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五年,當代「魯班」與他的榫卯天壇

2020-12-06 深圳時間文化周

有這樣一部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每季十二集,每集12分鐘到20分鐘不等,拿來滿足我們那些零散的時間剛剛好。

這部微紀錄片每一集都聚焦一個古老的行當,講述這個行當裡一個匠人的故事。

但貫穿全劇的最大主角,是時間。

榫卯 · 祈年殿

王震華,私底下大家都叫他「老王」,他還有一個外號叫:「木痴王」。

86年時,因工作他在北京待了很久,在這期間,他將故宮走了個遍,唯一讓他駐足良久的,是那座氣勢巍峨的建築——祈年殿。

祈年殿一共有37根柱子,外屋簷12根柱子代表十二個時辰,中間一圈寓意十二個月,兩圈就代表二十四節氣,加上4根經柱和8根銅柱,則寓意二十八星宿和三十六天庚,所有結構,全依靠寶頂裡的一根柱子,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

讓他下定決定要讓古人的智慧在自己手裡新生,是一次展會上偶然的事情。

當時王震華在展會上看到了一位「大師」用幾百件榫卯製作的微縮模型,模型比實體縮小了七、八十倍。

他上手一摸,就發現這件藝術品並不能被稱為真正的榫卯模型,因為這件藝術品搖不動,是用了膠水來固定的。

這種對傳統技藝的不尊重讓他很氣憤,於是他決定以祈年殿為原型,做一個真正的榫卯模型出來。

為此他在田野間租了一間用於避世專心創作的民房,他將這個離家18.6公裡的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工作室。

從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到最新版CAD設計軟體,王震華用3個月的時間自學繪製出了一張全套圖紙。

