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020-11-29 孝親尊師佛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

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

《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陳頤說過:"大學初學入德之門",意思是學習聖賢君子之道者最開始的大門。那麼,我們要從哪幾個方面學習《大學》呢?答案是,"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於至善"

一、明明德

前一個"明"作動詞,意思是發揚。"德"字的意思是"人心得到寶物使內心得到提升",要從本義去解釋就是"心之所得"。"明德"的意思就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德行,所以"明明德"就是發揚我們本性中原有的德行。

二、親民

親民的意思是,讓君子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對待他人,做到真情實意

三、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的意思,盡心盡力以達成"至善",也就是永遠不能捨棄"至善"。那麼"至善"是一種什麼境界呢?就是從我們出生時已經具備的"善",通過修養而致力於達到"無一毫人慾之私"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雖然只有短短九個字,卻也是給了我們一種做人的方向,永遠也不要停止對善的追求。大學是什麼書呢?是初學者入"德"這個大門的路徑,也是告訴我們做人的目標就是"止於至善"。那麼至善這個境界是能夠停止嗎?一個人一輩子,任何時候都是有追求的,只要他活在世上,都永遠都不會停止思考、進步,所以"止於至善"是人一輩子都應該追求的境界!

今天我們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出不同的意見,我們一起進步。

相關焦點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為中國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為孔子的學生曾參所整理成文,但後世學者多認為《經一章》為孔門弟子對孔子原話的記錄。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案語】:所謂「大學」,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做君子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二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大學之道,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子曰師說 | 曹雅欣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大學之道」  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  首先解釋一下  「四書」  的概念。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36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譯文】大學之道,在於彰顯光明的德行,在於親愛人民,在於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其總綱地位既表現在思想上的總領,也表現在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邏輯思維結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就是明白德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知道不斷厚德載物的人,總有一天會徹底發達。所以一切技能技法,最終還是不敵德行旺盛的人。這就是在明明德的意義。第二句話,在於親民。所以你看儒家讀書是不是只有貴族的?孔子收學生基本上都是平民。這就是有教無類,人人借能成聖賢的理論基礎。
  •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了解了養生第一原則——「知止」,接下來我們看看莊子開出的養生秘方。儒家《大學》有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最究極的善,其實和道家的「道」是一個層次的東西,都是極致絕對的。釋迦就更不用說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親近過佛門的人,這兩句多少都聽過念過。為何儒釋道三家都勸人為善?儒家認為人的本性為善,之所以現在不那麼善了,是受到周圍環境習氣的影響,所以若是要返璞歸真,就要回歸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2.大人之學。相對於小學而言。古代八歲之後十五歲之前是小學階段。主要學習打掃衛生,跟大人對話,禮貌禮儀,字音字形意義即識字等等。3.古代的最高學府,太學。道意有二:1.目標。2.宗旨。對於上大學的人來說他的目的是什麼,對於辦大學的人來說它的宗旨是什麼。雖從兩個層面分說,但目的都一樣。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 2019.04.29總第8條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英語母語11人投票 (Rose, Adrian, Maurice, Mark, Michael, Brandon, Vaulmore, Ray, Zhen, Nicholas, Francess, Emily)●非英語母語15人投票(李鵬輝、白燕、樂國斌、衛春燕、馮奇、王愛玲、連蓉、劉錦峰、劉韜、郝曉燕、齊力穎、李開林、郝梅、旅行、盧紹剛)01.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何解釋?虛空濟
    #每日傳統文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名,就是「受」的意思,是明通達的過程,所以「明明德」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光明德行,需要通過「明」修正,讓我們不斷地明白,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本有的光明德行。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統文化名句解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本句出自《大學》。「君子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並且推己及人,把這種品性運用到教育和引導人上去,最後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相關故事王守仁智服北軍明代「寧王之亂」發生後,宦官張忠、朱泰等人極力勤誘武帝親徵。這時王守仁擒獲朱宸濠的捷報已傳抵京城。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子曰師說 | 曹雅欣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約為秦漢之際儒家作品。一說曾子作。提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宋代程顥、程頤兄弟從《禮記》中把它抽出,以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朱熹撰《四書集注》,將它和《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2)
    品牌宣傳語是一種重要的品牌傳播策略,從小米的三個品牌宣傳語可以窺見小米的品牌傳播之道:(1)為發燒而生:這是小米初創時期的品牌定位,對於初入手機市場的小米來說,快速在市場爭奪一席之地、增加小米品牌的知名度是其主要目的。
  • 王陽明:大學之道,在親民,還是「在新民」?顯而易見,朱熹錯了
    《大學》本是《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相傳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是闡述儒家道德修養的主要著作,南宋朱熹將其與《中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作為四書之首,《大學》所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以及「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千百年來,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學》開篇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