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海闊天空: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2021-01-09 炳叔

好萊塢大明星,教父,阿爾帕西諾,主演過一部校園正義片《聞香識女人》

在電影中,他有一段7分鐘的精彩演講,講了什麼才算真正的「正直、勇氣和原則」

因為這個睿智、激昂的片段,很多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並不知道,

這個慷慨陳詞的人,曾經險些自殺,

他是一名退伍軍人,他是一位盲人,他寄人籬下,他對沒有尊嚴的生活絕望,他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是查理那個孩子救了他。

他為查理在校園裡辯護,是在報恩,也是在傳遞延續,正直、勇氣和原則。

廈門大學著名學者潘懋元先生,也出演過一部校園正義片《當我們海闊天空》

在電影中,他也有一段精彩演講,為一個給同學改考試成績的女學生黑客辯護,

講了什麼才算真正的「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這是廈門大學的校訓,在電影裡,被借用成「雄華大學」的。

那位險些被開除的女學生黑客「夢媛」,是個創業者。

她參加了2018年的,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她黑了學校的資料庫,是為了幫另一個創業的男同學,那個男同學叫「李想」,因為創業被黑社會打傷錯過了考試,那場考試不過,他將失去評獎學金的資格,而獎學金是他鄉下妹妹翹首以盼的學費,輟學返校的學費。

對比1992年的《聞香識女人》和2019年的《當我們海闊天空》是件很無聊的事。

但我就想無聊一下。

因為,《當我們海闊天空》裡拍的最好的一段戲,是暗戀夢媛的李想,在用無人機撒下漫天櫻花替自己的老大CEO凌雲追到了院花之後,滾在草地上痛苦地哭,俯拍他暗戀終結的,是另一架無人機。

