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視察北京師範大學時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在人類文明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塑造一個民族精神與信仰的崇高使命。他們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未來,一個肩膀挑著民族的未來」。
教師們用自身的教育智慧與精神信仰推動一所學校的發展,讓學校發展充滿可持續的向上力量,綿延不絕,蓬勃向上,如常青藤般鬱鬱蔥蔥。教師有智慧,教育必成功,國家必富強。在北京會城門外,有一所歷經甲子風雨滄桑愈發剛健有力的學校——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檢索五十七中的歷史,我們看到,著名的「公交烈士」曹振賢、世界經濟反壟斷著名人物洪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國際專家組成員孟鴻偉、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成、鐵道部「詹天佑專項獎」獲得者楊其明、「北京市軌道交通工程首席設計師」曹宗豪、全國首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靜方等一大批優秀傑出人才從會城門外的三尺窄巷走出,他們在政治、經濟、科技、藝術領域的卓越貢獻點綴著五十七中的教育星空,如星漢燦爛般蔚為壯觀。我們好奇,究竟是什麼的教師群體成就了這所學校60載薪火傳承的悠久歷史與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發展後勁?2016年初,我們帶著疑問走進了這所學校,與劉曉昶校長一起共話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教師群體的精神價值追求。「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我校教師群體的優良品質,更是我校教師的價值追求,用『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用創新思維凝聚時代品格,用『匠人精神』匯聚強國夢想,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耕耘,孜孜勞作。」劉曉昶校長如是說。
學校領導與高三教師團隊合影
「明明德」:以「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
「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明明德』是指教師們通過對待教育事業最簡單、樸素、平易的愛將真善美發揚光大,建立親切的、可信任的教師文化,從而塑造美好心靈,弘揚孩子們光明秉性。」
——劉曉昶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養子使向善也。」《學記》道出了「教育」一詞的本質和真諦,更對教師的使命給出了詮釋,即:通過「施教」完成真善美的傳承。從先聖孔子杏壇設帳「誨人不倦」到韓愈《師說》「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要做傳道的人師,讓學生通曉智慧與真理,「明德」練達。
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正有這樣一群師者,他們恪守學校肇始之育人夢想,不管身處任何歷史階段,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用他們理解的「真善美」即簡單樸素的情感與平易近人之愛心弘揚一代師表的模範作用和表率作用,讓孩子們通曉事理、深受感染,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時光上溯到上世紀50年代,學校成立之初,正值共和國初創時代,各方面設施、設備還不完善,但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老師們卻以一顆樸素的平易之心撐起一個時代一群孩子們的教育藍天。有老校友回憶,在物質與精神財富都極度匱乏的年代裡,五十七中的老師們始終以一種從容的、笑對生活的氣質與態度面對貧窮與苦難,「白薯面窩窩」、3分錢小冰棍、5分錢小甜圓麵包等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往往成為表現優異孩子們的額外獎勵,老師們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們對成長與進步的追尋,這種愛的、善的、美的品德與信仰根植於他們的心間,對後來的讀書與工作都影響深遠。在老校友的回憶錄裡,我們看到了在艱苦卓絕的歲月裡,教師們不拋棄、不放棄、不抱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即使遭受批鬥也堅守為人師者的本職崗位,即使困難重重也創造條件為孩子們保全知識學習的自留地,即使疾病纏身仍掛念著三尺講臺下那些求知若渴的眼神……一個個光輝的背影值得我們每一個後來人仰望!
