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兩岸文化溯源的「活化石」

2020-12-17 海峽之聲網

  2011三坊七巷俯瞰圖

  三坊七巷裡的二梅書屋

  二梅書屋院落

  衣錦坊·水榭戲臺

  三坊七巷巷弄

  嚴復故居 嚴復廳堂

  冰心、林覺民故居

  海峽之聲記者洪梅採訪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文史研究部副主任徐炎

 

  海峽之聲網訊(記者 洪梅 通訊員 徐炎)三坊七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地理坐標,它被稱為「閩臺文化彰顯地」,凝聚著海峽兩岸人民對於閩都文化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古老的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兩岸文化溯源的「活化石」。

  戍臺御海 中華同緣

  福建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成為中華兒女開發建設和保衛臺灣的基地。而福州長期作為中國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成為了保衛和建設臺灣的前沿指揮部,位於福州市核心的三坊七巷,則走出了一個戍臺名將族群。

  「從1602年沈有容馳臺驅倭,到1895年日本強割臺灣,目前已發現從三坊七巷走出的戍臺名將有三十一人。至福州船政建立,三坊七巷中更是湧現出一批中流砥柱的近代愛國將領。」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文史研究部副主任徐炎說表示:「影響中國近代的幾件大事件,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均在三坊七巷得到了成功的歷史演繹。」

  書院興盛 學壇風流

  三坊七巷中較早設立的書院當推位於光祿坊的道南書院,始建於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明代扶持書院建設的三坊七巷名人甚多,三坊七巷內名門望族輩出,書院正學,歷久不墮。

  清初臺灣回歸之後,許多閩籍學者毅然東渡,為弘揚書院文化殫精竭慮。在臺灣書院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均有三坊七巷學人的身影。數百年來,他們通過書院與寶島血脈相連。

  著名的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其翻譯作品以及報刊作品,不僅影響了中國大陸,還對山水相連的臺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臺灣的近代教育思想潮流起了主導型的作用,為臺灣近代化提供了啟蒙的思想指導。嚴家作為三坊七巷中一支重要的名門望族,經過其後代的血脈聯姻,兩岸同胞將嚴復的啟蒙思想,共同發揚光大,為臺灣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教育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隨著政策開放以及兩岸經濟建設的日趨繁榮,福臺兩地學術交流活動更是欣欣向榮。「2011年12月,由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和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的『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包括來自內地以及臺灣的六十多名學者與會交流。在大會上做了精彩的主題發言,精煉地從歷史文物、文化教育、戍臺名人、文化產業建設等多個層面闡述三坊七巷與臺灣的密切聯繫。」徐炎說。

  媽祖信仰 鬥堂道樂

  三坊七巷街區宗教文化底蘊豐厚,歷史上諸多宗教都在此展開宗教活動,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道教寺觀主要有宮巷的紫極宮以及關帝廟,光祿坊的五靈廟,郎官巷的天后宮以及大光裡的三官堂等。佛教廟宇主要有楊橋巷北側的鐘山寺,光祿坊的保福寺,安民巷的觀音龕,衣錦坊的佛堂及小水流灣的尼姑庵。除了佛道兩教外,另外還有明代宮巷的天主教堂三山堂,南后街黃巷口的基督教堂萃賢堂。此外還有大王廟、臨水夫人信仰、福州當地榕樹信仰、麒麟信仰以及灶君爺等民間宗教信仰。其中三坊七巷現存宗教遺存古蹟為郎官巷的天后宮。

  據介紹,原來的郎官巷,西口與大、小水流灣相鄰,通連羅城大濠的浦尾,入城船隻可達三處,天后宮尊仰水文化,有水即有媽祖信仰,故在此設神宮供奉天后媽祖,成為舊時福州城內唯一的一座天后宮。而媽祖也是臺灣普遍信奉的理教神祗之一,臺灣各地都建有媽祖廟。

  百年滄桑,郎官巷的天后宮逐漸成為三坊七巷歷史地理變遷的標誌,孕育了特殊的裡坊信俗文化,還留下了道教鬥堂曲韻的回音,傳承良久。鬥堂文化,是一種起於19世紀中葉,源於福州城內三坊七巷一帶的祈福文化,最為核心內容是鬥堂禪和曲,即道場齋醮科儀法事中所唱奏的樂曲。

  1949年前後,鬥堂文化隨著鬥堂團體的遷徙傳到臺灣。目前,臺灣九成左右使用的祈福用曲是鬥堂樂,這是福州文化在臺灣傳播最為廣泛的一個例子,臺灣學界將鬥堂文化列為臺灣外來文化移植最為成功的案例。在兩岸交流中,鬥堂文化跳出一般法緣與宗教關聯,成為榕臺文化之間一種更深層次,更具凝聚力,更具普遍性的同源文化。鬥堂禪和樂已經醞釀著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代產業 臺商雲集

