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嬗變精神不變:
城美人更和,風雨兼程的每一步,都飽含精神的磨礪;風雨無阻的每一程,都飽含精神的激勵
深秋的黃河入海口,神奇美麗。
黃河與大海緊緊相擁、蘆葦蕩與藍天相接,還有那像火燒、似朝霞的「紅地毯」,翩然起舞的東方白鸛、丹頂鶴、白鷺……
這,都勾勒出黃河三角洲的美與奇,一如時光的畫筆細細雕刻東營的容顏。
這,也是東營高質量發展恢弘畫卷的剪影。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航向一經標定,航道無限廣闊。
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以「沿黃地市第一」的標準搶抓機遇、奮力奔跑,爭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C位」!
「東營將切實擔當起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責任,抓住機遇搞好系統謀劃,加快推進實施重點項目,推動黃河三角洲生態大保護與東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市委書記李寬端如是說。
無論是黃河三角洲生態修復、種質資源保護,東八路、東三路、北二路及東營河一系列水系貫通、水循環利用和水生態治理工程加快實施,還是天鵝湖蓄滯洪工程發揮作用;無論是5G關鍵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高性能氧化鋁纖維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還是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東營加快發展的每一秒,都讓人心潮澎湃!
秋日蘆花飛雪。 張泉江 攝
歷史的長河潛流深沉,要經過時間的沉澱,才能發現水道令人驚嘆的轉換——兩年前,市委六屆四次全會提出的「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的目標定位,每一項都以加強生態保護為前提基礎,以高質量發展為內在要求,以造福人民為根本指向,完全符合中央精神。
格局決定結局。面對新時代賦予的全新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東營正以昂揚向上的狀態,胼手胝足、宵衣旰食,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系統謀劃頂格推動:
「快」字當頭,「深」字發力,「實」字推進,在實施國家戰略中敢想敢幹,勇爭第一
機遇面前,能否抓得住、用得好、幹得好,需要方法的完善、作風的改進,更需要思想的解放、理念的升級。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後,市委書記李寬端迅速作出批示,安排研究提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項目、意見。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並組建工作專班,進行集中辦公。
自去年10月份開始,我市組建工作專班,聘請國家宏觀院成立編寫組,與國家、省同步啟動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並謀劃了一批重大項目,跟進爭取支持,推動我市規劃納入國家規劃,讓《規劃》更多地涉及「東營元素」。
去年以來,市委書記李寬端先後9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規劃內容。市領導先後20餘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親自研究規劃內容、帶頭謀劃重大項目,積極向編寫組反饋縣區、部門單位對規劃的意見建議,有力推動了規劃編制工作。
「作為地級市,東營啟動規劃編制工作,可以說是比較早的。」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古金釗告訴記者,我市平均每半個月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每周到省發展改革委進行匯報爭取,在沿黃地級市中是最積極的,爭取了工作的主動。
與此同時,我市積極邀請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院、北京林業大學、黃河勘測規劃設計公司等專家團隊,開展綠色能源石化基地建設、鹽鹼地現代高效農業、生態保護和生態補水等9項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在規劃編制中,我市圍繞生態保護、黃河安瀾、環境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5+2+2」產業體系等10個領域共謀劃提出230個重大工程,預計總投資額約7694.9億元。研究篩選了28個項目,總投資380億元,推薦申報了2021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備選庫。
生態優先綠色打底:
「藍綠交織、清新明亮,城在溼地中、溼地在城中」的城市風貌進一步彰顯,現代化溼地城市呼之欲出,「國際溼地城市」實至名歸
徜徉在東營中心城區一個個溼地公園,「溼地在城中、城在溼地中」的美妙體會讓人難忘:
從金湖銀河片區到東三路、東八路,再到北二路沿線,只見藍天白雲下,處處波光粼粼,白鷺翻飛,蘆草萋萋,親水平臺和健身步道分布其中,成為市民晨練、出遊、騎行、休閒的好地方。
東營生態文明的美麗嬗變,背後是廣大市民群眾的期盼,也凝結著領導層和決策層的心血。
近兩年來,市委先後召開18次常委會會議、10次專題會議、5次深改委會議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市委書記李寬端多次進行專題調研,系統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措施。
「在思想認識上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發展模式上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在治水策略上堅持六水共治、系統治理、上下聯動,在推進落實上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明確責任常抓不懈……」
11月1日,市委書記李寬端調研水環境治理工作並主持召開全市「兩河」暨水環境治理專題會議,強調要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堅持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系統治理,進一步明確任務目標,強化工作措施,全面提升水環境治理標準和水平。
高位推動、系統推進,為東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核心支撐。
天鵝湖蓄滯洪工程,一舉破解城市內澇問題;金湖銀河片區綜合開發項目,成為現代溼地城市建設的重要節點區域;東三路、東八路溼地工程,成為東營市區重要的景觀廊道……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實施,為東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水,是綠色之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力的關鍵。
治水,為找回「遺失的美好」。我市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深入實施生態環保和「四減四增」三年行動計劃,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活水,「彈性」水系構建生態溼地。市委主要領導謀劃實施的天鵝湖蓄滯洪工程,蓄滯洪區總佔地面積約40平方公裡,總蓄洪能力4000萬立方,有效解決中心城內澇問題,讓水變得更富有「彈性」。不僅如此,天鵝湖蓄滯洪工程還可以增加城市空氣溼度,調解區域氣候,增加生物多樣性。
親水,描繪人與自然和諧畫卷。沿東八路一路北行,綠草如茵環繞著方塘、湖泊,道路兩側隨風飄蕩的蘆葦叢中,水鳥如織。再到東三路生態溼地工程,這是距離城區最近的溼地項目,林蔭小路、荷花池畔的觀賞區以及觀景島的規劃建設,真正體現人與自然、人與溼地和諧共存的關係。
這兩年,我市精明打造水環境、水生態。從高標準編制規劃入手,我市堅持用生態的措施治理城市內澇,大力修復水生態,自2018年開始,連續三年對黃河三角洲進行生態補水和河道外生態補水,進一步改善了全市河道水系湖泊溼地生態。
