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樓區總工會帶你走進「三坊七巷」 「悅讀」閩都文化

2020-12-04 金臺資訊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福州三坊七巷素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它展示了福州歷史文化風採與濃鬱的福州傳統民俗文化特色。

9月16日上午,福州市鼓樓區總工會開展走進三坊七巷主題活動,本次參與活動人員不僅有勞模、新福州人、還有鼓樓區工會第四屆委員會委員、特邀審計員和部分企事業職工代表共計100人。

福州市鼓樓區總工會開展走進三坊七巷主題活動。謝贇星攝

活動開始,22位新福州人走進那條貫古今、串未來的長廊,大家在解說員的講解下認真欣賞著三坊七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特色,品讀著閩都文化的深厚內涵與人文魅力。

遊覽完三坊七巷,來到中瑞劇坊,大家一同觀看《三坊七巷》劇目,全劇在悠揚的閩都音樂《親親茉莉花》中拉開序幕。以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當代的「厚重門扉」來作為重要的歷史象徵符號,貫穿起福州與三坊七巷間的歷史和今朝。一幕「虎門銷煙」,一頁「與妻書」,一盞「小桔燈」,一出「水榭戲臺」,訴說著坊巷舊史。通過震撼唯美的視聽畫面,感人肺腑的情感舒張,細膩生動的人物刻畫,深刻詮釋了三坊七巷「濃縮了半個中國的近代史」這一光輝的歷史價值與不朽地位。

此次活動不僅豐富了職工業餘生活,還展現三坊七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特色與價值,更彰顯閩都文化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鼓樓區總工會還將持續在全區廣大職工中推進弘揚非遺活動,促進旅遊關聯產業深度融合和旅遊全域化發展,推進區域產業升級,提升鼓樓區的歷史文化品質。(陳鑫)

