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為你講述的書籍是《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這本書大概 17萬字,我會用大約 28分鐘的時間為你解讀書中精華:在生活中,如何通過實踐「心想事成」的人生步驟,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風靡全球的美國紀錄片《秘密》講到了吸引力法則。也就是你想要的,最終都會來到你身邊。
在紀錄片裡,來自各行各業的精英發表了自己對吸引力法則的看法。
哲學家說,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不管你想要的是大房子,財富,還是靈魂伴侶,都能通過吸引力法則得到。
玄學家說,思想是有頻率的,當你假裝你擁有了某樣東西,並且把它場景化,宇宙會接收到你的信息,把你想要的東西給你。
作家說,這個法則可以歸納成一句話,想法會成真。也就是心想事成。
然而,很多人心想,卻無法事成:
我很想減肥,可是體重還是天天增加!
我想早睡早起,可是每天晚上熬夜早上起不來。
我想脫單,可是身邊的異性都不喜歡我。
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們經常在大腦裡發出願望,但總是事與願違。
為什麼我們發出的願望實現不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可以心想事成。
著名心靈作家張德芬在《遇見心想事成》一書說出了答案。你之所以不能心想事成,是因為你的大腦裡有錯誤的信念,你的內在和外在因素給了你障礙。
張德芬一直是「心想事成」的實踐者,為了幫助更多人實現心想事成,張德芬把她多年的經歷寫成了書。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就是一本教你如何心想事成的書。
張德芬曾經是臺灣電視公司的記者,主播。她在美國UCLA取得MBA學位,2002年辭去國際知名公司IBM高薪工作,致力心靈潛修及寫作。
張德芬被譽為華語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研修身心靈成長勵志多年,並取得了中國國家心理諮詢的執照。
她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和《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心靈突破60問》等作品已被泰國、韓國、越南等國家翻譯成本國文字,正在熱銷中。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是張德芬的身心靈三部曲之一,百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的重生創造篇。這本書解決了《遇見未知的自己》無法解決的人生模式問題。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是一部優美、貼心、實用的身心靈作品。這本書最有特色的地方在於張德芬用講故事的方式帶出對現代都市人大有幫助而且可行的心靈修煉方法。並且這本書和其他同類書相比,增加了「心靈重生20問」,並配有溫暖的治癒手繪插畫。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給予讀者正能量,而且還大大提高了閱讀體驗。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下面我就來為你詳細講講書中的內容。這本書主要講了 3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阻礙我們實現心想事成的兩個障礙。
第二個重點:創造心想事成的人生步驟。
第三個重點:生活中如何通過「心想事成」的三個步驟,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重點:阻礙我們實現心想事成的兩個障礙。
小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大人問你,長大後你想要做什麼呀?那個時候的我們天真可愛,也敢於把自己的小夢想告訴給大人。
『』我長大後想做科學家去數星星;我長大後想做一名醫生,為人民服務;我長大後想做作家。『』
當時的我們天真無邪,有理想有夢想。
可是長大後,我們羞澀於說出自己的夢想,甚至很多人已經忘了小時候的夢想。
為什麼會忘記小時候的夢想?為什麼一直想要實現的夢想實現不了?究竟是什麼阻擋我們心想事成?
