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印度系列:印度不是一個「佛教」國家,大家了解印度多少?

2021-01-08 地平線薦賞

在印度西北部邊界上,有一條叫「辛度」的河流,穆斯林因為發不準「辛度」這個音,所以把這條河叫做印度河,把居住在這一帶的人們叫做印度人。

我們中國對印度的了解,小編估計大多數中國人是通過電視新聞的報導,即使有的小夥伴旅遊去過印度,但是,小編認為你也只是泛泛的對印度的了解。

小編對印度了解,實話實說只是通過一本書,就是尼赫魯的《印度的發現》,這是他1944年至1945年期間,在監獄裡寫的這本書。

我們中國是在1950年將這本書翻譯成中文,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想要研究印度的學者,這本書應該是必讀之書。

尼赫魯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很有遠見的政治家,而且,他對印度學術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深刻的,他有很多自己的獨到見解。當然,他也是根據前人寫的一些資料和書籍作為參考。

印度對中國人來講比較神秘,小編體會最深的是印度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和中國進行比較,讓我們很難理解的是印度人有種莫名的自大,認為他們什麼都比中國強,真是個奇葩的民族。

印度是中國依山傍水的近鄰,也是一個大國,兩國交往又很悠久,應該說至少有兩千多年。但是,中國對印度的了解遠遠不夠,所以在中國人眼裡,印度還是比較神秘的一個國家。

在漢唐的時候,中國對印度的了解,比今天還要多一些。根據一些資料的記載,應該說從漢朝的時候,中國就跟印度有一些小規模的商業往來,有些中國產的商品已經傳到了印度。

但是更多的交往,還是到印度取經求法。在東晉時期,中國的和尚就開始到印度取經求法,也就是公元四世紀,當時正是「印度教」發展鼎盛的時期。

接著就是公元七世紀的唐朝,最著名的就是玄奘,他在中國人人皆知,在印度也是家喻戶曉。這個名字也是寫入教科書,講述他到印度去求法取經的經歷。

玄奘在印度前後待了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據說在印度的蘭陀寺裡面,現在還留有他的遺蹟。因為,當時印度佛教有自辦的佛教大學,全世界的人都去那裡去學習。

印度的起源很悠久、很複雜,據人類學家研究說,印度就是世界人種的博物館。印度有很多的人種,我們大眾平時看到是南印度的人,實際上南印度人跟北印度人差別很大。

北印度人:皮膚很白,個子很高,長的很壯,他們大多是屬於雅利安血統,特別典型的是錫克族人。

南印度人:是更早的印度本土的居民,叫達羅毗荼族。他們個子比較矮,皮膚比較黑,頭髮有點卷,鼻子也比較塌。

印度東北部,還有一些黃種人,就是蒙古利亞人種,大部分還是從我們中國遷到印度東北部地區。其中,還包括一些從非洲移民過來的黑種人。

但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個民族已經開始了融合,人們的體型和面貌也發生很大的變化。

不過印度最主要的種族,還是雅利安人種,他們差不多佔印度人種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雅利安人種應該是從歐洲高加索一帶,經過西亞、中亞,然後進入南亞次大陸,並且定居下來的。

雅利安人梵文意即「高尚」,屬高加索白色人種,使用印歐語系的語言。而雅利安人除了入侵印度的一些部落,曾自稱作雅利安人之外,並沒有留下任何其它名稱。

在古印度傳說中,雅利安人屬於遊牧民族,他們正是金髮、藍眼,所以普遍認為雅利安人是印歐語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雅利安人對印度的文化的影響很深,但是並不完全只是雅利安人,大約在公元前兩千年的時候,第一次印度遭到外族的大規模的入侵,這也是印度本土達羅毗荼人的文明與雅利安人的文明相結合。

另外印度文化也受到了英國文化的一些影響,但是絕不是完全受到了英國的影響,即使英國統治印度將近兩百年的時間,但是並沒有改變印度文明的基本特徵,比如: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文明。

