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欲達上乘境界,須知十六練法

2020-12-13 武極

「十六練法」是形意拳歷代先師從實踐中總結和提煉的關於手、眼、身法、步的要詣與精華。凡學形意拳的,要想學出一點上乘的功夫,務須逐字逐句地領會此「十六練法」的深刻含義,除此之外,沒有捷徑可走。此「十六練法」是:一寸、二踐、三躦、四就、五夾、六合、七疾、八正、九脛、十驚、十一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十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現將這「十六練法」分述如下:

圖片

一、「寸」,指步法而言。它居形意拳「十六練法」之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平時的演練或實際散手較技(太谷民間叫撕扒)時,無論是進步攻擊、還是退步防守,都是前腳帶後腳,後腳催前腳,要求進步要低,退步要高。為防止被對方乘隙,一般來講,步幅的大小不過「尺」,故名為「寸」。拳諺云:「學者要知真消息,奧妙就在一寸間。」這種「寸」的步法,其最大的特點是穩,即使攻擊不成功,也極少被對方閃擊;其次是發勁短促,一旦接觸目標,就可充分發揮力達四梢的威力。

二、「踐」,是指踐步而言。這種步法是後腳提起向前成虛步,同時束身向下,另一腳即利用束身的「弓弩勁」以「鷂子入林」之勢盡力向前搶佔有利地位,以達到攻擊目的。此步法一般在距對手兩米左右時,突然發起攻擊而用此步較適宜。

三、「躦」,是形意拳裡特有的身法之一,所謂「躦」是說身、步二者相合相隨,束身向前穿入,而瞬間貼近對方,叫做「躦」。在形意拳譜中有「遠踐近躦、躦進合膝、沾身縱力」的理論。「躦」的關鍵是身步二者必須相合相隨。

四、「就」,是指對方攻擊我的一瞬間,我即上下束身如一,猶如行進的槐蟲,貼近對方,因勢利導,引進落空,借勢擊之,以逸待勞,即拳譜所云:「打人如親嘴,貼身近打全憑腿」。

五、「夾」,意指兩股和兩肘猶如夾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較技,都要兩股緊夾,肛要上提,沉肩墜肘,兩肘不離肋,勢要嚴,勁要整,周身現「四象」,威嚴不可擋,謹慎防護周身要害,不給對方留有空隙,這是形意拳中重要的技法和防護要訣之一。

六、「合」,即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也就是在大腦的指導下,意識在先,以意領氣,氣力相隨,氣到力至;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無論進退攻防,側身調膀,吞吐趨避,都必須做到手腳相隨,開合有度,老嫩適宜,一動無有不動,一合無有不合。萬萬不可左右歪斜,彎腰突臀,開襠撇膝。此六合既是練功的要求,更是技擊攻防的需要。

七、「疾」,指快和毒而言。拳諺曰:「腿要明,步要疾,手要纖巧招要毒」。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做到:眼敏如飢鷹觀兔,能預察機宜;手敏如撲食之餓虎,能出奇制勝;步疾如戰馬奔馳,瞬息便到。總之,與人交手意疾(大腦反應快)、眼疾、手疾、步疾、身法疾、出招疾、吞化疾,只要這七疾俱備,就會勢如破竹,無往而不勝。

八、「正」,指身體重心要穩,姿勢正而順。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切磋技藝,最忌左右歪斜,姿勢不正,前俯後仰,皆身是病。因為左右歪斜、前俯後仰均會失去重心而最容易給對手造成攻擊的空隙。拳譜上講:「看邪是正,看正是邪」,這是指扭身調膀,便於吞吐趨避,使對方判斷錯誤,利於我進退攻防,而絕不是事實上的歪邪。

九、「脛」,是指手與腳的出入之勢而言。手的出入要做到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指心口),出洞入洞緊隨心,意指包裹嚴密。兩腿兩腳的進退轉側,最忌開襠撇膝,要雙膝相扣,緊記護襠;兩腳磨脛而出,磨脛而入,循此練法就會自然做到勢嚴勁整,不留空隙。

