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二】
【古風泊客一席談】
送杜十四之江南
【盛唐·孟浩然·七言絕句】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拼音版:
jīng wú xiàng jiē shuǐ wéi xiāng ,jun1 qù chūn jiāng zhèng miǎo máng 。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rì mù zhēng fān hé chù bó ,tiān yá yī wàng duàn rén cháng 。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作品介紹]
《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從寫景入筆,通過淼茫春江與孤舟一葉的強烈對照,發出深情一問,對朋友的關切和依戀在這一問中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遙望漸行漸遠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情如春江,洶湧澎湃。「斷人腸」將別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結束全詩,離愁別恨,悠然不盡。此詩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自然流暢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懷念,也體現出詩人與友人之間的真摯友誼。
[注釋]
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之:去,到。
荊吳:荊是古代楚國的別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帶。吳也是古代國名,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荊吳在這裡泛指江南。為:一作「連」。
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何處泊:一作「何處泊」。
天涯:猶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譯文]
兩湖江浙緊接壤,河道縱橫水為鄉。您去正值春江滿,煙雲瀰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葉停何方?心隨友人望天涯,無限思念痛斷腸。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著詩二百餘首。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賞析
壹
壹/
孟浩然友人杜晃要離開荊地到東吳,孟浩然為友人杜晃送行而寫下此首送別詩。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揆之元楊載《詩法家數》:「凡送人多託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如果說這是送別詩常見的寫法,那麼,相形之下,孟浩然這首詩就顯得頗為出格了。
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唐時所謂「進士」,實後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可見杜晃此去東吳,是落魄的。
詩開篇就是「荊吳相接水為鄉」,既未點題意,也不言別情,全是送者對行人一種寬解安慰的語氣。以「荊吳相接」幾個字將千裡之遙寫得近如比鄰,給人以比鄰咫尺之感,恰似說「天涯若比鄰」,「誰道滄江吳楚分」。說兩地,實際已暗關送別之事。但先作寬慰,超乎送別詩常法,卻別具生活情味:落魄遠遊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的。這裡就有勸杜晃放開眼量的意思。長江中下遊地區,素稱水鄉。不說「水鄉」而說「水為鄉」,意味雋永:以水為鄉的荊吳人對飄泊生活習以為常,不以暫離為憾事。「水為鄉」描出江南特點,也有以水為家之意。語屬寬解,情實至深。這樣說來雖含「扁舟暫來去」意,卻又不著一字,造語洗鍊、含蓄。此句初讀似信口而出的常語,細咀其味無窮。若作「荊吳相接為水鄉」,則詩味頓時「死於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為鄉「說到正題上來,話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寫來幾乎不用費心思。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繫在一起,又產生一種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滿,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風順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悽惘之情。「淼茫」一詞包含著複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是描寫眼前景: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這就是「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司空圖《詩品·衝淡》)了。
