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竹林境"坊巷修復"後 "七轉彎巷"添清幽古意

2020-12-13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福州竹林境"坊巷修復"後 "七轉彎巷"添清幽古意

  七轉彎巷

  繼軍門社區馬年年終總結「四點鐘學校」後,昨日,竹林境社區以「坊巷修復」始末再次出現在「奔跑吧社區」的記者視線內。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宣傳委員張維理和竹林境社區工作人員張霆的帶領下,東南快報記者走了幾處修復後的社區坊巷,探尋「坊巷修復」始末。

  「說到竹林境社區,2014年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景觀改造和坊巷修復,衛生好了,環境美了,設施全了。」張維理說,「南營巷、織緞巷、七轉彎巷、孝義巷等,由之前的泥濘路變得整潔,牆體仿古、燈飾精美,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宣傳這些坊巷背後的歷史文化。」

  「七轉彎巷」修復後粉牆黛瓦,鬧中取靜韻味濃

  「七轉彎巷」這個名字,對於許多「90後」、「00後」來說,大多聽都沒聽過,但對於住在這附近的老一輩「虎糾」人來說,卻飽含著很多美好的回憶。

  昨日下午,東南快報記者來到福州鼓樓區東街街道竹林境社區,在東泰路大覺禪寺旁,找到「七轉彎巷」的巷口,這條小巷曾因巷子裡有七處轉彎而得名。

  「早年,東泰路這一帶地勢很高,屬于于山支脈,叫丁戊山。」鼓樓區東街街道工作人員張維理說,「舊時的七轉彎巷緊鄰大覺禪寺,巷裡有一座小庵堂,並住有幾戶官宦人家,巷子東起仙塔街、西至南營巷,因有七處接近90度的大轉彎而得名,巷子不寬,最窄處僅容3個人側身過,曲折且長,僅在東泰路段就有2個路口。」

  走進」七轉彎巷」,頓覺安靜清幽,恰是喧囂城市「鬧中取靜」之所在。「俗話說『七轉八彎』,以前,巷子裡和迷宮一樣,繞得人暈頭轉向,我聽爺爺說,轉彎處有一扇木門,很特別。」竹林境社區工作人員張霆說,「近年來的舊城改造和坊巷修復,七轉彎巷只剩三道彎,已不似迷宮繞,但是新添的粉牆黛瓦別有一番古意。」

  放眼望去,眼前的七轉彎巷已經變成一條約230米長、較為平直的小路,它連接著東泰路與仙塔街。「近年舊城改造後,因修建了南營巷和碧玉花園,七轉彎巷被攔腰折斷,現僅保留了原來二分之一的路段,『七轉彎巷』改造工程由福州市鼓樓區建設局組織,在鼓樓區委、區政府等有關部門指導與監督和東街街道、竹林境社區積極配合下竣工。」張維理說。

  經過改造後的七轉彎巷舊貌換新顏,修復平整的道路、粉刷美化的牆體,搭配著古樸、素雅的屋簷,極大改善了原來的環境,雖然幾經變遷,巷子仍延續著雅致的風格。

  巷子一側,陽光穿過樹葉折射出斑駁的倒影,另一側的大覺禪寺則散發著一股肅穆清幽、靜謐安詳的氣場,行人三三兩兩地走過,呈現出一幅市井悠然的畫面。乾淨的石板裡緩慢湧出碧意蕩漾的苔蘚地衣,曲折的巷子久遠的弄堂裡散發著花瓣淡淡幽香,給東街這一塊福州的中心老城區另添一番韻味。

