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辭典》第七十七首《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2020-12-11 騰訊網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二】

【古風泊客一席談】

送杜十四之江南

【盛唐·孟浩然·七言絕句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拼音版:

jīng wú xiàng jiē shuǐ wéi xiāng ,jun1 qù chūn jiāng zhèng miǎo máng 。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rì mù zhēng fān hé chù bó ,tiān yá yī wàng duàn rén cháng 。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作品介紹]

《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從寫景入筆,通過淼茫春江與孤舟一葉的強烈對照,發出深情一問,對朋友的關切和依戀在這一問中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遙望漸行漸遠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情如春江,洶湧澎湃。「斷人腸」將別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結束全詩,離愁別恨,悠然不盡。此詩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自然流暢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懷念,也體現出詩人與友人之間的真摯友誼。

[注釋]

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之:去,到。

荊吳:荊是古代楚國的別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帶。吳也是古代國名,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荊吳在這裡泛指江南。為:一作「連」。

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何處泊:一作「何處泊」。

天涯:猶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譯文]

兩湖江浙緊接壤,河道縱橫水為鄉。您去正值春江滿,煙雲瀰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葉停何方?心隨友人望天涯,無限思念痛斷腸。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著詩二百餘首。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賞析

壹/

孟浩然友人杜晃要離開荊地到東吳,孟浩然為友人杜晃送行而寫下此首送別詩。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揆之元楊載《詩法家數》:「凡送人多託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如果說這是送別詩常見的寫法,那麼,相形之下,孟浩然這首詩就顯得頗為出格了。

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唐時所謂「進士」,實後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可見杜晃此去東吳,是落魄的。

詩開篇就是「荊吳相接水為鄉」,既未點題意,也不言別情,全是送者對行人一種寬解安慰的語氣。以「荊吳相接」幾個字將千裡之遙寫得近如比鄰,給人以比鄰咫尺之感,恰似說「天涯若比鄰」,「誰道滄江吳楚分」。說兩地,實際已暗關送別之事。但先作寬慰,超乎送別詩常法,卻別具生活情味:落魄遠遊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的。這裡就有勸杜晃放開眼量的意思。長江中下遊地區,素稱水鄉。不說「水鄉」而說「水為鄉」,意味雋永:以水為鄉的荊吳人對飄泊生活習以為常,不以暫離為憾事。「水為鄉」描出江南特點,也有以水為家之意。語屬寬解,情實至深。這樣說來雖含「扁舟暫來去」意,卻又不著一字,造語洗鍊、含蓄。此句初讀似信口而出的常語,細咀其味無窮。若作「荊吳相接為水鄉」,則詩味頓時「死於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為鄉「說到正題上來,話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寫來幾乎不用費心思。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繫在一起,又產生一種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滿,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風順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悽惘之情。「淼茫」一詞包含著複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是描寫眼前景: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這就是「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司空圖《詩品·衝淡》)了。

「日暮徵帆何處泊」,撇景入情。朋友剛才出發,便想到「日暮徵帆何處泊」,聯繫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與徵帆一片,形成一個強烈對比。闊大者愈見闊大,渺小者愈見渺小。由景入情,抒發別緒。寫出友人的孤單寂寞。友人走後,詩人遙望江面,但見「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於是代人設想,船停何處?投宿何方?通過渺茫春江與孤舟一葉的強烈對照,發出深情一問,對朋友的關切和依戀在這一問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這一問實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斷人腸」,詩人遙望漸行漸遠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情如春江,洶湧澎湃。「斷人腸」將別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結束全詩,離愁別恨,悠然不盡。「斷人腸」點明別情,卻並不傷於盡露,可謂「不勝歧路之泣」(蔣仲舒評)。原因在於前三句已將此情孕育充分,結句點破,恰如水庫開閘,感情的洪流一湧而出,源源不斷。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齊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態,十分生動。讀者在這裡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

此詩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自然流暢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杜晃的深切懷念,也體現出詩人與友人杜晃之間的真摯友誼。詩中四句從寫景入筆,寓主觀感情於客觀景象之中,使客觀的景象染上濃重的主觀感情的色彩。