「日暮徵帆何處泊」,撇景入情。朋友剛才出發,便想到「日暮徵帆何處泊」,聯繫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與徵帆一片,形成一個強烈對比。闊大者愈見闊大,渺小者愈見渺小。由景入情,抒發別緒。寫出友人的孤單寂寞。友人走後,詩人遙望江面,但見「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於是代人設想,船停何處?投宿何方?通過渺茫春江與孤舟一葉的強烈對照,發出深情一問,對朋友的關切和依戀在這一問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這一問實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斷人腸」,詩人遙望漸行漸遠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情如春江,洶湧澎湃。「斷人腸」將別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結束全詩,離愁別恨,悠然不盡。「斷人腸」點明別情,卻並不傷於盡露,可謂「不勝歧路之泣」(蔣仲舒評)。原因在於前三句已將此情孕育充分,結句點破,恰如水庫開閘,感情的洪流一湧而出,源源不斷。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齊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態,十分生動。讀者在這裡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
此詩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自然流暢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杜晃的深切懷念,也體現出詩人與友人杜晃之間的真摯友誼。詩中四句從寫景入筆,寓主觀感情於客觀景象之中,使客觀的景象染上濃重的主觀感情的色彩。
名家點評
《批點唐詩正聲》:近歌行體,無一點塵穢。
《唐詩直解》:明淨無一點塵氛,不勝歧路之泣。
《唐詩訓解》:辭意俱顯。
《唐賢三昧集箋注》:一氣呵成,有情有色。
《唐詩箋注》:真摯中卻極悱側。
《批唐賢三昧集》:似淺近而有餘味者,以運氣渾洽,寫景清切故也。此辨甚微。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渺然思遠、不牲臨歧之感。
佚名
賞析
貳
貳/
本詩題又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杜晃,即杜十四,生平不詳。徐松《登科記考凡例》云:「舉進士而未第者曰進士,曰舉進士;得第者曰進士第,曰前進士。」稱杜晃為進士,可知其考試不第;「之東吳」,乃失意出遊。如是送別,雙方心情自然沉悶而傷感的。
詩的首句以荊、吳兩地及其共同的地理特徵,隱含送別意,明作寬慰語,既暗示送別地點和杜晃將去之地,又從荊吳相連、以水為鄉的地理位置與環境,安慰杜晃,使之消減異鄉之思,彌生親切之感。淡淡一句,用語雙關,運意深婉,透露出一股宕逸之氣。
可離別畢竟是令人惆悵的。第二句從「水」過渡到「春江」景色,明點題面,暗寫離情,仍是含而不顯。「正渺茫」表現杜晃千裡行程的遼遠、艱辛,也預示著他人生前景的迷惘難卜,寄寓了詩人複雜的情緒和深切的關懷。眼前景與心中情「互藏其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具有「象外之象」(司空圖《與極浦書》)。
後二句便從「正渺茫」之景延伸開去,細緻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先寫「景中情」。詩人剛剛送走杜晃,就為其首日行程而牽掛。暮色蒼茫之時,他將在何處泊船夜宿呢?這正是由渺茫的春江而來,映襯出徵帆的孤零和飄泊,與「日暮鄉關何處是」意味正同,不過,崔顥寫自身盼歸之情,孟浩然則寫友朋別離之思,均由煙波浩渺之江景而生。這是詩人的心理活動。
末句寫「情中景」。江流浩蕩,水天一色,這又與「渺茫」相關涉,通過人物佇立岸邊,翹首遠望的動作,表現出內在的情感特性,與「惟見長江天際流」各擅風姿。李白注重「景中情」,真致深蘊,以景寄意;孟浩然則突出「情中景」,情思雋逸,以情顯景。因此江滸送別情狀,而抒情自成一格。
除抒情的自然簡素、真摯綿牽外,詩的結構頗有特色。一是以「望」掉領全篇,作者情懷心緒,均望景而萌生,有往復迴環的美感與餘蘊。二是以「水」貫通始終,明寫暗合,全詩章法歷落,局段圓暢。
佚名
《送杜十四之江南》 [盛唐·孟浩然·七絕]
荊(jīng)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miǎo)茫。(淼茫 同:渺)
兩湖江浙緊接壤,河道縱橫水為鄉。您去正值春江滿,煙雲瀰漫水茫茫。
荊吳:荊是古代楚國的別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帶。吳也是古代國名,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荊吳在這裡泛指江南。為:一作「連」。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葉停何方?心隨友人望天涯,無限思念痛斷腸。
處泊:一作「何處泊」。天涯:猶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送杜十四之江南》,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唐時所謂「進士」,實後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故此,杜晃此去江南,是落第失意而去的。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兩湖江浙緊接壤,河道縱橫水為鄉。您去正值春江滿,煙雲瀰漫水茫茫。
「荊吳相接水為鄉」一句,是詩人寬慰友人的話,意思是說:別擔心,荊州一代與吳地是緊緊相連的。有「天涯咫尺」的意思。
可是,隨後的「君去春江正淼茫。」卻暗含迷茫之意。
詩人之友杜十四是科舉落第失意離開荊州而去吳地的,就像詩人在長安落第後漫遊吳地一樣的失意情懷。故此,詩人在此說前路迷茫,何嘗又不是說的自己呢?
「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葉停何方?心隨友人望天涯,無限思念痛斷腸。
此去吳地,孤帆一葉將停泊何處呢?荊州的「我」啊,思念老友望眼欲穿啊!
既是旅途又是仕途,何處才是真正停泊處呢?
讀此聯,又「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七絕。描寫了詩人送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以及對遠行故人的憂慮及關懷。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