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音頻):仁民愛物,止於至善

2021-01-14 無存之河流向你

請點擊右上角,分享本作者文章




傳統文化 :仁民愛物,止於至善

♪  點擊綠色按鈕⊙聆聽 



今天馨語要跟大家探討的是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


《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而《西遊記》在開篇中也寫下了「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這樣的詩句。古人認為上天造就萬物並賦予其美好的德性,為其制定了法則,生成萬物一片仁慈之心。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仁愛精神,要求人們替他人著想,幫助他人,珍愛生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以下為傳統文化中表現仁的一些具體說法和例子。

仁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提出仁者能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成就君子的人格。《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與「地勢坤」都是指天地運行法則,而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那麼君子做為人的典範,應效法、順應天地之道。也就是說天體運行體現了剛健精神,君子效法天,應自強不息地儘自己的責任;君子取法地,其胸懷要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得以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包容萬物,使萬物都能夠欣欣向榮。

孔子將「仁」與「命」相提並論,把「仁」提升到天命、天道的高度。孔子說:「天生德於予」 (《述而》),認為自己的仁德是天所賦予的,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佾》),認為人處世立身,做任何事情當以仁為依據和前提。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孔子還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想要的,也要幫助別人實現,出門見到誰都很恭敬,好像迎接貴賓那樣,是說對於社會上所有人都很尊重,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孔子這裡講到做事要嚴肅認真,寬以待人,講誠信,善待而不傷害他人。

孟子提出德性、良知屬於人之天性,做人要保持善性並不斷升華道德境界,每個人都有憐憫別人的同情心,即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 上》)。孟子把道德責任與安身立命連在一起,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認為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善待他人,並且同別人一道行善,主張推行仁政和德化,啟迪人善心和責任感,使社會形成「仁民而愛物」的風尚。


《禮記•中庸》中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萬物各得其所成長發育,古人非常重視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詩經•旱麓》中描寫萬物生機勃勃的樣子說:「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使人感到萬象更新、生生不息的力量;北宋的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提出以天地為父母,要「體天地而仁民愛物」;北宋的周敦頤說到內聖外王之道:「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鹹若」。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生」,即創造生命,就是「仁」, 就是善,因此無論文學藝術或其他藝術,都強調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 歌頌天地一體和諧之美和上天好生之德。

《禮記•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彰明自己天賦的德性,親近、愛恤人民,以達至至善的境界。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人的「擔當」精神,「以天下為己任」成為中國人發自內心的責任和憂國憂民的心懷,曾子有云:「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提出以實現仁德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因此君子要有堅強的意志。古之聖賢為後人做出了楷模,如上古「五帝」順天而治,澤被宇內,使當時的人們都自覺信仰尊奉大道,天下清平而祥和;孔子注重修德,一生矢志不渝地弘揚道義;唐太宗嚴於律己,善政愛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一代天朝盛世,「柔懷萬國」的政策使萬民歸附和敬仰;北宋範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歷代仁人志士所推崇。

幾千年來,以注重心性、仁愛及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為基礎特徵的傳統文化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儒家講「仁者愛人」的博愛意識;道家講「無為而為」,懲惡揚善;佛家講佛法無邊,慈悲普度眾生,教人向善。歷史上的一切正教無一不是通過喚醒人們的良知本性,鼓勵人追求真理,使真正的自我生命有美好的未來。

