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態度很重要。老師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印象。印象的好壞,決定了喜好與否。喜好的深淺,就決定了投入精力的多少。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是因為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思維充實了,感到了快樂和輕鬆。英語是溝通的工具,所以是語言的學習。語言是什麼呢,溝通和表達。所以,學習英語呢,就要在溝通上去練習,在表達上完善思維。溝通是在事情上溝通,在英語上是單詞或句子。所以,單詞和句子呢,是憑藉的條件和環境。怎麼讓英語學習過程,當成孩子自己的事呢,其實呢,就是讓事呢,有情景展示出來。如果思考的時候,有情景出現,那就是孩子的事情了。如果思考的時候,沒有情景,就不知道該怎麼辦。語言表達的時候,如果沒有語境出現,聽到的只是聲音;看到的只是字母。
在陪伴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針鋒相對。有不足,才需要進步;如果都滿足了,還學習什麼呢。如果看到孩子有不足的地方,那是幸運的事情;能夠及早發現了,還有機會來彌補;在早期來彌補和完善思維,從而打下牢固而堅實的基礎。家長怎麼對待孩子的學習,孩子也會怎麼對待學習,因為孩子是在跟著家長學的。發現英語學習中的問題,不要直接去糾正;要讓孩子自己認識到問題,如果沒這個實踐,就沒有這個思維。沒有思維,下次遇到的時候,怎麼去實踐呢。
在學習上,家長和孩子,就像好朋友一樣,可以暢所欲言。這樣呢,在具體內容上,可以探討和商量。但是,在原則問題上,家長要堅持合理的。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有時候,為了學習英語,絞盡腦汁,用盡方法,只是為了解決考核問題。而根本是什麼呢,卻不知道。不能為了學習英語,忘記了自己學習的目的。樹立根本,才不會迷失方向。很多時候,學習感到吃力,是目標不明確。為什麼目標不明確呢?學習了不知道學了什麼,就不想再去學了。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找到自我,這樣就不會迷失方向了。怎麼找到自我呢?比如跟著老師學了一個單詞,使用它,去表現自己的想法,達到目標,自己的使用就落到到實踐了。參與活動,是鍛鍊實踐能力。在互動中認知詞彙,學習溝通呢,就要在事上練,在思維中留下情景,在課後才會深刻掌握,靈活應用。
那在英語學習中,學得好的,可以閱讀提升興趣,增強實踐能力。學不好的,就要學習怎麼去做事和表達。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都是在教孩子怎麼做事。只有在事情明確了,表達才會透徹和準確。比如英語口語,孩子思維中有情景,才可以表達出來。那情景是怎麼來的呢,是結合了單詞的實踐,才會有情景。比如在動畫片中,聲音和畫面是相結合的;聽到了聲音,就有了畫面感。單詞的發音和情景,在課堂上,是一起學的。所以聽到發音,就和課堂情景結合起來。課堂上,如果能夠模擬情景,讓孩子參與其中,在語言中結合了情景,語言就落地生根了。比如小朋友在英語課堂上,喜歡和老師互動,對老師印象比較好。更願意多去溝通,溝通呢,必然是要結合單詞或句子。所以要完成溝通,就要先把單詞搞定,激發孩子不斷學習的動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家長遇到事情,就容易放棄;孩子也一樣會這樣處理事情。在學習上,家長很容易失去耐心,那孩子思維還有多少空間呢。學習過程中,家長的耐心有多大,孩子的思考就有多深刻。家長的耐心有多寬厚,孩子的努力就有多堅定。很多時候,家長在事情上教孩子,除了事物本身,對待事物的態度,決定了事物處理的深度。在英語學習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單詞,是孩子的事情。輔導英語呢,不是給孩子增加負擔。而是在教孩子怎麼去實踐,從而形成思維。下次,孩子可以自己去面對和解決。語言呢,就是在對話中去鍛鍊表達能力。沒有實踐,就沒有思維;沒有思維,表達什麼呢。物體呢,要在事上練,才能鍛鍊英語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