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中的性別偏見及其矯正策略

2020-12-16 中國婦女報

閱讀提示

帶有性別偏見的新聞報導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弱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之外,也常常會影響受眾的價值取向。而其成因既包括陳舊的性別文化意識、大眾傳媒的男權價值觀內化,也包括大眾傳媒普遍的商業化等等。因此,在新聞傳播中展現性別平等理念,應當成為社會追求性別平等的重要一環,也應該成為我國媒介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

■ 周玉林 許真學

性別偏見的實質是一種思維方式。受每個人認知、情感、信念的影響,在處理信息時做出的傾向性判斷,影響到對人、人際關係、性別關係的看法和態度。

一般來講,性別偏見將導致一種性別群體對另一種性別群體的不平等對待。而媒體帶有性別偏見色彩的新聞報導不僅會引導不良的社會輿論,還會影響正確的社會性別意識培養。在我國,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社會性別意識的培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不少媒體,甚至是嚴肅的時政媒體的新聞報導中也常見對女性的偏見,甚至可以說,許多對女性的報導走入了邊緣化、報攤化和泡沫化的誤區。這一現象對於消除全社會對女性的偏見無疑帶來了諸多不良影響,因此,揭示出新聞報導中的性別偏見,並挖掘其背後的原因確有必要。

新聞報導中性別偏見面面觀

綜合近年來的情況看,新聞報導中常見的性別偏見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是刻板印象。在主流文化中,女性一直是處於「被看」的角色,在媒體空前發達的今天,更是成了「被看」的焦點,往往首先遭遇到的是嚴重的刻板印象。

在大眾傳媒的新聞報導中,女性與男性常常分別扮演家庭與社會的角色。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發布的一則「關於媒體和廣告中性別傾向」的監測報告曾指出,中國乃至全球的新聞報導仍為男性主導,在新聞人物中女性只佔19%,在發言人、專家和評論者的比例上女性僅佔10%左右,而作為家庭角色出現的女性則是男性的3倍多。在媒體的欄目內容安排上,女性的位置也往往被放在家庭版、購物版等,使女性形象固定在傳統女性角色上。

今年8月7日,西班牙《先鋒報》在《奧運會的大男子主義》的報導中指出,男性運動員在社交網絡上有關體育的資訊中佔據的空間和時間比女運動員多3倍,而「年齡」「懷孕」「已婚」「單身」是社交網絡中最常用於女運動員的詞彙,而用於男運動員的卻更多的是「快」「強」「偉大」「傳奇」「不可思議」等詞彙。無疑,這是在片面關注女性的母職和母性,忽略了其人性和人職。

二是雙重標準。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男性身上是一種評價,發生在女性身上則又是一種標準。一個常見的例子便是對女性貪官的報導。媒體在對女性貪官進行報導時,基本不會描述其在職時獲得的政績,而是以一種完全否定的態度,通過一些特定的負面詞彙對女性貪官進行定型化、標籤化描述,甚至以「情色」作為報導的重心。2014年6月,有媒體在《今年已有12名女官員被查 部分以色謀權擁權腐敗》一文中,將被通報的貪腐女官員列出來,並將女性官員貪腐的關鍵詞總結為「權色交易」「為情所困」「心態失衡」等等。這便是典型的定型化、標籤化描述。

三是以偏概全。當某個個體表現出一些缺點,就概括為整個群體或這個性別就這樣,甚至將該群體或該性別置於妖魔化的地步。在媒體上,以偏概全的最典型受害人群要數女大學生。從十幾年前著名的「武漢女大學生賣淫」失實報導開始,大批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站在贏得受眾、刺激受眾閱讀欲望以獲取最大利潤的角度去篩選新聞事實,組織新聞語言,連篇累牘、不厭其煩地對個別女大學生的缺點進行反覆放大,把個別女大學生的虛榮、享樂當成普遍現象,造成女大學生群體的形象在受眾心中被嚴重扭曲,形成了新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女大學生群體也被妖魔化。

