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聚美麗 小小徐
拼多多終於盈利了。
根據拼多多11月12日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在NON-GAAP財務統計標準下,實現淨利潤4.7億元,首次實現了單季度盈利。除了營收之外,財報裡公布的其他幾組數據更引人關注: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已經達到了7.3億人次,與阿里的7.6億人次相差無幾,尤其是第三季度拼多多的年度活躍用戶環比增長了4810萬人,遠高於阿里巴巴同期的1500萬人。拼多多已然成為國內新的網際網路巨頭企業。
7億用戶引各大品牌「折腰」
前不久「廣州化妝品新品牌計劃大會」在廣州市白雲區正式舉行,拼多多將聯合丹姿集團,共同推出國貨美妝新品牌「萃潤」。
根據拼多多的介紹,丹姿集團是繼珀萊雅、歐詩漫、上美、百雀羚之後,拼多多新品牌計劃下加入的第五家本土化妝企業品牌。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品牌會為拼多多這一電商渠道量渠定製品牌,看了以下這幾組數據或許就能了解拼多多這塊草原有多「豐沃」。當淘系流量越來越貴,品牌肯定要去開闢新的戰場。
小鎮青年鎖定品牌目光
△數據來源:凱度消費者指數
在目標受眾方面拼多多目前有1.4億美妝用戶,女性人群為主,25歲以下人群佔比超一半。
△數據來源:凱度消費者指數
在增量上,拼多多上半年個護客流增長200%,貢獻了整體網購客流增長的13%,對於1/3拼多多個護消費者拼多多是其唯一個護產品網購渠道。
從安裝滲透率來看,在下沉市場中,拼多多的地位不可撼動。
那拼多多會是下一代品牌孵化的集中地嗎?
在品牌孵化上,拼多多目前走的路或許跟天貓有所不同,從2016年開始,天貓便上線了TMIC創新中心、天貓小黑盒、超級品類日等營銷工具,覆蓋了品牌數據觀察、上新、銷售等多個環節,以此助力新品牌成長。
而拼多多選擇開始先打「安全牌」,與規模化的企業合作推出子品牌,這樣可以利用其完善而成熟的供應鏈,在產品端規避掉一些風險,那各個集團主品牌與拼品牌(專門為拼多多渠道創立的品牌)在供應鏈端有何不同呢?記者收集到了在拼多多推出子品牌的幾大集團企業,與他們旗下的主品牌進行了對比,或者從這幾個拼品牌身上,大家就能更直觀的看到拼多多這個平臺的特殊屬性。
芮加:以9.9護手霜打造拼多多爆款
珀萊雅在拼多多推出的品牌叫芮加,通過藥監局可以查到其產品主要由浙江比優媞化妝品有限公司生產,據公開資料顯示,此公司創立於2019年3月,註冊資金為1,052.63萬(元),珀萊雅集團投資佔比95%,是珀萊雅集團投資成立下的子公司。
在價格帶上,拼品牌與主品牌珀萊雅還是存在明顯的分割線,珀萊雅產品價格帶在99-300元之間,而芮加的產品價格多數集中在100元以下,只有少數的套盒才能突破百元大關。而擅長打造爆款產品的珀萊雅在拼多多上選擇了護手霜進行突圍,在官方補貼之後單只9.9的芮加護手霜目前在品牌旗艦店的銷售已經達到了5萬+。
芮加品牌在拼多多的銷量目前由品牌旗艦店產生,C店佔比較少,除了芮加的旗艦店之外,主品牌珀萊雅的官方旗艦店也有銷售芮加產品。目前芮加官方旗艦店共有70款SKU,總銷售10萬+。
對比一下官方旗艦店的店鋪頁面可以看出,拼多多把店鋪總銷量和評價中重點提到的關鍵字評價顯示在店鋪首頁,而關於優惠券也是放在了顯眼位置,確保消費者點進店鋪就能看到。從頁面也可以看出,淘寶對於商家直播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目前從幾個品牌來看,芮加品牌的出發最快最穩,截止發稿前已經有超過6萬粉絲關注。