時光流轉,光陰彈指幾十年,五十七中的教師們恪守一種傳統,那便是用美好的心靈、平凡而又高尚的行動去影響、塑造一批人,讓孩子們因為教育而弘揚真善美的性情、愈發豁達與光明。每年教師節,當桂花的芬芳瀰漫整個校園,五十七中的校園中上演著一年一度最為感人的 「最美教師」評選活動。這一年,高三化學組組長許繪新老師成為學生與家長們心中公認的「最美教師」。許老師自從教以來,未曾落下一節課,不管春夏寒暑,始終堅持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老父親生病住院,她總是晚上去醫院值班,凌晨回家換好衣服,面帶笑容走上課堂。即使在老父親去世的那段日子裡,她仍然堅持指導每一個孩子填報高考志願,找考前心理壓力大的學生談心。她常年資助一名家境困難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陪她談人生、談理想,助其考入理想的大學……與許老師同時獲得這一殊榮的還有初一數學組組長孫雪莉老師。在五十七中,孫老師素以敬業聞名。她在班主任的崗位上堅守多年,即使身懷六甲也未間斷,女兒出生的前一天還在辦公室為學生批閱試卷,休完產假第一天就又回到工作崗位。身體不適需要手術,她將手術時間安排在假期,並不顧家人和醫生的勸阻提前上班。她和學生打成一片,平易近人,良師益友,是學校有名的「改造能手」,很多頑皮的孩子在她的鼓勵下變得文明有禮、開朗好學……她們用簡單的、樸素的愛心與行為照亮了孩子前行的路,這種樸素的、平易之愛必將影響並激勵到孩子們同樣以陽光善良的姿態照亮社會與他人。
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翻開五十七中的《最美教師錄》,我們看到,有利用空閒時間堅持為學生補課十幾年如一日的老教師,有幫助自我放棄的學生重拾信心提升成績的青年教師,有自身拮据卻仍堅持常年資助貧寒學子的中年教師……對於五十七中的教師而言,用最簡單的、樸素的、平易的愛心與責任心樹立教師群體親切的、可信任的師德文化,是「明明德」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在五十七中,樸素、平易的師德品質以及對真善美的傳承與弘揚一以貫之,一大批善良、無私、奉獻的教師們凝聚著對教育事業最深沉的愛,在三尺講臺點燃智慧之光,燭照一批批孩子們走向智慧與文明,用簡單樸素的行為傳播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樹立了一座座教育的豐碑,讓人高山仰止。
「親民」:以創新思想凝聚時代品格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教師們擁有一種品質,那便是通過與時俱進的品格不斷求新、圖新、創新,尋求自我成長與事業發展的新高度、新方向,更讓孩子們成為一名健康、自由、極具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新時代少年。」
——劉曉昶
2016年全國科技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創新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富強添活力,添動力,為百姓謀福益。《詩經》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易》講「剛健日新」。千百年來,創新的詩句賦予中華民族極深的哲學智慧,那便是通過不斷的變革出新維繫一個民族的發展。同理,對於一所學校的發展而言,創新凝聚著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新時代,「親民」更應成為教師群體的育人智慧與時代擔當。
檢索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光榮歷史,我們看到,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教師們就積極探索早期的電教技術,運用投影、幻燈片等先進教育技術為孩子的成長打開另一扇「窗」;80年代中期,隨著高考改革與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回歸,微機技術與計算機早期教學在學校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學校的航模、跳傘和滑翔機項目傳統更是歷史久遠。在物質與精神生活雙重匱乏的年代,老師們傾其所有為孩子們開設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帶領孩子們不斷探索未知領域、認識新鮮事物、尋求新的成長空間,引領孩子們見識世界與自然之美妙,用「日新」之品質點燃孩子們的思維之光,開啟了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教育模式。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在中國教育改革大潮的迅猛發展中,五十七中的教師們更是一往無前,迅速佔領中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積極探索構建具有時代意義與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是五十七中教師們佔領教育改革制高地的成果之一。教師們綜合分析孩子們的成長需求,根據時代發展特點以及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努力創設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近百門課程涉及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國際理解等多個領域。學校的行進管樂、古琴、編織、油畫、蠟染、茶藝、舞臺劇等課程充分展現著五十七中人的審美眼光與情操,機器人、電腦繪畫、數字攝影、無線電、頭腦創新、生物科學實驗等課程在實踐中鍛造了孩子們的科學素養與創新精神,國際歷史地理、傳統文化、對外交往禮儀等課程通過文化間的比較與差異訓練孩子們的國際眼光,走進博物館、走進科研院所等社會實踐課程更是將孩子們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熔於親身體驗與切己體察當中……課程建設凝聚著教師們的教育智慧與創新之光,是當代優秀教師群體探索將時代品格融入教育實踐的創新之舉。