四是保護性區別對待。在新聞報導中,有時候即使是出於保護或善意,對女性提出嚴苛的要求,也可能構成性別偏見。例如針對前段時間一女子在北京和頤酒店遇襲事件,有媒體就做出「善意」的評論,要求女性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少去不該去的地方。在報導其他一些女性遭遇性侵害的案件時,不少媒體也會「提醒」女性注意穿著打扮,這種保護性區別對待的背後是不折不扣的偏見。

五是語言上的性別偏見。在長期的父權社會影響下,漢語體現出明顯的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在漢語文字中,有著大量的諸如「紅顏禍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三從四德」「夫唱婦隨」之類貶損女性、歧視女性的俗語和詞彙。隨著網絡語言的流行,又出現了「剩女」「綠茶婊」「心機婊」等新的帶有濃重嘲諷意味的新詞彙,為女性貼上了新的標籤。

性別偏見探因及其應對

新聞報導中性別偏見和價值偏向的成因,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各方面因素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既包括陳舊的性別文化意識、大眾傳媒的男權價值觀內化,也包括大眾傳媒普遍的商業化等等。

新聞報導中性別偏見的根源,首先來自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意識。一些大眾媒體站在男權的立場審視女性,實際上扮演著維護既有性別秩序,維護兩性不平等關係的角色。據相關數據統計,媒體從業者中雖然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但高層領導則男性佔據絕對優勢,而性別敏感的缺乏導致其所傳播的內容難免以男性視角為主,直接後果便是一系列「性別成見」的產生。

此外,大眾傳媒的大眾屬性和商業考量也是導致性別偏見的主要因素。從大眾傳媒角度來講,其公眾性、趨眾性和通俗性要求其迎合大眾心理,而在男權主導的商業社會中,大眾傳媒為了獲得商業利益,又會進一步以娛樂化、商業化的方式把女性作為賣點,通過宣揚含有性別歧視的語言和信息來博得男性受眾的喜愛。

帶有性別偏見的新聞報導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弱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之外,這種帶有偏向性的價值取向,常常會影響著受眾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新聞傳播中展現性別平等理念,應當成為社會追求性別平等的重要一環,也應該成為我國媒介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

首先,大眾傳媒,特別是主流媒體,應當充分認識自身在推動性別平等中的重要作用,勇於承擔傳播先進性別文化的社會責任,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弘揚先進性別文化。

同時,要多對從業人員進行社會性別意識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把握先進性別文化的能力,自覺抵制和防止各種陳腐思想的侵蝕和泛濫,自覺傳播性別平等觀念,在工作中避免運用歧視性的語言,多站在性別平等的角度報導女性對社會的貢獻,以均衡的方式表現多元化的女性形象。此外,還應該多吸收女性擔任媒體各類高級決策職位,在媒體內部促進性別平衡。

政府也應當在建設性別平等的媒介制度方面發揮作用。應當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傳媒管理的政策領域,建立媒體的社會性別監測與評估機制,對新聞媒體中對女性的性別偏見與歧視、否定女性獨立人格、鼓吹性別成見的報導進行監督與處罰;同時健全新聞媒體法律法規,推動媒體建立體現社會性別意識和包含性別平等內容的行業管理機制和媒體自律機制,促進兩性平等地參與媒體傳播的全部環節。

