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2020-10-13 澳聞報

古城「福州」


早起天空灰濛,淅淅瀝瀝下起了雨,此時的古街恢復了它淡雅的妝容。錯落有致的三坊七巷,歷經千年變遷,坊弄相連,深幽雅靜,宅院錯落,粉牆黛瓦。徜徉於其中,任意站在一個院落的門口,透過那虛掩的門扉,你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書香。


一段段青磚鋪成的小路上,沉澱的滿是歷史的滄桑,每一塊石板,每一絲青苔,都能引你駛向歷史的彼岸。很想撐著一把從明清裡薰染過的油紙傘,繞過市井的喧囂,放下所有的紛擾,應是很美的感覺!可惜我們只是走馬觀花,並未能體味它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城「福州」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一個充滿歷史古文化的城市,它不僅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所保留下來的古建築和古街更是讓人值得回味。而其中的「三坊七巷」便是福州的歷史之源和文化之根,因為在近代中國,沒有一個地方像三坊七巷這樣孕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這裡是福州古城裡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甚至連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透著書香的氣息。



三坊七巷

安民巷

福州古街區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 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大概從唐末以來,這些街巷逐漸成了達官貴人、將相文士聚居之地,名人薈萃應該說是三坊七巷之所以出名的主要原因。坊巷地靈人傑,從晚清至民國初年,這裡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複、林覺民、冰心等大量對 中國 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被譽為「近代名人聚居地」。所以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 中國 近現代史」之說。.

三坊七巷本身的建築也保留了歷史的痕跡,依然可以從現有的碑文、雕刻、房簷中看到當時的建築風格。


最後,三坊七巷以南後街為中軸線,東側為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西側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規劃簡單合理,不用過於操心路線,在巷子裡慢慢轉悠就行。

閩山巷

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區域內都是窄窄的小巷,白牆瓦屋、坊巷縱橫,石板鋪地,每個坊巷口都有一個石刻的牌樓。

