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記者刁瑩 馬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 新華社記者李濤 攝
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與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大學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時,總書記再一次使用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典故。
習近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今中外,關於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在教育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說具體了,就是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禮記·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整篇《大學》的綱領。是說「大人之學」或者「君子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並且推己及人,把這種品性運用到教育和引導人上去,最後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是整篇《大學》的綱領,也是儒家修養的目標。今天大學的意義和古代的「大學」雖然不一樣,但是在培養人才問題上是一致的,所以習總書記引用這句話就是要說,大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培養有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的一代新人,這些人應該是有理想、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有服務社會的熱情。這樣的人才是服務於國家發展需要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古人幼年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等到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時,便開始習讀涵蓋了儒家學派核心思想的「四書」,即《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部經典,而《大學》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篇,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除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還有多處用典,都與教育有關。
例如在說到「大學對青年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時使用了「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這句話,這是張之洞《籲請修備儲才折》一文中提出的教育救國的基本思想。
在說到「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時使用了典故「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中的一句話,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憑藉,德行是才能的統帥。用在此處指人才培養要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
在指出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時,使用了「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這句用典出自劉晝《劉子·崇學》,意思是鑿井的人總是從很淺的土坑開始,然後挖出極深的井。用在此處是指人才培養體系必須立足於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來建設。
在講話結尾,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辛棄疾《太常引》中的一句詞:「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勉勵青年一代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裡長空放飛青春夢想,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奮鬥中夢想成真。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