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紀滄桑砥礪,一百年春華秋實。
從成立於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年代的全省第一所縣立中學到今天擁有5000名學子的省級示範高中,從探索教育救國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一百年來,合陽中學的發展始終同祖國命運休戚與共,合陽中學是一部以救亡圖存、科教興國為己任的歷史,也是一方傳播文化、培養英才的沃土。
一百年的發展凝聚成合陽中學獨特的氣質與神韻,同嚴謹的校風,嚴肅的學風,高水準的教育質量,編織成一幅壯美的畫卷。
正如合陽中學的校訓所表達的內涵一樣,百年薪火造就了合陽中學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站在一百年歷史的新徵程上,合陽中學正在砥礪前行。
百年薪火 紅色基因傳承至今
歷史的指針回撥到1916年。那時候的中國風雲變幻,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胸懷憂國憂民、教育救國之志的合陽青年黨晴梵清醒地認識到,救國必先興教。他與郭海樓、肖西丞諸君子倡議就縣立高小改建中學,選址於合陽縣城前考院,並與縣執事胡瑞中在靈泉村會晤,達成由縣上投資2000餘銀元做創辦經費的協議。經過三個月的籌備,陝西省第一所縣立中學誕生了,黨晴梵先生親任校長,合陽民眾和社會賢達歡慶鼓舞。然而,由於軍閥割據,經費無著,創立不到半年的合陽中學被迫停辦。
1921年,留日學生,合陽熱血青年屈巖如克服困難於當年秋季恢復辦學。1924年,在時任陝西省教育廳廳長的合陽人馬凌甫的支持下就原合陽中學舊址上籌備擴建,並撥款三萬元在合陽太清觀建起佔地30餘畝、設施齊全的新合陽中學,1925年6月合陽中學從考院遷入太清觀,7月第一批學生畢業。適時,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為學校親自題寫了校名。
新生的合陽中學和黨的事業一同起步。早在1927年,合陽中學就設立了黨支部小組,經歷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黨組織由小變大、由弱變強。1936年春,西安事變爆發前合陽中學首屆學生,也是合陽中學校長黨梵晴的長子黨伯孤不顧個人安危,將毛澤東的密使從長武護送到西安,使其見到楊虎城將軍,並把毛澤東親筆信交給了楊虎城,充分體現了合陽青年的民族大義。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9月14日,合陽各界進步人士以及合陽中學四五百名學生迎接了東渡黃河奔赴抗日戰場的朱德總司令率領的八路軍,學生們聆聽了朱總司令對抗日形勢的分析,觀看了抗戰劇團的話劇,極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1938年春,合陽中學舉辦了沿河七縣中學生軍事訓練班,受訓人數200餘人,旋即又成立「沿河學生抗日聯合會」,為革命培養了大批幹部,不少學生投筆從戎加入了抗戰隊伍,積極投身到抗擊外辱的鬥爭中。
1939年,合陽黨組織在合陽中學辦起了「墾荒書店」,從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郵購革命書籍,通過各種渠道宣傳革命思想。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抗戰劇團下鄉演出,宣傳抗日。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以民族崛起為目標,合陽中學的孫玉如、黨夢筆、管建勳、白坡平等為代表的革命先輩在戰爭中積極傳播革命思想,為中華之崛起而拋頭顱、灑熱血。
其後,無論是歷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國難當頭的時候總有合陽中學的學子義無反顧揮戈躍馬,衝鋒陷陣,湧現出師賢集、趙志道、宋百科、杜天積、邢高科、程同信等一批戰死沙場的革命先烈。
百年來,合陽中學一代又一代學子傳承著這紅色基因,以心存祖國的博大胸懷、為國育才的遠大理想、自強不息的奮發精神,不斷在科教興國的大道上闊步向前。
自強不息 打造一流教育高地
2016年,合陽中學高考一本上線、二本上線1165名,5名學生考進清華北大。近幾年來,合陽中學考進清華北大的學子近60餘人,二本上線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這樣的奇蹟出現在一個農村高中著實讓人驚嘆。
走進合陽中學,俯仰生姿之花木,凝神精美之雕塑,校園景觀和宏偉挺拔的群樓相映成趣。合陽縣經濟欠發達,但重教之風相沿成習,2005年秋,縣委縣政府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決定籌建合陽中學新校區,由在京工作的合陽籍人士、北京鴻基世業集團董事長張志鴻先生投資建設。合陽中學新校區於2006年動工建設,2007年5月竣工,200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使合陽中學形成如今佔地330畝,能容納5000名學生的規模。近幾年,又不斷加大投入改變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給每位教師都配備了筆記本電腦,每個教室都配備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校藝術中心、運動場所一應俱全,高標準的硬體為合陽中學發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合陽中學百年來的發展,保證優質師資的不斷層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在學校領導班子高瞻遠矚的謀劃下,合陽中學按照「一年稱職、三年優秀、五年骨幹、十年名師」的教師培育目標,連續12年在暑假對青年教師培訓,通過專家引路、集中培訓、教研切磋、自我研修等形式,全面提高教師業務水平與思想素質,如今合陽中學形成了專任教師301人,其中研究生44人,高級教師82人、省市教學能手35人。
