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隨風飄散
古代有人喜歡用香來計時,一炷香是多長時間嗎?不少人猜錯了
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人在說道時間的時候總喜歡說時辰或者是一刻、子時、午時等等詞語,對於子時和午時相信很很多人都是非常理解的,午時指的是正中午十二點,而子時指的是半夜,但是古人還有一種計時方法,這就是一炷香的時間。
那麼一炷香的時間就是是多長時間呢?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是非常好奇吧,有的人說一炷香的時間是一刻,也有的人說一炷香的時間是半個時辰,那麼到底是哪個答案是正確的呢?如果想要知道這個問題,那麼首先我們就要來看一看一炷香時間這種計時方法到底是怎麼來的。
相信很多人都要應該知道一炷香的時間主要是因為當時古人沒有現代化即使機器而採用的一種模糊的計時方法,而香在古代主要是用在祭祀和寺廟上的,而寺廟則更多,所以這總時間概念在一開始是起源於僧人打坐的,寺廟的僧人喜歡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比如說僧人「大禪七」時一天就需要打11柱香,中間休息時間大約為20分鐘,從這種方法看來,在古代的時候已經是非常好了,而且香還便於攜帶,製作也是非常簡單,而且那個時候的香都是手工做的,沒有柱香是統一的標準,不會出現這個長那個短的問題。
所以漸漸的這種計時方法漸漸流入民間,導致很多人都開始使用這種方法計時,那麼這一炷香的時間到底是多少了,其實根據北京鼓樓的相關資料上來看,一炷香的時間是一個時辰,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當時古人為了區分時辰裡的更點,他們還會在香的上面畫上刻度,但是香的燃燒還是會受到空氣的潮溼度、溫度、風力等等影響的,所以這種計時方法還是非常不好的。
對於這件事情,你們有什麼想法?你們還知道除了香,古人還喜歡用什麼東西計時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說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