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2020-12-05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譯文】

大學之道,在於彰顯光明的德行,在於親愛人民,在於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才能有定力;有定力,然後才能心靜;心靜下來,然後才能精神安穩;精神安穩,然後才能展開思慮;展開思慮,然後才能有獨到的心得。

【見解】

對這段文字是耳熟能詳又深以為然的,藉助譯文我們都可以理解的很明白,聊一聊我對讀書上大學的看法吧。大概是因為經濟落後的緣故,印象中家族裡上大學的兄弟姐妹不算多。好在我的父母足夠開明,逼著我上大學。我也因此感恩父母正確的決定,希望可以作為弟弟妹妹的榜樣,引導他們讀大學,尤其寄希望於我家裡的弟弟可以好好的讀書,成績倒是其次,更是希望他可以通過讀書提升自己的修養。在他的高中和大學階段我都不自覺的給他分享這樣的文章:你為什麼要讀大學?上大學到底有沒有用……

我當然明白他基本不可能看,甚至恨不得像屏蔽嘮叨的父母那樣來屏蔽我,但我就是忍不住想給他灌輸讀書好,上大學好的理念。在我看來讀書獲得怎樣的成績,又因為讀書多掙了多少錢,好像也沒那麼重要,甚至大學畢業以後的我掙的錢遠不及我初中畢業去闖社會的同學一半的多。但我堅信,讀書有用!

因為我覺得是讀書讓一個人知書達理、德行完善;是讀書讓一個人可以詩意浪漫亦可以冷靜理性;是讀書讓一個人承受得了最壞的,也可以淡然享受最好的;是讀書讓一個人肉體在人間,思想遨遊在天邊。是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相關焦點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子曰師說 | 曹雅欣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每天一點國學:《大學》的「明明德」是什麼意思
    #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二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大學之道,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子曰師說 | 曹雅欣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大學之道」  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  首先解釋一下  「四書」  的概念。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習「大學」,就意味著心理成人的開始、就要求著君子之德的遵守、就開啟著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
  •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案語】:所謂「大學」,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做君子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其總綱地位既表現在思想上的總領,也表現在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邏輯思維結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1.6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三綱領以「明明德」為始,「明明德」為大人之學的發端。為什麼連用兩個「明」字?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所謂明德,這是自家德性本來具有的光明,如《中庸》所謂「自誠明,謂之性」。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明明德是自覺,自覺之後一定要知道覺他,我們得到聖賢教誨的利益,得到真實受用,可別忘記要幫助別人。為什麼?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地把這個道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不傳,對不起老師。這個道代代相傳,從祖師一代一代相傳,我們今天接受過來,依教奉行,得到教誨的利益。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三綱領」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全書的基本骨架。今天先講「三綱領」之一:明明德。《大學》第一章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是所謂的「三綱領」。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是什麼意思。關於「明明德」。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學生在此立身成人,為未來社會的脊梁   資料圖片  近日,嶺南大學學生音樂會粗口歌事件爆出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博大之學。2.大人之學。相對於小學而言。古代八歲之後十五歲之前是小學階段。主要學習打掃衛生,跟大人對話,禮貌禮儀,字音字形意義即識字等等。3.古代的最高學府,太學。道意有二:1.目標。2.宗旨。對於上大學的人來說他的目的是什麼,對於辦大學的人來說它的宗旨是什麼。雖從兩個層面分說,但目的都一樣。
  • 搖頭晃腦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據說,古時大家所謂的學習,都是學四書五經,都是學文科,而學習「四書」往往都是從《大學》開始。劉某不才,《大學》已經讀過多遍,但都是自學,也就是傳說中「沒有師父教的」。每一次讀,都會有一些新的想法,真的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睿知·學與思|李明德《組織行為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大學》開篇之句便向我們點明「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進行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2018級MBA晚6班同學在學習李明德老師講授的《組織行為學》時,便深刻感受大學之道。李老師年近古稀,從事教學30餘年,但在授課時依然一絲不苟。
  • 《大學》《中庸》學習感悟:明明德,從大體;內仁外禮,中庸之道
    開篇之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來就告訴大家學習要達到的理想境界,可以說是綱領性的句子。《大學》的功夫修養次第也是儒家式由內到外的進程​——「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最後達到和諧政治的目的。我在與人分享這段時,有人提出疑惑,認為這一套功夫修養進程似乎缺乏內在理性邏輯,不知道您是怎麼看待這點的呢?有望各位有識之士指正!​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36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譯文】大學之道,在於彰顯光明的德行,在於親愛人民,在於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