相關焦點

  • 「悅讀」閩都文化,鼓樓區總工會帶你走進三坊七巷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都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其文化外延可概括為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中下遊和閩東地區使用福州方言的族群所創造的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的區域文化。 為向廣大職工群眾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旅遊關聯產業深度融合和旅遊全域化發展,鼓樓區總工會貫徹落實《鼓樓區「爭當排頭兵」系列競賽活動旅遊示範創建活動方案》的通知,於9月16日上午開展走進
  • 三坊七巷:福州的名片,閩都文化的格調
    「三坊七巷」是福建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建築,也是很多名人的出生之地。如今「三坊七巷」的整體環境,如修繕一新的白牆黛瓦的明清大宅和乾淨整潔的巷道路面,這些都是在恢復「三坊七巷」的歷史原貌。至於修繕中的細節問題和引入的商業內容的不足之處,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
  • 福州青少年走進三坊七巷體驗非遺文化
    臺海網11月15日訊 據福州新聞網報導 這個周末,鼓樓團區委繼續帶領轄區青少年走進三坊七巷體驗非遺文化。為迎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響應團市委號召,鼓樓區結合轄區特色,以傳播福州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青春家園」活動主題,自上月以來啟動「童聚匠心」青少年傳統文化體驗營公益項目
  • 福建有座「裡坊制度活化石」,打卡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比較有名的地方,所以來福州的我們當然也要到這裡打個卡!三坊七巷起源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街坊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還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 福州「三坊七巷」裡的客家文化
    福州城區中心,坐落著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保留著自唐末至五代以來古街區的規制,反映著福州古城千餘年來的城垣變化和歷史發展;坊巷內的數百座明、清古建築,是閩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結晶,坊巷內曾居住過數以百計的高官顯貴、學者名流。「三坊七巷」是福州人脈、文脈的集中傳承,是閩都文化的代表。
  • 福州三坊七巷旅遊見聞
    新華社福州10月6日電 題:閩都文化在活態傳承——福州三坊七巷旅遊見聞新華社記者 董建國彩繪油紙傘、軟木畫製作體驗、聽閩劇吃魚丸……中秋國慶長假期間,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點
  • 福州三坊七巷:鬧市中的「裡坊化石」
    這個總面積達127公頃的景區,格局發軔於晉,形成於唐末,至明清時達到鼎盛,是千年城市坊巷棋盤格局的遺存地和精雕細琢明清民居建築群展示地。三坊七巷因其獨特的坊巷格局、絕倫的建築細節、醇厚的歷史積澱、密切的涉臺聯繫,被譽為「裡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近代名人聚居地、閩臺淵源彰顯地」。走進三坊七巷,數百座明清古建築包蘊著濃濃的福州地區建築風格。街坊縱橫、巷弄交錯,石板路徑、黑牆黛瓦。
  • 福州臺灣會館在三坊七巷黃巷揭牌
    圖為11月1日,福州臺灣會館在福州三坊七巷黃巷51號揭牌。林少閩 攝福州臺灣會館1日在福州三坊七巷黃巷揭牌,為兩岸開展文化、教育、經濟、青少年、人才、民間基層等多個領域交流合作提供新平臺。福州臺灣會館前身福州臺灣兩郡試館,位於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原貢院附近,為清末專供臺灣士子來榕參加福建鄉試、進京會試時棲息之所,原址已不存。
  • 福州三坊七巷遊人如織
    10月5日,遊人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遊玩。 中秋和國慶長假期間,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遊人如織,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築和濃鬱的閩都文化讓遊客們流連忘返。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10月5日,遊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選購文創商品。
  • 他們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近年來,鼓樓區不斷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近日,鼓樓區人民政府公布了具有世代相傳、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特點的《鼓樓區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今天,小編要為您介紹的是入選鼓樓區第五批非遺傳統技藝類項目的手工彩繪玻璃工藝。大家還記得不久前刷屏網絡的「玻璃畫」展覽嗎?
  • 福州新增一家輕奢智慧型酒店 可俯瞰三坊七巷全景
    該酒店是福州唯一一家位於5A級旅遊景區三坊七巷內,具有福州歷史文化特色綜合性酒店;也是目前福州唯一 一家,可俯瞰三坊七巷宏偉全景的酒店。附近還有嚴復故居,橫跨了七巷中的「郎官巷,塔巷」二條巷子,該酒店的整體建築與三坊七巷的緊密結合,將歷史文化特色與周邊繁華的老牌商圈完美銜接。酒店致力於營造輕鬆舒適的入住環境,讓賓客一掃旅途的疲勞和困頓。
  • 福州文化之根、歷史之源——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範圍,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興盛於明清,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其中不乏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名人的故居,有「閩都名人的聚居地」之稱。三坊七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
  • 福州三坊七巷:是很多文學家與名人的故居,還是條美食街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會城市,是一座充滿復古氣息的城市,這裡的建築物保留著福州的歷史,充斥出無限的韻味。要說福州的小巷,那是數不勝數,只要你有心就能發現,最出名的當屬位於福州鼓樓區的三坊七巷了。想要了解一個城市一定要去最能表達這座城市特色和情感的地方,丫丫強烈建議朋友們去福州的三坊七巷走走瞧瞧。首先丫丫想說一下這條古街的特色。三坊七巷最原先的位置是處於福州的中心,可以說是老城區,經過很多年,政府並沒有將它完全拆除,而是保留了其房屋建築,通過改造形成了一條文化街。
  • 看完「三坊七巷」,再繼續品味福州
    看完「三坊七巷」,再繼續品味福州閩都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我國福建省的省會,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裡,自古就是商業繁華之地。都說福州的名勝古蹟不少,還以三坊七巷為代表,但是又有哪些景觀呢?小編推薦幾處給你瞧瞧。
  •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民 國版《福建通志》的總纂、近代詩家《石遺室詩話》作者 陳衍就是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三官堂」。他曾自吟一聯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都位於「八一七北路」(舊稱「南街」)以西,南后街東西兩邊的一大片居民區,舊屬侯官縣的轄地。 所謂「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這三坊都位 於南后街的西面。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 此,遂名「祿錦」。後又有裡人王益詳任江東提刑,始更名 「衣錦坊」。
  • 福州的市花是什麼?看看三坊七巷的傳統文化,體會地名的雅俗交錯
    一般人都會以為茉莉花代表的是蘇杭之地,其實呢,茉莉花是福州的市花,而杭州的市花是桂花。1、船政文化發源地福州馬尾馬尾是福州的一個區,位於三江(烏龍江、白龍江與琴江)交匯處。這個在鼓山和閩水之間的地方,從公元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福建船政起,馬尾就成了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
  • 福州三坊七巷具體指哪些?你都能記下來嗎?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它是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當然,還是國家著名的5A級旅遊景區。遊覽三坊七巷,我們首先就要先來了解三坊、七巷各是什麼嗎?據說,這個坊巷格局早在閩王王審知那時候就已經定格下來了。
  • 福州竹林境"坊巷修復"後 "七轉彎巷"添清幽古意
    原標題:福州竹林境"坊巷修復"後 "七轉彎巷"添清幽古意 張維理說,「南營巷、織緞巷、七轉彎巷、孝義巷等,由之前的泥濘路變得整潔,牆體仿古、燈飾精美,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宣傳這些坊巷背後的歷史文化。」   「七轉彎巷」修復後粉牆黛瓦,鬧中取靜韻味濃   「七轉彎巷」這個名字,對於許多「90後」、「00後」來說,大多聽都沒聽過,但對於住在這附近的老一輩「虎糾」人來說,卻飽含著很多美好的回憶。
  • 第三屆福州「坊巷悅讀家」朗讀書會舉行
    福州新聞網4月2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昨日,由市委文明辦主辦、福建音樂廣播(FM91.3)承辦、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公司協辦的第三屆福州「坊巷悅讀家」朗讀書會活動在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舉行。  活動現場,孩子們帶來的詩詞唱誦《蒹葭》讓人們看到了經典國學的傳承。
  • 三坊七巷:兩岸文化溯源的「活化石」
    海峽之聲網訊(記者 洪梅 通訊員 徐炎)三坊七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地理坐標,它被稱為「閩臺文化彰顯地」,凝聚著海峽兩岸人民對於閩都文化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而福州長期作為中國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成為了保衛和建設臺灣的前沿指揮部,位於福州市核心的三坊七巷,則走出了一個戍臺名將族群。  「從1602年沈有容馳臺驅倭,到1895年日本強割臺灣,目前已發現從三坊七巷走出的戍臺名將有三十一人。至福州船政建立,三坊七巷中更是湧現出一批中流砥柱的近代愛國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