相關焦點

  • 性別會造成對性別偏見研究的偏見?
    研究結果顯示,普通公眾中男性和女性對研究的評價差異不顯著;而在 STEM 領域工作人員參與的試驗中,男女評價差異非常顯著;相比女性而言,男性科學家對研究結論為「存在性別偏見」的論文給予了負面和消極的評價;反之,他們對「未顯示出性別偏見」的研究論文則給予正面和積極的評價。與此同時,女性也存在著偏見,她們與男性評價剛好相反,如對存在性別偏見」的論文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反之則是消極評價。
  • 計算語言學揭示現代英語小說中普遍存在的性別偏見現象
    性別偏見是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潛在問題,滲透到我們的文化、工作場所、甚至我們的語言當中,通常以我們察覺不到的方式存在著。改變性別偏見的第一步是發現偏見存在的地方,而這正是新興的計算語言學的用武之地。這個相對較新的學科通過使用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來研究文本。揭示了從維基百科文章到語言本身的各種偏見。圖|布克獎入圍的小說中與男性和女性術語相關的形容詞。
  • 虛構出的「女司機」:中國媒體上對女性駕駛員的過度呈現及性別偏見
    性別刻板印象和汙名化在中國的公共話語空間中普遍存在。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女司機」,媒體對女司機的過度呈現會進一步加深性別偏見。研究者分別對報紙與微博的受眾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報紙上還是在微博上,對女性司機的交通事故討論的比例較高,在微博上對女性司機的性別偏見比報紙上更為普遍,研究的主要貢獻在於為社交媒體在性別平等中能起到的作用提供實質性的證據。
  • 聯合國:全球的教科書都充滿性別偏見!
    聯合國:全球的教科書都充滿性別偏見! 3月8日國際婦女節當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性別偏見在全球各國的教科書中盛行。
  • 社會新聞中女性報導的框架分析
    摘 要:本文以《新京報》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會新聞報導為例,嘗試回答以下問題:媒體在社會新聞中涉女性報導為何多呈現出暴力實施者和暴力受害者形象?媒體採用怎樣的報導策略以勾連起女性與「暴力」因素的聯繫?
  • 研究發現:在老師眼裡,居然也對學生存在性別偏見
    原創 Marple 國際科學重男輕女,不只是古老農村才有的落後習俗,現代社會中,性別偏見其實也是無處不在,只是有時很隱蔽,不認真地觀察,恐怕很難識別。舉個常見的現象:當一男一女同時競爭一個崗位時,男性成功的機率往往要比女性大。
  • 書評刊物中的性別偏見,比你想像的更加嚴重
    性別觀二元對立的《紐時書評》美國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五個本科生組成的研究團隊量化分析了《紐約時報書評》中的10000多篇書評,跟蹤指標包括被評論的書籍作者性別、書評作者性別、被評論書的體裁和主題,以及書評中最高頻的詞彙,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太平洋標準》(Pacific
  • 國內重大突發事件報導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二、國內重大突發事件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新聞的跨文化傳播應該按照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傳播原則,在多元化的國家之間實現自由流動。新聞事件發生地的國家,應該允許包括國外媒體在內的媒體,在尊重國家主權,遵守國家法律的基礎上,平等、自由地進行新聞採訪和報導。
  • 男女記者在報導衝突性新聞時有差異嗎?
    那麼在構建衝突性的新聞話語時,男性與女性是否傾向於以不同的方式解讀新聞專業性呢?今天數輿君介紹的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採用了高解析度的算法來研究性別在構建衝突性新聞話語中的作用,重點是比較國內外男、女記者在報導巴以衝突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衝突時產生的文本。
  • 職場中的性別偏見,比你想的更嚴重
    最終揭曉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這位上市公司的CEO,是一位女性,題目中「兒子」的媽媽。聽到答案的受試者無不捶胸頓足:「我怎麼沒想到啊!」恍然大悟的背後,卻讓人看到「CEO一定是男性」的性別偏見。■ 01 ■ 職場性別偏見比你想的嚴重女性在職場遭受的偏見和歧視相對來講會更多。
  • 紅星評論:學校開男生女生課,性別偏見還是性別教育?別急下定論
    有網友認為:這就是性別偏見。憑什么女生只能學織毛衣,男生只能學造火箭?男生喜歡織毛衣不行、女生喜歡造火箭不行?當然行!只不過學校才剛剛開設了這門課程,就立馬扣上「偏見」的帽子,怕是本身就有偏見之嫌。稍作全面了解就會發現,「織毛衣」和「造火箭」只是學校「男生·女生」課程中的一節課,並且以搶課的方式進行,學校也並未強制規定女生只能選「織毛衣」,男生只能選「造火箭」。