  三坊七巷是官宦縉紳、文人學者聚居地,作為中軸線的南后街的文化商貿活動十分興旺,有著諸多屹立百年的舊街老店,是三坊七巷數百年貿易文化的載體。

  近年來,三坊七巷依託地緣優勢,加快保護修復進度,深度發掘文化底蘊,推動閩都文化的繁榮發展。經過努力,三坊七巷活態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得以延續,休閒、旅遊、文化、商業等功能日臻完善,現在的三坊七巷正逐步成為福州市文創產業的龍頭品牌,並充分發揮閩臺「五緣」優勢,發展臺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徐炎說:「保護過程中,管委會還原了南后街的原有商業街市功能,通過優惠政策使『米家船』和『青年閣』裱褙店、『聚成堂』書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等原來的老字號陸續回歸。」

  如今,在閩臺交流的熱潮中,三坊七巷的臺灣味越來越濃,臺灣特產店、小吃店、茶葉店、咖啡店遍布南后街。如南后街口巴黎風情咖啡館、65號的「印象臺北」、97號的「赤嵌樓」、99號的「南后街高山茶」店、130號的「臺灣特產」店、131號和16號的臺灣食品店。

  海西旅遊 尋根之行

  沿海人民在戰亂時期移居臺灣者眾多,臺灣人重視生命本源,三坊七巷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與臺灣文化的天然聯繫,對許多臺灣遊客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三坊七巷自晉代發軔,唐五代形成,兩宋發展,明清鼎盛,至今建築、古坊巷的風貌總體格局並未改變,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其中數百座明清古建築,飽含著濃濃的福州地區建築風格,無不凝聚著中國古代建築工藝的智慧結晶。同時,三坊七巷涉臺人物多、涉臺文物多、在臺後代多。目前,三坊七巷建築群被國家文物局定義為整體性的涉臺文物建築群,共有29處古蹟列入國家文物局涉臺文物目錄。

  三坊七巷內有很多名人故居,因此也形成了「名人故居」旅遊文化。其中涉及臺灣的文物也有不少。包括巡臺大臣沈葆楨故居、臺灣總兵甘寶國故居、協助治臺有功的梁鳴謙故居、與「板橋林」結為秦晉之好的陳承裘、嚴復故居、陳衍故居、臺澎要港司令李世甲故居等等。

  當前,海峽兩岸政策環境進一步呈良好態勢,兩岸合作空間和領域也越來越廣,隨著三坊七巷歷史街區影響力的拓展,閩臺之間民間文化交流和機遇也越來越多,徐炎說:「我們應進一步推動福州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聯繫更加緊密,深化彰顯弘揚閩臺文化的獨特內涵。」  

