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張健
1983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2007年本科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2010年研究生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駐會副秘書長、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書畫》書畫院特聘畫家、岱雲社成員。獲山東省政府最高獎「泰山文藝獎」及在全國美術展覽中多次獲獎併入選。作品收錄於《美術》《中國美術館》《時代經典中國當代國畫名家》《美術界》《藝術市場》等。出版專著《盛世典藏當代中國國畫名家——張健》《時代經典——張健》等。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可追溯到隋唐時期。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歷代山水畫代表人物及特點
隋唐山水畫表現風格與代表畫家:展子虔《遊春圖》開創青綠山水端緒;王維對水墨皴染的追求為山水畫的變革做出巨大貢獻;李思訓、李昭道繼承發展了展子虔山水藝術,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青綠山水風格;吳道子筆墨豪放,憑記憶一日之間繪嘉陵江300裡景色,被認為「山水之變始於吳」;張躁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五代山水畫表現風格與代表畫家: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完善了水墨山水技法,表達出山水美好意境。
宋代山水畫表現風格與代表畫家:宋初李成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範寬得山之骨、與山傳神;中後期郭熙、王詵、燕文貴山水界畫一體的「燕家景致」,趙令穰富有詩情的小景山水,米芾、米友仁的米家山水,王希孟、趙伯駒的青綠山水。
南宋山水畫表現風格與代表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被稱南宋四家,特點為:具有創造精神的簡練、灑脫水墨剛勁派山水特點。
元代山水畫表現風格與代表畫家:趙孟,南朝宗室、趙匡胤十一代子孫,藝術、政治上地位都很高,為元代畫壇領袖人物。其核心思想是崇法唐人,強調書畫同源,加強藝術表現力,使元代文人畫在繼承宋金基礎上得到新發展。
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的山水重筆墨、講風格,情感上多流於傷感淡泊,藝術功能上標榜「寫胸中意氣、自娛而不屈服於社會審美愛好」。
明代山水畫表現風格與代表畫家:董其昌,集大成者提出《南北宗論》;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都屬於吳郡蘇州人,追求致力於寧靜典雅、蘊蓄風流的藝術風格,體現自得其樂的精神生活。
清代山水畫表現風格與代表畫家: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藝術上信奉董其昌,主張摹古中求變化,豐富了筆墨技法,但一味仿古缺乏生活感受桎梏創造性,為發展帶來消極作用;四僧——八大、石濤、髡殘、弘仁,注重生活,重觀自然豐富變化,表現意境創造。
清代山水畫代表畫家還有金陵八家、揚州八怪等。

山水畫寫生
所謂「邊鸞雀寫生,越昌花傳神」,「寫生」一詞,最早見於宋人畫論,曾專用於花鳥畫科,20世紀初,伴隨西方美術思潮與美術教育體制的進入,美術界對「寫生」這一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寫生」成為專指對實景實物作畫的一種方式,成為畫家反映現實、關注社會人生、提高造型能力,擺脫古人窠臼的一種手段。
五代畫家荊浩「隱居太行山之洪谷……嘗攜筆寫生數萬本。」元代畫家黃公望說他雲遊時「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摹寫記之。」以上記載說明古代的畫家注意在生活中觀察,並收集素材。

但古人的寫生不同於我們的現代意義上的寫生,他們是將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提煉,概括成為一種藝術影像用到他們的創作中。畫中的石和樹木及雲水都是將自然形象變化為一種符號,再將這種符號重新組合,變為一種形式。
60年代初,在李可染先生等進行了大量的寫生實踐之後,將這種寫生的方法應用於中央美術學院的山水畫教學之中。經過半個世紀的教學和創作實踐,這種寫生方法不斷探索、發展、完善,並在當下廣泛採用,成為山水畫教學最基本的課程和山水畫最重要的學習方法。

黃賓虹說:「天地之陰陽剛柔,生長萬物,均有不齊,常待人力補充之。」就是說自然的形態經過藝術的加工,才可能更加完美。比如山石要分清脈絡,樹要概括出疏密、姿態,山有變化錯落,水有遠近源流,這樣才能成為藝術形象,寫生就是鍛鍊能力最好的方法。通過寫生可以在大自然中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東西。很多東西是在屋子裡臆想不出來的,要到生活中去體驗和發現,發現新的,沒有被前人發現的東西,有自己獨特感受的東西。通過寫生可以檢驗自己對筆墨語言的把握程度,也是錘鍊筆墨語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