名家點評

《批點唐詩正聲》:近歌行體,無一點塵穢。

《唐詩直解》:明淨無一點塵氛,不勝歧路之泣。

《唐詩訓解》:辭意俱顯。

《唐賢三昧集箋注》:一氣呵成,有情有色。

《唐詩箋注》:真摯中卻極悱側。

《批唐賢三昧集》:似淺近而有餘味者,以運氣渾洽,寫景清切故也。此辨甚微。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渺然思遠、不牲臨歧之感。

佚名

賞析

貳/

本詩題又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杜晃,即杜十四,生平不詳。徐松《登科記考凡例》云:「舉進士而未第者曰進士,曰舉進士;得第者曰進士第,曰前進士。」稱杜晃為進士,可知其考試不第;「之東吳」,乃失意出遊。如是送別,雙方心情自然沉悶而傷感的。

詩的首句以荊、吳兩地及其共同的地理特徵,隱含送別意,明作寬慰語,既暗示送別地點和杜晃將去之地,又從荊吳相連、以水為鄉的地理位置與環境,安慰杜晃,使之消減異鄉之思,彌生親切之感。淡淡一句,用語雙關,運意深婉,透露出一股宕逸之氣。

可離別畢竟是令人惆悵的。第二句從「水」過渡到「春江」景色,明點題面,暗寫離情,仍是含而不顯。「正渺茫」表現杜晃千裡行程的遼遠、艱辛,也預示著他人生前景的迷惘難卜,寄寓了詩人複雜的情緒和深切的關懷。眼前景與心中情「互藏其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具有「象外之象」(司空圖《與極浦書》)。

後二句便從「正渺茫」之景延伸開去,細緻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先寫「景中情」。詩人剛剛送走杜晃,就為其首日行程而牽掛。暮色蒼茫之時,他將在何處泊船夜宿呢?這正是由渺茫的春江而來,映襯出徵帆的孤零和飄泊,與「日暮鄉關何處是」意味正同,不過,崔顥寫自身盼歸之情,孟浩然則寫友朋別離之思,均由煙波浩渺之江景而生。這是詩人的心理活動。

末句寫「情中景」。江流浩蕩,水天一色,這又與「渺茫」相關涉,通過人物佇立岸邊,翹首遠望的動作,表現出內在的情感特性,與「惟見長江天際流」各擅風姿。李白注重「景中情」,真致深蘊,以景寄意;孟浩然則突出「情中景」,情思雋逸,以情顯景。因此江滸送別情狀,而抒情自成一格。

除抒情的自然簡素、真摯綿牽外,詩的結構頗有特色。一是以「望」掉領全篇,作者情懷心緒,均望景而萌生,有往復迴環的美感與餘蘊。二是以「水」貫通始終,明寫暗合,全詩章法歷落,局段圓暢。

佚名

《送杜十四之江南》 [盛唐·孟浩然·七絕]

荊(jīng)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miǎo)茫。(淼茫 同:渺)

兩湖江浙緊接壤,河道縱橫水為鄉。您去正值春江滿,煙雲瀰漫水茫茫。

荊吳:荊是古代楚國的別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帶。吳也是古代國名,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荊吳在這裡泛指江南。為:一作「連」。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葉停何方?心隨友人望天涯,無限思念痛斷腸。

處泊:一作「何處泊」。天涯:猶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送杜十四之江南》,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唐時所謂「進士」,實後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故此,杜晃此去江南,是落第失意而去的。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兩湖江浙緊接壤,河道縱橫水為鄉。您去正值春江滿,煙雲瀰漫水茫茫。

荊吳相接水為鄉」一句,是詩人寬慰友人的話,意思是說:別擔心,荊州一代與吳地是緊緊相連的。有「天涯咫尺」的意思。

可是,隨後的「君去春江正淼茫。」卻暗含迷茫之意。

詩人之友杜十四是科舉落第失意離開荊州而去吳地的,就像詩人在長安落第後漫遊吳地一樣的失意情懷。故此,詩人在此說前路迷茫,何嘗又不是說的自己呢?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葉停何方?心隨友人望天涯,無限思念痛斷腸。

此去吳地,孤帆一葉將停泊何處呢?荊州的「我」啊,思念老友望眼欲穿啊!

