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
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
《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陳頤說過:"大學初學入德之門",意思是學習聖賢君子之道者最開始的大門。那麼,我們要從哪幾個方面學習《大學》呢?答案是,"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於至善"
一、明明德
前一個"明"作動詞,意思是發揚。"德"字的意思是"人心得到寶物使內心得到提升",要從本義去解釋就是"心之所得"。"明德"的意思就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德行,所以"明明德"就是發揚我們本性中原有的德行。
二、親民
親民的意思是,讓君子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對待他人,做到真情實意
三、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的意思,盡心盡力以達成"至善",也就是永遠不能捨棄"至善"。那麼"至善"是一種什麼境界呢?就是從我們出生時已經具備的"善",通過修養而致力於達到"無一毫人慾之私"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雖然只有短短九個字,卻也是給了我們一種做人的方向,永遠也不要停止對善的追求。大學是什麼書呢?是初學者入"德"這個大門的路徑,也是告訴我們做人的目標就是"止於至善"。那麼至善這個境界是能夠停止嗎?一個人一輩子,任何時候都是有追求的,只要他活在世上,都永遠都不會停止思考、進步,所以"止於至善"是人一輩子都應該追求的境界!
今天我們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出不同的意見,我們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