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vlog,不是記錄生活的video blog,國人所需要的生活記錄式視頻載體或許正在醞釀中。
Vlog作為舶來品,一直站在國內輿論的風口。
該詞來源於video blog,即視頻形式的日誌,字面意思就是用戶把他的日常生活用錄像設備拍攝下來,後續整合成一段較長的視頻,以這段視頻為載體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Vlog被寄予如此厚望,它有什麼優勢?
1. 體驗另一種生活
如果說,十幾秒一個短視頻,這是想讓用戶在用完即走的狀態中不知不覺地消耗掉時間。
那麼,時間較長的vlog,則讓他們沉浸在某一個自己想看、想做但卻無法實現的事物中,體驗到另一種生活。
2. 滿足「窺探欲」
Vlog用「共享生活」的方式圍觀生活,這種「共享」無疑是vlog最吸引人的點。看著視頻裡其他人的生活,我們會暫時地從自己的生活裡跳脫出來,走進一個「陌生人」的生活。Vlog大大滿足了用戶對他人生活的「窺探欲」。
3. 以視頻這一載體,記錄、分享以及表達自我
在相對開放環境下長大的90後崇尚個性化,不同於前人寫日記要小心翼翼地鎖起來,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們有著十分強烈的表達自我的欲望,也就更容易接受vlog這種形式,Vlog給了人們記錄分享表達自我的機會。
4. 日常感,滿足求陪伴的空巢青年
內容所展現的並非真人秀的戲劇化情節,也不是帶明星光環的演繹活動,而是與直播相似的「普通人」屬性。
Vlog的核心,恰恰正是與直播不謀而合的日常感。而這種「普通人」帶來的日常感,極大地填補了國內大量空巢青年一個個尋求陪伴的夜晚。
Vlog在國內的現狀
1. 創作要求
從創作要求來看,Vlog創作成本高,基礎要求高,不是一般玩家可以進場的。
一個近10分鐘的vlog視頻,連帶拍攝加後期的剪輯製作,平均需要三天的時間,這還不包括前期的內容構思和準備。而且想要拍出一個較優質的內容,專業的設備、精湛的視頻剪輯能力,以及對創作者個人身份和人格魅力的要求都是必要的。
所以可以看到,現國內頭部的vlogger:歐陽娜娜(出國留學的明星),燃燒的陀螺儀(民航機長身份的視頻製作達人),孫東山(加拿大海歸)等等,每一個都是具備上述條件基礎的。
作為普通玩家的絕大多數人,大概率只有看的份。這恰恰和國外的構成截然不同,在youtube上,vlog大多數是普通玩家的UGC內容;全職vlogger也有,但是它們的數量遠少於UGC。
這也是為什麼國外的vlog可以火得稀裡糊塗,而國內一直停留在「下一個風口」的原因。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身為國內的普通玩家,絕大多數的生活是兩點一線,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我們很難做到像歐美人一樣,花費大量本來應該是來改善自己生活的時間,來製作一段十幾分鐘的視頻記錄生活。況且我們這些普通人,由於缺少生活的特殊性,創作一個vlog的難度是要比上述頭部vlogger要大得多的。
這時你可能會說,國內的嗶哩嗶哩和新浪微博等的巨頭不都拿出流量和現金來扶持vlog玩家嗎,而且流量上來了,自然會有變現的渠道,也可以達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但是,第一二個vlog有巨頭的百萬流量扶持,後面的呢?
前期爹媽養,後期必須成長到可以來養爹媽。最根本要考慮的是一個vlogger或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拍的這一段十幾分鐘的視頻,會不會讓觀眾感覺花上十幾分鐘觀看這段vlog是有價值的。
這也是為什麼說vlog的時長是其優勢,也是其難點,時間長了,就說明用戶觸達成本也高,用戶從中得到的價值與花費的觸達成本不匹配就會放棄,創作者想靠該作品獲取現金或流量收益自然就走遠了。
但就目前的情況,頭部的vlogger,真的想一直輸出這種流量或現金收益和花費成本對等的vlog,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更別說是我們這些普通玩家了。
所以,國人的生活習性就決定了,在其精打細算下很難做到像歐美一樣,勞師動眾去製作一段記錄和分享自己生活的vlog,卻沒能迅速獲得與付出成本對等的流量或現金收益,因此vlog很難成為國人的視頻日誌載體。
2. 創作過程
從創作過程來看,Vlogger為獲取關注度,事先備好「劇本」。
Video blog翻譯過來是視頻日誌,本應該是現實生活是什麼樣就拍什麼樣的內容,大都是順手拈來,毫無籌劃的創作。國外vlog都是這種方式創作的,那些強邏輯、強思路、強策劃的視頻,尤其是看起來讓觀眾賞心悅目的已經是PGC範疇了。
然而,現國內主流創作的vlog,大都需要創作者在拍攝前想好「劇本」,再根據「劇本」要求去拍特定的場景或事件,追求的便是給用戶帶來一種如看電視劇的賞心悅目感。
若在國內,Vlog創作者在沒有籌劃的情況下隨手打開手機自拍,拍下自己生活中真正在經歷的場景,簡單介紹想表達的想法,這樣製作出來的vlog很可能會因為缺少可觀賞性而沒能收穫足夠的流量,導致該創作給貼上「失敗」的標籤。所以,國內的vlog大部分都是先寫好「劇本」,拍出來的成果才能有更大的機率被定義為「成功」。
那麼問題來了,要先構思好「劇本」的vlog,那麼它究竟是用來記錄生活的video blog,還是一個vlogger為博取大眾眼球而刻意去創造場景並拍攝的作品?
顯然,現國內主流的vlog作品是傾向於後者的,所以現在這種刻意去編排成的vlog很難稱之為記錄日常生活的video blog,更難以成為普通人以視頻記錄生活的載體。
結束語
巧合的是,信息媒介的變革與通信技術的迭代步調一致,2G時代的網際網路以文字為主;3G時代湧現出了微博為代表的圖文類產品;4G時代爆發的短視頻成就了快手、抖音等等;隨著5G時代的到來,更快速的流量、更多的接口,視頻大概率會成為人們接觸信息的第一媒介;到時候,到處都會是視頻,包括大家去認識他人或表達自己,也會是以視頻形式。
在這種趨勢下,Vlog作為視頻記錄生活的舶來品,因國人的消費生活習慣而離video blog越來越遠。國人需要一種生產成本不高,目的純粹是記錄自己的生活並分享出去,且不會被是否可快速吸引眼球而定義成功與否的視頻載體。
它可能是vlog的調整而成,也可能是一個新物種,總之是人人皆可創作的video bolg。
本文由 @Vibi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