既是旅途又是仕途,何處才是真正停泊處呢?

讀此聯,又「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七絕。描寫了詩人送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以及對遠行故人的憂慮及關懷。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相關焦點

  • 《送杜十四之江南》:田園詩人孟浩然的思念友人之佳作
    《送杜十四之江南》:田園詩人孟浩然的思念友人之佳作孟浩然作為著名的田園詩人,最令人膾炙人口的就是初中就學過的《過故人莊》,當然這首《送杜十四之江南》也是作為孟浩然的一首名詩,表達了他對杜十四的思念之情。
  • 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古詩詞名篇,《送杜十四之江南》賞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徵帆何處是,天涯一望斷人腸。本詩題又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杜晃,即杜十四,生平不詳。徐松《登科記考凡例》云:「舉進士而未第者曰進士,曰舉進士;得第者曰進士第,曰前進士。」稱杜晃為進士,可知其考試不第;「之東吳」,乃失意出遊。如是送別,雙方心情自然沉悶而傷感的。
  • 你我同是落魄人,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大部分詩人基本都寫過送別詩,今天我們來欣賞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和杜晃兩個男人,怎麼送別居然還要「斷人腸「呢?怎麼這麼傷悲呢?況且這首詩又名《送杜晃進士之東吳》,杜晃都進士了,有必要這麼悲傷嗎?這是為什麼呢?
  • 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
    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 作者(編者):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著 出版單位: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9787532620487 作者(編者)簡介:更多 關閉 內容簡介:   《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
  • 孟浩然一首送別唐詩,句句有水,28字就是俊美的江南水鄉
    王維和孟浩然並列為山水詩的代表詩人。但是當我們仔細查看兩個人詩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雖然他們兩個人並列山水詩代表詩人,但是兩個人詩歌創作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王維的古詩當中多描寫山林景色之美,而在孟浩然的詩歌當中,對於水有更大的興趣。
  • 唐代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注釋: 送君不相見,日暮獨愁緒(xù)。
  • 孟浩然寫給朋友一首詩,句句都是不舍的思念,這樣的友誼讓人羨慕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表達友情的唐詩,要比親情、愛情要多得多。其中不乏流傳千古的經典。譬如,「詩仙」李白在《贈汪倫》中所說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及「詩佛」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等。
  • 孟浩然最有詩意的送別唐詩,行雲流水般的意境讓我們見識詩人才華
    雖然和王維並稱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但是孟浩然無論是在仕途之路、還是在詩壇名氣上都和王維有相當大的差距。造成這一現象有多層次的原因。個人的才華、機遇是一方面,另外個人的性格以及品格追求也佔到了一部分原因。
  • 「高冷」的鑑賞辭典,為何長銷三十年
    同理,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唐詩宋詞元曲,誰都可以開卷吟誦,畢竟那是一種與傳統文化的親近。可是,如果吟誦之時,有一本優秀的鑑賞辭典在旁「伺候」,便如同身邊環立著一位位滿腹經綸的大學者,隨時隨地可以求教。《唐詩鑑賞辭典》便基於此種需求而生,它是國內文藝類鑑賞辭典的發軔之作,首創的融文學賞析和工具書於一體的編寫體例,已成為中國文學鑑賞辭典的固有模式。
  • 《唐詩鑑賞辭典》暢銷30年 本是個偶然選題
    因此,當時《唐詩鑑賞辭典》首印即30萬冊,還供不應求,也就不足為奇了。  《唐詩鑑賞辭典》不僅抓住了一個圖書出版的商機,更重要的是,它打開了人們心靈的閘門,凸現出「文革」浩劫後,億萬人民群眾汲取精神養料完善自我、重建民族文化的渴望。而黨中央、國務院的及時鼓勵引導,更促成了文化發展的新機遇。
  • 孟浩然一首送別友人的七絕唐詩,28字寓情於景如行雲流水一般精美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他的一首送別友人的七絕唐詩。全文只有28個字,但是卻寓情於景,28個字書寫如行雲流水一般精美絕倫,讓今天的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絕美意蘊。這首古詩的題目是《送杜十四之江南》,題目當中就能夠看出這是一首送別古詩。雖然題目和主題都是送別,但是在這28個字除了「君去春江」卻絕少提到送別。每一句都是一幅絕妙的圖景,而且送別的情感就蘊含在這種圖景當中。
