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水滸傳》大家都不陌生,其中&34;更是為人熟知。
武松為何殺西門慶這裡也不用多說,全因自己嫂嫂和西門慶構陷害死了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可以說在《水滸傳》中,這是極為精彩的一回。武松耿直正義的形象也躍然而出,武松整個形象也變得豐滿無比。
不管《水滸傳》只是一本小說,但在真實的歷史之中還真的有一位武大郎與潘金蓮。而且兩人在史書上留下的也是美名讚譽。
(水滸傳)
這其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武大郎會遭此污衊呢?
首先要聲明一點,歷史中的武大郎本名武植。他可以說是相貌英俊的美男子,一點也不像《水滸傳》中所說的那樣矮小並且醜陋,當然《水滸傳》屬於小說,是一種藝術載體。對於歷史人物的藝術化處理的必須的,但是這種藝術化處理卻害苦了武植。
武植乃是明朝清河縣人士,年幼時候家境貧寒,可是他讀書上進最後考取了功名,成為了一縣父母官,可以說是魚躍龍門。
&34;這個稱呼最早是對武植的一個褒意稱讚,因為他在任期間為官清廉又為關愛百姓,所以民眾以&34;稱呼。
(武植)
&34;在古代是家中第一個兒子的稱呼,百姓這麼尊稱武植也是說他關愛百姓,如同家中長子一般。
另外要說的就是武植的身高問題,長久以來人們對於&34;的印象都來源於《水滸傳》,當這本名著被拍攝成為影視作品之後,武大郎的象形更是深入人心。
但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武植身高七尺,換算成現在的身高也在一米八以上。關於他身高的疑問,已經經過現代考古學家的驗證,是完全沒有疑問的。
而在《清河縣誌》與《陽穀縣誌》中對此都有記載,這裡不再多做贅述。
既然武植與《水滸傳》中的形象不符合,那麼潘金蓮又真的如同《水滸傳》中是個蕩婦嗎?
首先武植的妻子的確姓潘,但不一定就叫潘金蓮。因為史書中只記載了武植妻潘氏,這與古代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有關,只要嫁為人妻都只能有名無姓。
(影視資料:《水滸傳》中的潘金蓮)
武植妻子潘氏乃是大家閨秀,與《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記述不同。
而且潘氏身份也不一般,乃是&34;的女兒,嫁給武植都可以算是下嫁了。在典籍中對於潘氏的記載也是各種讚美之詞,比如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賢妻良母等等。她與武植一共生有四子,最後白頭到老合棺而葬。
可以說歷史中的潘氏與《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是兩個極端,一位是古代賢內助的代表,而另一個是遭受萬人唾罵的蕩婦。
既然武大郎與潘金蓮與《水滸傳》中的大不一樣,在歷史中不說青史留名但至少美名也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他們怎麼又成了《水滸傳》中矮、醜、窮的武大郎,和人盡可夫的潘金蓮呢?
相傳武植與潘氏變成《水滸傳》中的形象,是有典故的!
前文以敘,武植早年家境貧寒生活艱苦。但武植是個讀書人,自古都說&34;,在考取功名以前,書生家中若不富裕真的很難堅持下去。在他最艱難的時候,武植的一位同窗好友黃堂雪中送炭,給予了武植資助使得他能夠堅持下去,直到考取功名。
考取進士之後,武植就到了陽穀縣當了縣令,又娶了知州的女兒為妻,可以說是功成名就家庭美滿。
(水滸傳節選)
但是人有旦夕禍福,黃堂家中遭逢變故,家裡的房屋被一把火給燒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去找武植,希望武植能給予他一些幫助。
可是武植因為公務繁忙,壓根沒時間接待黃堂。過來幾天之後黃堂以為武植忘恩負義,所以一氣之下就走了。歸途之中黃堂越想越氣,所以就編排了許多不堪之事給武植潑髒水。
但等到黃堂回到家鄉以後卻發現,自己被燒毀的房屋已經被修繕一新。原來是武植雖然瑣事纏身,可卻一直將黃堂的事情掛在心上,所以早就派人給黃堂修繕了屋子。
然而黃堂卻誤以為武植翻臉不認人,還編排了許多事情來詆毀武植。
(影視資料:《水滸傳》中的武大郎)
因此許多人都認為《水滸傳》中的武大郎與潘金蓮的形象,就來源於黃堂的詆毀。由於施耐庵不知道事情真相,胡亂以這件事情作為故事背景,創造出了武大郎與潘金蓮這個形象。
但是,我忍不住想要問一個問題!
如果《水滸傳》中的武大郎與潘金蓮,就是陽穀縣的縣令武植與他的妻子潘氏,那麼施耐庵是怎麼聽到黃堂編排他們的故事的?
這裡存在一個嚴重的時間錯誤!
《清河縣誌》和《陽穀縣誌》都記錄了武植是明朝進士,可明朝開放科舉卻是在洪武四年。而在明朝第一次科舉進士名單之中,也沒有武植這個名字。如果說武植是進士,那也是以後考取的進士。
而就算武植是洪武四年的進士,那麼他也不可能是《水滸傳》中武大郎的原型。因為《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只活到了洪武三年!
(施耐庵)
試問洪武三年就死了的人,是怎麼知道洪武四年的進士武植,以及他以後當陽穀縣令與其好友黃堂詆毀武植故事的?
這不是瞎扯嗎?!
就算武植考取進士的事情,是後人妄加記述。他早在洪武登基之處就是陽穀縣令,那麼武植也不可能是施耐庵《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因為施耐庵洪武三年就死了,在他死前三年寫好的《水滸傳》?
這更不可能!
一點猜測
既然武植不可能是《水滸傳》中的武大郎。那麼到底武植是如何被人與武大郎聯繫在一起的呢?
(武植墓)
關鍵還是武植墓前的墓志銘,上面說了武植的功勳政績,在擔任縣令時是個好官,但後來被人誤解。墳墓一度被破壞,所以特立這個墓志銘以作解釋,讓後人以免誤解。
首先這個墓志銘立於1996年,並非古人所立。上面也沒有說武植就是武大郎,只是他被人誤認為是武大郎。其實一切都在墓志銘上說的清清楚楚,只是有些人牽強附會而已。
就算武植被認為是武大郎,那也可能是黃堂借用《水滸傳》武大郎這個角色來詆毀武植而已。畢竟《水滸傳》在前,而武植在後。
武植是洪武四年進士,擔任陽穀縣令十多年,那時《水滸傳》也許早就家喻戶曉。所以黃堂借用武大郎來詆毀武植也並無什麼不可能。
至於為何武植的妻子也叫潘氏,那只能說是歷史的巧合,只能一笑爾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