在教師管理上,合陽中學構建了「教研室-教研組-備課組」三位一體教研體系,全校行政幹部全部深入教學一線,並將教學管理權下放到年級。同時學校還實行教師崗位聘任制、教師業務量化考核制、教師業務能力測試製、學生評議教師制,並定期評選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實行結對拜師活動,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大膽使用年輕教師,由此培養了大批優秀師資,讓優質師資延續不斷。這些年,合陽中學有20多名骨幹老師被城市中學挖走,但青年教師馬上就能頂上來,教育質量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
同時,合陽中學始終把德育擺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為此在全校建立了思想引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學習輔導等德育導師制度,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的素質教育。同時合陽中學還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和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位一體德育網絡。除此以外,合陽中學相繼成立學生業餘黨校、校園廣播、各類體育藝術興趣愛好團體,定期舉辦各類活動,周周有活動、月月有重點,寓教於學、寓教於樂,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砥礪前行 塑造過硬師資隊伍
作為全省第一個縣立中學,百年來合陽中學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早在建校之初就請來「左聯」作家魯彥、化學家季舞韶、畫家石波夫、康濟,數學家黨修甫、劉繼柔,語言學家楊春霖等名師來校任教。
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以培養棟梁之才為目標,百年來合陽中學的教師不管在任何時間、面對任何的環境都在不斷提升、砥礪前行,由此打造出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
教師苦教,學生苦學,這是百年合中傳承至今的風氣。每天早上六點半到校輔導學生、晚上十點半下班是合中教師工作的常態,在課餘間隙,總會有學生在辦公室找老師請教問題,而合陽中學老師的敬業精神無論是在業內還是群眾中都是有口皆碑。
「我們學校有三件事是一般學校難以做到的,首先我們老師的敬業精神,他們任勞任怨;其次是對老師的民主管理,我們把教學的自主權全部下放給一線教師,充分信任和重用青年教師;然後就是在除了校長和書記極少量的老師負責行政工作外,所有老師都要到一線上課,弱化行政對師資的消耗。」
不僅如此,合陽中學把所有的待遇和獎勵向教學一線傾斜,向課堂傾斜。學校相繼設立「教學質量獎」「高考獎勵方案」,實現「勞有所酬」,為一線教職工謀福利,形成「一切教育的力量都來自於教師心靈深處那崇高的愛」的氛圍。
「重教之風,相沿成習」,這是近百年來合陽形成的一種風氣。而這種現象合陽中學老師最有感觸。在合陽,合陽中學教師未必是收入最高的,但他們的教師卻是最受尊重的,這不僅體現在社會對老師的評價上,也體現在學校對老師成長的培養上。
在學校領導幹部選拔上堅持教育內部梯級儲備、擇優選任原則,重點把好教師進入領導崗位關口,在專業技術骨幹人才選用上優先從一線教師中選拔認定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學新秀,並實施動態管理,不搞終身制。
在這樣的環境下,合陽中學的教師們齊心協力,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事業,把教出最優秀的學生當成自己的使命。通過打造一支水平過硬、傳承有序的師資隊伍,不斷創造合陽中學的輝煌。
止於至善 百年攀登再跨越
一百年櫛風沐雨,一百年上下求索,一百年奮鬥不懈,一百年光輝燦爛。在合陽中學建校百年的時節,輕輕翻過合中的歷史,靜靜注目取得的成績,細細回憶在這裡的故事才能真正感悟到合中的內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無數從百年合中走出的棟梁,他們成為將軍、作家、教授,足跡遍布華夏大地,用自己的才華為國家而奉獻。
流金歲月,百年風華。合中就像一個熔爐,把每一個學生鍛鑄成人才。在山河破碎時矢志許國,胸抱宏圖,開拓出新天地。在民族危亡時,他們肩擔道義,挺身而出,一腔熱血灑沃土。在動亂惶惶時,他們堅持真理,不忘初心,以堅韌之志熬過苦難歲月。在國家建設時,他們不斷創新,務真求實,肩負時代重任。
在原合中舊址「太清觀」後殿前有顆古檜,距今已有千年,它高約25米,主幹筆直如松,樹身分數股呈螺旋狀,每股又如馬尾一束,紋理清晰;根部至四米以下突塊粼粼,樹身如虯,綠葉常青;其葉針狀,堅硬如刺,呈鱗片狀簇生,兩枝幹似雙角直插雲霄,故名「龍檜」。這顆古檜,宛如合中的一座精神之塔:主幹蒼勁有力,代表了合中人務實、創新、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的態度,枝幹挺拔向上,象徵著合中師生的積極進取、務實求真、敢於超越和頑強拼搏的精神。
「讓每位走出合中的學子都會創造成功」這並不是一句口號,走出合中的學子都已成為國家棟梁,為社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百年風雨滄桑,百年鑄就輝煌。歷經百年的發展,合中已經是桃李滿天下。「合中不止為清華、北大輸送優秀學子,更為國家培養大量傑出人才與精良幹部,讓每位學子都成功,才是我們。
編輯:劉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