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部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每季十二集,每集12分鐘到20分鐘不等,拿來滿足我們那些零散的時間剛剛好。
這部微紀錄片每一集都聚焦一個古老的行當,講述這個行當裡一個匠人的故事。
但貫穿全劇的最大主角,是時間。
榫卯 · 祈年殿
王震華,私底下大家都叫他「老王」,他還有一個外號叫:「木痴王」。
86年時,因工作他在北京待了很久,在這期間,他將故宮走了個遍,唯一讓他駐足良久的,是那座氣勢巍峨的建築——祈年殿。
祈年殿一共有37根柱子,外屋簷12根柱子代表十二個時辰,中間一圈寓意十二個月,兩圈就代表二十四節氣,加上4根經柱和8根銅柱,則寓意二十八星宿和三十六天庚,所有結構,全依靠寶頂裡的一根柱子,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
讓他下定決定要讓古人的智慧在自己手裡新生,是一次展會上偶然的事情。
當時王震華在展會上看到了一位「大師」用幾百件榫卯製作的微縮模型,模型比實體縮小了七、八十倍。
他上手一摸,就發現這件藝術品並不能被稱為真正的榫卯模型,因為這件藝術品搖不動,是用了膠水來固定的。
這種對傳統技藝的不尊重讓他很氣憤,於是他決定以祈年殿為原型,做一個真正的榫卯模型出來。
為此他在田野間租了一間用於避世專心創作的民房,他將這個離家18.6公裡的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工作室。
從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到最新版CAD設計軟體,王震華用3個月的時間自學繪製出了一張全套圖紙。
在前兩年的嘗試中,王震華做出了一代和二代祈年殿,但都沒能達到他的要求而被視為失敗。
他的作品必須相同部件的大小不能有絲毫的差別,無需對零件進行編號,可以任意拆裝。現成儀器做不到,他就自己改裝了二手設備,將誤差縮小到了0.02毫米。
三年裡,王震華用二手鋼刀製作了300多把特製刀具,如果打磨零件途中刀具損壞,則意味著前面做的零件全部白做,他只能重新開始。
每天工作10個小時,一年只休息4天,連過年時都顧不上家裡。在民房待的第四年,1.5毫米的榫卯出來了,王震華完成了第三代祈年殿。
儘管在外人看來三代足夠震撼,但在他眼中卻依然是失敗品,因為他恍悟曾經瞻望祈年殿時,都是抬頭仰視,而在他動手製作時,卻全程都是用了俯視的角度。
「沒人支持的,時間問題,整天在外面散步。我要堅持啊,要出精品,要讓人家眼睛一亮的感覺。」
這種角度所造成的差異,讓王震華又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四代祈年殿。
終於,在開工的第五年,王震華完成了四代祈年殿。
一共7108個零件,74個大部件,最小的零件寬度僅有兩毫米,不會變形,不用膠水,無需編號,比原比例縮小了81倍。
雕花、結構、數量等細節,與原型一模一樣,每個零件都可以拆卸再組裝,每扇手指大小的門均活動自如。
完成的那一晚,王震華看著他最完美的作品,一直看到12點,抽了五包煙。
歷時五年,五十多萬道工序,六萬公裡的往返,成就一名普通工人的匠心之作。他是手藝人,也是守藝人。
時間,從不會辜負每一位匠人的用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