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2020-12-14 人民論壇網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視察北京師範大學時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在人類文明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塑造一個民族精神與信仰的崇高使命。他們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未來,一個肩膀挑著民族的未來」。

教師們用自身的教育智慧與精神信仰推動一所學校的發展,讓學校發展充滿可持續的向上力量,綿延不絕,蓬勃向上,如常青藤般鬱鬱蔥蔥。教師有智慧,教育必成功,國家必富強。在北京會城門外,有一所歷經甲子風雨滄桑愈發剛健有力的學校——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檢索五十七中的歷史,我們看到,著名的「公交烈士」曹振賢、世界經濟反壟斷著名人物洪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國際專家組成員孟鴻偉、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成、鐵道部「詹天佑專項獎」獲得者楊其明、「北京市軌道交通工程首席設計師」曹宗豪、全國首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靜方等一大批優秀傑出人才從會城門外的三尺窄巷走出,他們在政治、經濟、科技、藝術領域的卓越貢獻點綴著五十七中的教育星空,如星漢燦爛般蔚為壯觀。我們好奇,究竟是什麼的教師群體成就了這所學校60載薪火傳承的悠久歷史與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發展後勁?2016年初,我們帶著疑問走進了這所學校,與劉曉昶校長一起共話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教師群體的精神價值追求。「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我校教師群體的優良品質,更是我校教師的價值追求,用『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用創新思維凝聚時代品格,用『匠人精神』匯聚強國夢想,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耕耘,孜孜勞作。」劉曉昶校長如是說。

學校領導與高三教師團隊合影

「明明德」:以「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

「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明明德』是指教師們通過對待教育事業最簡單、樸素、平易的愛將真善美發揚光大,建立親切的、可信任的教師文化,從而塑造美好心靈,弘揚孩子們光明秉性。」

——劉曉昶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養子使向善也。」《學記》道出了「教育」一詞的本質和真諦,更對教師的使命給出了詮釋,即:通過「施教」完成真善美的傳承。從先聖孔子杏壇設帳「誨人不倦」到韓愈《師說》「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要做傳道的人師,讓學生通曉智慧與真理,「明德」練達。

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正有這樣一群師者,他們恪守學校肇始之育人夢想,不管身處任何歷史階段,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用他們理解的「真善美」即簡單樸素的情感與平易近人之愛心弘揚一代師表的模範作用和表率作用,讓孩子們通曉事理、深受感染,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時光上溯到上世紀50年代,學校成立之初,正值共和國初創時代,各方面設施、設備還不完善,但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老師們卻以一顆樸素的平易之心撐起一個時代一群孩子們的教育藍天。有老校友回憶,在物質與精神財富都極度匱乏的年代裡,五十七中的老師們始終以一種從容的、笑對生活的氣質與態度面對貧窮與苦難,「白薯面窩窩」、3分錢小冰棍、5分錢小甜圓麵包等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往往成為表現優異孩子們的額外獎勵,老師們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們對成長與進步的追尋,這種愛的、善的、美的品德與信仰根植於他們的心間,對後來的讀書與工作都影響深遠。在老校友的回憶錄裡,我們看到了在艱苦卓絕的歲月裡,教師們不拋棄、不放棄、不抱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即使遭受批鬥也堅守為人師者的本職崗位,即使困難重重也創造條件為孩子們保全知識學習的自留地,即使疾病纏身仍掛念著三尺講臺下那些求知若渴的眼神……一個個光輝的背影值得我們每一個後來人仰望!