相關焦點

  • 福州三坊七巷旅遊見聞
    新華社福州10月6日電 題:閩都文化在活態傳承——福州三坊七巷旅遊見聞新華社記者 董建國彩繪油紙傘、軟木畫製作體驗、聽閩劇吃魚丸……中秋國慶長假期間,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點
  • 福州三坊七巷:鬧市中的「裡坊化石」
    人文薈萃積澱歷史文脈精髓「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三坊七巷的迷人之處,不僅在於精美絕倫的建築,更有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三坊七巷北側入口,一棟坐西朝東的三進大院坐落於此。「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點,除中軸建築外,左右兩旁還有許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個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還橫亙著一列坐西朝東的雙層樓房,樓房之西為花園。」冰心在《我的故鄉》中的一段描寫,說的正是此地。該故居原系林覺民祖輩七房人家(包括林長民)聚居處。林覺民廣州起義殉難後,林家避禍遷離,房屋售予冰心祖父謝鑾恩。謝家一直住至20世紀50年代。冰心十一二歲時曾居此。
  • 三坊七巷 賡續福州千年文脈
    市委、市政府傳承習總書記的歷史文化保護思想,一以貫之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科學保護、合理利用三坊七巷,讓三坊七巷在賡續福州千年文脈、展示文化名城風採、彰顯人文魅力、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 三坊七巷:最美的古巷裡,藏著福州人最愜意的生活
    對於喜歡遊走於古街、古村、感受古老的文化氣息我來說,三街七巷也是我來了福州,最喜歡逗留的景點之一。在寫福州西湖公園的時候,就有讀者給我留言,問三坊七巷值得去嗎?還有熱心讀者幫我回答了,說那裡很文藝,很適合情侶拍拖、或者約上三五好友喝茶、一塊品嘗美食、海闊天闊的閒聊。
  • 三坊七巷:福州的名片,閩都文化的格調
    「三坊七巷」之於福州,好比宮城、紫禁城之於京師,外灘之於上海灘,其文化地位和代表的是明清以來福州當地上層社會的格調和情調。可以說,修復改造前「三坊七巷」的老建築被搞得破破爛爛、街道裡汙水橫流,堂堂官宦住宅區為何淪落到這地步呢?不去思考這些事,而是一味的借古諷今是不可取的。
  • 你好,三坊七巷
    在每個城市基本都有一個地方,把年代久遠的東西翻新,用作商業美食街,像北京南鑼鼓巷,武漢的戶部巷,成都錦裡,包括這次的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福州三坊七巷,裡坊制度活化石
    全國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這坐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對福州人民來說,三坊七巷就是他們的家園,也是福州市的代表。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三坊七巷起建於晉,完善於唐五代,明清時期最鼎盛,有多處國家、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歷史保護建築。
  • 看完「三坊七巷」,再繼續品味福州
    看完「三坊七巷」,再繼續品味福州閩都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我國福建省的省會,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裡,自古就是商業繁華之地。都說福州的名勝古蹟不少,還以三坊七巷為代表,但是又有哪些景觀呢?小編推薦幾處給你瞧瞧。
  • 油紙傘扮靚福州三坊七巷
    油紙傘扮靚福州三坊七巷 2018-09-27 17:28:1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圖為福州三坊七巷景區掛起了五彩繽紛的油紙傘
  • 福州三坊七巷,明清建築博物館,活的博物館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后街)。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悽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 福州重點文保單位三坊七巷開收門票引爭議(圖)
    鄭帥攝本報記者 趙鵬事件回放福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的三坊七巷,將告別免費參觀的日子。作為福州最熱的景點,三坊七巷景區內的14處部分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從下月5日起試行收費,票價為每張160元,第一年暫定價120元。另外,凡是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景點,不會收費。
  • 福州的三坊七巷,源自唐宋的古老街區
    到福州之前就聽說這是一座歷史名城,但對於福州作為歷史名城的內涵其實並不清楚,到福州後始知三坊七巷乃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坊巷。福州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古代坊巷建築群的一部分,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故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 福州三坊七巷又添一打卡處 中國商印展覽館開館
    福州新聞網9月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三坊七巷又添一打卡處——位於文儒坊8號的中國商印展覽館昨日開館。展館匯聚了中國近現代商業往來的印章、刻版、票據等實物藏品,共計1000餘件,還原了部分近現代福建商業往來和文化生活場景,進一步豐富了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歷史底蘊。展館所有展品均為首次展出。
  • 福州「三坊七巷」裡的客家文化
    福州城區中心,坐落著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保留著自唐末至五代以來古街區的規制,反映著福州古城千餘年來的城垣變化和歷史發展;坊巷內的數百座明、清古建築,是閩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結晶,坊巷內曾居住過數以百計的高官顯貴、學者名流。「三坊七巷」是福州人脈、文脈的集中傳承,是閩都文化的代表。
  • 名人古屋老字號「三坊七巷」攬客有道
    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這樣評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三坊七巷曾一度衰敗。2006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通過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魚骨狀」總體格局的恢復,三坊七巷涅槃重生。
  • 福州三坊七巷遊人如織
    10月5日,遊人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遊玩。 中秋和國慶長假期間,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遊人如織,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築和濃鬱的閩都文化讓遊客們流連忘返。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10月5日,遊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選購文創商品。
  •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民 國版《福建通志》的總纂、近代詩家《石遺室詩話》作者 陳衍就是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三官堂」。他曾自吟一聯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都位於「八一七北路」(舊稱「南街」)以西,南后街東西兩邊的一大片居民區,舊屬侯官縣的轄地。 所謂「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這三坊都位 於南后街的西面。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 此,遂名「祿錦」。後又有裡人王益詳任江東提刑,始更名 「衣錦坊」。
  • 定福州三坊七巷了,商務部特別「點名」
    水榭戲臺的插屏門則為黑色,是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禁止民間使用朱紅色,所以明朝建築使用的插屏,多為黑色。主體建築用材碩大,三面環廊,當中天井,全用條石鋪砌;牆簷下灰塑「八仙過海」、「雙獅戲球」等圖飾;花廳小巧玲瓏,古為書齋。後牆與宮巷相鄰。
  • 中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三坊七巷
    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故事就是街頭裡坊花邊緋聞,《我們太太的客廳》將冰心與林徽因兩個福州女人連在一起,她們是同鄉,都和這「三坊七巷」有關係。三坊七巷是全國十大古街之一,三個坊七條巷組成,有嚴復故居,林覺民故居,林徽因祖居,冰心故居……在火車站乘K1路和20路公交車到東街口,下車走點點路就是。這裡的古建築與皖南的徽派相比,都是很高的牆,不同的是庭院小巧,門窗造型樸素。
  • 逛福州三坊七巷,品特色美食
    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沿用至今已有1300年歷史。然而,作為福建的首府,其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都市氣氛越來越濃鬱。想在城中找到一處安靜的去處,品味文化名城的悠久歷史,也越來越難。所幸,福州還有三坊七巷。雖說三坊七巷經過了精心維修,嶄新得讓人感覺不到它的悠久。但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卻是始於唐宋,成於明清,而且規模之大,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