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成都杜甫草堂的大名,這回總算如願到此一遊了,杜甫草堂,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佔地24公頃,有稱浣花草堂、少陵草堂、工部草堂,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據說是杜甫流落到成都時的故居,當時的杜甫攜妻兒躲避「安史之亂」,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此搭建了幾間茅草屋,稱之為「草堂」,他說寫下的「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就是這裡,杜甫在此茅草屋一住就是四年之久。
杜甫草堂聽說在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現已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園林是非常獨特的中國古典園林。草堂分為:草堂舊址、梅園和草堂祠。在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小橋流水,翠柏青竹,使得草堂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幽靜。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誌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茅屋故居是根據杜甫詩作和其它歷史文獻的描述重建的。這間建築在儘量還原了茅屋布局和室內陳設的同時還有意做出了破舊的效果,步入茅屋,展現在眼前的是三間屋舍,中間為主人起居休息的臥室,左右為會客室和灶間,可見草堂內的照片,屋內看見的牆壁上有破洞和牆體夾雜的草料,讓參觀者體會「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感覺。
連接杜甫草堂舊址與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就是非常有名的花徑了。幽靜深長的紅牆小徑長約百米,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紅牆夾道,綠竹掩映,頗有古風味,很多人都會選擇在此處拍照,清末四川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他在詩中寫道:「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據說當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看了好久。
杜甫草堂有三個門,北門、南門和正門,正門在南門的旁邊草堂路方向。中軸線最南端的是正門,牌匾的「草堂」二字為雍正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書。正門外對著的是幽靜的浣花溪公園,草堂內到處是「草」,各種植物在此茂盛生長,讓空氣都變得格外清新。竹林、古樹掩映下的是茅屋水檻。一座假山上的草亭,因為位置比較隱蔽,即使是在其他地區遊人如織的時候這裡是異常地幽靜,因而使用這個入口的遊客較少,反而正好有了一種肅穆的氣氛。杜甫草堂裡的道路彎彎曲曲,到處都有建築、假山、植物等分割視線,所以可能會對路痴很不友善,一定要小心,不要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