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揚波
《水滸傳》中,武大郎絕對是一名人。
他雖是一賣炊餅的小矬子,可比許多好漢要有名氣。
想想也是:
人家除了有武松這一好兄弟,給他賺足了面子。
還有潘金蓮這一媳婦兒,給他丟盡臉…
嘿嘿,武大郎想不出名都難。
也許有人會問,那背鍋俠武植又是誰?
瓜眾實在摟不住了,七嘴八舌:
連這都不知道,就是武松他哥呀;
對,也就是水滸裡的武大郎,名叫武植;
還有,武大郎不是啥小矮人,人家有一米八大個,還當過縣令呢…
對,有出土碑文為證。
臥槽,有點亂,到底咋回事兒?
01
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武大郎在忙啥?
歷來史家皆一副嘴臉,多不屑對一小人物浪費筆墨。
無妨,可從其明星弟弟入手。
時下,也多這麼幹。
關於武松最早記載,為宋元時《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
此時,帶頭大哥宋江實力還未做大,只有36個小弟。
武松,便是之一。
如,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如是載:
「行者武松: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
再看一下,相關元雜劇。
如,《折擔兒武松打虎》、《窄袖兒武松》等。
瞧,景陽岡打虎,便有了出處。
另外,武松墓就在現在杭州西泠橋畔。
插一嘴,史上那個名妓蘇小小之墓也在那兒。
別想歪了,武松跟蘇小小沒啥貓膩。
蘇小小早在500年前就掛了,兩人不過是死後做了一回鄰居而已。
且看,《西湖新志·宋義士武松墓》有言:「在蘇小小墓北……武松之墓。」
不過,我想說的是,武松老家可能在杭州。
不是說好了,在山東清河嗎?
據《浙江通志》記載,武松湧金門附近一賣藝的閒漢。
此湧金門,即在浙江杭州。
杭州與清河,一南一北,兩地相隔十萬八千裡。
嘿嘿,咋還玩上「乾坤大挪移」了!
不管你有多吃驚,上述典籍皆為施耐庵創作《水滸傳》的參閱文獻,或藍本。
其中,《水滸傳》裡很多好漢已定型,比如武松。
嘚啵這麼多,那武大郎呢?
不好意思,在《水滸傳》之前各片場中皆無武大郎這一號人物。
連跑龍套的小角色,也不是。
若不信,你自個看去。
自然,跟背鍋俠武植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乖乖,整啥么蛾子!
02
當然,武大郎首次出演於《水滸傳》片場。
先了解一下水滸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約1296年-1370年),江蘇興化人,字肇瑞,別號耐庵。
而他同期的元朝(1271年-1368年),比較短命。
根據老施的生平,可斷定水滸成書於元朝。
坊間有傳言,羅貫中也參合了水滸的那些事兒。
不過,老施已定了調子,小羅自然不會有太大的改動。
何況,武松一節,老施早已成稿。
在水滸片場中,老施招兵買馬,星級演員由36擴編至108。
於是,響噹噹的36天罡72地煞便應運而生。
同時還增加了一些跑龍套的小人物,如武大郎。
當然,潘金蓮和西門慶等按捺不住寂寞,也來搶鏡頭。
在《水滸傳》第23回「王婆貪賄說風情」,兩人傾情出演:
「那婦人自當日為始,每日踅過王婆家裡來和西門慶做一處,恩情似漆,心意如膠……」
在此片場,由老施操盤,說了算,自然想讓兩人咋演就咋演。
一場場馬賽克疊加的情感大戲,便開演了。
不把武大郎整悲催了,誓不罷休。
於是,武松人生走向出現了一重要拐點。
鬥殺西門慶,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血腥事件,無不波瀾跌宕。
為吸引觀眾,只能讓武大郎受點委屈。
老施為豐滿武鬆快意恩仇義、伸張正這一人物形象,絕對是下血本了。
不過,在水滸片場只寫他姓武,排行老大,遂呼武大郎,或武大。
連潘金蓮也只是貌似親暱:大郎,喝了這碗毒雞湯…
也從未提過他有「武植」之名。
那背鍋俠武植呢?
不急,就快出場了。
03
在《水滸傳》之後,又衍生了一系列作品。
如,《水滸後傳》《後水滸傳》《蕩寇志》《金瓶梅》等。
其中,當屬《金瓶梅》最為有名。
在此片場,由蘭陵笑笑生操盤,潘金蓮出演女一號。
唉,武大郎又悲催了一回。
自《金瓶梅》問世以來,便在歷朝禁書之列。
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時代背景下,潘金蓮整出這麼大動靜,想不禁都難。
不過,越禁止越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竟禁出了「天下第一奇書」的名頭。
至於,蘭陵笑笑生到底是誰?
說法不一,或丁純、丁惟寧,或屠隆,或賈三近,或徐渭…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何止蘭陵笑笑生,連《水滸傳》作者也有頗多爭議。
其中,有一說法挺搞笑。
說,施耐庵可能是一個化名,施耐庵者,「實乃俺」也。
其實,不管如何爭議。
《水滸傳》《金瓶梅》皆為小說,是不爭的事實。
扯遠,拽回。
那背鍋俠武植呢?
這位正主,總算是出場了。
在崇禎版《金瓶梅》第100回:「已而又有一人,身軀矮小,面背青色,自言是武植,『因被王婆唆潘氏下藥吃毒而死,蒙師薦拔,今往徐州鄉民範家為男,託生去也。』"
瞧,此為背鍋俠武植名字之緣起!