時光流轉,光陰彈指幾十年,五十七中的教師們恪守一種傳統,那便是用美好的心靈、平凡而又高尚的行動去影響、塑造一批人,讓孩子們因為教育而弘揚真善美的性情、愈發豁達與光明。每年教師節,當桂花的芬芳瀰漫整個校園,五十七中的校園中上演著一年一度最為感人的 「最美教師」評選活動。這一年,高三化學組組長許繪新老師成為學生與家長們心中公認的「最美教師」。許老師自從教以來,未曾落下一節課,不管春夏寒暑,始終堅持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老父親生病住院,她總是晚上去醫院值班,凌晨回家換好衣服,面帶笑容走上課堂。即使在老父親去世的那段日子裡,她仍然堅持指導每一個孩子填報高考志願,找考前心理壓力大的學生談心。她常年資助一名家境困難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陪她談人生、談理想,助其考入理想的大學……與許老師同時獲得這一殊榮的還有初一數學組組長孫雪莉老師。在五十七中,孫老師素以敬業聞名。她在班主任的崗位上堅守多年,即使身懷六甲也未間斷,女兒出生的前一天還在辦公室為學生批閱試卷,休完產假第一天就又回到工作崗位。身體不適需要手術,她將手術時間安排在假期,並不顧家人和醫生的勸阻提前上班。她和學生打成一片,平易近人,良師益友,是學校有名的「改造能手」,很多頑皮的孩子在她的鼓勵下變得文明有禮、開朗好學……她們用簡單的、樸素的愛心與行為照亮了孩子前行的路,這種樸素的、平易之愛必將影響並激勵到孩子們同樣以陽光善良的姿態照亮社會與他人。

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翻開五十七中的《最美教師錄》,我們看到,有利用空閒時間堅持為學生補課十幾年如一日的老教師,有幫助自我放棄的學生重拾信心提升成績的青年教師,有自身拮据卻仍堅持常年資助貧寒學子的中年教師……對於五十七中的教師而言,用最簡單的、樸素的、平易的愛心與責任心樹立教師群體親切的、可信任的師德文化,是「明明德」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在五十七中,樸素、平易的師德品質以及對真善美的傳承與弘揚一以貫之,一大批善良、無私、奉獻的教師們凝聚著對教育事業最深沉的愛,在三尺講臺點燃智慧之光,燭照一批批孩子們走向智慧與文明,用簡單樸素的行為傳播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樹立了一座座教育的豐碑,讓人高山仰止。

「親民」:以創新思想凝聚時代品格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教師們擁有一種品質,那便是通過與時俱進的品格不斷求新、圖新、創新,尋求自我成長與事業發展的新高度、新方向,更讓孩子們成為一名健康、自由、極具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新時代少年。」

——劉曉昶

2016年全國科技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創新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富強添活力,添動力,為百姓謀福益。《詩經》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易》講「剛健日新」。千百年來,創新的詩句賦予中華民族極深的哲學智慧,那便是通過不斷的變革出新維繫一個民族的發展。同理,對於一所學校的發展而言,創新凝聚著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新時代,「親民」更應成為教師群體的育人智慧與時代擔當。

檢索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光榮歷史,我們看到,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教師們就積極探索早期的電教技術,運用投影、幻燈片等先進教育技術為孩子的成長打開另一扇「窗」;80年代中期,隨著高考改革與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回歸,微機技術與計算機早期教學在學校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學校的航模、跳傘和滑翔機項目傳統更是歷史久遠。在物質與精神生活雙重匱乏的年代,老師們傾其所有為孩子們開設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帶領孩子們不斷探索未知領域、認識新鮮事物、尋求新的成長空間,引領孩子們見識世界與自然之美妙,用「日新」之品質點燃孩子們的思維之光,開啟了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教育模式。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在中國教育改革大潮的迅猛發展中,五十七中的教師們更是一往無前,迅速佔領中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積極探索構建具有時代意義與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是五十七中教師們佔領教育改革制高地的成果之一。教師們綜合分析孩子們的成長需求,根據時代發展特點以及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努力創設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近百門課程涉及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國際理解等多個領域。學校的行進管樂、古琴、編織、油畫、蠟染、茶藝、舞臺劇等課程充分展現著五十七中人的審美眼光與情操,機器人、電腦繪畫、數字攝影、無線電、頭腦創新、生物科學實驗等課程在實踐中鍛造了孩子們的科學素養與創新精神,國際歷史地理、傳統文化、對外交往禮儀等課程通過文化間的比較與差異訓練孩子們的國際眼光,走進博物館、走進科研院所等社會實踐課程更是將孩子們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熔於親身體驗與切己體察當中……課程建設凝聚著教師們的教育智慧與創新之光,是當代優秀教師群體探索將時代品格融入教育實踐的創新之舉。

