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克作為上海魯迅紀念館展櫃合作廠家,在展櫃材料選擇、色彩運用、陳列工具上高要求力爭完美的,持續為魯迅紀念館提供服務。
魯迅一個才華橫溢、妙筆生花的文藝美男子,孤獨的叛徒。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魯迅的祖父是當官的,父親是秀才,魯迅進過私塾,也去日本留過學。.
關於魯迅,可能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和評價都是停留在課本上的。
比如毛主席對其的稱讚,三個偉大,即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還有書桌上刻早的勤奮學生形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硬漢形象。又或者是對他的各種代表作朗朗上口。
可是又有多少人懂他少年時的艱辛苦楚呢?
當你讀完他的少年經歷,你就明白,他的冷漠,他的深刻都會有跡可循。
包括後來的文字犀利,針砭時弊,都跟他的少年經歷脫不開關係,魯迅到底經歷了哪些不同於常人的磨難?今天的文字或許可以給你答案。
家變之痛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爺爺是翰林出身,曾擔任過知縣.
父親是飽讀詩書的秀才,因而,周氏家族在當地算是一個名門望族.
這樣的書香門第使得少年魯迅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魯迅自小聰慧過人,如果不出意外,展現在魯迅眼前的,似乎是一條讀書取勢,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
可是事實難料,在魯迅13歲那年,一場家庭災難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寧靜,也徹底改變了魯迅的生活。
這場災難源於魯迅的祖父參與了考試作弊行賄,這在當時是了不得的大罪,相當於欺騙了國家最高領導人,就被判了死刑,叫斬監候。
意思是不會立即執行,相當於現在的死緩,要等候皇上發落。
所以在等候的時間裡,家裡的錢財就需要不斷運出打點祖父的事情,這樣一場官司下來,家裡就敗落了。
同時,父親秀才的職務也被革除,在這個過程中,魯迅一個小小的少年是切實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吶喊》裡的這句話多少寫出了魯迅自己真實的內心。
家道中落, 父親重病,母親憂愁,弟弟年幼,身為長子的少年魯迅不得不承擔起生活的重擔,還有精神的壓迫。
僅有13歲的少年能做什麼?只有當賣。
那段時間,小小魯迅頻繁出入當鋪和藥鋪,在當鋪賤賣東西遭遇的冷眼和奚落,對一個沒經過世事的小孩來說,打擊該有多大!
後來的父親病死,家裡僅有的二三十畝水田也被賣光。
家庭成分由地主變中農,再到貧農,從小就體會到生活之艱辛的魯迅,那段時間仿佛患了強迫症,抽屜一遍一遍的被打開看是否還有可以當的東西。
親戚朋友欺負的,欺騙的,冷落嘲笑的,還有各種魯迅偷家裡東西賣的流言蜚語,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寫出來的東西能不深刻諷刺嗎?
就像魯迅說的「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婚姻之痛
父親病逝後,魯迅義無反顧的踏上了求學的道路,先在南京水師學堂學習了三年後,隨後公費去了花費最少的日本求學。
正當26歲的魯迅躊躇滿志準備認真學習時,卻被母親的病危電報逼了回去。
等待他的,是母親精心設計的一場包辦婚姻!
這時,他的思想剛剛覺醒,剛在日本接受自由戀愛和民主自由的思想,他能接受的了包辦婚姻嗎?
身為家中長子,魯迅當時已然是大齡青年,況且下面還有兩個弟弟。
他不能像別人一樣走正常的科舉之路,再加上當時在日本留學時學雷鋒幫一位婦女抱了一下孩子,就被傳言在日本已經結婚生子,母親各種擔心各種考慮,魯迅又如何去不答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當時,其實主宰了男女的終身命運。
「個性解放」和「人道主義」的矛盾也在他身上顯得淋漓盡致,想要「個性解放」可是你解放了,別人還沒有解放。
從魯迅的成長經歷來看,明顯他會選擇「人道主義」,而不是去選只為自己考慮的「個性解放」!
他要考慮母親,考慮家人,考慮未過門的妻子朱安,唯獨不能考慮他自己!
雖然接到的是母親病危的電報,可是回到家時卻是張燈結彩,被簇擁著成了親,原本對朱安提出的進學堂和放足的兩個要求,也被人徹底無視!
成親後第二天,母親和眾人發現「眼睛是浮腫的,臉色是青的,枕巾是溼的!」
他根本是在成親的晚上哭了一夜,家道中落給他的磨難都沒讓這個男子如此落淚,包辦婚姻對魯迅來說該是多複雜的痛苦!
有人說魯迅的一段話寫的特別冷漠無情: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魯迅《而已集·小雜感》
表達的不正是魯迅心中的悲涼嗎?
在第三天回到日本的時候,同學問他怎麼了時,魯迅答了五個字,「母親娶媳婦!」本應該是終身伴侶的妻子,魯迅卻這樣說道「這是母親送我的禮物,我只能養著。」
「青年應當天真爛漫,」多麼強烈的對比和諷刺啊!
可是魯迅只能
「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這就是魯迅的小半生。
縱觀古今,許多成名作家和藝術家少年的時候,都比一般人要更坎坷,家庭更不幸。
也許家道中落使人萎靡墮落,但是對於傑出的人來說,似乎少年時代的不幸,更能成就他們。
因為挫折是最好的學校,遭遇磨難的時候,他們就比別人多學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