在前兩年的嘗試中,王震華做出了一代和二代祈年殿,但都沒能達到他的要求而被視為失敗。

他的作品必須相同部件的大小不能有絲毫的差別,無需對零件進行編號,可以任意拆裝。現成儀器做不到,他就自己改裝了二手設備,將誤差縮小到了0.02毫米。

三年裡,王震華用二手鋼刀製作了300多把特製刀具,如果打磨零件途中刀具損壞,則意味著前面做的零件全部白做,他只能重新開始。

每天工作10個小時,一年只休息4天,連過年時都顧不上家裡。在民房待的第四年,1.5毫米的榫卯出來了,王震華完成了第三代祈年殿。

儘管在外人看來三代足夠震撼,但在他眼中卻依然是失敗品,因為他恍悟曾經瞻望祈年殿時,都是抬頭仰視,而在他動手製作時,卻全程都是用了俯視的角度。

「沒人支持的,時間問題,整天在外面散步。我要堅持啊,要出精品,要讓人家眼睛一亮的感覺。」

這種角度所造成的差異,讓王震華又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四代祈年殿。

終於,在開工的第五年,王震華完成了四代祈年殿。

一共7108個零件,74個大部件,最小的零件寬度僅有兩毫米,不會變形,不用膠水,無需編號,比原比例縮小了81倍。

雕花、結構、數量等細節,與原型一模一樣,每個零件都可以拆卸再組裝,每扇手指大小的門均活動自如。

完成的那一晚,王震華看著他最完美的作品,一直看到12點,抽了五包煙。

歷時五年,五十多萬道工序,六萬公裡的往返,成就一名普通工人的匠心之作。他是手藝人,也是守藝人。

時間,從不會辜負每一位匠人的用心。

- END -

相關焦點

  • 現代「魯班」不用一釘一膠水再造榫卯結構中國古典建築
    傑出代表人物有魯班,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的。網絡配圖現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王震華,五年內他經歷三次失敗,歷經十萬多道工序,用了七千多部零件,雙手也傷痕累累,最終憑著驚人的毅力做成了這個1:81倍微縮版的天壇祈年殿,全榫卯結構,沒用一根釘子!
  • 63歲中國爺爺外網爆紅,被稱「當代魯班」
    在海內外均圈了超百萬粉絲的王德文,被譽為「當代魯班」。在此之前60歲的上海老伯王震華,花費五年時間,用全榫卯結構復刻了天壇祈年殿!「阿木爺爺」名叫王德文,13歲的他跟著師傅學木工,做木工時,他曾生生把手指切斷,拆線後七八天,他忍著疼,又撿起了鋸刀,「幹活哪有不剮不碰的
  • 閔行這套天壇祈年殿你了解嗎?877個榫卯,不用一滴膠水
    在閔行,有一位被稱為「當代魯班」的工匠王震華,他曾以全榫卯技藝創作的微縮天壇祈年殿模型,斬獲了2016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的金獎。結合魯班鎖的原理和魯班的故事,王震華將眼前這套白色榫卯拼插玩具「祈年殿」,拆了裝,裝了又拆。孩子們在一旁看得讚嘆連連。王老介紹,這是他剛完成開發並得以面市的玩具。
  • 榫卯的魅力!大爺純手工造「祈年殿」,7108個零件,沒一根釘子
    在上海,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他叫做王震華,在《了不起的匠人》節目中展現了這種高超的技藝,歷時5年,近兩萬小時的專心創作,完美復刻了天壇祈年殿。王震華告訴記者,他的首件榫卯微縮模型「祈年殿」自2015年面世後,得到許多人的關注,當年那個祈年殿也被估值千萬級別,他也因此得到了頗多讚譽,但他卻開心不起來。
  • 閔行匠人五年雕"桌上天壇" 10萬道工序展現傳統榫卯工藝
    原標題:小鎮匠人五年雕一座「桌上天壇」閔行區華漕鎮金豐小區的王震華經過五年的嘗試,終於大功告成,把祈年殿以微雕的形式,「」進了家中。  每個零件可以拆卸  在王震華的家中,記者見到了他親手製作的北京天壇祈年殿模型。據王震華介紹,這座模型的用材是紫光檀,高463毫米,最大直徑842毫米,是祈年殿縮小81倍、底座三重臺基祈谷壇縮小100倍後的效果。
  • 榫卯
    《舊少年》關注以新老廢木為材料,以手工造,小製作,低科技為手段的藝木品。以下為正文~~~~~~~~~~~~~~~~榫卯根據我國非常不精確的歷史記錄傳統,有可能是魯班大師發明的,至今流傳下來的有「魯班鎖」這個小型榫卯器物。本少在山東朝聖時,一口氣買了好幾個。榫卯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互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 「當代魯班」阿木爺爺靠中國傳統工藝——榫卯,徵服海外!
    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阿木爺爺,現生活在廣西梧州的一個村落裡,在木藝這條路上已堅持了大半輩子,製作的木藝品不計其數,被網友們尊稱為「當代魯班」,但他說最得意的作品還是為自己的小孫子制定的玩具——泡泡機。阿木爺爺還完美還原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築,微縮模型採用了42根榫卯稜、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與原版相比簡直是絲毫不差!還有給自己小孫子做的玩具系列,孫子愛看小豬佩奇,阿木爺爺就給他做了一個不靠電池也能動起來的小豬佩奇玩具。
  • 「榫卯」文化 魯班球結構知識分析
    榫卯,讀作sǔnmǎo,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
  • 你知道「榫卯」嗎?一個魯班鎖讓他開始鑽研中國木作文化,傳承榫卯...
    榫卯相結,古人智慧。 魯班鎖,相傳是春秋時代魯國工匠魯班用六根木條製作的,可拼合也可拆解他說,對於木器,學無止境,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2018年,牛曉霆系統地整理修改了中國古代家具楔鉚結構技術研究成果,第一次把網際網路和實物拆卸相結合的形式應用到教學中,同時創辦了「中華榫卯結構動畫製作及網絡傳播平臺建設」項目,填補了這一領域多年的空缺。
