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是諸多思維的集大成者,發散思維、收斂思維、水平思維均屬於系統思維的一部分。系統思維是用「框架」來思考和表達的思維方式,系統思維在保留完整性、結構性和立體性的基礎上,極大的簡化人們對事務的認知。常用的認知框架,即可從已有框架中選擇,也可通過完善已有框架獲得,還可以根據情況構建全新框架。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有思維力不足的痛點,造成分析時想不明白,表達時說不清楚,學習時速度很慢。如果擅長系統思維,常會有很多收穫,如清晰的表達,系統的分析和解決問題,更高效的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
二、What—Why—How框架下的系統思維
要更快更好的解決問題,需要在「框架」下進行思考。
(一)發現問題
何為問題?問題源於現實與目標的差距。
1、為避免「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首先要準確的描述問題。
2、其次是明確問題的構成要素。
以替領導安排外地開會(What)為例,通過5W2H框架,能將問題要素考慮周全。
When什麼時候?何時去何時回?
Where去哪裡?是否住宿?
Who和誰去?
Why為什麼去?(要準備什麼材料)
How怎麼去?火車、飛機還是開車?
How much是否有預算上限?
3、然後是探究問題本質。
以員工上班聊QQ為例,通過5Why法探索問題的本質。
直接安裝一款QQ屏蔽工具?是工作量不飽和導致還是計劃不合理?要裁員嗎?工作量不飽和因為業務量減少?產品價格偏高還是產品過時?
層層追問,能達效果。
4、最後是使問題假設顯性化
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像表面所呈現的樣子,一個界定良好的問題,已經將問題解決了一半。將問題放在時間假設和環境假設下,能將問題的核心清晰辨識。
(二)分析問題
正確的分析問題,既可以「自下而上提煉框架」,也可以「自上而下選擇框架」。
1、常用工具
不管採用何種辦法,工具的運用不可少。常見工具有:
思維導圖,圍繞思維起點發散思維,想到即合理,使碎片化的思考形成鬆散邏輯。
決策樹,對問題和決策層層分解,有利於迅速理清思路、簡化問題、切分任務。
MECE(mutually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則,通過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各種可能性,使可能的選擇不重不漏。要做好MECE,首先需要各要點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其次要判斷步驟是否有遺漏、結構是否有缺失、邏輯是否有跳躍,最後要檢查重要性順序,確保所有要點都包括。
2、自下而上提煉框架
步驟:羅列要點--連線歸納--形成框架--檢查框架
先發散,羅列要點,連線歸納。再收斂,收斂遵循某些內在邏輯,如時間邏輯、結構邏輯或重要性邏輯等,形成框架。常用的框架如二維矩陣、價值鏈等,均是很好的表現工具。
**二維矩陣**
**價值鏈分析**
3、自上而下選用框架
步驟:選擇框架--分解問題--多維思考--檢查框架
(1)選擇框架相對容易,已經有諸多框架供我們選擇,如:
What--Why--How
二維矩陣(波士頓矩陣)
PDCA,計劃、執行、檢查、糾正
PEST,政治、經濟、社會、科技
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2)在框架選擇中,利用好四大邏輯:
時間邏輯:過去、未來、現在;少年、中年、老年等
結構邏輯:實物邏輯如包裝、外殼、內核;抽象性邏輯如春、夏、秋、冬等
重要性邏輯:如「講三點」、三個堅持、四個自信等
演繹邏輯:問題-成因-對策等
(3)自上而下選用框架,要注意對框架的分解與檢視。
直接在框架中填空固然好,但要進行多維思考,檢查框架。任何框架都有運用的前提和邊界,當所需要解決問題的前提與框架不符時,就需要改善框架。檢視的方向,包括:
逆向思考:不隨大流、反其道而行之;
換位思考:站在對方角度、站在消費者角度
零基思考:拋開現有束縛,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4)明確關鍵:資源是有限的,做決策強調二八原則,要淘汰掉非關鍵部分。
(三)解決問題
1、高效執行的關鍵在於,有計劃、有行動、有檢查、有調整,簡單來說,就是PDCA。
制定計劃:why(為什麼?),what(做什麼?),when(何時開始,何時結束?),who(誰來做?),where(在哪裡做?),how(怎麼做?需要什麼資源?),how much(預算?)。
通過甘特圖,不斷跟蹤進度。
檢查調整:如果受主客觀因素影響,計劃執行偏差較大,要引入變更機制。
2、利用假設思考來分析解決問題
一般推論法是從問題到結論,順向推導,一步到位;假設演繹法是從結論到問題,假設驗證,逐步到位。假設演繹法的優點在於,能加快問題解決速度、強迫構建大局觀,同時避免被信息洪流淹沒。所以,假設演繹法在現實決策中被運用更多。
假設思考遵循五步法:界定問題、建立假設、明晰關鍵、驗證假設、快速調整。我們常常聽說,專家的直覺很靈,其實,直覺不是運氣,而是日積月累的經驗,經驗越豐富,經歷的場景越多,建立的假設就越全面。
三、自上而下的表達
系統思維的核心是「框架」,而表達的核心是將「框架」傳遞給受眾,這是「自上而下的表達」。
表達的核心在於突出重點,要在短時間內說清要點,並有層次感。常見方式有:
1、「講三點」
要積累「三點式框架「,如老中青、大中小、樂觀客觀悲觀、why-what-how,個人家庭社會、3C模型等。並有意識訓練,使其簡約化。
2、「從結論說起」
陳述要有順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提煉中心思想,並將其放在顯著位置;
當然,「從結論說起」部分場合要慎用,如部分批評人的場合。
3、邏輯上採用「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結構」,即可採用演繹式,也可採用歸納式,也可綜合運用演繹式結合歸納式。
運用「金字塔結構」:任一層的論點,必須是下層論點的總結;同一層的論點必須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同一層的論點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徵。
4、利用形象化的表達方式
識別觀點或證據間的關係,如並行關係、交叉關係、順序關係等,通過選擇合適的圖形化方式將其呈現,能起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Excel中的柱形圖、折線圖、餅圖等,PowerPoint中SmartArt包含的流程圖、循環圖、層次結構圖等都是很好的表達工具。
形象化表達,可以使傳遞的信息更快、更準確、更富全局觀。但要切記一點,形象化表達仍然是以系統性思維為基礎,沒有系統性思維的形象化表達,只不過是無根之木。
來源:王世民《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