十、「驚」,指一觸即發之勢而言,譜云:「遇敵好似火燒身,出招舉手不留情」。平時演練要做到無人似有人,若與人交手較技,則要做到:意一動而四梢皆至;「氣從丹田發,氣發而為聲,聲發手至,聲發足達」。如龍震怒,如虎生威,氣一發而四梢齊,四梢齊而內勁出,內勁出而其勢不可擋。

十一、「起落」,指起勢和落勢的方法。去是起,起則去;落為打,打即落;去也打,落也打,起落似水翻波浪;起為橫,落為順;束身而起,藏身而落;有起鑽落翻,也有起翻落鑽;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無形,落無蹤,去意好似地捲風;起如伏龍升天,落似霹靂擊地;何起何落,見機而作;起落分明,功夫自成。

十二、「進退」,主要指進攻防守的步法而言。形意拳裡步法多種多樣,但無論什麼步法,無論何時何地,要掌握一個原則,即進步要低,退步要高。在進攻時,雙腳一前一後磨脛擦地而進,不給對方留有空隙;退步防守時,要適當抬高腳離地的高度,以防絆倒。因為這時的注意力在盯著對方,所以說,起落以身手為妙,進退以步法為奇,進步要敏捷迅速,退步要穩當而沉實,「進招得法,制勝秘訣」。

十三、「陰陽」。在形意門中,講究陰陽是變化的根本。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常講:「不懂陰陽,下功瞎忙」,拳譜中講:「天地陰陽相合能降雨,武藝陰陽相合能勝人」,由此可見,陰陽互變,相輔相成,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攻中寓防,防中寓攻;進中有退,退中有進;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虛實實;虛實相間,令對手難以捉摸,造成判斷錯誤,而我則乘勢而擊,戰而勝之。

十四、「五行」,在形意拳裡,「五行」指劈、崩、鑽、炮、橫而言,它對應於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拳之間相剋相生,猶如此五種物質相剋相生之理相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劈拳屬金,克崩;崩拳屬木,克橫;橫拳屬土,克鑽;鑽拳屬水,克炮;炮拳屬火,克劈。劈生鑽;鑽生崩;崩生炮;炮生橫;橫生劈。此五行相生相剋不僅表現在外形方面,它還對應於人之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從我國中醫學的理論講,目通肝,鼻通肺,耳通腎,舌通心,人中通脾。所以說形意五行拳的內涵極其深厚,看來容易,精通極難。拳諺曰:「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欄」,「蔽住五行克它人,四兩可以撥千斤」。

十五、「動靜」。形意拳的理論認為: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說其靜,其有預動之兆;若說其動,未見其跡;起而未起,落而未落,此一瞬間為「動靜」。拳譜云:「起而未起佔中央,出手好似虎撲羊」。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對手難科難防;靜如處女,以靜制動;動如猛虎,以動制靜。以靜制動,貴在借法;而以動制靜,貴在上法。「動靜明,藝則精」。

十六、「虛實」。在形意門裡認為,虛是精,實是靈,精靈兼備為虛實。凡學練形意拳者,平時演練就要注意體會各種手法的虛實含義,與人交手時更要做到靈活主動,根據對手的情況,以投石問路探之,以虛假動作誘之,彼若就範,以實擊之。虛是實,實是虛,精通虛實藝為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彼若攻我,我則避實就虛;我若攻彼,乘虛而入。「兵不厭詐」,拳法也然,萬萬不可死打硬拚,盲目亂撞。