束而、小金帽:用拼多多做主品牌的最強「輔助」
上美集團在拼多多推出了兩個品牌,一個是韓束衍生出來的子品牌束而,一個是跟母嬰護理品牌同類型的小金帽,從研發環節來看,上美旗下品牌大部分的產品還是由自己的研發工廠上海中翊日化有限公司生產,束而的一部分商品由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黎姿化妝品有限公司生產,從價格帶上來看,束而也是走下沉市場,套裝價格也沒有超過100元。
上美集團對於束而這個品牌沒有刻意的去「韓束化」,從藥監局也可以看到其品牌備案都是用韓束束而進行註冊。在官方專賣店名稱上也是用韓束束而的品牌全稱。不過可以看到目前其專賣店剛剛上架,其關注人數和銷量都幾乎是剛啟動狀態,目前束而的銷量大多由C店完成。
母嬰護理的兩個品牌也是通過價格帶上做了區分,同類型的寶寶霜,價格相差在一倍左右,目前紅色小象的爆款寶寶霜在天貓旗艦店月銷達到了10萬+,而小金帽在拼多多上並沒有開設自己的獨立的官方旗艦店,在紅色小象專賣店上進行銷售,其他多由C店進行銷售。
蓓麗:用超高性價比面膜打開下沉市場
百雀羚在拼多多推出的品牌叫蓓麗,在供應鏈環節,百雀羚大部分產品都是找了OEM/ODM工廠做代加工,但是從工廠來看,百雀羚主品牌基本上找得都是像科詩美絲、科思、晟薇藥業的大廠,拼品牌蓓麗除了有個別產品由蔻詩曼嘉生產之外,大部分還是找了廣州白雲區的代加工廠。在價格帶上,所有的企業都很默契的把100元設為了最高值,蓓麗的一款煙醯胺多肽玻尿酸面膜均價差不多達到了1.1元/片。
蓓麗在拼多多也沒有開設自己的品牌旗艦店,主要產品在一家名為「百雀羚正品專賣店」銷售,目前總銷量已經超過10萬+,關注超過28萬。
百花萃:換個渠道重新出發
眾所周知百花萃之前是歐詩漫為CS渠道量渠定製的品牌,但是不知為何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為拼多多渠道推出的品牌,不過從受眾和定價來看,百花萃從誕生之日就把人群鎖定在了在20-25歲年輕人,即現在的95後。而有數據顯示,25歲以下用戶佔到了拼多多用戶的53%。或許這也是歐詩漫及時改變策略,把這個本來專供線下CS渠道的品牌聚焦到了拼多多渠道。
目前歐詩漫和百花萃都沒有在拼多多開設旗艦店,大部分產品由一家叫藍心嚴選的C店銷售,目前關注人數超過18萬,,銷售件數超過10萬+。
在查閱了幾大拼品牌之後,記者發現拼多多對於品牌官方店鋪的規範化操作來看跟天貓相比還存在差距,比如在品牌官方旗艦店名稱上,並沒有統一的稱呼,如記者輸入百雀羚,出現的是一家「百雀羚經典品牌專賣店」,但是這家店是否是官方的品牌旗艦店,不得而知,詳情頁面也沒有相關的授權書。
除此之外,很多C店都以XXX品牌正名專賣店為店鋪名稱,更加大了消費者的辨別能力,而平臺如果想要打造品牌,第一要素就是塑造品牌官方旗艦店的IP價值,在這一點上,拼多多亟需優化與改革。
除此之外相比大規模的品牌發布會和品牌曝光,這幾個品牌對於拼品牌的推出顯得低調許多。近些年,規模化企業一方面想致力於品牌高端化,想讓自己的客單價有所突破,但是一方面國際大牌來勢洶洶下沉到小鎮青年的群體當中,拼多多這個 擁有7億用戶體量的巨大平臺當然成為品牌「必爭之地「,但是品牌高端化戰略與拼多多的下沉市場是否衝突,低價競爭之後對於集團和主品牌是否有影響,或許也是這些規模化企業對於自己的拼品牌集體噤聲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