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西北部邊界上,有一條叫「辛度」的河流,穆斯林因為發不準「辛度」這個音,所以把這條河叫做印度河,把居住在這一帶的人們叫做印度人。
我們中國對印度的了解,小編估計大多數中國人是通過電視新聞的報導,即使有的小夥伴旅遊去過印度,但是,小編認為你也只是泛泛的對印度的了解。
小編對印度了解,實話實說只是通過一本書,就是尼赫魯的《印度的發現》,這是他1944年至1945年期間,在監獄裡寫的這本書。
我們中國是在1950年將這本書翻譯成中文,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想要研究印度的學者,這本書應該是必讀之書。
尼赫魯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很有遠見的政治家,而且,他對印度學術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深刻的,他有很多自己的獨到見解。當然,他也是根據前人寫的一些資料和書籍作為參考。
印度對中國人來講比較神秘,小編體會最深的是印度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和中國進行比較,讓我們很難理解的是印度人有種莫名的自大,認為他們什麼都比中國強,真是個奇葩的民族。
印度是中國依山傍水的近鄰,也是一個大國,兩國交往又很悠久,應該說至少有兩千多年。但是,中國對印度的了解遠遠不夠,所以在中國人眼裡,印度還是比較神秘的一個國家。
在漢唐的時候,中國對印度的了解,比今天還要多一些。根據一些資料的記載,應該說從漢朝的時候,中國就跟印度有一些小規模的商業往來,有些中國產的商品已經傳到了印度。
但是更多的交往,還是到印度取經求法。在東晉時期,中國的和尚就開始到印度取經求法,也就是公元四世紀,當時正是「印度教」發展鼎盛的時期。
接著就是公元七世紀的唐朝,最著名的就是玄奘,他在中國人人皆知,在印度也是家喻戶曉。這個名字也是寫入教科書,講述他到印度去求法取經的經歷。
玄奘在印度前後待了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據說在印度的蘭陀寺裡面,現在還留有他的遺蹟。因為,當時印度佛教有自辦的佛教大學,全世界的人都去那裡去學習。
印度的起源很悠久、很複雜,據人類學家研究說,印度就是世界人種的博物館。印度有很多的人種,我們大眾平時看到是南印度的人,實際上南印度人跟北印度人差別很大。
北印度人:皮膚很白,個子很高,長的很壯,他們大多是屬於雅利安血統,特別典型的是錫克族人。
南印度人:是更早的印度本土的居民,叫達羅毗荼族。他們個子比較矮,皮膚比較黑,頭髮有點卷,鼻子也比較塌。
印度東北部,還有一些黃種人,就是蒙古利亞人種,大部分還是從我們中國遷到印度東北部地區。其中,還包括一些從非洲移民過來的黑種人。
但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個民族已經開始了融合,人們的體型和面貌也發生很大的變化。
不過印度最主要的種族,還是雅利安人種,他們差不多佔印度人種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雅利安人種應該是從歐洲高加索一帶,經過西亞、中亞,然後進入南亞次大陸,並且定居下來的。
雅利安人梵文意即「高尚」,屬高加索白色人種,使用印歐語系的語言。而雅利安人除了入侵印度的一些部落,曾自稱作雅利安人之外,並沒有留下任何其它名稱。
在古印度傳說中,雅利安人屬於遊牧民族,他們正是金髮、藍眼,所以普遍認為雅利安人是印歐語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雅利安人對印度的文化的影響很深,但是並不完全只是雅利安人,大約在公元前兩千年的時候,第一次印度遭到外族的大規模的入侵,這也是印度本土達羅毗荼人的文明與雅利安人的文明相結合。
另外印度文化也受到了英國文化的一些影響,但是絕不是完全受到了英國的影響,即使英國統治印度將近兩百年的時間,但是並沒有改變印度文明的基本特徵,比如: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文明。
應該說「印度教」更早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入侵之後,他們與當地的達羅毗荼土著人,經過幾百年的文明的融合,形成了叫「吠陀教」,這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時期。然後,又發展成「婆羅門教」,最後又發展成「印度教」。
所以,這些教派是一脈相承的,即使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時期,從發掘的一些文物也可以看出來印度教、婆羅門教、吠陀教都有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影子。
比如說:「溼婆」,生殖崇拜,那個時候是普遍的流行的。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已經有「溼婆」的雛形。一直到後來在「吠陀教」以及現代「印度教」裡面,都保留了「溼婆」這個大神的形象。
中國有學者說印度文明有一段是中斷的,唯有中國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很多的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印度人也認為他們的文明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甚至於比中國文明史還要早。
在印度西海岸的遺址中,發掘了一些文物,可以佐證印度很早就已經有了城市的痕跡,而且還發現了工商業,還有城市的街道都有排水系統,街道都很整齊,飼養很多家畜,也發現了青銅器,這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時期,也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
應該指出「印度教」一詞,在古代著作中找不到,事實上「印度教」一詞,根本不是起源於印度本土,而是十九世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創造的。
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執意用它,把溼婆教、耆那教、沙克帝教及「外士納瓦傳統」等多種多樣的傳統,說成是「印度教」。這樣說可能很方便,但最終是不正確的。
我們去香港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印度人和印度錫克教的教堂,還有印度的一些文物。可以推測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和西亞文明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印度最早發現的雕刻畫上面的紋飾,都是受到了西亞波斯風格的影響。
其實對印度文明的了解,這只是剛剛開始,詳情請關注小編下篇文章。歡迎同學們留言,說說神秘又奇葩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