相關焦點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話說福州三坊七巷,不可小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為中國唯一保存的坊巷布局街道,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
  • 三坊七巷,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錯落有致的三坊七巷,歷經千年變遷,坊弄相連,深幽雅靜,宅院錯落,粉牆黛瓦。徜徉於其中,任意站在一個院落的門口,透過那虛掩的門扉,你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書香。而其中的「三坊七巷」便是福州的歷史之源和文化之根,因為在近代中國,沒有一個地方像三坊七巷這樣孕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這裡是福州古城裡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甚至連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透著書香的氣息。
  • 中國城市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福州三坊七巷,是這三坊
    三坊七巷,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保護面積達四十公頃,位於福州市老城中心,是福州老城區經歷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極為珍貴,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福建有座「裡坊制度活化石」,打卡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比較有名的地方,所以來福州的我們當然也要到這裡打個卡!三坊七巷起源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街坊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還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 福州三坊七巷,裡坊制度活化石
    全國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這坐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對福州人民來說,三坊七巷就是他們的家園,也是福州市的代表。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三坊七巷起建於晉,完善於唐五代,明清時期最鼎盛,有多處國家、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歷史保護建築。
  • 你好,三坊七巷
    在每個城市基本都有一個地方,把年代久遠的東西翻新,用作商業美食街,像北京南鑼鼓巷,武漢的戶部巷,成都錦裡,包括這次的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中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三坊七巷
    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故事就是街頭裡坊花邊緋聞,《我們太太的客廳》將冰心與林徽因兩個福州女人連在一起,她們是同鄉,都和這「三坊七巷」有關係。三坊七巷是全國十大古街之一,三個坊七條巷組成,有嚴復故居,林覺民故居,林徽因祖居,冰心故居……在火車站乘K1路和20路公交車到東街口,下車走點點路就是。這裡的古建築與皖南的徽派相比,都是很高的牆,不同的是庭院小巧,門窗造型樸素。
  • 福州文化之根、歷史之源——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範圍,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興盛於明清,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其中不乏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名人的故居,有「閩都名人的聚居地」之稱。三坊七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
  • 漫步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走進古福州城的喧囂
    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說起「三坊七巷」,眾多老福州人津津樂道,有著說不完的舊時故事。而對於林覺民來說,這裡承載著他與妻子的諸多美好回憶,在捨生取義的那一刻,或許老宅子裡發生的點點滴滴往事,正是他割捨不下的眷戀吧。
  • 漫步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走進古福州城的喧囂
    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說起「三坊七巷」,眾多老福州人津津樂道,有著說不完的舊時故事。「三坊七巷」是三個坊及七條巷子的總稱,西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東為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唐朝末年,社會動蕩,「開閩聖王」王審知來到福建,擴建當時被稱之為「羅城」的福州城,他拓展了福州的外城牆,首次將「三坊七巷」納入福州城內。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歷史名人輩出之地
    提到福州的三坊七巷,首先有必要了解南后街,「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裡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這是清末舉人王國瑞描述南后街的一首詩,詩中作者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生動體現了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
  • 福州的三坊七巷,源自唐宋的古老街區
    到福州之前就聽說這是一座歷史名城,但對於福州作為歷史名城的內涵其實並不清楚,到福州後始知三坊七巷乃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坊巷。福州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古代坊巷建築群的一部分,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故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 烏牆黛瓦的三坊七巷
    但是在福州,特別是三坊七巷,烏牆黛瓦才是建築外牆的主色調。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城區中心,自晉、唐形成起,就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而在當時,刷黑灰牆也是住宅主人身份的象徵。建築專家唐希在《福州三坊七巷牆體刷黑有學問》中介紹,由於南方多雨,採用烏菸灰刷牆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傳統烏菸灰中含有一定的油脂,具有一定的驅水性能。烏菸灰的使用也可以出於審美的需要。在少數極其講究的民居中,烏菸灰作為照牆或門窗的圍合、分割和構成元素,使得牆面成為一個更有組織性的完形整體;烏菸灰與白灰構成一組圖的關係,突出所要表達的裝飾、圖案、紋樣。
  • 福州鼓樓區總工會帶你走進「三坊七巷」 「悅讀」閩都文化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福州三坊七巷素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它展示了福州歷史文化風採與濃鬱的福州傳統民俗文化特色。9月16日上午,福州市鼓樓區總工會開展走進三坊七巷主題活動,本次參與活動人員不僅有勞模、新福州人、還有鼓樓區工會第四屆委員會委員、特邀審計員和部分企事業職工代表共計100人。福州市鼓樓區總工會開展走進三坊七巷主題活動。
  • 福州重振福船文化 三坊七巷「復活」中國古代名船
    中新社福州4月10日電 (記者 黃子瑄)走進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的尤氏民居,一陣陣杉木香撲鼻而來,與廣船、沙船和鳥船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船系的福建福船,正在這條有著千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上重煥歷史光亮。  「福船」是中國古代重要風帆動力船之一,因在福建沿海製造而得名。
  • 福州三坊七巷——福建地區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建築
    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 名人古屋老字號「三坊七巷」攬客有道
    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這樣評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三坊七巷曾一度衰敗。2006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通過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魚骨狀」總體格局的恢復,三坊七巷涅槃重生。
  • 看看三坊七巷的傳統文化,體會地名的雅俗交錯
    1、船政文化發源地福州馬尾馬尾是福州的一個區,位於三江(烏龍江、白龍江與琴江)交匯處。這個在鼓山和閩水之間的地方,從公元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福建船政起,馬尾就成了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
  • 福州「三坊七巷」裡的客家文化
    福州城區中心,坐落著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保留著自唐末至五代以來古街區的規制,反映著福州古城千餘年來的城垣變化和歷史發展;坊巷內的數百座明、清古建築,是閩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結晶,坊巷內曾居住過數以百計的高官顯貴、學者名流。「三坊七巷」是福州人脈、文脈的集中傳承,是閩都文化的代表。
  • 三坊七巷非遺「茶幫拜媽祖」祈福,坊巷百姓天后宮體驗信俗非遺
    財經導報訊 4月27日,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宮熱鬧非凡,榕臺兩岸市民代表匯聚天后宮,重現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茶幫拜媽祖」和平祈福祀典,祈求媽祖的庇佑。天后宮門口歷史上原為碼頭,東南沿海茶葉貿易集散於此,又因茶葉春秋兩採皆逢天后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