與此同時,素質教育體現著當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其「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更體現著對人的興趣、愛好、思維的自由性與空間想像能力的推崇。在五十七中,科技、藝術、體育鮮花著錦、全面大豐收。尤其是科技教育,教師們多年研究與耕耘的追求在於學生創造力與創新精神的點燃。最值得一提的是五十七中的「飛行學員早期培養高中實驗班」,該班是北京市唯一一所飛行員早期培養高中校。崔哲老師是飛行員早期培養實驗班的班主任,也是學校通用技術教師,他帶領孩子們對飛行專業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建構,很多孩子在高中學段就取得了飛行資格證書,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航天員。受益於學校與中國民航局、航空公司籤訂的訂單式培養模式,他們畢業即可赴各大航空公司就職,亦可在參加高考後選報中國民航大學等航空院校,呈現出一條新型、多樣的發展之路。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品格,基礎教育必須為學生成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之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務。當今社會,世界多元、包容、共生共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呈現出多樣化之趨勢。於是,在經過綜合調研之後,五十七中開設了3D列印、機器人、飛鏢、飛行模擬、電子鼓、天文臺、汽車模擬駕駛、DI創新思維、信息中心等實驗教室,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凝練孩子們的創新品質,錘鍊孩子們的時代品格。我們看到,在全球機器人比賽的賽場上,在亞太地區創新思維國際邀請賽的賽場上,在全國飛行模擬大賽、建模比賽以及無線電側向比賽的賽場上都活躍著五十七中孩子們矯健的身影,取得的碩果更是豐盛。五十七中的孩子連續獲得北京市金鵬科技獎、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一等獎、北京市天文競賽一等獎,在現代體育與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創新也非常卓著:全國飛鏢錦標賽冠軍、全國無線電測向比賽2個團體冠軍……一個個鮮活的榮譽凝聚著五十七中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創新思維與努力探索,更是讓創新深入孩子們骨髓,內化為一種精神與品格,是「新民」最直接的成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中華民族對創新的追求一以貫之,從個體的「溫故而知新」,到社會的「日新之謂盛德」,不斷的推陳出新、變革圖新才是個體乃至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與劉校長的交談中,我們領略到,五十七中的優秀教師群體以緊扣時代脈搏與發展方向的教育模式深度契合創新的氣質與品格,並以此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和思維空間,讓孩子們創造力充分釋放,日「新」月異,如星漢燦爛般蔚為壯觀。

「止於至善」:以「工匠精神」匯聚強國夢想

「教育事業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現代教育工作者要以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的『工匠精神』用心雕琢自己的事業,在千錘百鍊中不斷追求『至善』境界;同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育這個時代追求『止於至善』的『工匠精神』的棟梁之才,為強國夢想打造堅實的依託。」

——劉曉昶

2016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味著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千錘百鍊,不斷追求某項技能的最高境界,這正與我國傳統文化「止於至善」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從心性上的豁達光明到行為上的變革圖新,再到人生追求上的盡善盡美,通過不斷的尋求卓越,最終實現治國平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瑰麗夢想。

我國是舉世聞名的製造業大國,但多年來卻一直在製造強國、創新強國的大門外徘徊。若想真正步入強國之列,那麼無論是對「工匠精神」的繼承與發揚,還是對「至善」境界的追求,都不應再只是個體的獨善其身,而應當被熔鑄於民族的血脈之中,被億萬同胞代代傳承下去。能夠肩負起這一使命的,正是教育,正是千千萬萬的教育工作者。

身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有責任將「止於至善」的「工匠精神」傳遞給廣大學子。當然,欲傳道,須先行道。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教師們深諳「打鐵尚需自身硬」的道理,每一位教師都自發鑽研教育教學技能、總結教育教學心得:有二十餘載教齡的楊偉宏老師,多年來堅持自主學習新技術,並將之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創新教學方法與理念,為學生們打造生動有趣的課堂,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求知探索中收穫成長;負責勞動技術教育的劉寧老師,善於學習思考,喜歡嘗試新事物,她組建模型社團,帶領孩子們製作紙模、建築模型,連續多年在國家級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學校新建3D創新技術教室後,她立刻帶著興趣濃厚的學生們共同嘗試新的技術,並帶隊作為中國代表和馬來西亞學生組成聯隊,在全球F1科技挑戰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勤於思考、樂於鑽研的五十七中教師們,在每年國家、市、區級各類教學競賽、論文評選中,屢次摘得大獎;每年都有很多教師申請學歷與專業上的提升與進步,校內外、國內外進修學習報名爭先恐後,骨幹教師專題講座座無虛席,教師論壇、讀書活動熱火朝天;教科研工作更是風生水起,「十一五」期間,承擔教育部規劃的省部級重點課題《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學習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學模式》,「十二五」期間,《「友善用腦」學情調查數據的分析和整理》的成功結題讓四位教師收穫市區級「科研種子選手」稱號……這一切都是「工匠精神」自發追求更快、更遠、更高的生動體現,只有在專業上不斷地淬鍊自我,才能更好地塑造他人。

