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 止於至善

2020-12-04 百萬佛友圈

中庸之道的人生實踐,明明德 止於至善

「喜怒哀樂之未發 ,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達道也。」「中」是天下之大本,「本」是天下之大道,「道」就是佛性。

《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如果你的喜怒哀樂一生起來,你就見不到「道」了。我們修行人說「參話頭」,話頭是什麼?念未生起的狀態。不識字的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沒有「生二」的時候, 是「道」的本體狀態,如果生了喜怒哀樂,在佛教裡: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你不知「道」的時候,你就會隨著境界起分別,有分別就落入生死。

這就是宇宙文明的一個學問。你只要研究,就會進入到一個轉凡成聖的序列中,叫「率性之謂道」。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通曉了這個「道」,你就是最尊貴的人。如果不知「道」,即使是皇帝,也是平庸無道之君。

如果你知「道」,雖匹夫亦不窮。中國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為行行有「道」,人人皆可成聖人。如果你是木匠,也可成為當代魯班;如果你是醫生,可能成為再世華佗,各行各業都有「道」。但隨著近百年來去中國化思潮的現狀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危機。因為一個人,當他的光明戰勝不了他的黑暗, 就後患無窮。

古人之道:在明明德,止於至善。我們現在反被黑暗牢牢地控制著, 不要說「止於至善」了,甚至連做好人的勇氣都沒有了。勸他做好人, 怕好人被人欺、好人吃虧。所以恢復中華道統,對每個人都具有真實意義。

因為我們生而為人,能思考,幾十年為人,不能錯失做人的機會。做人的機率是很低的,即使一窩螞蟻,其數量甚至也超過世界人口的總數。為什麼我這輩子投胎做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結果,要珍惜人生,不能用寶貴的人身去換那點很膚淺的東西。

中華民族文化,從上到下,貫穿著一個道統文化。每個人在這個學問面前,都可以實現前面講的「天命之謂性」,就是「明心見性」。

但是還有沒有這個學問?有沒有這樣的文化人?這需要方法的, 還要從「修道之謂教」入手。文化要有文化人,文化人要有文化的生活, 所以「道」有道統,有傳承。

雖然有書有字,但如果儒學的傳承斷了,就糟糕了。就像埃及, 那些博物館、神廟都還在,文字也在,甚至考古學家也已經在翻譯古埃及文字了,但真正的古埃及文化的精髓已不在了,它造福人類社會的功能性已經沒有了,充其量只是一個旅遊地,變成了一個探奇尋幽之地。

我們中國人,三教還都有傳人。今天非常棒 , 儒釋道三教也都在座, 我們的文化基因還在。一個民族雄厚的文化基因,才是其健康茁壯的最主要的內因。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萬物育焉。」「中」就是前面講的「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就是明白「德」,遵循「道」,「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如果一個人能夠明白這個「中」,能夠遵循這個「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宇宙的運行,就是儒家所說的「人天相應」,最後達到「人天合一」。

相關焦點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答案是,"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於至善"一、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意思是發揚。"德"字的意思是"人心得到寶物使內心得到提升",要從本義去解釋就是"心之所得"。"明德"的意思就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德行,所以"明明德"就是發揚我們本性中原有的德行。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二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大學之道,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子曰師說 | 曹雅欣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記者刁瑩 馬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許多高校的校園裡,教學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樓」,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大學之道」  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  首先解釋一下  「四書」  的概念。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是對「明明德」的闡述,也是實現明明德的過程和條件。 絜矩之道:包含了現代所說的邏輯思維,邏輯結構,以及關係鏈。講究事物之間的環環相扣,事物的整體和部件之間的牽制關係、互補關係等。任何事物都離不開邏輯,離開邏輯,就成不了「器」。 大學之道,即《論語》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的「道」。
  • 明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我校教師群體的優良品質,更是我校教師的價值追求,用『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用創新思維凝聚時代品格,用『匠人精神』匯聚強國夢想,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耕耘,孜孜勞作。」劉曉昶校長如是說。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所以《大學》開篇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對於「大人之學」的三項總要求。習大大在「五四青年節「把這句古語送給中國大學的代表北京大學,就是提醒全國所有已經邁過十八歲成人年齡、已經完成成人禮儀式的青年學生,應該去真正成熟地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就是在明明德的意義。第二句話,在於親民。所以你看儒家讀書是不是只有貴族的?孔子收學生基本上都是平民。這就是有教無類,人人借能成聖賢的理論基礎。儒家絕不壟斷任何教育資源,孟子也說,民貴君輕,君待民如草芥,則民待君如仇寇。看實踐中,儒家大興的王朝比如宋明,最後也是天下都能有地位,讀聖賢書,甚至皇帝都被懟的不上朝了。儒家崇尚的是智而不是愚。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36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譯文】大學之道,在於彰顯光明的德行,在於親愛人民,在於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都是後面說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的意思是使什麼東西明亮起來,第二個明的意思是光明。德是品德,德行。合起來說就是讓我們內心本有的光明品德明亮起來。儒家認為人性本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善惡互見,良莠不齊,是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何解釋?虛空濟
    #每日傳統文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名,就是「受」的意思,是明通達的過程,所以「明明德」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光明德行,需要通過「明」修正,讓我們不斷地明白,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本有的光明德行。
  • 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就是「大學之道」中所講的,「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在新民每天都在自我更新,自我超越。這是勤奮——天道酬勤,有了這樣的自強不息,不斷向上向善的突破,才能在生命中的某一刻領略到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
  •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了解了養生第一原則——「知止」,接下來我們看看莊子開出的養生秘方。儒家《大學》有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最究極的善,其實和道家的「道」是一個層次的東西,都是極致絕對的。釋迦就更不用說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親近過佛門的人,這兩句多少都聽過念過。為何儒釋道三家都勸人為善?儒家認為人的本性為善,之所以現在不那麼善了,是受到周圍環境習氣的影響,所以若是要返璞歸真,就要回歸至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統文化名句解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本句出自《大學》。「君子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並且推己及人,把這種品性運用到教育和引導人上去,最後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 止於至善:《大學》解讀之四
    前面我們講了《大學》「三綱領」的「明明德」和「親民」,今天解讀第三個:止於至善。咱們還是將朱熹與王陽明的解釋對比著講。止於至善,按照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止」為「必止於是而不遷」,即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而不再改變,也就是「到…為止」;「至善」為「事理當然之極」,即事情的最高原則,最高的善(注意他所說的」事理當然之極」是在」心之外」的)。
  • 明明德,為人和成人的地基
    「三綱」者,「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從邏輯上講,「明明德」是為人與成人的地基,如果一個人沒有建立好這個「地基」,則「親民」和「止於至善」是不可能實現的。聽聞過「明明德」的人不少,但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的人卻不多,而能夠深刻領悟且努力踐行和體驗「明明德」的人則更是鳳毛麟角。「明明德」何謂?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明德」?
  • 校訓: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即把「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定為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指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永不懈怠。最早見於《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後來,晉朝荊州刺史陶侃以「自強不息」為座右銘,勵志勤力,督領八州軍事,屢立戰功,聲名遠播。
  • 淨空法師:《大學》裡的「止於至善」是怎麼來的?
    《大學》裡面的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說什麼?自性。明明德,以前李老師給我們講,明德就行了,為什麼還有個明明德?明明德,說明這個德不明了,迷了,明德就是自性。佛陀的教育、聖賢的教育就要恢復這個明。所以明德是個名詞,上面那個明是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