張德芬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中提到了兩個阻礙我們實現心想事成的因素。一個是雖然我們有夢想,但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沒有人鼓勵我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夢想成真。兒時的夢想,在大人看來不過是童年無忌的玩笑話,幾乎沒有人會記得你的小夢想,更別談去教你,去鼓勵你實現自己的夢想。
比如說小時候很多人都有一個想做科學家小夢想。當你把這個秘密告訴父母之後,他們可能會摸摸你的頭,笑了笑,也許會說句加油。但至於怎麼去實現這個夢想,科學家要做什麼,需要什麼素質,他們不會告訴你。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等你稍微大點,可能又換了一個夢想。當你為你的夢想努力奮鬥的時候,你周圍的同齡人可能會無限打擊你。
慢慢的也許你會開始退縮,放棄。當你進入社會時,生存成為你最重要的事情,夢想什麼的,都不再重要。
另外一個因素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培養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塞了很多錯誤的信念。這些錯誤的信念讓我們離初心越來越遠。
這麼說起來可能不太好理解,我舉一個例子。
比如說小李從小到大的夢想就是想做一個作家,要寫很多本書,流芳百世。所以他一直保持閱讀和寫作的習慣。一方面是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另外一方面也在刻意練習寫作技巧。這麼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自己也從學生成為了社會人士,也賺了一些錢,但就是還沒出一本書,沒有編輯來找他,平常自己寫的東西也沒有人看。
經過研究,他發現勵志的文章比他寫的科幻小說受歡迎多了,於是他放棄了寫了很久的小說,買了一堆成長勵志類的書來研究。因為之前沒有寫過勵志的文章,他開始抄襲別人的文章。這麼過了一段時間,還是沒什麼人看他寫的文章。
這個時候,市場上開始流行情感類的文章,小李放棄勵志文章,投入情感文的懷抱。就這麼換來換去的,最後他放棄了成為一名作家。
小李的這種情況就在於在追求夢想的時候追求速度,忘了內心真正的需求,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給自己灌輸了很多錯誤的信念,比如說勵志書書比小說好賣,想要出書就要寫市場上最熱門的等等。
所以在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時,培養我們的內在世界很重要。
所謂的內在世界,是你的初心,也是你的能量場。這個能量場是無形的,別人看不到的,但卻是真實存在的。
為什麼說內在世界是很重要的呢?因為你在運用心想事成時所使用的力量,其實就是來源於我們內在的力量。這股力量能夠連接宇宙的能量,能夠把你想要的東西帶到你身邊來。
以上是第一個重點,阻礙我們實現心想事成的兩個障礙。這兩個障礙分別是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沒有人鼓勵我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夢想成真。另外一個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培養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塞了很多錯誤的信念。
第二個重點:創造心想事成的人生步驟。
逢年過節或者親朋好友過生日,我們送祝福的時候會說祝你心想事成。
可見很多人都想心想事成,但很多人都實現不了心想事成,所以才會送這個祝福。
其實想要實現心想事成也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但前提是你要找到對的方法才會事半功倍,錯誤的方法只會在心想事成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那麼,究竟實現心想事成有什麼方法呢?
張德芬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一書中提出了三個步驟。
接下來,我們一一來說明這三個步驟。
第一步:你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心想事成從字面上翻譯就是心裡想的事都能成功,但在此之前你心裡得想事,得明白自己此時此刻要什麼東西,你才能實現。
所以,知道自己要什麼很重要。那麼,怎麼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試錯。試錯,就是你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你用這個方法沒有解決問題,那就換另外一個方法,再失敗就再換,直到你找到最優解決方案。
電影《教父》裡有一句話,每個人都不是生而偉大,而是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偉大。
我們就是在不斷地試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發現自己擅長的,從而在人生的道路中,走的更遠。
世界上最大的大胃王小林尊就是用了試錯的方法贏得比賽的。
之前的冠軍是整個整個吃,但是小林尊先試了一下把熱狗分成一半一半來吃。
他發現這樣咀嚼起來更輕鬆,還可以解放雙手,拿新熱狗的速度也提高了。然後,他試著把麵包和香腸分開吃,他發現吞香腸速度快,但麵包吃的速度很慢。
於是他開始試著用麵包蘸水,不同溫度的水,以及沾了植物油的水等等,通過研究蘸不同種類東西的速度來選擇最終的方案。
最後他還自己錄視頻,看不同的進食策略需要的時間,比如到底是應該不停猛吃,還是控制一下節奏,還是先慢後快?就這樣,他做了非常多的測試以後,找到了最佳的進食方法。他通過對每一個環節的試錯,找到了最優解決方案。靠著這個方案,他在科尼島的大胃王比賽中,拿下了冠軍。當時的世界紀錄是在12分鐘內吃下25.125個熱狗,又瘦又矮的小林尊吃掉了50個熱狗,這個成績幾乎是原紀錄的兩倍。
他成功的地方就在於,不斷試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你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接下來要進行的是心想事成的第二步:清楚大腦中一直佔據你思想的舊念,重新設定目標;
前面第一部分說到了錯誤的信念對潛意識的影響很大,我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內在世界,而培養內在世界的關鍵就是清除舊的,錯誤的信念,然後再重新設定目標。
那麼,哪些信念是舊的、錯誤的信念呢?在清除舊念之後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設定目標呢?