應該說「印度教」更早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入侵之後,他們與當地的達羅毗荼土著人,經過幾百年的文明的融合,形成了叫「吠陀教」,這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時期。然後,又發展成「婆羅門教」,最後又發展成「印度教」。

所以,這些教派是一脈相承的,即使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時期,從發掘的一些文物也可以看出來印度教、婆羅門教、吠陀教都有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影子。

比如說:「溼婆」,生殖崇拜,那個時候是普遍的流行的。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已經有「溼婆」的雛形。一直到後來在「吠陀教」以及現代「印度教」裡面,都保留了「溼婆」這個大神的形象。

中國有學者說印度文明有一段是中斷的,唯有中國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很多的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印度人也認為他們的文明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甚至於比中國文明史還要早。

在印度西海岸的遺址中,發掘了一些文物,可以佐證印度很早就已經有了城市的痕跡,而且還發現了工商業,還有城市的街道都有排水系統,街道都很整齊,飼養很多家畜,也發現了青銅器,這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時期,也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

應該指出「印度教」一詞,在古代著作中找不到,事實上「印度教」一詞,根本不是起源於印度本土,而是十九世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創造的。

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執意用它,把溼婆教、耆那教、沙克帝教及「外士納瓦傳統」等多種多樣的傳統,說成是「印度教」。這樣說可能很方便,但最終是不正確的。

我們去香港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印度人和印度錫克教的教堂,還有印度的一些文物。可以推測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和西亞文明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印度最早發現的雕刻畫上面的紋飾,都是受到了西亞波斯風格的影響。

其實對印度文明的了解,這只是剛剛開始,詳情請關注小編下篇文章。歡迎同學們留言,說說神秘又奇葩的印度?

