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人有朋友當了社區團購的團長,他既不是社區便利店主,也不是快遞收發點,他是一名專職的社區團購店主。
朋友在社區裡租賃了一間大約40來平的店面,門頭招牌就是社區團購,他主要接了5大平臺:十薈團、興盛優選、美團買菜、橙心優選、多多買菜。
那麼,這5個平臺的政策如何呢?
這幾個平臺的經營政策雖各有不同,但基本上佣金力度大體一樣,也就是營業額的10%。區別可能就是補貼的力度大小不同。
朋友對這幾個平臺的總體評價是橙心優選和十薈團較好,多多是最差。因為橙心優選有最低的佣金保證0.3元,哪怕是一單5毛錢的菜。多多是較差的,有的提成才0.1元。
那麼,一天做到2000單,到底能賺多少錢?
實際上,朋友也沒有準確的數據,原因是平臺的每天補貼政策都不一樣。但是,按照目前平均客單價10原來計算,每天2000單,則總營業額就是2000×10=20000元。按照10%的提成,會有2000元的收益,再加上每天150~200元的補貼,每天收益則為2200來元,去除房租和水電,每天賺取2000來元足夠。但是,有的平臺如果按單提成,則收益會更低!
但是,上述畢竟是理想化的預估。實際上社區團購客單價能否高於10元,難以預估。
其次,平臺的補貼也不穩定。朋友最初開拓市場的時候,曾經每天做到500單就得到了399元的補貼,到之後120單才有180元的補貼。目前的補貼門檻更高,每天1200單,平臺補貼獎勵才200~240元左右,估計後期會越來越少。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社區團購團長想要長期做專職賺錢是非常難的,房租、水電、人工等各個費用都擠壓了微博的利潤。
那麼,兼職的社區團購團長能否賺錢?
這裡主要以社區便利店主為例,目前正是平臺補貼期,應該短時間內有錢賺,但是長遠來看,必然會損害本店的利潤。聰明的店主會利用本次社區團購的亂戰,收集和增加資源,讓本店利益最大化才行。
關注我的朋友應該知道,年初的時候我們通過社區群賣水果,通過基地低價採購,然後服務當時半封閉的社區,每月最高還有2萬多元的利潤。
所以,社區團購是可以長期做下去的,但是,大量平臺湧入之後,增加了社區團購的商品成本,尤其是生鮮方面,本來利潤就低,如果再去分揀、儲存、配送等,各個環節都是費用,到了消費者手裡,價格自然不低,老百姓也不傻,各類批發市場老闆也不傻,到時能堅持下去是極少數。
那麼,社區團購平臺化、電商化,是否能形成盈利的閉環?
回答是:能!
但有3個條件全部達成才行:
1、商品渠道。
這裡,我沒有用採購渠道來說,原因是採購渠道也不適合。社區團購要想做好,基地直採遠遠不夠,基地自營才是正道。這一塊,以後會繼續分享。
2、質量問題。
社區團購最終拼的是商品質量,尤其是生鮮食品,朋友那裡已經有明顯感覺,退貨多了,蔬菜和水果質量太差,有的連批發市場挑剩下的都不如。沒質量,何談復購?
3、供應鏈問題。
無論從採購,還是配送,儲存等各個環節,都是需要無縫對接,以前那種採購不管運營,運營抱怨採購的問題,能否合理解決,也是一大難題!
總結:社區團購盈利艱難,專職的社區團購主目前仍靠補貼獎勵為主。這一商業模式是打通電商到家的最後500米途徑,但是要想做到盈利,還有很長的路,很多的資源,來走,來整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