堅持此說法者,眾。
可武植有些憤然:「武大郎」這鍋,我不背!
抗爭理由,此乃小說之語,實不足為證。
誠哉,捕風捉影而已。
04
樹欲靜,風不止。
造謠者,除《金瓶梅》外,還另有其人。
話說,山東清河人武植,別稱大郎,為明永樂年間進士,當過陽穀縣令。
可武大郎有個好基友叫黃堂。
武大做官後,黃家裡失火,便去投靠武大。
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個月,武大一點兒表示都沒有,太不夠哥們了。
黃堂一怒之下不辭而別。
在回鄉路上,黃堂鼓唇弄舌潑汙武潘夫妻,還四處張貼「大字報」。
其間,還得到了「社會人」西門慶的贊助。
哇,哪兒都少不了西門大官人,妥妥的「鐵三角」。
當黃堂回到家時,卻意外發現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蓋。
黃妻說,是武植重修了房舍,還購置了新家具。
武大郎的雷鋒精神,讓黃堂腸子都差點悔青了。
那些謠言,街頭巷尾,茶餘飯後,已天下人皆知。
覆水難收。
於是,武植這鍋便背上了。
05
近年,為武大郎翻案,風起雲湧。
據傳,武植祠出土了一塊墓碑,可作為武植翻案證據。
這下,武植總算可以甩鍋了。
你一定好奇,那碑文到底都寫了些啥?
且看,《武植墓碑銘文》如是載: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此銘文,即為眾網友言之鑿鑿的、所謂的證據。
可一推敲,這證據有問題呀。
且,絕非一星半點,簡直漏洞百出。
其一,武植「系殷武丁後裔」,便值得商榷。
武丁,史上確有其人,為殷商一有為之君主。
不過,此武丁並不姓武,實為子姓。
如,「盤庚遷殷」之盤庚,即武丁一個後人。
嘿嘿,想抬高身價本無可厚非,可把祖宗姓氏都改了,就有點那個了。
其二,碑文內容,頗為荒謬。
舊俗,墳墓乃逝者永居之所,最忌諱外人騷擾。
在此,多嘚啵一嘴。
古人為防墳墓遭毀劫,防範措施多多。
一則設機關。
舊時,很多古墓室都安裝機關,防盜。
不過,其效果寥寥,遠不及當代影視劇所演之萬一。
二則假哭窮。
如,北魏徵南將軍張詹碑刻:「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後人,幸勿我傷!」
結果,其墓被盜,內珍寶無數,棺材釘都是金的。
三則猛恐嚇。
如,山東一古墓:「諸敢發我丘者,令絕毋戶後;疾設不詳者,使絕毋戶後…」
用詞毒辣彪悍,試圖喝退賊人。
又如,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圖坦卡蒙更狠:「誰要是幹擾了法老的安寧,死亡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結果,世人皆知,嘿嘿,不說了…
至此,你已然明白我之意圖:
若在立碑之初,便說「古墓橫遭毀劫」,與理不合。
06
此碑文,到底咋來的?
原來,河北省清河縣有一文化景點,武植祠。
此宗祠,以前系一古墓,曾被發掘過。
其發掘時間,說法不一,或1946年,或1992年,或1994年...
重點是,武植祠只是當地一「文化景點」,而非「文物景點」!
在此,科普一下:
文物景點,其歷史遺蹟具有唯一性,不可複製,有史料價值。
如,兵馬俑、莫高窟等。
當然,武植祠作為一文化景點,不過報名人大腿,想多拉點門票而已。
而「河北邢臺清河縣-武植古墓」官網也證實了這一點:
一則武植墓,沒有出土過任何碑誌、譜牌。
二則關於武植的傳說,無出土文物及文獻史料可證。
三則時下的武植祠,為武氏族人1996年籌資修建的。
而眾網友引以為證的碑文,亦是1996年撰寫的。
於是,前之荒謬,便說得通了。
自然,武植「清源正名」之說,也站不住腳了。
其實,《清河縣誌》自明朝嘉靖29年首次修志以來,先後7次重修,皆無武潘之語。
鑑於民間言傳的原因,新編《清河縣誌》第22編「文化」條目裡,以民間文學的形式收錄了《武大郎與潘金蓮》一文。
不過,一個故事而已。
07
此後,仍有添油加醋者。
一則施耐庵有後人登門道歉。
時下,其道歉詩文正懸掛於武植祠中。
如,對武大郎之道歉詩:
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帳施姓還。
可《水滸傳》沒說,武大郎有後人呀。
有網友一針見血,潘金蓮老跟西門大官人忙乎,武大郎的後人不會姓西門吧?
另外,話說武植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任陽穀縣縣令。
而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施耐庵已病逝,其「謠言」不攻自破。
實不知,此施氏後人道的哪門子歉。
目前,《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還不知是哪位大俠?
不然,其後人還得去一趟清河縣道一回歉。
二則,網傳前兩年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遭千餘名潘氏後人起訴。
乖乖,這些人想幹嘛?
遠不如秦檜後人,其在嶽飛墓前有言:「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連潘金蓮的大腿,也有人抱。
網上關於武大郎的信息竟有2550萬條之多,且還在上升中…
至此,施耐庵的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
滾犢子,武大郎乃一虛構人物,扯啥淡~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