相關焦點

  • 形意拳「十六練法」又一說
    十六練法」是歷代大師從實踐中總結和提煉的關於手、眼、聲、法、步的要詣與精華。舉凡習練形意拳者,必逐字逐句地理解和體悟此「十六練法」的精義,方可一步步登堂入室,可為師矣。餘痴迷於形意拳,且手中多有書刊收藏,可縱觀各書均以:一寸、二踐、三躦、四就、五夾、六合、七疾、八正、九脛、十驚、十一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十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為十六練法,且主旨釋義大同小異。
  • 形意拳內勁練法
    內家拳主指內勁,外家拳主指外勁,形意拳是內家拳,以內勁為核心。其內勁的練法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一內氣:(真氣)的練法:不論練什麼姿勢都要咬緊上下門牙,舌抵上顎.用深呼吸。試手者用形意拳手法將對方打的跌倒於床上。在這裡用的不是死力,而是巧勁,內勁。要求步起人起,步落人落。雖然把對方操倒,但對方身上卻不疼,如果疼則說明勁敷激用的不對,能打倒以後,還要進一步練習打得脆,進身快,不拖泥帶水,兩者互換練習,每日操練。②活樁的練法;打死樁有一定功底後,就可以練操活樁。
  • 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形意拳的骨力練習法
    形意拳功法體系由樁功和試力兩大部分組成。 樁功是相對靜止的試力,試力包括六力、八法、十二形。 六力從樁法中找,八法是力的運動規律,十二形是(模仿動物)力的運動形式。
  • 傳統武術|形意拳「八荒」練法
    八荒之練,實是前輩人成熟之經驗,不可小覷。形意拳「八荒」練法一、說頭頭頂吊懸目端莊,頸伸項引領神光;山根垂正耳聽內,虎領二筋抱不僵。頭端目正,一身正氣。頭腦思維是人身指揮中心,不能胡亂晃動。頭頂肩沉,頸項伸拔,頂心暗縮為吸,頭頂又有暗吸的兩相爭意,才使人有了頭的吊懸感覺。
  • 略談耿式形意拳的傳統練法
    開始是原地劈拳訓練,待有一定功力基礎後再練一步一劈拳的順步劈拳,然後是跟步劈拳訓練。如若訓練場地狹小,也可以用「三角步」在原地打劈拳。 劈拳之中其實已經包含了鑽拳,這一拳的訓練非常重要。三體式樁功其實也是練劈拳。
  • 關於戴氏心意拳與形意拳的練法比較
    關於戴氏心意拳與形意拳的練法比較
  • 形意拳十個勁法,你練明白了嗎?
    內勁的修煉步驟是由松靜入手,以靜練氣,以松練體,在意的引導下,逐步地將顯露於外的剛勁引藏於內,「外柔內剛」即指此意,它是功夫上乘的表現。 2.寸勁(包括寸步) 它被列為形意拳「十六練法」之首。
  • 形意拳的樁、拳、形體系
    4.十二形拳法形意十二形拳,是摹擬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鼉、鮐、鷹、熊等動物的形態,取其斯鬥之技能而創編為拳的。龍形:龍形練神,主練一氣之升降。它以龍有升降之形,搜骨之法、抓擊之能為拳。練法要求:神發於目,威生於爪,氣注丹田,遍體靈活,運轉自如,變化神速,如飛龍升天潛下捕捉之形。虎形:虎形練力,主練一氣之吞吐。它以虎有伏身離穴之勢,撲食之勇而為拳。練法要求鼓實全身之氣,力起湧泉,勁發尻尾,自背而達於腦,由腦而下注丹田,施於一撲。有如猛虎出洞,兩爪排山之勢。猴形:猴形練靈,主練一氣之伸縮。
  • 我練形意拳的故事
    而形意拳最基本的三體式,乃至五行拳全部的下肢動作都是要求合膝裹胯,否則姿勢即散,甚至無法站穩。練拳以來,自己一直在胯的問題上糾結困擾。因為胯不正不松,腳下整個就不穩。而形意拳的性格則是質直平正,簡潔明快,形意拳的動作沒有一點矯飾虛炫,直來直去,也從來不兜圈子,久練形意拳,不自覺地就遠離虛與委蛇的態度,而總以正心誠意處事待人。它養就一種「誠正」的品格。有一特點難免有其偏蔽。一般的形意拳練法較硬,雖直率卻失之於剛硬,柔韌靈活不足。
  • 形意拳盤根功練法
    它運動量小,沒有高難度動作,易學易練,容易掌握。 盤根功法,汲取八卦掌之精華,綜合形意拳、太極拳之真義,將「天行健,地轉強,皆取盤意;木有本,水靠源,拳重根基」之盤根真經演繹得淋漓盡致,實乃形意之精髓。天長日久,能令上身輕靈自如,下盤穩固沉著,在技擊中,可進退迅速,變化多端,方便使用。
  • 形意拳之鷹捉勁的練法,探尋形意拳內勁之奧秘的一把鑰匙