  • 西瓜視頻手藝人|「當代魯班」阿木爺爺獲4000萬外國人點讚,榫卯...
    他名叫阿木爺爺,在"普通"的外表之下,他卻掌握著一門歷經2600年的古老技藝——榫卯工藝。阿木爺爺深諳榫卯之道,被大家稱為"當代魯班"。其中,魯班凳便是阿木爺爺的拿手絕活。魯班凳又稱魯班枕,俗名"瞎掰",摺疊起來可當枕頭,打開可當小板凳。工藝精細複雜,在製作過程中,需要鋸、刨光、磨、鑽、鑿、摳、上漆、打蠟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製作原理是靠以缺補缺的方法,一鋸下去,兩個面應相互蘊合,天衣無縫。
  • 63歲爺爺精湛榫卯工藝驚呆老外,當代魯班讓億萬老外愛上中國
    憑藉著這雙手,他在國外的社交軟體上累計1億多的播放量,單條視頻最高達到1000多萬播放,隨便一條視頻都是幾百萬人觀看視頻中,他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就打造出魯班凳、魯班鎖、搖椅、拱橋等精緻的木器,引來眾多海外網友稱讚。而且每條視頻都是好評如潮,被國內外網友連連稱讚。
  • ...一個魯班鎖讓他開始鑽研中國木作文化,傳承榫卯工藝!他就是匠人...
    魯班鎖,相傳是春秋時代魯國工匠魯班用六根木條製作的,可拼合也可拆解,牛曉霆很快被這個奇怪的東西吸引了,而它就是榫卯結構的原型 自此,牛曉霆開始專研中國木作文化,特別是榫卯在家具中的應用,一直到大學畢業,他怎麼也沒想到,這門學問竟然越學越難,越陷越深。
  • 20多萬道工序,7000多個零件全榫卯,這位上海老伯伯做出了一座...
    全榫卯結構的微縮趙州橋近距離看,每一個細小的零件都嚴絲合縫,令人嘆為觀止閔行區非遺傳承人、華漕工匠王震華昨天在華漕鎮國際家庭日活動中,發布了他的新作品——微縮50倍全榫卯「趙州橋」。這款微縮趙州橋長1280毫米,寬280毫米,高260毫米,比原版整整縮小了50倍,採用紫光檀、黃檀材質,完完全全的榫卯結構,由7169個零件組成,最小零件只有1.2毫米,打破此前微縮天壇祈年殿最小零件1.5毫米的紀錄。
  • 魯班鎖影響下的榫卯結構、家具設計與建築創新!
    魯班鎖又名孔明鎖,是一代一代的匠人積累總結出來的。製作魯班鎖不但可以初步感受木材材料,了解工具,同時也能為之後開榫等作業打下基礎。魯班鎖這種三維的拼插器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即榫卯結構)嚙合,十分巧妙。在三國時期孔明把魯班的這種發明製成了一種玩具——孔明鎖。原創為木質結構,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孔明鎖類玩具比較多,形狀和內部的構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難裝。
  • 神奇的「榫卯工藝」品其之美 享其之趣
    榫卯結構概括起來就是精巧和結實。它主要是用木塊進行相互咬合的結構方式,常用於建造的主要結構有立柱、橫梁、順檁等,用於連接這些部件的關鍵咬合方式就是榫卯結構咯,榫卯的存在使得它們的結合更加吻合。採用的方式為凹凸連接,凸出來的部分叫做榫頭,凹進去的部分叫卯眼或卯槽,榫與卯的高度咬合,可以保證建築結構的穩定。
  • 50年老木匠用榫卯打造國產變形金剛,網友:魯班大師做了小魯班
    近日,福建龍巖一老木匠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打造出了一個中國版的「變形金剛」,他用榫卯技藝製造了一個「偃甲人」,成品十分精美逼真,各個關節都可以活動。網友們感嘆老人的技藝和成品的精巧,調侃道:「魯班大師」做了個小「魯班」。
  • 中國的「榫卯」憑什麼被外國人發揚光大?
    這些結構都有代表建築:紫禁城、天壇祈年殿、大觀園、山西懸空寺、應縣木塔等。近百年來,中國有兩件東西被還海外華人視為國粹:一是京劇藝術,二就是紅木家具。華漕工匠王震華一位普通市民,曾就讀於機械專業,痴迷木工,曾耗費了五年用檀木做出「北京天壇祈年殿」微縮模型。歷時五年,三次失敗,十萬多道工序,七千多個零件,遲暮之年的他憑藉驚人的毅力復刻了這個81倍微縮版祈年殿,全榫卯結構,沒有用一根釘子。
  • 鄧倫、魏晨、蔡明尋找故宮裡的當代魯班
    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工匠師祖魯班的傳說,可謂是家喻戶曉,但你知道故宮裡隱藏著的當代魯班是誰嗎?本周六20:30,《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八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蔡明,將尋找故宮裡的當代魯班,體驗故宮修復工藝和勘測技術。
  • 50年老木匠用榫卯打造國產變形金剛, 網友:魯班大師做了個小魯班
    網友們感嘆老人的技藝和成品的精巧,調侃道:「魯班大師」做了個小「魯班」。  據老人的兒子李先生介紹,父親當了50多年木匠了,現在賦閒在家,但又閒不慣,就會用木匠技藝製造各種各樣的東西。    榫卯被稱為中國建築之魂,是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在木質構件中使用,突出的部分叫做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卯,使用得當的話,能夠達到「天衣無縫」程度,它是中國古代木匠必備的基本技能。
  • 「當代魯班」阿木爺爺海外爆火,網友稱讚又一個「李子柒」,爺爺...
    一起來看中國日報的獨家專訪↓徒手做「拱橋」「魯班凳」驚呆國外網友阿木爺爺最火的視頻作品是徒手做拱橋YouTube播放量超過4200萬這座橋不用釘不用角鐵全靠傳統的榫卯結構技術拼接而成榫卯——就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就連連接的釘子也都用小木管拼接通過不斷地「榫卯」「拼架」一座穩當的小橋就神奇般形成了戳完整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