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所特有的內勁叫「翻浪勁」。翻浪勁的得來,是由於練習了「起落鑽翻橫豎」的基本功夫,而「鷹捉」則是練形意拳起、落、鑽、翻的主要手段,是練「站樁功」之後的第一個動式練習,是追尋形意拳內勁之奧秘的一把鑰匙,是為「五行拳」及「十二大形」等打基礎的母拳,也可謂母拳中之母拳。拳經云:「出手橫拳,把把鷹捉」,又云:「出勢虎撲,起手鷹捉」,可見鷹捉在形意拳中的重要地位。前輩形意拳家對此式往往終身練之不懈,真有一輩子品不夠的特殊味道。
一、鷹捉的練法
1.由三體式站樁開始。
2.左手邊向下、向回捋,邊握拳,右手亦同時握拳,兩拳心均翻至向上,置於肚臍兩旁,前臂要靠緊腹側,眼看前方。
3.上式不停,左拳經胸前由下頦處向前上方鑽出(「拳從口出」之謂也),高與口平,拳心斜向外上方,小指朝上,肘尖下垂,肩向前松,肱屈曲約110°~130°;右拳不動,眼看左拳;與左拳鑽出的同時,左腳向前墊半步,腳尖外撇約45°,膝微屈,重心移向左腿;右腿向後蹬勁,但膝仍要微屈,不可挺直;同時,吸氣一口,吸氣盡而式成(圖1)。
圖1
4.右拳經胸前自口前鑽出,經左臂脈窩,即巾拳變掌,掌心朝前下方以五指之力向前下方划去,高與肩平,五指分開,虎口撐圓,掌心內涵,五指如鉤;肩向下沉,肘向下墜,肱屈曲約130~150°;左掌亦同時變掌,掌心朝下往回捋至小腹左側停住,拇指貼緊小腹,眼看右手;與右手向前翻掌擊出的同時,右腳向前鏜出一大步,左腳跟進半步,呼氣盡而式成(圖2)。
圖2
此為鷹啄之右式。
5.再前進而變鷹啄左式時,其動作與上述之2、3、4相同,惟左右相反。
二、鷹啄之用勁要求
頂頭,豎項,下顎要無形向前用力。身勢要正,肩要沉,肘要垂,舌頂,齒叩,眼前視,兩腳十趾抓地,兩手如抓物,虎口要撐圓,四指稍張開,掌心要內涵,此之謂「虎爪」。出手起落,要兩手護心,兩肘護肋,於足上下相顧,齊起齊落,不可散亂。
前拳向上一鑽時,為吸氣,同時提肛、縮腎,自中焦領起肺氣,直出中府、雲門;手向下一翻一落,同時呼氣,其氣自雲門沿臂內側而下,直貫於少商,充於五個指尖。發力時,隨著掌之翻落,雙腿微屈,臀尾向下垂勁,前掌指向下一划,後掌向回捋,如同向下鉤物一般。上身放鬆,胸中空洞洞,氣向下沉,腹內充實,自覺沉甸甸,此之謂「氣沉丹田」。進步換式,既要緊湊,又要自然,總以不費力為宜,所謂「打拳如走路」也。雖雲「自然」,但切不可鬆散,必須上下協調一致,內外完整一氣,意動則氣動,氣動則形隨。意、勁、神同,方為得體。此勢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久練才能有所體會,得之非易也。
學形意拳,若不能辯明何謂起落?何謂鑽翻?何謂橫豎?則無從知道力從何處著手,心從何處領會。蓋從外形言之,手一動即謂之起。由動而上而自口出之謂之鑽。鑽之後,小臂內旋使腕稍扭謂之橫。由扭而虎口朝上時謂之翻。逮扭至虎,完全朝上則成為豎,至此而近於落。再以手前去而逼之,則叫做順。手翻至掌心朝下而向前下方塌幼,則謂之落:鑽而起,翻而落,其中又藏有橫豎之變化。落時有順,又有「落順不見順」之妙用。從內中而言,手起氣也起,手落氣也落。一起一落,一升一降;一松一緊,一蓄一放;鼓蕩澎湃,如水之翻浪。出手能打出起落鑽翻橫豎的變化,才能打出「翻浪勁」來。
形意拳「猴形」技法-搏擊中取法猴之探抓、回撕、攔護之兇狠靈活
(視頻)100種簡單有效的街鬥格鬥、防身自衛技術集錦,趕緊學學!
(視頻)幾秒鐘就能放到制服歹徒的近身格鬥術,簡單直接,防身自衛者必學
(各位愛好者,您們好!本「功夫武術酷」帳號將向大家呈現各類搏擊、功夫、散打、武術等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以及國內外搏擊、散打等賽事新聞、評論。歡迎關注本「功夫武術酷」帳號!請點擊右上方「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