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的五大堂號

2020-08-27 紫砂茶器與文化知識

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瓷款之堂名,齋名者,大抵有四類,一為帝王,一為親貴,一為名士而達官者,一為雅匠良工也。」


帝王宮廷紫砂,自是精品中的精品。今天我們來看,宮廷之外,清代紫砂著名的五大堂號,它們同樣是藝精品優,為藏家所尊崇。


一、行有恆堂


行有恆堂主人,是定親王府第四代主人載銓,行有恆堂是載銓的私人堂號,是他所專用,著有《行有恆堂初集》。



▲行有恆堂 平蓋蓮子壺 故宮同款

2017年以5,664,000港元成交


▲行有恆堂 詩文款的嵌蓋式圓壺

2011年保利秋拍以2,530,000元成交


載銓(1794年~1854年),文學修養較高,愛好收藏。行有恆堂款紫砂器多為道光、鹹豐年間,作品均由高手,如楊彭年、申錫、吉安、邵友廷等製作,工藝上乘。


也代表載銓的審美情趣,具有宮廷御用之風,是傳之久遠的珍貴文物。





▲吉安款行有恆堂 板花詩文石瓢壺


這些紫砂器,器身一般刻有「行有恆堂主人制」「行有恆堂主人珤用」等銘,有的加「定邸清賞」方章,器底多為「行有恆堂」篆書款。


故宮博物院藏有11件行有恆堂款紫砂器物。


▲定邸清賞章與吉安款



▲行有恆堂描金扁腹壺


此壺紫泥為胎,飛把、彎流、圈足起圈線。壺蓋、口沿,腰身均飾描金圈線。

壺蓋以花蕊為壺鈕,描金繪飾花紋,從上俯視,正如一朵盛開的花朵。

壺身一面繪飾蝙蝠、壽桃、以及金錢紋寓意福壽綿長,財源不斷。

另一面則用篆書書:「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行有恆堂。」此壺富麗華貴,雍容大度。



▲行有恆堂大紅袍刻梅花碗


二、世德堂


世德堂為清代堂號,為私家燒藏的標記,其制訂人有達官貴人、文人士大夫和少數名工巧匠。


▲世德堂朱泥平蓋桑扁壺


▲世德堂描金德鍾


▲世德堂款紫泥印包壺


▲世德堂款蓮子壺


世德堂印鑑款識



三、澹然齋


澹然齋,為清代乾隆時期盛行之款識,也是皇親貴族喜愛的紫砂堂名。定製壺時一般不須製作者刻印名款,只用「澹然齋」款。


▲澹然齋款宮燈壺(汪寅仙配蓋)


▲澹然齋制爐均釉漢方壺


此壺為高身扁四方形。腹略鼓、虛蓋、二彎扁方嘴,扁渾方橋鈕及彎執把。

紫砂內胎,通體施淺藍色爐鈞釉,釉色光澤涵蘊,典雅清幽,器形線條簡練,端莊古雅,是歷代宮廷之愛物。


據《中國紫砂》載:「爐均,宜興當地稱畫彩釉、上滿釉,創始於清雍正,一度盛行於嘉道。在燒過的紫砂壺上用釉彩繪或滿身掛釉,再以800度低溫第二次燒成。是受瓷器的釉上彩工藝影響。」



▲澹然齋漢方壺


紫砂漢方壺的名稱,最早見於《陽羨茗壺系》(明·周高起)之名家:徐友泉、名士 衡,予嘗博考厥制,有漢方、扁觶、小雲雷;又之雅流:邵文金,仿時大漢方獨絕,今尚壽。


而《陽羨名陶錄》(清·吳騫),則載有吳騫自作「叔未解元得時大彬漢方壺,詩來屬和」,惜未見傳器。


▲ 澹然齋平蓋圓壺


▲澹然齋 如意蓋蓮子壺


澹然齋印鑑款識



四、清德堂


據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載,「清德堂」為清初著名文物鑑藏大家宋犖遊宜興時所定製之堂號。宋犖(1634-1713),字牧仲,號漫堂,又號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