  • 孟浩然十四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您讀過幾首?最喜歡哪首詩?
    對於這個問題,恐怕是各花入各眼不好回答的,除了李杜是公認的絕頂高手外,其餘詩人是很難分個高下的,但就六甲番人來說,孟浩然和王維至少就應進入超一流高手行列。孟浩然有十四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排在唐代詩人的第五位,僅次於李杜、王維和李商隱,這固然和唐三百選錄以短詩優先有關,但是卻也能側面說明孟詩的影響力。
  • 唐詩三百首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送別詩。全詩寓離情於寫景之中,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 唐詩鑑賞 :王勃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胡婷婷唱古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五言律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愛上古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趙世亮講詩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姚陳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應泛指蜀川。與你分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內,你我是知心的朋友,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同比鄰而居。✦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 ✦天涯:天邊,這裡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並鄰,近鄰。✦無為:不要效仿。✦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沾巾:淚水沾溼衣服。
  • 悠遠空靈,千古麗句——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審美談
    悠遠空靈 千古麗句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審美談文/張發安 編輯/磐石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是詩人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之時,借山川景象抒發送友情懷,充分展示祖國河山的無比壯麗。吟誦李白這首詩,激情澎湃,眼界大開。清《唐詩三百首》主編孫洙稱其「煙花三月下揚州」為「千古麗句」。有人問這「千古麗句」,究竟「麗」在哪裡?對此,我們理應作出回答。筆者檢閱了一些詩詞鑑賞詞典,看了一些賞析文章,大多是從字詞句篇作了些解析,而從審美角度去分析的不多。
  • 文學鑑賞辭典的文化思考
    因此,當時《唐詩鑑賞辭典》首印即30萬冊,還供不應求,也就不足為奇了。    《唐詩鑑賞辭典》不僅抓住了一個圖書出版的商機,更重要的是,它打開了人們心靈的閘門,凸現出「文革」浩劫後,億萬人民群眾汲取精神養料完善自我、重建民族文化的渴望。而黨中央、國務院的及時鼓勵引導,更促成了文化發展的新機遇。
  • 孟浩然一首經典送別詩,短短28字,就寫出了行雲流水般的精美之作
    送別詩中不乏名篇,其中個人感覺最為著名的要屬王勃的那首《送杜少府之蜀州》:除了這首,幾乎所有名家大家,都在送別詩當中有過經典之作流傳於後世: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古人之所以如此地看重朋友、戀人之間的離別,是因為一旦分開了就很難再見了,即使見面也需要跨越千山萬水,不似交通與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一個電話、一個視頻想見誰就能見到誰,一張高鐵票、一張飛機票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 《中國文學鑑賞辭典系列》(珍藏本)全國首發
    4月21日,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鑑賞辭典系列》(珍藏本)在山西太原舉辦全國首發式,在首推精裝大字配圖本《唐詩鑑賞辭典》、《宋詞鑑賞辭典》、《元曲鑑賞辭典》、《古文鑑賞辭典》四種精品力作的同時,還為讀者帶來了「中國文學與經典鑑賞大系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016年03月14日13:4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一起來欣賞其中的奧妙吧。
  • 各說紛紜,鑑賞辭典評譯熱潮
    這裡還有一個例證《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一部唐詩選本,所選基本上為唐詩精華,且分量適中,故在清代即流播甚廣影響甚大,清代即有人如章燮、陳婉俊等先後為之箋注。鑑賞辭典與類編、評譯熱潮大量的詩歌鑑賞辭典和各種「類編」、「精編「的出現,為唐詩的普及工作帶來了不小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