「工匠精神」是五十七中每一位教師的精神價值追求,它不僅意味著不懈鑽研、精益求精的「韌勁兒」,還蘊含著勇於突破、開拓進取的「闖勁兒」。五十七中教師勇於探索,敢於嘗試,不單履行著教書育人的職責,還與學生們共同成長。學校無線電測向隊的胡可老師,本來是一名體育教師,但自從肩負起帶特色項目隊的重任,他堅持寒暑假及平時集訓,幾年來帶領學生屢創佳績;教地理的徐槐老師憑著對天文學的熱愛,不斷刻苦鑽研,經常向北京天文館的專家請教,現已成為海澱區天文項目的骨幹教師,帶領著學校天文社團記錄了一個個珍貴奇炫的天文瞬間。對人民教師這一偉大職業的熱愛,驅使著五十七中的教師們不斷尋求自我的突破,在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為學生們的成長奉獻更多的光和熱。

五十七中的教師們的精益求精、開拓進取,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他們同時也在學生們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一顆傳承著對「工匠精神」、「止於至善」不懈追求的夢想之種。在教師們身體力行的教導下,學生們學會了用心雕琢自己的青春,他們一面努力為學業拼搏,一面也在不斷發掘自身特長,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青年航天員,從莘莘學子成長為飛行健將,馳騁碧空,為祖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做貢獻;金帆行進管樂團的孩子們從萬眾矚目的劇場走過,機器人社團的孩子們在VEX全球總決賽的賽場活躍颯爽英姿,體操隊的孩子在國際比賽的舞臺上綻放青春,藝術、科技、體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類教育花團錦簇、人才輩出。隨著學生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他們心底的種子會漸漸生根發芽,茁壯生長,終有一天會成長為一顆顆參天大樹,成長為祖國的棟梁,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希望,承載著強國的宏偉夢想。

以「工匠精神」匯聚強國夢想,不斷追求教育事業「止於至善」的境界,並將這份精神追求傳承給莘莘學子,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與偉大復興培養新時代人才,為億萬中華兒女的殷殷強國夢貢獻力量,這是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教師群體的精神價值追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禮記》用一句話凝練了大成之學所應具有的精神與品質,而這種精神與品質,正是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教師群體用實際行動匯聚而來的精神價值追求。在這裡,教師們用簡單樸素的行為塑造美好心靈,傳播愛與善良,弘揚孩子們的光明秉性;用創新發展的時代品格打開孩子們的探索與創造之門,讓孩子們日進以新,不斷地求索與創新;用追求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為孩子們樹立光輝榜樣,砥礪孩子們嚴以律己,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卓越與完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教師群體用最樸素的信仰和最真實的行動塑造了一個時代為人師表的光輝典範,成就五十七中人的文化基因與高貴信仰,世代相傳,綿延不息。我們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這所學校的優秀教師群體必將一往無前,開創更為宏偉的事業,延續更為燦爛的前景!