博學嗜古,工詩詞古文,與王士禎齊名。善水墨蘭竹,超妙工致。精鑑賞,收藏名跡甚富,愛好壺藝。


▲清德堂梨皮紫砂壺


▲清德堂款扁圓壺


▲清德堂制紫泥古蓮子式壺


▲清德堂款碗燈壺


清德堂印鑑款識



五、愙齋


愙(kè)齋,吳大澄(1835-1902)晚年所用號,江蘇吳縣人,吳湖帆祖父。其人曾任廣東、湖南巡撫,為晚清著名收藏家,所藏金石、書畫甚豐。


吳大澄嗜好紫砂,曾專門延請各路紫砂名手為其制壺,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黃玉麟與俞國良。


▲愙齋款俞國良制段泥詩文傳爐壺


▲愙齋款俞國良制觚稜提梁壺


▲愙齋款、俞國良制東溪刻紫泥觚稜壺


▲愙齋款趙松亭制並刻紫泥漢君壺


愙齋印鑑款識


相關焦點

  • 這幾個紫砂堂號出產的紫砂壺,行家都爭相收藏
    其實,在歷史上還是有以堂號為落款的紫砂壺,說起來你可能沒有聽過,但是堂號裡的這些人,你肯定都聽過。今天就和大家盤點幾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堂號,可別小瞧這些堂號,出產的紫砂壺收藏大家可都搶著要呢!澹然齋出產的傳統紫砂壺也比較多,如下圖的宮燈壺、蓮子壺都是比較出彩的紫砂作品
  • 盤點李王張劉陳五大姓氏最出名堂號
    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堂號作為家族的徽號和別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
  • 以堂號之名落款的紫砂壺,一定要好好保存!
    自清代以來,許多文人和達官貴族專門訂做紫砂壺,並在器身或器底刻有齋堂名號。 齋堂號署款是指刻印在紫砂壺上的書齋堂號名,是定製者的款識,一般不署制壺者的真實姓名。在傳世紫砂壺上所見的齋堂號名款,以時大彬制壺為最早,後又有「天香閣」,「源遠堂」,「三友居」,「從桂山館」,「正己堂」「墨林堂」等,現在已無法知道這些齋堂的主人是誰。
  • 清代紫砂缽明鑑
    紫砂缽類別:雜項紫砂是陶的一個特殊種類,盛產於宜興丁蜀鎮一帶,位於丁蜀城區東北部的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明清以來宜興紫砂陶製作、生產、貿易的集散地。紫砂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其特點是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 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 「宮廷紫砂」
    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明代宜興窯器沒有發現「素麵素心」的本色紫砂,雕漆和掛釉紫砂是明代舊藏的宮廷紫砂的特色。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宜鈞祥符銘茶葉末釉葫蘆瓶 【清代宮廷紫砂
  • 盛世浮華,清代紫砂加彩壺
    紫砂加彩藝術是有別於以刀代筆的紫砂陶刻的另一種裝飾手法,是在紫砂發展到不能滿足於只是實用器階段的產物,盛世來臨必然浮華。五彩釉釉紫砂方壺是把傳統五彩瓷器製作工藝生硬的移植到紫砂作品上,從起初的作品上還能看出工藝瑕疵,但物以稀為貴
  • 宜茶亦酒 歷代罕見紫砂酒具賞析
    清代 清德堂 紫砂酒具沙志明藏品清德堂是清代有名的堂號,許多種類的紫砂器上都有這樣的印記。有文獻記載「清德堂」款名是明末清初文人宋犖所書,這個堂號也是文人參與紫砂的實證。這套酒具中,壺的蓋圈和頸圈製作精細,手工一流。
  • 歷代紫砂名家作品鑑賞之清代紫砂名家「第五篇」
    清代是紫砂進一步繁榮的時期。陶業中開始出現手工工場,經營擴大,品種增多,分工細密,人員增多,技藝提高。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選料、配色、造型、燒制、題材、紋飾以及工具等各方面,都比明代精進。尤其在清中期以後,形制、詩詞、書畫、金石、雕塑融為一體,文化氣息更濃鬱,地方特色更強烈,價值愈高,聲名更大。
  • 歷代紫砂名家作品鑑賞之清代紫砂名家「第一篇」
    清代是紫砂進一步繁榮的時期。陶業中開始出現手工工場,經營擴大,品種增多,分工細密,人員增多,技藝提高。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選料、配色、造型、燒制、題材、紋飾以及工具等各方面,都比明代精進。尤其在清中期以後,形制、詩詞、書畫、金石、雕塑融為一體,文化氣息更濃鬱,地方特色更強烈,價值愈高,聲名更大。
  • 姓氏堂號是什麼意思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 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 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