我們先來看幾個關於舊念的例子。
說到舊的觀念,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教育觀和婚姻觀。
在傳統的教育觀裡,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聽他們的,因為他們是過來人,有經驗。
所以,他們要求孩子努力讀書,因為這樣才能找個好工作。
他們要求孩子讀書的時候不能談戀愛,但一畢業參加工作就馬上催你找對象,逢年過節努力找人和你相親。
當你反對他們的時候,父母們會說,我這都是為你好,爸媽不會害你的,你還小你不懂,等你長大你就知道爸媽有多不容易了。
父母的這些觀念就屬於舊的觀念。他們總是以自己的經驗來說事,更可怕的是,她們會認為這都是為你好。這種用愛綁架孩子的行為其實是自私的,也是舊的觀念。
再說到婚姻觀。很多女孩子都想找比她優秀的又有時間關心她的男孩子。然而比她優秀的賺錢多的可能心思都放在事業上。而把精力都放在她身上的男孩子可能在事業上沒有太大的野心。
另外一方面,對於男孩子來說,女孩子就是白玫瑰和紅玫瑰。追到了白玫瑰,紅玫瑰就是心頭的硃砂紅,白玫瑰成了嘴角的米飯渣。追到了紅玫瑰,白玫瑰就是床頭的白月光,紅玫瑰成了牆上的蚊子血。
對於他們來說,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觀念。
正是由於我們大腦裡有錯誤的觀念,所以我們無法實現心想事成。
那麼怎麼可以清除舊的、錯誤的信念呢?
主要有兩個方法:觀照和覺察。
觀照是指你要擁有可以看到你生活全貌的能力。比如說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這一天過得開心還是不開心,哪些事讓自己開心,哪些事讓自己不開心,而你能明白為什麼這些事會讓自己的情緒有波動。
覺察是說你要能夠覺察到你自身的情況,比方說你可以覺察到你的情緒。當你有負面情緒出來時,你可以及時調節你的負面情緒,讓自己擺脫負能量。而如果你覺察到自己有不好的念頭產生,比如說你在開始一個新項目的的時候你就想這個項目可能會搞砸,在你覺察到自己不好的念頭時,你要及時給自己設定一個好的信念。你要告訴自己,這個項目雖然很有挑戰,但你相信自己能做好。
通過觀照和覺察,我們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去發現自己有哪些錯誤的信念。可以觀察到自己身體的異樣,無論是身體還是情緒,一旦發現之後,我們要給自己樹立一個新的信念。
比如你發現你的舊念是:我不行,我很差勁。
重新給自己樹立信念,告訴自己雖然目前我還不是特別優秀,但是我有潛力,而且勤奮好學,每天都有一點點進步。
重新樹立信念之後,我們要重新設定目標。
怎麼重新設定目標呢?