與此同時,素質教育體現著當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其「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更體現著對人的興趣、愛好、思維的自由性與空間想像能力的推崇。在五十七中,科技、藝術、體育鮮花著錦、全面大豐收。尤其是科技教育,教師們多年研究與耕耘的追求在於學生創造力與創新精神的點燃。最值得一提的是五十七中的「飛行學員早期培養高中實驗班」,該班是北京市唯一一所飛行員早期培養高中校。崔哲老師是飛行員早期培養實驗班的班主任,也是學校通用技術教師,他帶領孩子們對飛行專業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建構,很多孩子在高中學段就取得了飛行資格證書,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航天員。受益於學校與中國民航局、航空公司籤訂的訂單式培養模式,他們畢業即可赴各大航空公司就職,亦可在參加高考後選報中國民航大學等航空院校,呈現出一條新型、多樣的發展之路。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品格,基礎教育必須為學生成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之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務。當今社會,世界多元、包容、共生共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呈現出多樣化之趨勢。於是,在經過綜合調研之後,五十七中開設了3D列印、機器人、飛鏢、飛行模擬、電子鼓、天文臺、汽車模擬駕駛、DI創新思維、信息中心等實驗教室,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凝練孩子們的創新品質,錘鍊孩子們的時代品格。我們看到,在全球機器人比賽的賽場上,在亞太地區創新思維國際邀請賽的賽場上,在全國飛行模擬大賽、建模比賽以及無線電側向比賽的賽場上都活躍著五十七中孩子們矯健的身影,取得的碩果更是豐盛。五十七中的孩子連續獲得北京市金鵬科技獎、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一等獎、北京市天文競賽一等獎,在現代體育與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創新也非常卓著:全國飛鏢錦標賽冠軍、全國無線電測向比賽2個團體冠軍……一個個鮮活的榮譽凝聚著五十七中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創新思維與努力探索,更是讓創新深入孩子們骨髓,內化為一種精神與品格,是「新民」最直接的成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中華民族對創新的追求一以貫之,從個體的「溫故而知新」,到社會的「日新之謂盛德」,不斷的推陳出新、變革圖新才是個體乃至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與劉校長的交談中,我們領略到,五十七中的優秀教師群體以緊扣時代脈搏與發展方向的教育模式深度契合創新的氣質與品格,並以此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和思維空間,讓孩子們創造力充分釋放,日「新」月異,如星漢燦爛般蔚為壯觀。
「止於至善」:以「工匠精神」匯聚強國夢想
「教育事業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現代教育工作者要以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的『工匠精神』用心雕琢自己的事業,在千錘百鍊中不斷追求『至善』境界;同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育這個時代追求『止於至善』的『工匠精神』的棟梁之才,為強國夢想打造堅實的依託。」
——劉曉昶
2016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味著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千錘百鍊,不斷追求某項技能的最高境界,這正與我國傳統文化「止於至善」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從心性上的豁達光明到行為上的變革圖新,再到人生追求上的盡善盡美,通過不斷的尋求卓越,最終實現治國平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瑰麗夢想。
我國是舉世聞名的製造業大國,但多年來卻一直在製造強國、創新強國的大門外徘徊。若想真正步入強國之列,那麼無論是對「工匠精神」的繼承與發揚,還是對「至善」境界的追求,都不應再只是個體的獨善其身,而應當被熔鑄於民族的血脈之中,被億萬同胞代代傳承下去。能夠肩負起這一使命的,正是教育,正是千千萬萬的教育工作者。
