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三坊七巷俯瞰圖
三坊七巷裡的二梅書屋
二梅書屋院落
衣錦坊·水榭戲臺
三坊七巷巷弄
嚴復故居 嚴復廳堂
冰心、林覺民故居
海峽之聲記者洪梅採訪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文史研究部副主任徐炎
海峽之聲網訊(記者 洪梅 通訊員 徐炎)三坊七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地理坐標,它被稱為「閩臺文化彰顯地」,凝聚著海峽兩岸人民對於閩都文化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古老的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兩岸文化溯源的「活化石」。
戍臺御海 中華同緣
福建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成為中華兒女開發建設和保衛臺灣的基地。而福州長期作為中國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成為了保衛和建設臺灣的前沿指揮部,位於福州市核心的三坊七巷,則走出了一個戍臺名將族群。
「從1602年沈有容馳臺驅倭,到1895年日本強割臺灣,目前已發現從三坊七巷走出的戍臺名將有三十一人。至福州船政建立,三坊七巷中更是湧現出一批中流砥柱的近代愛國將領。」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文史研究部副主任徐炎說表示:「影響中國近代的幾件大事件,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均在三坊七巷得到了成功的歷史演繹。」
書院興盛 學壇風流
三坊七巷中較早設立的書院當推位於光祿坊的道南書院,始建於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明代扶持書院建設的三坊七巷名人甚多,三坊七巷內名門望族輩出,書院正學,歷久不墮。
清初臺灣回歸之後,許多閩籍學者毅然東渡,為弘揚書院文化殫精竭慮。在臺灣書院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均有三坊七巷學人的身影。數百年來,他們通過書院與寶島血脈相連。
著名的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其翻譯作品以及報刊作品,不僅影響了中國大陸,還對山水相連的臺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臺灣的近代教育思想潮流起了主導型的作用,為臺灣近代化提供了啟蒙的思想指導。嚴家作為三坊七巷中一支重要的名門望族,經過其後代的血脈聯姻,兩岸同胞將嚴復的啟蒙思想,共同發揚光大,為臺灣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教育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隨著政策開放以及兩岸經濟建設的日趨繁榮,福臺兩地學術交流活動更是欣欣向榮。「2011年12月,由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和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的『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包括來自內地以及臺灣的六十多名學者與會交流。在大會上做了精彩的主題發言,精煉地從歷史文物、文化教育、戍臺名人、文化產業建設等多個層面闡述三坊七巷與臺灣的密切聯繫。」徐炎說。
媽祖信仰 鬥堂道樂
三坊七巷街區宗教文化底蘊豐厚,歷史上諸多宗教都在此展開宗教活動,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道教寺觀主要有宮巷的紫極宮以及關帝廟,光祿坊的五靈廟,郎官巷的天后宮以及大光裡的三官堂等。佛教廟宇主要有楊橋巷北側的鐘山寺,光祿坊的保福寺,安民巷的觀音龕,衣錦坊的佛堂及小水流灣的尼姑庵。除了佛道兩教外,另外還有明代宮巷的天主教堂三山堂,南后街黃巷口的基督教堂萃賢堂。此外還有大王廟、臨水夫人信仰、福州當地榕樹信仰、麒麟信仰以及灶君爺等民間宗教信仰。其中三坊七巷現存宗教遺存古蹟為郎官巷的天后宮。
據介紹,原來的郎官巷,西口與大、小水流灣相鄰,通連羅城大濠的浦尾,入城船隻可達三處,天后宮尊仰水文化,有水即有媽祖信仰,故在此設神宮供奉天后媽祖,成為舊時福州城內唯一的一座天后宮。而媽祖也是臺灣普遍信奉的理教神祗之一,臺灣各地都建有媽祖廟。
百年滄桑,郎官巷的天后宮逐漸成為三坊七巷歷史地理變遷的標誌,孕育了特殊的裡坊信俗文化,還留下了道教鬥堂曲韻的回音,傳承良久。鬥堂文化,是一種起於19世紀中葉,源於福州城內三坊七巷一帶的祈福文化,最為核心內容是鬥堂禪和曲,即道場齋醮科儀法事中所唱奏的樂曲。
1949年前後,鬥堂文化隨著鬥堂團體的遷徙傳到臺灣。目前,臺灣九成左右使用的祈福用曲是鬥堂樂,這是福州文化在臺灣傳播最為廣泛的一個例子,臺灣學界將鬥堂文化列為臺灣外來文化移植最為成功的案例。在兩岸交流中,鬥堂文化跳出一般法緣與宗教關聯,成為榕臺文化之間一種更深層次,更具凝聚力,更具普遍性的同源文化。鬥堂禪和樂已經醞釀著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代產業 臺商雲集
三坊七巷是官宦縉紳、文人學者聚居地,作為中軸線的南后街的文化商貿活動十分興旺,有著諸多屹立百年的舊街老店,是三坊七巷數百年貿易文化的載體。
近年來,三坊七巷依託地緣優勢,加快保護修復進度,深度發掘文化底蘊,推動閩都文化的繁榮發展。經過努力,三坊七巷活態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得以延續,休閒、旅遊、文化、商業等功能日臻完善,現在的三坊七巷正逐步成為福州市文創產業的龍頭品牌,並充分發揮閩臺「五緣」優勢,發展臺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徐炎說:「保護過程中,管委會還原了南后街的原有商業街市功能,通過優惠政策使『米家船』和『青年閣』裱褙店、『聚成堂』書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等原來的老字號陸續回歸。」
如今,在閩臺交流的熱潮中,三坊七巷的臺灣味越來越濃,臺灣特產店、小吃店、茶葉店、咖啡店遍布南后街。如南后街口巴黎風情咖啡館、65號的「印象臺北」、97號的「赤嵌樓」、99號的「南后街高山茶」店、130號的「臺灣特產」店、131號和16號的臺灣食品店。
海西旅遊 尋根之行
沿海人民在戰亂時期移居臺灣者眾多,臺灣人重視生命本源,三坊七巷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與臺灣文化的天然聯繫,對許多臺灣遊客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三坊七巷自晉代發軔,唐五代形成,兩宋發展,明清鼎盛,至今建築、古坊巷的風貌總體格局並未改變,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其中數百座明清古建築,飽含著濃濃的福州地區建築風格,無不凝聚著中國古代建築工藝的智慧結晶。同時,三坊七巷涉臺人物多、涉臺文物多、在臺後代多。目前,三坊七巷建築群被國家文物局定義為整體性的涉臺文物建築群,共有29處古蹟列入國家文物局涉臺文物目錄。
三坊七巷內有很多名人故居,因此也形成了「名人故居」旅遊文化。其中涉及臺灣的文物也有不少。包括巡臺大臣沈葆楨故居、臺灣總兵甘寶國故居、協助治臺有功的梁鳴謙故居、與「板橋林」結為秦晉之好的陳承裘、嚴復故居、陳衍故居、臺澎要港司令李世甲故居等等。
當前,海峽兩岸政策環境進一步呈良好態勢,兩岸合作空間和領域也越來越廣,隨著三坊七巷歷史街區影響力的拓展,閩臺之間民間文化交流和機遇也越來越多,徐炎說:「我們應進一步推動福州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聯繫更加緊密,深化彰顯弘揚閩臺文化的獨特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