版權聲明

除特別註明均來源網絡。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我們會及時刪除






雲腿月餅 一家火爆了20年的店,任何時候去店裡都是排長隊。特別是月餅季,是排著隊都很難買到的火腿小月餅



相關焦點

  • 仁民愛物 止於至善
    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仁愛精神,要求人們替他人著想,幫助他人,珍愛生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以下為傳統文化中表現仁的一些具體說法和例子。仁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提出仁者能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成就君子人格。《易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與「地勢坤」均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
  • 仁民愛物 止於至善——談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
    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仁愛精神,要求人們替他人著想,幫助他人,珍愛生命,與天地萬物諧和共處。以下為傳統文化中表現仁的一些具體說法和例子:仁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提出仁者能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成就君子人格。
  • 附丹東二中劉運豐副校長國旗下演講——敬天惜物,仁民愛物
    只有恆以敬天惜物的虔敬之心,對待生命中你所遇見的每一件物品,我們每一個人才能達到求其至真、臻於至美、止於至善的境界。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人對天地自然一直懷有敬畏之心;對萬事萬物永遠擁有愛惜之情,此所謂「敬天惜物」。敬天惜物,使物盡其用,在古人看來是一種美德。比如自從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就有了敬惜字紙的傳統。
  • 仁民愛物 民胞物與
    「仁民愛物」,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縮寫。這句話是孟子提出來的。意思是說,由親愛親人推及到仁愛百姓,由仁愛百姓推及到愛惜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民胞物與」,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縮寫,出自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西銘》。意思是說,天地間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萬物,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都是我的朋友。
  • 傳統政治文化的當代價值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文化思想。尤其是「民為邦本」的政治立場、「止於至善」的政治理想、「協和萬邦」的政治視野,經過現代轉化與創新,可為當代政治文明提供有益啟示。「民為邦本」與「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民為邦本」是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最早可追溯到《尚書》。
  • 中國茶德的儒家精神,講求中庸和諧,要求仁民愛物
    中國茶德的儒家精神「風味德馨,為世所貴」,其精神要義有助於發揚和傳承社會主義人生價值觀的積極進取,勤儉廉潔,文明和諧的風尚,人們通過學習中國茶德的儒家精神,可以善化內心靈魂,美化生活情趣,淨化社會不正之風,文明文化世界家園。
  • 不忘初心 止於至善
    大學四年,我在母校享受知識滋養和文化盛宴的同時,也感受到母校作為江左文樞的深厚文化底蘊。2002年,母校百年誕辰之際,校訓恢復為郭秉文先生任東大校長時提出的「止於至善」。「止於至善」表現了一種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從1902年建校至今,115年來,一代代東大人不忘初心,始終探索並踐行「止於至善」的精神境界。  東大以科學名世。
  •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關愛和    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南大門內側的門楣之上,柳體金字書寫校訓赫然醒目:下方左側為「明德」,右為「新民」,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    1936年10月,河南大學南大門落成。校門正面,金色的「河南大學」校名熠熠生輝。
  • 樹德修身 止於至善
    樹德修身 止於至善張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一個中國人,每每讀到這些經典名句的時候,我常常會深深地感動於祖國的傳統文化。穿越五千年的歷史塵埃,每每想到這些經典名句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偉人向我款款走來,走在追求「止於至善」的路上,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孔子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率弟子周遊列國。
  • 仁民愛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反義詞有:魚肉百姓,仁民愛物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官吏。仁民愛物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仁民愛物(rén mín ài wù)成語釋義:仁:仁愛,同情、愛護或幫助。愛眾人,進而愛護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人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反 義 詞:魚肉百姓成語用法: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官吏。
  • 歷史老師搭檔考古碩士 做音頻節目傳承傳統文化
    歷史老師搭檔考古碩士 做音頻節目傳承傳統文化  他倆像說相聲一樣講《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的開篇,27歲的馬磊第一次讀到這八個字是小學三年級,當時的他猶如置身浩瀚的星空與先哲對話。  近二十年過去了,2019年11月,馬磊決心重新研讀《千字文》。
  • 「大美不言,止於至善」徐桂香繪畫藝術觀感
    而從「明明德」到「止於至善」則必須效法「聖人無為,至人無作」的精神以暗合天地之大美。而此「不言之大美」乃是萬物生生不息至真之道。 其實繪畫亦一小宇宙,所以畫家亦必須洞徹宇宙天地之大道,從「明明德」 到「止於至善」到不言大美而歸於至真之境。 縱觀千古畫壇,無數優秀畫壇前賢都在不斷地實踐著「皆以修身為本」的治畫之道。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統文化名句解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本句出自《大學》。「君子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並且推己及人,把這種品性運用到教育和引導人上去,最後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 《禮記·大學》:學習「止於至善」,讓我內心安定
    我記得我們剛開始學習的是"他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中,講"止於至善"是這麼說的"知之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而後能慮,慮後後能得"意思是"知道要停止在什麼地方,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靜下心來實行,靜下心來實行,才能讓心神穩定,心神穩定才能思慮周全,思慮周全才能有所得到。
  • 明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學校的行進管樂、古琴、編織、油畫、蠟染、茶藝、舞臺劇等課程充分展現著五十七中人的審美眼光與情操,機器人、電腦繪畫、數字攝影、無線電、頭腦創新、生物科學實驗等課程在實踐中鍛造了孩子們的科學素養與創新精神,國際歷史地理、傳統文化、對外交往禮儀等課程通過文化間的比較與差異訓練孩子們的國際眼光,走進博物館、走進科研院所等社會實踐課程更是將孩子們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熔於親身體驗與切己體察當中……課程建設凝聚著教師們的教育智慧與創新之光
  • 從傳統文化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學習「止於至善」的境界,學習做人...
    《大學》裡面提出,做人要能達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三個層次的目標,意思是首先我們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這是內功),然後將這種品德在生活中應用(這是外功),最後達到最完善的人生的境界。同時書中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等」八個條目,這八個條目就是實現前面三個目標的具體方法。
  • 「明德新民 止於至善」
    ——河南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資料圖片  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建於1936年的南大門上柳體金字書寫的校訓赫然醒目——「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他從《禮記·大學》中選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形成校訓「明德新民,止於至善」。1936年10月,河南大學南大門落成,校訓被鐫刻於內側門楣之上。  所謂「明德」,就是弘揚與培養崇高的道德,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培養優良的品德。所謂「新民」,就是培養正確而富於創新的思維能力,用自己所學啟發民智,擔當社會責任。
  • 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鄭金雄:「鐵案」體現止於至善的追求
    「鐵案」既是止於至善的追求,也是大眾對於法律人止於至善的期待。鐵案,鐵在何處,案通何理,其法治精神在新時代如何傳承,其文化心理在當下又如何從精神落實到實踐?本報讀+周刊專訪了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鄭金雄。那麼,「鐵案」在法律文化上的意義呢?這是一個倫理意義上的正義概念,基於對人生而平等的先驗信奉在漫長的歷史流變中演繹出的「至善」追求。《禮記·大學》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強調人們以至善作為人生坐標實現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既要有嚮往美好、品格正直的精神要求,也要有永不言棄、夙夜在公的事業責任。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陳頤說過:"大學初學入德之門",意思是學習聖賢君子之道者最開始的大門。
  • 傳統文化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大學》裡的這一句話!
    最近這些年,無論機關還是團體,很多地方都在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那大家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很多人可能還不明白。今天末學就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我們的身心健康,讓我們的人生更有價值,更有意義,而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我們中國古人講究簡單明了,言簡意賅,《大學》中的第一句話,就把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說出來了,這也是傳統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