相關焦點

  • 印度九大佛教朝聖地,印度佛教徒的朝聖之旅
    印度佛教徒的朝聖之旅。一個佛教徒以及佛教愛好者、研究者,如果你能有機會可以到印度旅遊朝聖以上佛教九大聖地,那麼在金錢至上的今天和整個社會乃至到每個人都是浮躁的環境中,不止是走近佛教,感受佛教的智慧與力量,可以得到內心的一份安詳而寧靜,甚至是開啟你通往心靈自由之旅。
  • 佛教在印度誕生,卻又在印度滅亡,是何原因導致印度佛教的衰敗?
    佛教和耆那教兩者都是為了反對婆羅門教而產生的,因為婆羅門教教義三個主要特點:其一是吠陀天啟,其二是婆羅門至上的種姓制度,最後一個是屠殺大量牲畜祭祀,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反對婆羅門教這三個特點。2、佛教的教義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佛教作為一種反對婆羅門統治的社會改革運動並不是一種徹底有效的社會改革運動。因為佛教它不反對種姓制度,而是反對婆羅門僧侶居第一等級,主張剎帝利居首席。
  • 印度與佛教
    喬達摩·悉達多(前566- 前486年)被尊稱為「佛陀&34;牟尼"意為「覺悟者」的意思,從此以後他創立了佛教(時年為35歲),在印度各地說教、傳播佛教。最後到80歲「涅槃」(去世)。統一前期阿育王殺戮慘重,和平時期他表示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告訴人們要傳播佛的美德、尊重生命等,大力弘揚佛教,在印度各地建立佛寺、佛塔和佛廟,還派傳教僧侶遠赴海外,使之迅速傳播成世界性的佛教。古印度有兩種教:婆羅門教(維護種姓等級制度)和佛教(反對種姓等級制度,提倡眾生平等,但不主張反抗而是通過個人修行的方式)。公元4世紀,二教合一為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在印度待不下去?看印度教的教義,就明白了
    除了這些日常的文化外,還有一個也是流傳了下來,並且直到咱們現在還是有好多的人會信奉的,那就是佛教。小編的奶奶就是十分的信奉佛教,這也是每個人的一種信仰。那麼對佛教直到有點了解的小夥伴一定都會知道這佛教是起源自於印度的,加上這印度和咱們國家也算挨的很近的,因此咱們中國就會有很多人信奉佛教。但是卻有一個問題讓小編感到很奇怪,那就是這本來源於印度的佛教,為何如今在印度待不下去?大傢伙接著往下看吧。
  • 釋迦摩尼不是印度人,而是尼泊爾人?印度也不是佛教的發源地?
    釋迦摩尼不是印度人,而是尼泊爾人?印度也不是佛教的發源地?說起佛教,大家肯定就會想起釋迦牟尼,並且在民間肯定少不了信佛的人,所以說信仰佛教的人就稱之其為佛祖,有的時候也稱為如來佛祖。所以說直到現在二十一世紀提起佛教,很多人還是認為佛教是起源於印度,其實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他根本就不是印度人,並且他應該是尼泊爾人。而且釋迦牟尼他出生於藍毗尼,這個大家肯定是都知道的,對這個肯定是沒有意見的。而藍毗尼這個地方他是在尼泊爾境內,而不是在印度,尼泊爾只是跟印度離得近而已,並不是說就是在印度。
  • 印度佛教的來龍去脈
    中國的佛教,總的來說有兩個來源,即所謂的「北傳」和「南傳」。北傳是沿著絲綢之路傳入長安、洛陽隨後開枝散葉,南傳則是從廣州以及東南沿海等地傳入。要了解佛教傳入之前的歷史,還得從古印度的源頭說起。佛陀,古稱「浮屠」,歷史上確有其人。
  • 想了解印度文化,就要捋順,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的相生相剋
    印度人最了解印度,這一點毋庸置疑。聖雄甘地說,佛教給予婆羅門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同樣作為古國,印度一直在謀求世界的關注和審視。本文無意評價印度,只是想和讀者聊一聊,所謂的印度文化。印度教和佛教一起傳入中國。
  • 想了解印度文化,就要捋順,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的相生相剋
    印度人最了解印度,這一點毋庸置疑。聖雄甘地說,佛教給予婆羅門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同樣作為古國,印度一直在謀求世界的關注和審視。本文無意評價印度,只是想和讀者聊一聊,所謂的印度文化。因為,印度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中印文化交流,兩漢以後逐漸頻繁,隋唐時達到高潮。宋元時期深入發展,明清時期有所接觸。
  • 印度作為佛教起源地,後來為什麼把佛教趕出印度?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盛行於東亞和東南亞,從古至今深刻影響亞洲的文化。公元前500年左右(無從考究)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創立佛教,經過數百年傳播,特別是在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把佛教定為國教,使佛教在印度走向了頂峰。
  • 天天問答,佛教發源於印度,印度人信印度教?它與佛教有何淵源?
    大家好,今天看到了個問題,佛教發源於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信印度教?它與佛教有何淵源?,至今印度都保留著許多佛教遺蹟,其中就有5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奇怪的是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信仰佛教的越來越少,今天的佛教在印度成了小眾宗教,教徒只要800萬人左右,印度人口遠遠超過緬甸泰國,但是佛教教徒卻小於兩國,甚至都少於日本。
  • 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傳承佛教建築藝術的「異域城堡」
