學史上第一代詩史的地位,這兩首詩,也是曹操將樂府舊題歌詠現實的革命性貢獻的代表作品,但是,曹操為什麼要寫這兩首詩,其初衷何在?
  • 中考文言文《蒿裡行》全文詳細翻譯
    蒿 裡 行 作者:曹操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 賞析《步出夏門行》,你所了解的曹操名句都出自這裡!
    我們就從序曲開始分別對詩歌進行賞析。《豔》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臨觀異同,心意懷猶豫,不知當復何從?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雲行雨步,是曹操化用《周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意思是廣泛施行恩澤。九江,指的就是荊州。那麼再結合本文創作背景,詩文意思就是,本打算出徵荊州,給南邊的百姓廣施恩澤,如今又有北伐計劃,心中猶豫不決,到底該作何決策?到達碣石之後,內心更加惆悵。
  • 「蒿間」、「蒿裡」與中國古代的冥界
    晉崔豹《古今注·音樂》:「《薤露》、《蒿裡》,並喪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於蒿裡……至孝武時,李延年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裡》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輓歌」。李延年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可見這兩首輓歌的年代之早。現在保存在《樂府》詩集裡的《蒿裡》寫作:「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
  • 大語文古詩文賞析:《山園小梅》
    (陸凱《贈範曄詩》)「驛寄梅花」成為典故,國人在梅花身上寄託了太多的深情,認為「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欣賞它鬥雪吐豔,凌寒留香的形象,稱頌它鐵骨冰心的氣節「村前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
  • 雪潮:繼承和創新古今第一人—詩人曹操
    筆者不揣冒昧,試圖以新的視角和審美,以賞析的形式,具體深入的嘗試探究大詩人曹操對《詩經》的繼承,發揚和創新,給諸公諸友,帶來新的審美娛悅和享受。詩人毛潤芝對其詩推崇有加。"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秋風蕭瑟今又是,換了人間。"慷慨"一詞,被曹操創而用之,"慨當以慷",毛則亦有借創"天翻地覆慨而慷。
  • 千古名句,別有洞天: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
    這份《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是我多年來一直在用的一份資料。 雖然標題有「初中」兩個字,裡面也收錄一些小學必背古詩詞裡的名句,而且非常適合基礎詩歌鑑賞薄弱的高中生。你之所以古詩詞鑑賞不會,是因為小學初中沒學紮實。
  • 古詩五首之【觀滄海】全文與翻譯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從曹操的《薤露行》來看東漢滅亡的原因
    另一件事情就是曹操寫出了文人樂府詩《薤露行》,他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寫法。明朝著名的詩歌評論家鍾惺說過八個字,「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古詩歸》)「實錄」就是如實記錄的意思,「詩史」那就是記載了時代,是可以為史書做注的詩歌。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講清楚一個名詞,就是樂府。樂府在秦朝的時候是一個音樂機關,相當於今天的音樂協會。
  • 蒿裡行—曹孟德的志向
    東漢末年),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當中包括: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曹操則屬於張邈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