與此同時,我市紮實開展空氣異味整治,深度整治工業企業和揮發性有機物汙染,嚴格控制揚塵汙染,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擔當作為和務實行動,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贏得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百鳥雲集。張泉江 攝
如何更好發揮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龍頭作用,是東營市委一直深度思考、系統推進的問題。我市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國際重要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黃河故道生態恢復實驗項目,特別是實施自然保護區水系貫通項目,加快實現一張水網全覆蓋,保護和改善以鳥類為主的灘涂生物棲息地質量。
把主城區作為旅遊度假區來打造。目前,我市5個溼地特色片區、9條溼地特色景觀帶串聯起城區的大片溼地、水系、湖泊、水庫,不僅是城市的靚麗名片,更是市民家門口的休閒樂園。
動能轉換驅動發展:
產業提「高度」、增「厚度」、拉「長度」,構建以綠色和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產業模式和發展格局
既「無中生有」、又「有中出新」,堅持轉型不是轉產,站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戰略高度謀劃下步發展,是東營經濟發展的邏輯。
石油之城,生態之城。 張泉江 攝
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過程中,我市立足資源產業優勢,聚焦「5+2+2」產業,加快應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全產業鏈整體躍升,培育形成新動能基礎力量,著力構建以綠色和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產業模式和發展格局。
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抓項目就是抓發展。
從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到功能陶瓷新材料產業園,從年產230萬噸PTA項目到中日(東營)精細化工產業園,從北二路沿線及金湖銀河片區綜合開發項目到天鵝湖蓄滯洪工程……一個個重大項目落地生根、加快推進,迸發新活力;一項項新技術走出實驗室、進入車間,激活新動能。
近年來,我市不斷強化項目意識和目標問題導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把項目建設緊緊抓在手上,使項目工作深入人心,成為全市上下共識。特別是通過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每周召開「3+N」重點項目會商會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1+N」例會,落實「要素資源跟著項目走」綜合保障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為繼續端穩端好優勢傳統產業這碗飯,技術改造是東營的戰略選擇。我市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組織實施「千企技改」工程,滾動實施1000項高水平技術改造項目,推動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我們運用AI技術,對平臺管理的近900輛危化品運輸車輛進行全面管理、數據分析,不僅降低了運輸風險,而且掌握了海量行業數據,進一步服務客戶、開拓市場。」山東小海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常旭說,「危品匯」危化物流可視平臺的應用,為行業提供綜合危化品物流解決方案,實現了良好綜合效益。
東營靠工業起家,靠工業發展,未來更要靠工業領域的智能製造、科技創新跨越突破。近年來,我市培育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取得初見成效,一批企業通過加強企業內網改造、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和集成創新應用,提升了綜合效益。
面對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機遇,去年以來,東營謀劃推進「優勢產業+人工智慧」三年行動計劃,圍繞「5+2+2」產業體系,突出行業領軍企業、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重點,抓好示範園區建設,不斷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目前,東營正加快完善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在優勢產業領域創新應用。
文明力量魅力東營:
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心用情講好「東營故事」、傳承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在挖掘弘揚黃河文化上,東營優勢突出、使命光榮。
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賽、孫子文化旅遊節、黃河三角洲溼地槐花節……這些富有黃河口地域特色的節會活動,以及攝影展、美食季、啤酒美食節等獨具東營文化特色的文化美食盛宴,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今年5月中旬,由來自山東各地市的350餘輛車、1200餘名遊客組成的「山東人遊山東暨山東千車萬人自駕黃河口首發團」暢遊東營:品東營美食,了解黃河文化,遊覽「河海交匯、新生溼地、野生鳥類」世界級旅遊資源。
遊客流連忘返、紛紛點讚,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加強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加快發展文旅產業的最直接成果體現。今年5月份,我市推出了9條精品旅遊線路、11項旅遊產品和四大惠民政策,並發布「黃河入海智遊東營」小程序,為自駕遊團隊和愛好者們提供了優惠政策、精彩活動和良好服務。
這是我市講好「東營故事」、傳承黃河文化的縮影。「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是我市立足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著眼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按照這一目標,我市研究制定了「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突出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努力把東營打造成為親近母親河、體驗原生態、享受慢生活的文化旅遊勝地,向世界展示我國大江大河三角洲文明的標誌地。
文化建設為東營倍增文明底色。去年3月,我市以優異成績創建成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基層文化設施網絡建設、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全民讀書節、支持文藝精品創作、實施呂劇振興工程,一項項文化活動提升了城市的人文魅力,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連續三年位居山東省前列。
開展發現最美東營人活動,選樹道德模範,開展評選身邊好人活動……都是東營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我市大力弘揚新時代東營精神,引導全市人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為推動東營高質量發展共同奮鬥、努力拼搏。
目前,全市志願者人數達到40.9萬人,志願者隊伍1968支,完成活動數20.4萬次;今年1至7月,我市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345個,開展文明實踐活動2.8萬場次,服務群眾74.4萬人次。
江河奔騰不息,衝波逆折處更顯壯麗;汗水揮灑不止,爬坡艱難處更顯豪邁。
實施國家戰略,東營人使命在肩、一往無前。
一個更加美麗、更具活力的東營,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