相關焦點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答案是,"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於至善"一、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意思是發揚。"德"字的意思是"人心得到寶物使內心得到提升",要從本義去解釋就是"心之所得"。"明德"的意思就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德行,所以"明明德"就是發揚我們本性中原有的德行。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二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大學之道,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子曰師說 | 曹雅欣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記者刁瑩 馬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大學之道」  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  首先解釋一下  「四書」  的概念。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習大大在「五四青年節「把這句古語送給中國大學的代表北京大學,就是提醒全國所有已經邁過十八歲成人年齡、已經完成成人禮儀式的青年學生,應該去真正成熟地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就是在明明德的意義。第二句話,在於親民。所以你看儒家讀書是不是只有貴族的?孔子收學生基本上都是平民。這就是有教無類,人人借能成聖賢的理論基礎。儒家絕不壟斷任何教育資源,孟子也說,民貴君輕,君待民如草芥,則民待君如仇寇。看實踐中,儒家大興的王朝比如宋明,最後也是天下都能有地位,讀聖賢書,甚至皇帝都被懟的不上朝了。儒家崇尚的是智而不是愚。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36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譯文】大學之道,在於彰顯光明的德行,在於親愛人民,在於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是對「明明德」的闡述,也是實現明明德的過程和條件。 絜矩之道:包含了現代所說的邏輯思維,邏輯結構,以及關係鏈。講究事物之間的環環相扣,事物的整體和部件之間的牽制關係、互補關係等。任何事物都離不開邏輯,離開邏輯,就成不了「器」。 大學之道,即《論語》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的「道」。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都是後面說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的意思是使什麼東西明亮起來,第二個明的意思是光明。德是品德,德行。合起來說就是讓我們內心本有的光明品德明亮起來。儒家認為人性本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善惡互見,良莠不齊,是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
  •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了解了養生第一原則——「知止」,接下來我們看看莊子開出的養生秘方。儒家《大學》有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最究極的善,其實和道家的「道」是一個層次的東西,都是極致絕對的。釋迦就更不用說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親近過佛門的人,這兩句多少都聽過念過。為何儒釋道三家都勸人為善?儒家認為人的本性為善,之所以現在不那麼善了,是受到周圍環境習氣的影響,所以若是要返璞歸真,就要回歸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何解釋?虛空濟
    #每日傳統文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名,就是「受」的意思,是明通達的過程,所以「明明德」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光明德行,需要通過「明」修正,讓我們不斷地明白,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本有的光明德行。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統文化名句解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本句出自《大學》。「君子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並且推己及人,把這種品性運用到教育和引導人上去,最後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 「明明德」、「親民」中的王陽明
    『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而『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
  •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開篇就表明,大學的宗旨,在於使學習的人明白並且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於親近愛護人民,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人生在世,要以德為首、明德自律。《大學》的作者曾參是孔子的弟子,終其一生都非常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行,嚴守禮節。
  • 止於至善:《大學》解讀之四
    前面我們講了《大學》「三綱領」的「明明德」和「親民」,今天解讀第三個:止於至善。咱們還是將朱熹與王陽明的解釋對比著講。止於至善,按照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止」為「必止於是而不遷」,即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而不再改變,也就是「到…為止」;「至善」為「事理當然之極」,即事情的最高原則,最高的善(注意他所說的」事理當然之極」是在」心之外」的)。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2)
    可見,「在親民」指引下的企業創新與企業家努力探索永不放棄的精神,就是要求人通過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是以好的新我來覆蓋舊我,是以日新月異的發展來呈現鼎故革新的動態。如果說「明明德」是內心源點,那麼「在親民」就是努力過程。有了光明的起點,有了日新的行進,還要有偉大的目標,目標就是第三個詞所指,「在止於至善」。
  • 明明德 止於至善
    中庸之道的人生實踐,明明德 止於至善「喜怒哀樂之未發 ,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達道也。」古人之道:在明明德,止於至善。我們現在反被黑暗牢牢地控制著, 不要說「止於至善」了,甚至連做好人的勇氣都沒有了。勸他做好人, 怕好人被人欺、好人吃虧。所以恢復中華道統,對每個人都具有真實意義。因為我們生而為人,能思考,幾十年為人,不能錯失做人的機會。做人的機率是很低的,即使一窩螞蟻,其數量甚至也超過世界人口的總數。
  • 明明德,為人和成人的地基
    「三綱」者,「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從邏輯上講,「明明德」是為人與成人的地基,如果一個人沒有建立好這個「地基」,則「親民」和「止於至善」是不可能實現的。聽聞過「明明德」的人不少,但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的人卻不多,而能夠深刻領悟且努力踐行和體驗「明明德」的人則更是鳳毛麟角。「明明德」何謂?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