從你的新信念出發,找到你想要的東西,或者當下階段對你而言最重要的東西。
根據你目前的狀況,以及你最終想要的結果去設定目標就可以了。
還是上面的案例,你給自己設定的信念是每天都要進步一點點,針對這個信念你發現你目前最想提高的是閱讀能力,於是你給自己設定目標,一個月讀一本書,三個月之後一個月讀兩本書。
這個目標的基礎就是你的新信念。
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後,我們要做的第三步就是等待接受,學習放下,讓宇宙的力量帶領你。
我們把這個步驟分解一下,首先是學會接受,其次是學會放下,最後是讓宇宙的力量帶領你。
在我們實踐心想事成的步驟時,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先說學會接受,比如說,接受你的情緒。張德芬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中說到,情緒就像歡樂樹和愁苦樹。當你有情緒時,你對著樹吐槽,你把你的不開心都告訴樹,樹聽見了也會不開心,它會長的又慢又矮。當你和它分享開心的事,它會長的又快又高。
因為能量是有頻率的,而且可以傳遞。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及時把情緒釋放出來,調整好,把正能量傳遞給其他人。
關於學會放下,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謀事在天,成事在人。意思是做好我們能做的,剩下的就交給宇宙去做。當你做完你能做的事情後,你要放下你的執念,固執,消極態度,抱怨和欲望。
比如說,你們公司有一個海外進修的機會,為了得到這個機會,你很努力的工作,達到了業績要求,並且努力和領導打好關係。在你把所有自己能做的事都做了之後,你想這次你肯定可以拿到這個機會。可是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領導把這個機會給了他親戚。眼看到手的機會就這麼沒了,你特別的憤怒,覺得這不公平。
其實,這個時候你最需要做的是放下。放下你對領導和社會的抱怨,放下已經錯失的機會。好好想想自己接下來要什麼,是繼續努力工作,還是要努力爭取下一次進修機會。想好了,去做就好,其他都交給宇宙。
讓宇宙的力量帶領你,其實就是相信宇宙力量的一個過程。
當你把你正面的信念發送給宇宙,告訴它你想要什麼,宇宙會發射強烈的能量給你,你用平常心去做,靜待結果就好。
比如說,你想升職,你告訴宇宙你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領導欣賞你,同事喜歡你。你現在在通往升職的路上。宇宙接受到你的正面信念之後,會把正面的東西帶給你,而你努力做好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能力和想要做的崗位相匹配,和領導同事處好關係。
以上就是第二個重點的內容,創造心想事成的人生步驟。主要有三個步驟,第一步:你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才能夠通過努力去實現它。
第二步:清除大腦中一直佔據你思想的舊念,重新設定目標;舊的信念一直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在我們行動的時候把我們引向錯誤的方向。清除錯誤的信念,重新設定目標,你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第三步:等待接受、學習放下,讓宇宙的力量帶領你。做你該做的事,把你能夠做的事做好,靜待結果的到來。
最後一個重點,我們怎麼在生活中運用人生三步驟,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
前面我們提到了心想事成的兩個障礙,創造心想事成的三個步驟。在我們了解並且學習這些方法論之後,重要的是實踐。把理論變為現實,心想事成才是真正的心想事成。
那麼,在我們了解了這麼多有關實現心想事成的方法後,我們究竟要怎麼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來呢?
張德芬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一書中主要講了兩個方法,祈禱和禪定。
祈禱是指向神或者宇宙祝告求福,請求好運降臨,心想事成。禪定是佛教用語,禪與定分別是梵語的音譯和意譯。禪定是說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不被外界幹擾。
知道祈禱和禪定的解釋後,我們重點看看為什麼祈禱和禪定可以幫助我們實踐心想事成。我們在生活中怎樣運用祈禱和禪定來實現心想事成。
我們先來聊聊祈禱。在《聖經》裡,祈禱是與神溝通,所以很多基督徒在吃飯前或者遇到什麼事兒的時候就會祈禱。
有一次我父母吵架了,吵的還挺兇。我媽直接一個電話過來訴苦,各種吐槽我爸的不好,還非得讓我出頭。當時我特別的苦惱,既不知道怎麼安慰我媽,也不知道怎麼處理這件事。可能大部分人也是這樣,平常在工作上人際關係處理的如魚得水,但一到了家裡,就束手無策。
我把我的苦惱告訴了我一位基督教的朋友,她說幫我禱告一下。只見她端正著坐著,雙手合十,嘴中念念有詞,大致意思是祈求主幫助我,讓我父母和好,不吵架,讓我每天都開心。
當時禱告完之後,我心裡是舒了一口氣,感覺壓力突然就消失了,也不再總想著這件事,甚至也沒和我父母聯繫。
生活還是和以前一樣。突然有一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說和我爸和好了。
