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家,給22位面試者出了題:
父親開車帶他的兒子去一家金融公司面試,到了這家公司樓下時,兒子的手機響了。兒子看了爸爸一眼,爸爸催促道:「你倒是接電話呀!」屏幕上顯示,打來電話的是一個上市公司的CEO。兒子接起電話,電話裡說:「兒子,祝你好運,你一定可以的!」掛斷電話後,兒子再次看了一眼坐在身邊的父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面試者的回答五花八門。
有人說:這是爸爸為了鼓勵兒子,提前錄好的音;
有人說:一個是他親生父親,一個是他的後爸;
還有人說:是他朋友在和他開玩笑,叫他兒子。
除此之外,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這也太難了吧?!
最終揭曉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這位上市公司的CEO,是一位女性,題目中「兒子」的媽媽。
聽到答案的受試者無不捶胸頓足:「我怎麼沒想到啊!」
恍然大悟的背後,卻讓人看到「CEO一定是男性」的性別偏見。
■ 01 ■ 職場性別偏見比你想的嚴重
女性在職場遭受的偏見和歧視相對來講會更多。
美國認知心理學博士特雷澤·休斯頓曾提到:「性別偏見造成人們覺得女性敏感脆弱、優柔寡斷,並不具備成為領導者的能力」。
偏見就好比一把很難預防的刺向你的劍。說白了就是一種不正確的否定,它甚至可以無視事實論據與360全方面測評。
即使客觀來看,在某些領域,女性其實更適合做領導者。
比如財務、人事、心理、精神醫生、公關領域等等。她們是更好的傾聽者,也更善於溝通,更細心、也更有耐心。
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一個職業被認為是「屬於男性的職業」時,人們會認為它更可信;反過來,當這個職業被認為「屬於女性」時,這個職業就會相對不被重視。在許多人的印象裡,但凡加上「女」字,能力會大打折扣,原本「體面」的職業,也多了一絲嘲弄和輕蔑。
「前面那個撞車的,一看就是女司機」
「CEO都是男人,女人當不了大領導」
「女孩子就應該學文科,不適合學理科」
實際上,都被打臉了。
據交通事故數據顯示,男司機肇事者是女司機的4.8倍;
女性在科研領域的成就也與男性不相上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藥學家屠呦呦,領軍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家李飛飛,專攻結構生物學的頂尖教授顏寧......一個個巾幗不讓鬚眉;
女性高管就更不用說了,儘管全球女性CEO只佔5%,但也足以說明女性的領導力不比男性弱。
但職業性別偏見的受害者絕不只有女性,男性在職業選擇方面同樣會受到「不公正看待」。
■ 02 ■ 人人都可能是偏見的受害者
職場性別偏見是指僅僅因為性別原因就先入為主的對別人產生看法。
如果男性成為全職父親、奶爸,會被外人貼上「吃軟飯」的標籤。
在全職媽媽的付出正逐漸開始獲得社認會可和尊重的情況下,男性的「對內選擇」依舊在被社會傷害。
職業偏見扼殺了太多選擇,也讓世界少了許多本該亮麗的色彩。
再比如,提到護士,很多人會首先想到女性,如果是護士是男性,會專門強調是「男護士」;據調查顯示,大多數人都覺得男性不適合護理工作,這讓許多原本熱愛這一行的男性產生自我懷疑,無奈放棄該職業。
但是在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的隊伍中,作為護士裡的「少數」,男護士與女性護士一樣,在護理病人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或許有病人異樣的眼光:怎麼護士還有男的;
或許有外人的質疑:男護士不是正經工作吧;
或許還有家裡長輩的為難:男護士沒有前途。
但這些都沒有阻擋他們,已經有更多男性摒棄成見,主動選擇護理專業,想在這一崗位上發揮男性的特長。
如今男性的職業五花八門,既有在崗位上努力地發光發熱的男護士們,又有口紅一哥李佳琦和登上紐約時裝周的男裁縫張突然,看到他們認真工作的樣子,
你還能說他們沒有男子氣概麼?
■ 03 ■ 性別偏見源於自身的思維盲點
性別偏見這件事,源自於你的「高級意識」並沒有被開發。
你會不會時常說完讓自己後悔的話語後才意識到:剛才自己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
因為在當下那個時刻,我們的「低級意識」中的情緒超越了「高級意識」的理性思考。
好比關於未孕女性對事業的重心這件事,
你是有意識的跳脫框架去客觀分析,還是潛意識直接認同呢?我們很難理解自己看不到的東西,這時候就容易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看待這些事物。
我們可以通過不斷鍛鍊大腦,在每一次不經意的事情發生後,都反思當下的行為,之後都有意識的去做出自己的決策,那麼你的容錯率與價值觀也會得到升華。
最後,也許有人要問,那麼男性女性的差異到底在哪兒?
正如英國神經成像的頂級專家之一Gina Rippon所說:男生和女生的大腦結構幾乎沒差別。(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男女有別,其實是被後天引導和塑造的。)
女人完全可以遵從天性選擇自己的職業,當汽車維修工也好足球員也罷,只要自己喜歡就好;當然男人也可以脆弱,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被嘲笑的權利。
許多事情如同職業一樣,本無性別之分,是世俗的偏見賦予其性別。
打破性別偏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好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但不發聲就等於默許和縱容,我們能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去糾正和改善。
無關性別,只守初心——這或許正是一份職業原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