    編者按 5月29日,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舉行落成典禮,這座續寫中印兩國友誼的佛殿成為各大媒體和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為幫助大家了解這座佛殿,理解其文化內涵,本網今起開設《走近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系列報導,與您一起欣賞這座植根在洛陽的「異域城堡」。敬請關注。
  • 「最信佛教」的國家不是越南,也不是憲法規定的國教印度
    ,分布在亞洲,特別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有非常普遍的影響,很多人覺得中國的寺廟已經非常多了,但是所有的景區山上都有寺廟建,所以有保護一方水土的美名,中國確實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中國也是佛教的中心。
  • 佛教在印度的復興
    文:老林的閱微澡堂筆記一些人知道印度雖然佛教式微了千年但「還有」,都以為是歷史傳下來的。其實呢,歷代延續下來的少之又少,而且其實頂多算包含佛教影響的印度教、民間信仰而已。不算1960年代移居的大量西藏人的話,「印度佛教徒」其實主要就是指倍伽爾佛教徒,或者叫賤民佛教徒,沒多少年歷史。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有四種,對不對?
  • 《印度佛教史》之認識婆羅門教
    佛陀在人間示現建立佛教,雖然佛法不是佛陀所創立的,但是他發現的。佛教作為一個團體來講,作為一個教法來講,的的確確是佛陀所創立起來的。無論是組織方面,還是佛陀的弘化方便的建立方面,在語言的抉擇方面、在思維邏輯的選擇方面,在各種語言、名詞、概念等方面,都會借用當時人們所熟知的、已經深入腦髓的民俗、習慣、思想等。就如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今天這樣的形態,如果對儒教和道家沒有大概的了解,而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國佛教的特色和特質,其實是蠻困難的一件事。
  •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在印度隕落,卻印度教崛起?
    前言,一直想寫宗教發源的系列文章,很多讀者想要快捷通俗的了解宗教發源,我致力於提供些短文來陪伴我們的茶點文化,盡力去掉晦澀難懂的各種經文的引用金剛經、法華經等,也儘量去掉無量、色空等佛學專業名詞。用通俗的百姓文學,讓想了解的人都能對歷史文化有些啟蒙。
  •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滅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學佛時間不長,作為一個初學者斷斷續續的寫下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在收到大家的評論和指點後,我越來越覺得,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佛學的經典有些浩如煙海的感覺,有哲學的東西、也有宗教的內容。如果作為一個宗教來說,佛教不是由「天啟」(某個「神」的啟示或旨意)而產生,因此它的典籍和教義似乎有一定發展的「自由度」。據說只算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典籍大約有1690部(5000餘卷)之多。
  • 疫情,印度,佛教
    下圖是截止到9月15日國外疫情統計圖,一片深紅,即使是俺們國家抗疫做的這麼完美,也被塗上了大紅色,病毒和戰爭一樣可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給了世界一個王炸。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如今印度人中信仰佛教的人卻很少。有這樣一組數據,在印度的13億人口中,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而信仰佛教的人不到2000萬人。這是為什麼呢?
  • 唐僧的母校:佛教明明從印度起源,為什麼在印度消失了
    他口音古怪,說自己叫做玄奘,來自東方一個叫唐的國家。但是在印度的歷史中,這座宏大的佛寺只有零星的記載,如果不是被玄奘記錄下來,在印度史上可能就毫無蹤影了,至今印度人在研究本國歷史和佛教歷史時,都要藉助中國史書。
  • 關於印度的風俗習慣,你了解多少呢
    關於印度習俗你們都了解嗎?今天小編來介紹一下印度的風俗習慣,帶你進入他們的特色,看看他們的風俗習慣,喜好什麼,接下來拭目以待吧!印度是一個比較注重文化的民族,這個民族是與我國文化制度共存的,印度人比較信仰佛教,一般有別國來印度遊玩時,一般印度人都會用傳統的佛教手勢,來和別人來打招呼,這個是非常禮貌的,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在我們看來是非常的親切,顯得比一般的打招呼、握手更高雅更具有親切力,但在印度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在同時點頭,其實在印度有這種動作
  • 《印度三部曲》帶你了解印度之二
    在奈保爾的陳述中,他認為印度當前的混亂局面,主要源於幾個問題:1、印度教「業」的消極思想印度教的核心思想就是「業」。「業」就是指因果報應,人的痛苦都是歸結於此。一個人今生的境遇是前世造成的,對於今世的人來說,他們的種姓和身份,是命中注定。佛教也講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卻一再強調眾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