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佳人宴九仙
華堂清靜鬥春妍
一個城市的古街就是這座城市歷史的縮影
在踏入鰲峰坊之前
你不會知道
在這背後隱藏著多麼久遠的書院文化歷史
在福州,乃至整個福建,鰲峰坊都是極具韻味和魅力的老城街區之一,是承載歷史的文化街,也是福州鼓樓的文脈聚集地。
漫步於此,你將看到鰲峰書院、狀元街、高士其故居、李世甲故居....東西橫貫、古城的書院韻味盡收眼底。
瓊枝相倚妙無前
良夜黃雲來縹緲
追溯名字起源,唐名九仙坊,宋曰登瀛坊,元改鰲峰坊,歷朝歷代的更名,帶來的是歷史時代的變遷和濃鬱的人文氣息。
白馬紅袍狀元郎,硃砂墨題鰲峰坊。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裡人陳誠之狀元及第,將九仙坊改稱登瀛坊。陳誠之官至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僅次於宰相)。其後,理學家黃榦的鰲峰精舍亦在坊內。明代學者徐火勃(1563—1639)建有「紅雨樓」、「綠玉齋」別墅,鄭善夫別業建有遲清亭,在今高士其故居內。四川副使邵捷春曾在此坊營建「冶園」,花木茂盛,日與名士吟詠。
「冶園」至清代改為鰲峰書院,由福建巡撫張伯行創辦,鄭光策、陳壽祺等名人為書院山長;鰲峰書院以繼承和發揚「程朱理學之傳統」為己任,主張「居敬窮理、明體達用」,提倡「黜浮華崇實行」的學風,執福建學術文化之牛耳,截至1805年,書院培養舉人600多名,有163人考取進士,是清朝福建規模最大的教學和研究團體,獲譽東南「文藪」,位列全國頂級書院。
東風碧酒意留連
花間蝶夢想翩翩
龐大的文人科甲數量之下,可以遙想當年,這裡是何等的熱鬧與榮耀,沿著仿古長廊、仿古亭榭沿坊而列,想像著古人們吟詩作對、對酒當歌的過往時代,似乎看到了連續劇《犀利仁師》、《金裝四大才子》、《機靈小不懂》裡這些發生在書院裡有關愛國救國治國的年輕力量與熱血。
一千多年來,這裡官署羅列,坊表林立,科甲相屬,簪纓相續,成為福州「書院文化」的象徵,作為古代書院及科舉文化重要承載地,鰲峰坊的韻味不會因為時代而被抹去。
相反,復古的古韻風格,濃厚的書卷氣息,讓它在繁華現代都市中,以不變之姿態跟隨時代大步前行,它是過往時代的見證者,也是新時代的守護者,在兩個時代的對望中,互相尊重,互相映襯,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