  • 為避免偏見,谷歌雲AI刪除性別標籤 - 軟體與服務 - 中國軟體網...
    近日,谷歌雲AIGoogle Cloud AI正在取消使用谷歌Cloud Vision API中,將圖像中的人物標記為「男」、「女」的功能,因為該功能違背了谷歌的AI原則。以往該標籤用於進行圖像分類以及訓練機器學習的模型,此次,谷歌雲AI正式刪除性別標籤,旨在避免創建有偏見的系統。
  • 人與人之間本就不同 別讓愚昧的偏見造成個人的悲劇
    本月,搜狐新聞報導了一條有關跨性別者的新聞。新聞中,27歲的小麗(化名)是一名跨性別者,曾被父母送往矯正機構「治療」。被迫接受「治療」的小麗因為「表現良好」成為了機構中的一名老師,開始幫助機構監控學生的行為活動。雖然最終小麗擺脫了給她來陰影的原生家庭和矯正機構,但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依然在她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 人臉識別的偏見實質是什麼
    考慮到當下有 43% 的美國成年公民主要通過 Facebook 獲取新聞資訊,皮尤研究中心使用機器視覺測試了 2018 年 4 月至 6 月期間 17 個全國性新聞媒體在 Facebook 上所發布新聞圖片的性別比例情況。測試算法最終識別出了 53067 人,其中女性佔 33%,男性佔 67%,差距懸殊。但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人口的性別比例大致是均衡的。
  • 那些為孩子為diss性別偏見的爸爸們,好可愛!
    很多人也許都曾看過一條新聞:德國一位名叫Nils Pickert的爸爸,因為兒子喜歡穿裙子,自己也穿上裙子,和他一起上街。這位爸爸在博客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經歷。在兒子五歲時,他突然開始迷戀上了各式各樣的花裙子,每天都想穿裙子出門,為了不讓兒子飽受流言蜚語,這位爸爸決定穿上裙子,和兒子一起逛街。
  • 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本文以2015年5月3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從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的作用機制、強化機制以及如何消除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三個方面分析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問題。 一、新聞報導中刻板印象的作用機制 (一)「女司機」媒介文本的構建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大眾媒體為了突出某一事件的報導,迎合大眾的口味,或者為了不費力氣地編解碼信息,常給某個群體貼上同一個標籤,這種「以刻板印象為先導,其真實性、客觀性自然大打折扣。」[3]尤其偏離實際的首次報導,帶有先入為主的性質,更會使刻板印象得以強化。
  • 玩具有男女,顏色分性別!「性別偏見」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你懂麼
    事實上不僅是衣物的顏色款式選擇上,在生活中很多用品上面,父母都會存在類似如此的"性別偏見"。認為男孩子就應該摒棄一些粉色等亮色系的衣物,選擇一些偏深色系的,女生則是相反之,認為這樣可以更好地預防孩子出現性別模糊的情況,但其實這樣一種做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相當大的,父母以此方法來預防孩子性別模糊往往得不償失。
  • Psycho Sci:「性別偏見」影響我們以貌取人的結果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我們如何看待他人的有害性別偏見 - 我們認為男性看起來很有能力,這種判斷會影響我們的領導選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研究員DongWon Oh解釋說。DongWon Oh與合作者Elinor A. Buck和Alexander Todorov有興趣確定影響我們如何從個人外表中感知能力的「視覺成分」。
  • 符號學視野下的新聞標籤化現象
    新聞標籤化可以被認為是媒介用高度簡單化和概括化的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選擇、取捨、簡化,用群體屬性代替個體特性,從而便於受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的一種報導策略。大眾傳媒被認為是使標籤合法化的主要制度根源:一方面是受所處社會利益集團和機構的幹擾,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吸引觀眾眼球,提高發行量、收聽率、收視率和點擊率的商業追求。
  • 傳統的「性別偏見」可能會扼殺天賦
    其實這些都是傳統思想遺留下來的「性別偏見」。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02在生活中有哪些「性別偏見」的表現?其實家長們的這種「性別偏見」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