這場戲,是在夢媛幫他黑了學校的資料庫之後。

這場戲,其實,是他給了夢媛一個臺階,曾經無情拒絕過凌雲的她,早就反悔了,可又不好意思表白,李想用櫻花的浪漫,圓了她的夢。

他是在報恩,也在傳遞延續,正直、勇氣和原則。

他沒「我窮我有理」,他「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八卦】

李想的扮演者是,劉奕暢。

整部電影,除了他和潘先生,演出了真心真情,其他都是PPT。

PPT的主題,PPT的情節,PPT的立場,PPT的演技,PPT的結局。

很正能量,就是沒有情緒說服力。

【備註】

2019年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正在舉行。

明年,一定還有第六屆。

有創業衝動的大學生,可以關注,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網 cy.ncss.cn

相關焦點

  • 校訓: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即把「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定為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指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永不懈怠。最早見於《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後來,晉朝荊州刺史陶侃以「自強不息」為座右銘,勵志勤力,督領八州軍事,屢立戰功,聲名遠播。
  •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廈門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是陳嘉庚先生創校時亮出的精神話語。1921年4月6日,廈大舉行開校式,演講臺中間就懸掛著陳嘉庚指定的四個大字——「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味著追求永不歇止,蘊含著雄健浩然之氣,體現了民族自立於世界之林的精神和氣概。「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是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後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決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 鳳凰花盛開的廈門大學:中國最美,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廈門大學校內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國東南,碧波大浪,廈門大學屹立在南海之濱。對國家和民族摯愛之深的陳嘉庚先生,對廈大寄予厚望。《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陳嘉庚影響很大。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即把「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定為校訓,與全校師生共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勉勵師生,未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在今天的廈大校內,有一座建築系師生自主設計,由五個相連的樓組成的樓群,名曰「嘉庚樓群」。這座為了紀念陳嘉庚先生而建造的樓房,其中有一座以對稱性突出的頌恩樓巍巍壯觀。
  • 廈門大學:自強不息,讓網絡安全成為止於至善的另一種表達
    「網絡安全瞬息萬變,我們一直以來就十分關注CTF領域的發展,考慮到這次大賽是國內首個面向高校信息中心的網絡安全競賽,我們信息與網絡中心的同事們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向全國高校同行學習的機會,就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廈門大學戰隊教師代表還透露,選拔著重考察隊員在安全和Linux平臺上的經驗,組隊成功後,所有成員便迅速進入緊張的備戰狀態。
  • 樹德修身 止於至善
    樹德修身 止於至善張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止於至善」這條道路上的不斷探索與完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追求「止於至善」的這條道路上,無數的人前僕後繼,蘇軾筆下「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留侯張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臣典範範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名相文天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許我們做不到他們這般高的精神境界,但「止於至善」應該永遠是我們「雖不能至
  • 合陽中學:百年薪火自強不息 砥礪前行止於至善
    正如合陽中學的校訓所表達的內涵一樣,百年薪火造就了合陽中學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站在一百年歷史的新徵程上,合陽中學正在砥礪前行。   百年來,合陽中學一代又一代學子傳承著這紅色基因,以心存祖國的博大胸懷、為國育才的遠大理想、自強不息的奮發精神,不斷在科教興國的大道上闊步向前。
  • 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易經中最經典的兩句話,也是常常用於我們生活中的座右銘,也可以說是警世哲言,但其實這兩句話所含蓋的意義是非常的廣大!易經告訴我們,對自己狠一點,要自強不息,對別人厚道一點,寬容是人類的美德。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會發生變化,發生了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才能不斷的發展。說明在面臨不能發展的局面時,必須改變現狀,進行變革和革命。
  • 傳統文化 (音頻):仁民愛物,止於至善
    傳統文化 :仁民愛物,止於至善♪  點擊綠色按鈕⊙聆聽《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與「地勢坤」都是指天地運行法則,而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那麼君子做為人的典範,應效法、順應天地之道。也就是說天體運行體現了剛健精神,君子效法天,應自強不息地儘自己的責任;君子取法地,其胸懷要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得以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包容萬物,使萬物都能夠欣欣向榮。
  • 《當我們海闊天空》了不起的我們,正在用青春改變世界
    當天涯海角不再遙遠,我們卻漸漸迷失了方向,沒有了beyond在歌裡唱的風雨、冷眼與嘲笑,青春似乎變得無的放矢,熱血沒有出口,看不到遠方的海闊天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由婁毅執導,劉奕暢,劉秋實,何琢言,候雪龍主演的電影《當我們海闊天空》根據真實中的事例改編,通過富有時代質感的影像風格,刻畫鮮活細膩的青春奮鬥群像,點燃熱血和豪情,為我們推開一扇窗,看到了網絡時代的美麗新世界。
  • 止於至善的人生
    也看了許多書,希望從這些書中找到答案,但答案都不能使自己滿意,直到反覆去讀《大學》,才知道一個道理:人生要止於至善。人生是否只有這一世,姑且不去討論,單純存在的這一世,我們該怎麼活,是否想過?這個問題不是指的物質,而是自己的內心。內心的充實,是否是一種財富?
  • 仁民愛物 止於至善
    《易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與「地勢坤」均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君子為人之典範,應效法、順應天地之道。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君子應自強不息地儘自己的責任;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包容萬物,使萬物都能夠欣欣向榮。
  • 「明德新民 止於至善」
    ——河南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資料圖片  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建於1936年的南大門上柳體金字書寫的校訓赫然醒目——「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他從《禮記·大學》中選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形成校訓「明德新民,止於至善」。1936年10月,河南大學南大門落成,校訓被鐫刻於內側門楣之上。  所謂「明德」,就是弘揚與培養崇高的道德,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培養優良的品德。所謂「新民」,就是培養正確而富於創新的思維能力,用自己所學啟發民智,擔當社會責任。
  • 堯舜禹的「定心法」——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何為「至善」?如何「止於至善」?《尚書 大禹謨》中舜在禪讓帝位時,對禹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修養身心,治理天下之十六字心法給了我們答案。
  • 白話說易經(七):中國人最可貴的品質,「自強不息」
    好戲開始,先來講《周易》第一卦,乾,大象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下面我們來做具體解讀。這裡的天指的就是整個天空,現在叫宇宙。行,運行。天的運行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就是有它自己的規律,也就是老子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無論是風雨雷電還是四季更迭,都是自然而然。健,剛健之意,有人說是「乾」的發音誤讀,我們還是以大家習慣的來說。
  • 穿越星辰大海,開啟人生傳奇—《當我們海闊天空》中關村首映
    在《當我們海闊天空》電影首映式現場,激昂的歌聲和響亮的掌聲呼應,會心的笑容與感動的淚水相隨,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一顆顆懷有夢想的心在這一刻,勇敢綻放。2019年12月13日,《當我們海闊天空》中關村首映式在中關村軟體園舉行,中關村智酷公司總經理趙強,萬學教育集團董事長、《當我們海闊天空》電影投資人、編劇張銳,中關村軟體園投資公司總經理張鋒,中關村軟體園人力資源部經理孫楠,電影男主角凌雲的扮演者劉秋實,以及中關村軟體園企業代表、高校代表等300餘人參加了活動。
  • 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就是「大學之道」中所講的,「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在新民每天都在自我更新,自我超越。這是勤奮——天道酬勤,有了這樣的自強不息,不斷向上向善的突破,才能在生命中的某一刻領略到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
  • 止於至善:《大學》解讀之四
    前面我們講了《大學》「三綱領」的「明明德」和「親民」,今天解讀第三個:止於至善。咱們還是將朱熹與王陽明的解釋對比著講。止於至善,按照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止」為「必止於是而不遷」,即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而不再改變,也就是「到…為止」;「至善」為「事理當然之極」,即事情的最高原則,最高的善(注意他所說的」事理當然之極」是在」心之外」的)。
  •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關愛和    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南大門內側的門楣之上,柳體金字書寫校訓赫然醒目:下方左側為「明德」,右為「新民」,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    1936年10月,河南大學南大門落成。校門正面,金色的「河南大學」校名熠熠生輝。
  •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
    首先是「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知其所止,大學之道,在哪裡不是應該做的,有一種卓越為核心的高境界追求,止於至善:最完美境界。上升到人性的層面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自我到無我境界一種升華。「止於至善」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在《大學》的「三綱領」中,「止於至善」居於最後,它是對「明明德」「親民」的最高要求,是道德修為的至高境界。什麼是「至善」?什麼又是「止於至善」呢?倘若把「至善」直接說成是「最高的善」,有些空洞玄虛,讓人無法把握。朱熹曾解釋,「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每一件事兒、每一個東西都有確定的客觀的法則或道理,「至善」就是這事事物物的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