這就是祈禱的力量。在你遇到事兒的時候,他可以讓你放下包袱,回歸生活。你不停的思考其實是在為難自己,我們很多的煩惱來源就在於想太多。放下你的情緒,停止思考,活在當下,順其自然,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禪定在瑜伽中運用最廣,很多玩瑜伽的人應該或多或少都聽過冥想,或者自己也體驗過冥想。冥想就是禪定的一種。而書中的禪定說的就是冥想。通過冥想,可以放鬆身體,讓你的身體和心靈合二為一,達到開悟的狀態。
冥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你力量,恢復你的精氣神。
很多人中午有午休的習慣,如果中午不眯一會,下午就沒有精神,做什麼事都是無精打採的。如果你會冥想,只需要五分鐘就可以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得到能量。
有一個說法是,冥想五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讓你放鬆大腦,回歸到精神飽滿、思維清晰的狀態,就像剛剛從熟睡當中自然醒來一樣充滿著活力。所以,冥想也可以用來替代午睡,特別適合那些午睡時間很短,又沒有午睡條件的上班一族。
冥想還可以緩解你的情緒,比如說,你在公司受氣了,心情非常不好,想發洩又找不到方法。這個時候你可以嘗試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深呼吸,吐氣,多重複幾次這個動作。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心情好多了,也不壓抑了。
這就是冥想的好處。
當然,最好是祈禱和禪定同時使用。究竟要怎麼使用最好呢?張德芬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一書的結尾部分給出了一個心想事成30天實踐計劃表。
和其他心靈學書籍相比,這是本書最大的特色之一。
這個表非常的詳細,把祈禱和禪定的方法都放進去了,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強,無論你在哪裡,什麼時間都可以做,可以說是非常的方便,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看看。
以上是最後一個重點,主要是講怎麼運用祈禱和禪定,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在你遇到事兒的時候,通過祈禱,可以讓你放下包袱,回歸生活。你不停的思考其實是在為難自己,我們很多的煩惱來源就在於想太多。放下你的情緒,停止思考,活在當下,順其自然,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而禪定可以放鬆我們的大腦,緩解我們的情緒,幫助我們打造一個健康的心態,以及擁有一個快樂的生活狀態。
最後,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三個重點吧。
第一個重點:阻礙我們實現心想事成的兩個障礙。一個障礙是雖然我們有夢想,但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沒有人鼓勵我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夢想成真。另外一個障礙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培養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塞了很多錯誤的信念。這些錯誤的信念讓我們離初心越來越遠。
第二個重點:創造心想事成的人生步驟。主要有三個步驟,第一步:你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才能夠通過努力去實現它。
第二步:清楚大腦中一直佔據你思想的舊念,重新設定目標;舊的信念一直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在我們行動的時候把我們引向錯誤的方向。清除錯誤的信念,重新設定目標,你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第三步:等待接受、學習放下,讓宇宙的力量帶領你。做你該做的事,把你能夠做的事做好,靜待結果的到來。
第三個重點:在生活中如何實踐心想事成,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主要是通過運用祈禱和禪定。
祈禱是指向神或者宇宙祝告求福,請求好運降臨,心想事成。
禪定是佛教用語,禪與定分別是梵語的音譯和意譯。禪定是說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 不被外界幹擾。在你祈禱可以讓你放下包袱,回歸生活。你不停的思考其實是在為難自己,我們很多的煩惱來源就在於想太多。放下你的情緒,停止思考,活在當下,順其自然,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而禪定可以放鬆我們的大腦,緩解我們的情緒,幫助我們打造一個健康的心態,以及擁有一個快樂的生活狀態。
以上就是本期音頻的全部內容,這是小雅讀書為你解讀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恭喜你聽完了這本書,期待與你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