身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有責任將「止於至善」的「工匠精神」傳遞給廣大學子。當然,欲傳道,須先行道。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教師們深諳「打鐵尚需自身硬」的道理,每一位教師都自發鑽研教育教學技能、總結教育教學心得:有二十餘載教齡的楊偉宏老師,多年來堅持自主學習新技術,並將之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創新教學方法與理念,為學生們打造生動有趣的課堂,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求知探索中收穫成長;負責勞動技術教育的劉寧老師,善於學習思考,喜歡嘗試新事物,她組建模型社團,帶領孩子們製作紙模、建築模型,連續多年在國家級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學校新建3D創新技術教室後,她立刻帶著興趣濃厚的學生們共同嘗試新的技術,並帶隊作為中國代表和馬來西亞學生組成聯隊,在全球F1科技挑戰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勤於思考、樂於鑽研的五十七中教師們,在每年國家、市、區級各類教學競賽、論文評選中,屢次摘得大獎;每年都有很多教師申請學歷與專業上的提升與進步,校內外、國內外進修學習報名爭先恐後,骨幹教師專題講座座無虛席,教師論壇、讀書活動熱火朝天;教科研工作更是風生水起,「十一五」期間,承擔教育部規劃的省部級重點課題《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學習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學模式》,「十二五」期間,《「友善用腦」學情調查數據的分析和整理》的成功結題讓四位教師收穫市區級「科研種子選手」稱號……這一切都是「工匠精神」自發追求更快、更遠、更高的生動體現,只有在專業上不斷地淬鍊自我,才能更好地塑造他人。
「工匠精神」是五十七中每一位教師的精神價值追求,它不僅意味著不懈鑽研、精益求精的「韌勁兒」,還蘊含著勇於突破、開拓進取的「闖勁兒」。五十七中教師勇於探索,敢於嘗試,不單履行著教書育人的職責,還與學生們共同成長。學校無線電測向隊的胡可老師,本來是一名體育教師,但自從肩負起帶特色項目隊的重任,他堅持寒暑假及平時集訓,幾年來帶領學生屢創佳績;教地理的徐槐老師憑著對天文學的熱愛,不斷刻苦鑽研,經常向北京天文館的專家請教,現已成為海澱區天文項目的骨幹教師,帶領著學校天文社團記錄了一個個珍貴奇炫的天文瞬間。對人民教師這一偉大職業的熱愛,驅使著五十七中的教師們不斷尋求自我的突破,在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為學生們的成長奉獻更多的光和熱。
五十七中的教師們的精益求精、開拓進取,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他們同時也在學生們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一顆傳承著對「工匠精神」、「止於至善」不懈追求的夢想之種。在教師們身體力行的教導下,學生們學會了用心雕琢自己的青春,他們一面努力為學業拼搏,一面也在不斷發掘自身特長,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青年航天員,從莘莘學子成長為飛行健將,馳騁碧空,為祖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做貢獻;金帆行進管樂團的孩子們從萬眾矚目的劇場走過,機器人社團的孩子們在VEX全球總決賽的賽場活躍颯爽英姿,體操隊的孩子在國際比賽的舞臺上綻放青春,藝術、科技、體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類教育花團錦簇、人才輩出。隨著學生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他們心底的種子會漸漸生根發芽,茁壯生長,終有一天會成長為一顆顆參天大樹,成長為祖國的棟梁,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希望,承載著強國的宏偉夢想。
以「工匠精神」匯聚強國夢想,不斷追求教育事業「止於至善」的境界,並將這份精神追求傳承給莘莘學子,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與偉大復興培養新時代人才,為億萬中華兒女的殷殷強國夢貢獻力量,這是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教師群體的精神價值追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禮記》用一句話凝練了大成之學所應具有的精神與品質,而這種精神與品質,正是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教師群體用實際行動匯聚而來的精神價值追求。在這裡,教師們用簡單樸素的行為塑造美好心靈,傳播愛與善良,弘揚孩子們的光明秉性;用創新發展的時代品格打開孩子們的探索與創造之門,讓孩子們日進以新,不斷地求索與創新;用追求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為孩子們樹立光輝榜樣,砥礪孩子們嚴以律己,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卓越與完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教師群體用最樸素的信仰和最真實的行動塑造了一個時代為人師表的光輝典範,成就五十七中人的文化基因與高貴信仰,世代相傳,綿延不息。我們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這所學校的優秀教師群體必將一往無前,開創更為宏偉的事業,延續更為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