水榭戲臺

南後街

·如今這兒聚集了許多老字型大小小吃和傳統工藝品,來此看一下名人故裡,吃吃特色小食,非常值得遊覽。


相關焦點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話說福州三坊七巷,不可小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為中國唯一保存的坊巷布局街道,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
  • 中國城市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福州三坊七巷,是這三坊
    三坊七巷,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保護面積達四十公頃,位於福州市老城中心,是福州老城區經歷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極為珍貴,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福建有座「裡坊制度活化石」,打卡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比較有名的地方,所以來福州的我們當然也要到這裡打個卡!三坊七巷起源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街坊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還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 中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三坊七巷
    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故事就是街頭裡坊花邊緋聞,《我們太太的客廳》將冰心與林徽因兩個福州女人連在一起,她們是同鄉,都和這「三坊七巷」有關係。三坊七巷是全國十大古街之一,三個坊七條巷組成,有嚴復故居,林覺民故居,林徽因祖居,冰心故居……在火車站乘K1路和20路公交車到東街口,下車走點點路就是。這裡的古建築與皖南的徽派相比,都是很高的牆,不同的是庭院小巧,門窗造型樸素。
  • 福州三坊七巷,裡坊制度活化石
    全國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這坐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對福州人民來說,三坊七巷就是他們的家園,也是福州市的代表。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三坊七巷起建於晉,完善於唐五代,明清時期最鼎盛,有多處國家、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歷史保護建築。
  • 你好,三坊七巷
    在每個城市基本都有一個地方,把年代久遠的東西翻新,用作商業美食街,像北京南鑼鼓巷,武漢的戶部巷,成都錦裡,包括這次的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漫步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走進古福州城的喧囂
    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說起「三坊七巷」,眾多老福州人津津樂道,有著說不完的舊時故事。而對於林覺民來說,這裡承載著他與妻子的諸多美好回憶,在捨生取義的那一刻,或許老宅子裡發生的點點滴滴往事,正是他割捨不下的眷戀吧。
  • 漫步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走進古福州城的喧囂
    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說起「三坊七巷」,眾多老福州人津津樂道,有著說不完的舊時故事。「三坊七巷」是三個坊及七條巷子的總稱,西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東為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唐朝末年,社會動蕩,「開閩聖王」王審知來到福建,擴建當時被稱之為「羅城」的福州城,他拓展了福州的外城牆,首次將「三坊七巷」納入福州城內。
  • 三坊七巷:兩岸文化溯源的「活化石」
    古老的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兩岸文化溯源的「活化石」。  戍臺御海 中華同緣  福建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成為中華兒女開發建設和保衛臺灣的基地。而福州長期作為中國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成為了保衛和建設臺灣的前沿指揮部,位於福州市核心的三坊七巷,則走出了一個戍臺名將族群。  「從1602年沈有容馳臺驅倭,到1895年日本強割臺灣,目前已發現從三坊七巷走出的戍臺名將有三十一人。至福州船政建立,三坊七巷中更是湧現出一批中流砥柱的近代愛國將領。」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歷史名人輩出之地
    提到福州的三坊七巷,首先有必要了解南后街,「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裡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這是清末舉人王國瑞描述南后街的一首詩,詩中作者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生動體現了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
  • 中國都市中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濃縮了福州的人文薈萃
    雖然全國上下的古街很多,但三坊七巷在福州的地位卻是舉足輕重。福建人常說,到福州沒有去參觀三坊七巷,就等於沒到過福州。在走過這裡的大街小巷後便知道這句話說的一點都不假。三坊七巷是福州這座千年古城歷史文化的精髓,它見證了福州的歷史,濃縮了福州的人文薈萃。三坊七巷有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接四組成,因而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烏牆黛瓦的三坊七巷
    但是在福州,特別是三坊七巷,烏牆黛瓦才是建築外牆的主色調。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城區中心,自晉、唐形成起,就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而在當時,刷黑灰牆也是住宅主人身份的象徵。建築專家唐希在《福州三坊七巷牆體刷黑有學問》中介紹,由於南方多雨,採用烏菸灰刷牆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傳統烏菸灰中含有一定的油脂,具有一定的驅水性能。烏菸灰的使用也可以出於審美的需要。在少數極其講究的民居中,烏菸灰作為照牆或門窗的圍合、分割和構成元素,使得牆面成為一個更有組織性的完形整體;烏菸灰與白灰構成一組圖的關係,突出所要表達的裝飾、圖案、紋樣。
  • 福州的三坊七巷,源自唐宋的古老街區
    到福州之前就聽說這是一座歷史名城,但對於福州作為歷史名城的內涵其實並不清楚,到福州後始知三坊七巷乃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坊巷。福州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古代坊巷建築群的一部分,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故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 這裡聚集了許多福州的老字號小吃、傳統工藝品,它就是三坊七巷
    福州歷史悠久,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福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福州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 福州文化之根、歷史之源——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範圍,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興盛於明清,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其中不乏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名人的故居,有「閩都名人的聚居地」之稱。三坊七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
  • 名人古屋老字號「三坊七巷」攬客有道
    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這樣評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三坊七巷曾一度衰敗。2006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通過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魚骨狀」總體格局的恢復,三坊七巷涅槃重生。
  • 福州三坊七巷:鬧市中的「裡坊化石」
    這個總面積達127公頃的景區,格局發軔於晉,形成於唐末,至明清時達到鼎盛,是千年城市坊巷棋盤格局的遺存地和精雕細琢明清民居建築群展示地。三坊七巷因其獨特的坊巷格局、絕倫的建築細節、醇厚的歷史積澱、密切的涉臺聯繫,被譽為「裡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近代名人聚居地、閩臺淵源彰顯地」。走進三坊七巷,數百座明清古建築包蘊著濃濃的福州地區建築風格。街坊縱橫、巷弄交錯,石板路徑、黑牆黛瓦。
  • 福州三坊七巷旅遊見聞
    新華社福州10月6日電 題:閩都文化在活態傳承——福州三坊七巷旅遊見聞新華社記者 董建國彩繪油紙傘、軟木畫製作體驗、聽閩劇吃魚丸……中秋國慶長假期間,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點
  • 福州三坊七巷——福建地區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建築
    位於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建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建築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眾多名人的出生之地,林則徐、嚴復、林徽因、冰心等眾多名流均曾經在此居住過,因此在我國傳統民居建築史上也具有較高的地位。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 福州鼓樓區總工會帶你走進「三坊七巷」 「悅讀」閩都文化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福州三坊七巷素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它展示了福州歷史文化風採與濃鬱的福州傳統民俗文化特色。9月16日上午,福州市鼓樓區總工會開展走進三坊七巷主題活動,本次參與活動人員不僅有勞模、新福州人、還有鼓樓區工會第四屆委員會委員、特邀審計員和部分企事業職工代表共計100人。福州市鼓樓區總工會開展走進三坊七巷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