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帶有性別偏見的新聞報導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弱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之外,也常常會影響受眾的價值取向。而其成因既包括陳舊的性別文化意識、大眾傳媒的男權價值觀內化,也包括大眾傳媒普遍的商業化等等。因此,在新聞傳播中展現性別平等理念,應當成為社會追求性別平等的重要一環,也應該成為我國媒介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
■ 周玉林 許真學
性別偏見的實質是一種思維方式。受每個人認知、情感、信念的影響,在處理信息時做出的傾向性判斷,影響到對人、人際關係、性別關係的看法和態度。
一般來講,性別偏見將導致一種性別群體對另一種性別群體的不平等對待。而媒體帶有性別偏見色彩的新聞報導不僅會引導不良的社會輿論,還會影響正確的社會性別意識培養。在我國,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社會性別意識的培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不少媒體,甚至是嚴肅的時政媒體的新聞報導中也常見對女性的偏見,甚至可以說,許多對女性的報導走入了邊緣化、報攤化和泡沫化的誤區。這一現象對於消除全社會對女性的偏見無疑帶來了諸多不良影響,因此,揭示出新聞報導中的性別偏見,並挖掘其背後的原因確有必要。
新聞報導中性別偏見面面觀
綜合近年來的情況看,新聞報導中常見的性別偏見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是刻板印象。在主流文化中,女性一直是處於「被看」的角色,在媒體空前發達的今天,更是成了「被看」的焦點,往往首先遭遇到的是嚴重的刻板印象。
在大眾傳媒的新聞報導中,女性與男性常常分別扮演家庭與社會的角色。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發布的一則「關於媒體和廣告中性別傾向」的監測報告曾指出,中國乃至全球的新聞報導仍為男性主導,在新聞人物中女性只佔19%,在發言人、專家和評論者的比例上女性僅佔10%左右,而作為家庭角色出現的女性則是男性的3倍多。在媒體的欄目內容安排上,女性的位置也往往被放在家庭版、購物版等,使女性形象固定在傳統女性角色上。
今年8月7日,西班牙《先鋒報》在《奧運會的大男子主義》的報導中指出,男性運動員在社交網絡上有關體育的資訊中佔據的空間和時間比女運動員多3倍,而「年齡」「懷孕」「已婚」「單身」是社交網絡中最常用於女運動員的詞彙,而用於男運動員的卻更多的是「快」「強」「偉大」「傳奇」「不可思議」等詞彙。無疑,這是在片面關注女性的母職和母性,忽略了其人性和人職。
二是雙重標準。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男性身上是一種評價,發生在女性身上則又是一種標準。一個常見的例子便是對女性貪官的報導。媒體在對女性貪官進行報導時,基本不會描述其在職時獲得的政績,而是以一種完全否定的態度,通過一些特定的負面詞彙對女性貪官進行定型化、標籤化描述,甚至以「情色」作為報導的重心。2014年6月,有媒體在《今年已有12名女官員被查 部分以色謀權擁權腐敗》一文中,將被通報的貪腐女官員列出來,並將女性官員貪腐的關鍵詞總結為「權色交易」「為情所困」「心態失衡」等等。這便是典型的定型化、標籤化描述。
三是以偏概全。當某個個體表現出一些缺點,就概括為整個群體或這個性別就這樣,甚至將該群體或該性別置於妖魔化的地步。在媒體上,以偏概全的最典型受害人群要數女大學生。從十幾年前著名的「武漢女大學生賣淫」失實報導開始,大批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站在贏得受眾、刺激受眾閱讀欲望以獲取最大利潤的角度去篩選新聞事實,組織新聞語言,連篇累牘、不厭其煩地對個別女大學生的缺點進行反覆放大,把個別女大學生的虛榮、享樂當成普遍現象,造成女大學生群體的形象在受眾心中被嚴重扭曲,形成了新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女大學生群體也被妖魔化。
四是保護性區別對待。在新聞報導中,有時候即使是出於保護或善意,對女性提出嚴苛的要求,也可能構成性別偏見。例如針對前段時間一女子在北京和頤酒店遇襲事件,有媒體就做出「善意」的評論,要求女性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少去不該去的地方。在報導其他一些女性遭遇性侵害的案件時,不少媒體也會「提醒」女性注意穿著打扮,這種保護性區別對待的背後是不折不扣的偏見。
五是語言上的性別偏見。在長期的父權社會影響下,漢語體現出明顯的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在漢語文字中,有著大量的諸如「紅顏禍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三從四德」「夫唱婦隨」之類貶損女性、歧視女性的俗語和詞彙。隨著網絡語言的流行,又出現了「剩女」「綠茶婊」「心機婊」等新的帶有濃重嘲諷意味的新詞彙,為女性貼上了新的標籤。
性別偏見探因及其應對
新聞報導中性別偏見和價值偏向的成因,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各方面因素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既包括陳舊的性別文化意識、大眾傳媒的男權價值觀內化,也包括大眾傳媒普遍的商業化等等。
新聞報導中性別偏見的根源,首先來自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意識。一些大眾媒體站在男權的立場審視女性,實際上扮演著維護既有性別秩序,維護兩性不平等關係的角色。據相關數據統計,媒體從業者中雖然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但高層領導則男性佔據絕對優勢,而性別敏感的缺乏導致其所傳播的內容難免以男性視角為主,直接後果便是一系列「性別成見」的產生。
此外,大眾傳媒的大眾屬性和商業考量也是導致性別偏見的主要因素。從大眾傳媒角度來講,其公眾性、趨眾性和通俗性要求其迎合大眾心理,而在男權主導的商業社會中,大眾傳媒為了獲得商業利益,又會進一步以娛樂化、商業化的方式把女性作為賣點,通過宣揚含有性別歧視的語言和信息來博得男性受眾的喜愛。
帶有性別偏見的新聞報導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弱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之外,這種帶有偏向性的價值取向,常常會影響著受眾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新聞傳播中展現性別平等理念,應當成為社會追求性別平等的重要一環,也應該成為我國媒介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
首先,大眾傳媒,特別是主流媒體,應當充分認識自身在推動性別平等中的重要作用,勇於承擔傳播先進性別文化的社會責任,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弘揚先進性別文化。
同時,要多對從業人員進行社會性別意識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把握先進性別文化的能力,自覺抵制和防止各種陳腐思想的侵蝕和泛濫,自覺傳播性別平等觀念,在工作中避免運用歧視性的語言,多站在性別平等的角度報導女性對社會的貢獻,以均衡的方式表現多元化的女性形象。此外,還應該多吸收女性擔任媒體各類高級決策職位,在媒體內部促進性別平衡。
政府也應當在建設性別平等的媒介制度方面發揮作用。應當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傳媒管理的政策領域,建立媒體的社會性別監測與評估機制,對新聞媒體中對女性的性別偏見與歧視、否定女性獨立人格、鼓吹性別成見的報導進行監督與處罰;同時健全新聞媒體法律法規,推動媒體建立體現社會性別意識和包含性別平等內容的行業管理機制和媒體自律機制,促進兩性平等地參與媒體傳播的全部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