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首唐詩讓我們再憶當年,還記得年少的兄弟、朋友有多久沒聯繫過了。農曆九月九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敲小黑板了,必考知識點:詩詞中山東不是咱們現在山東省,而是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當前人們對老人的推崇,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更是在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節日歷史:
1、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2、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3、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4、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5、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神話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費長房,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磨破了無數雙鞋,翻過了無數座山,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費長房。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費長房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他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幾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告別仙長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沒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節日民俗活動:登高、佩茱萸、吃重陽糕、賞菊、飲菊花酒、放紙鷂等。
重陽之鄉:河南西峽縣和上蔡縣重陽習俗被稱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
民間歌謠:
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
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
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仫佬族)。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
重陽無雨一冬晴。
諺語:九月九風吹滿天哮。[2]重陽無雨一冬晴。
了解並傳承中國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