  • 「小譜說堂號」堂號一詞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堂號一詞,最開始是為了記錄考生們考試的名次,清代科舉,童生經縣、府、院三級考試合格成秀才,府考時取中前十名者被列為堂號。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鶴堂」、陸遊的「雙清堂」,元代文人黃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湯顯祖的「玉茗堂」、吳文華的「濟美堂」、譚元春的「嶽歸堂」,清代文人秦榮光的「養真堂」、陳廷慶的「謙受堂」等。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堂號還是多用於同一家族的祠堂號。以前,家族人丁興旺,數代同堂,就給這個大家族起一個統稱,也就是堂號。
  • 堂號到底是什麼?為何古代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
    我們在旅遊途中參觀一些古代望族的宗祠時常常會看見正中間的大牌匾上書著"某某堂",這就是堂號,是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變化,堂號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很少被提到了,那麼不禁好奇,什麼是堂號?它有什麼含義呢?堂號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指在清代科舉中取得的稱號。
  • 清代紫砂器(三)禮器|紫砂瓷器斷代與鑑賞
    禮器從功能上側重於「禮」,其由高古時代帝王貴族在重要的祭祀、喪葬、徵伐等大型活動中所使用的,象徵著王權、地位、等級的器物演變而來。禮器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商周之後開始逐漸規範化、用途分類也更加清晰、嚴格起來,材料多以古玉和青銅為主。古代禮器所蘊含的深厚的思想價值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以至於歷朝歷代都在使用不同的材質模仿商周的重要禮器。
  • 紫砂印章裡的故事——文人氣息滿滿
    自明時大彬用竹刀在壺上刻下名字開始,紫砂便與書畫一樣,有了獨特的款印風格,而到如今,除了xx制陶這樣的印款,更多的是蘊含了許多故事的文雅的底款。「桑連理館款桑連理館,是曼生在溧陽時的府邸之名,曼生經常在此會友、吟詩作畫。
  • 宜興陶瓷博物館,珍藏的清代至民國紫砂精品!件件難得!
    邵陸大,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周澍《臺陽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傳世的供春壺極少。1923年,儲南強在蘇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壺,壺把的款識「供春」二字,缺蓋,後由裴石民配做。供春壺以銀杏樹癭作壺身花紋,造型別致,紫砂色。楊鳳年《風卷葵壺》,清代。宜興陶瓷博物館藏。
  • 紫砂壺上有這4個字,註定它是「無價」
    也許很多壺友不會去詳細了解和關注,但若是看到底款為『行有恆堂』不要誤會是商行款,這是清代的一位親王私人專用堂號。『行有恆堂』款的紫砂壺,可以說是準官窯的。清代嘉慶後期,在江南一些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文人和貴族世家專門訂製紫砂器,並在器身或底部刻有齋堂名號,隨後這種風氣蔓延至皇家宮廷、皇親貴戚,吸引了皇族之中較為關注紫砂的成員,此中最為突出的即道鹹時期的定親王載銓和他的
  • 什麼是堂號?王李張劉陳裡,劉姓御龍堂最為霸氣
    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作為姓氏關聯的紐帶,每一個姓氏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堂號。
  • 你知道堂號是什麼嗎?自己的祖先是誰?怎麼查詢自己家族的堂號
    說到堂號,許多人的腦海裡浮現的應該就是類似牌匾的東西,上面寫著字某某堂。我們熟知的像藥店裡的同仁堂,陳李濟堂等。還有像王氏家族的太原堂,楊氏家族的弘農堂,陳氏家族的潁川堂,林氏家族的九牧堂等,另外一些文人雅士也給自己的書齋居室等命名堂號。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姓氏堂號,也就是家族堂號。
  • 姓氏堂號一覽表:根據堂號尋找祖先,看看你是哪個堂號的?
    導讀:「堂號」是家族門戶的統稱,在中華姓氏中也佔據著很高的地位。堂號有三個鮮明的特徵:訓誡後人將祖業發揚光大;彰顯家族宗親特點;弘揚祖先豐功偉績。因為中國人的堂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實際意義,所以每當人們談論到和自己同堂號、同堂號名人祖先時,總是流露出一些自豪的情感。那怎麼才能通過堂號找到祖先呢?毫無疑問,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的多民族群體。姓氏文化歷經萬年發展,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堂號。
  • 【明清紫砂】宜興清代紫砂壺壺底半名兩片
    管中窺豹清代哪位紫砂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