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人生實踐,明明德 止於至善
「喜怒哀樂之未發 ,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達道也。」「中」是天下之大本,「本」是天下之大道,「道」就是佛性。
《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如果你的喜怒哀樂一生起來,你就見不到「道」了。我們修行人說「參話頭」,話頭是什麼?念未生起的狀態。不識字的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沒有「生二」的時候, 是「道」的本體狀態,如果生了喜怒哀樂,在佛教裡: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你不知「道」的時候,你就會隨著境界起分別,有分別就落入生死。
這就是宇宙文明的一個學問。你只要研究,就會進入到一個轉凡成聖的序列中,叫「率性之謂道」。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通曉了這個「道」,你就是最尊貴的人。如果不知「道」,即使是皇帝,也是平庸無道之君。
如果你知「道」,雖匹夫亦不窮。中國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為行行有「道」,人人皆可成聖人。如果你是木匠,也可成為當代魯班;如果你是醫生,可能成為再世華佗,各行各業都有「道」。但隨著近百年來去中國化思潮的現狀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危機。因為一個人,當他的光明戰勝不了他的黑暗, 就後患無窮。
古人之道:在明明德,止於至善。我們現在反被黑暗牢牢地控制著, 不要說「止於至善」了,甚至連做好人的勇氣都沒有了。勸他做好人, 怕好人被人欺、好人吃虧。所以恢復中華道統,對每個人都具有真實意義。
因為我們生而為人,能思考,幾十年為人,不能錯失做人的機會。做人的機率是很低的,即使一窩螞蟻,其數量甚至也超過世界人口的總數。為什麼我這輩子投胎做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結果,要珍惜人生,不能用寶貴的人身去換那點很膚淺的東西。
中華民族文化,從上到下,貫穿著一個道統文化。每個人在這個學問面前,都可以實現前面講的「天命之謂性」,就是「明心見性」。
但是還有沒有這個學問?有沒有這樣的文化人?這需要方法的, 還要從「修道之謂教」入手。文化要有文化人,文化人要有文化的生活, 所以「道」有道統,有傳承。
雖然有書有字,但如果儒學的傳承斷了,就糟糕了。就像埃及, 那些博物館、神廟都還在,文字也在,甚至考古學家也已經在翻譯古埃及文字了,但真正的古埃及文化的精髓已不在了,它造福人類社會的功能性已經沒有了,充其量只是一個旅遊地,變成了一個探奇尋幽之地。
我們中國人,三教還都有傳人。今天非常棒 , 儒釋道三教也都在座, 我們的文化基因還在。一個民族雄厚的文化基因,才是其健康茁壯的最主要的內因。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萬物育焉。」「中」就是前面講的「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就是明白「德」,遵循「道」,「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如果一個人能夠明白這個「中」,能夠遵循這個「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宇宙的運行,就是儒家所說的「人天相應」,最後達到「人天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