    形意拳所特有的內勁叫「翻浪勁」。翻浪勁的得來,是由於練習了「起落鑽翻橫豎」的基本功夫,而「鷹捉」則是練形意拳起、落、鑽、翻的主要手段,是練「站樁功」之後的第一個動式練習,是追尋形意拳內勁之奧秘的一把鑰匙,是為「五行拳」及「十二大形」等打基礎的母拳,也可謂母拳中之母拳。拳經云:「出手橫拳,把把鷹捉」,又云:「出勢虎撲,起手鷹捉」,可見鷹捉在形意拳中的重要地位。
  • 心意拳馬奔虎踐的區別和練法
    在形意拳的十二形裡面,馬形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它主要練的是我們的拳頭,一個就是練我們的速度,老拳譜說:「馬有疾蹄之勇。」我欣喜若狂,形意拳家常說的「馬奔虎踐」的真正含義應該是馬形的快練的是前腿,馬奔就是半步的練習法,虎踐的重練的應該是後腿,它主要練習後腿的衝撞之法,如果說馬奔是前輪驅動,那虎踐就應該是後輪驅動。
  • 怎樣練好形意拳?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種之一,動作簡約,切合實戰,在武林中影響很大,習練此拳的人很多。形意拳的演練風格與眾不同,它的拳法動作走圓弧,而步法動作卻走直線;它的勁法,先練明勁,再到暗勁,最終到達化勁的境界。這個勁法鍛鍊的過程,就是由剛勁向柔勁變化的過程。這種拳術的修煉思路方向具有可行性,習此拳者非常容易見到功效。
  • 形意拳「懂勁知法」者才是上乘功夫
    以至於應用時,不懂勁者用的是招,只是梢節發力;而懂勁者用的是法,懂勁者在「催三節、警四梢」的基礎上所運用的則是「變勁不變手」的變化無窮的形意勁法。這種勁法才是拳經所說的「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的形意拳打法真諦。 勁法、招法雖僅一字之差,卻是大不相同,欲修形意大乘者,不可不明此理蘊訣竅,否則「差之毫厘、謬之千裡」,枉費工夫。
  • 形意拳到底厲害不厲害,練過形意拳之後發現這方面能力顯著提高
    形意拳在傳承做得沒有太極拳那麼好,要了解形意拳只能從很久以前的形意拳拳譜來了解,形意拳拳譜比較著名的是《孫祿堂武學錄》和《薛顛武學錄》,這兩本書對形意拳的描述大致相同,只是孫祿堂更注重形意拳的意識,薛顛比較注重形意拳的步伐移動。形意拳到底厲害不厲害呢?
  • 形意拳的鷹捉與劈拳
    尚派形意在築礎建基的五行拳之外,比別人多出一趟名為「鷹捉」的拳,而且特別重視它,列為母拳,稱之為開啟形意奧秘之門的金鑰匙。五行拳中的劈拳,多數人都以俯掌的練法來代替,尚派形意用的是立拳而非俯掌。鷹捉與劈拳的獨特技法,是尚派形意區別於其他支派的顯著特點之一。
  • 形意拳前輩秘傳的練功心法
    宋世榮訓囑: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之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沌沌,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著法者,是一氣開合也,以至於應用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
  • 練好形意拳「一通無不通」
    形、意、神為形意拳的三大基礎,它們之間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形」為基礎,「意」作靈魂,而「神」則為神。 形形,形象、姿勢也。「形」作為形意拳最基礎的拳架功夫,在形意拳的初級、中級,乃至高級階段都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 深度闡述形意拳運動!解密形意拳發勁的秘訣
    形意拳是我國四大名拳之一。形意拳吸收了道家的養生之術、陰陽家的五行之理等等,形意拳講究內外並重,形神兼備,雖然形意拳有易學難精之說,但是只要通過我們持之以恆的努力,在練習形意拳的道路上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形意拳經解----尚濟
    練到高超境界時,意動形隨,極其自然和順。對敵時,胸中空空洞洞並無一招一式成法,完全由敵勢而接應之。當剛則剛,當柔則柔,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通順。任意變化,左右逢源。其輕鬆自然之態,宛如嬰兒玩耍,無—絲一毫勉強之處。我只自然隨便而動,敵人則往往跌出甚遠。這在道家叫作「神形俱杳」,在拳家叫作「拳無拳,意無意」。這才是形意拳打法之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