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實體不下指標不派任務,央行行長說對銀行的激勵機制現狀如何?

2020-12-10 第一財經

「有效的融資需求有所下降」,「關鍵是要建立對銀行的激勵機制,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標、派任務的行政辦法」。1月9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再度喊話實體經濟融資難題。

關鍵問題是激勵機制的建立。易綱指出,下一步,央行將和相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綜合施策,通過「幾家抬」,從供需兩端共同夯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捉襟見肘的一級資本和補血神器永續債

從去年開始,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企業信用違約風險上升,銀行從經營角度看,風險偏好下降,相應出現不願貸情況;另一方面,從央行的角度而言,也需要本著市場化的原則要求銀行支持實體經濟,而不是要求銀行「做多少,放給誰」等硬性指標攤牌。

作為易綱所說的貸款、債券、直接融資「三支箭」中第一支箭,第一財經採訪中發現,銀行貸款目前面臨一些客觀壓力。

首先銀行面臨較大資本補充壓力,即便想放貸,但是由於監管要求和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等要求,能力也是捉襟見肘。

其次,從內部利潤增長看,近幾年一些銀行利潤增長有所放緩。

最後,面對民企小微等高風險市場,雖然在去年末大行、股份行紛紛表態出臺多條紓困民企的政策,但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前期在浙江、江蘇,成都、重慶等民營、小微經濟發達地區調研發現,銀行正在努力建立一套能識別風險、淘出優質民營小企業的商業可持續運作模式,嘗試較多,但困難也較大。

正如易綱行長所說,「不是用下指標、派任務的行政辦法」,「關鍵在於建立對銀行的激勵機制」。無獨有偶,2018年底,由中國銀保監會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撰寫的文章《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 助推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也指出,要盡最大可能滿足企業有效信貸需求,既要避免「一刀切」的惜貸,也要避免「一哄而上」的送貸。業內人士指出,可以看出目前監管對銀行的引導主要仍以正向激勵為主。

從金融機構資金供給端看,銀行的風險偏好的確有所下降,自身還受到資本、流動性、利率等多重因素的約束,「我們已經採取措施著力緩解銀行信貸供給端的約束」。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談到一個較為統一的觀點就是,資本約束捉襟見肘是制約銀行放貸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資本是制約銀行信貸投放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加快銀行資本工具創新,拓寬銀行資本補充渠道,一方面有利於銀行的穩健經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事實上,當前銀行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即便想放貸,但是由於監管的要求,以及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實施起來捉襟見肘。

溫彬稱,如何建立完善銀行資本補充渠道,這才是當前鼓勵銀行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前提。從內部利潤增長看,近幾年銀行利潤增長放緩,所以需要相應外部補充機制中,不少銀行面臨一級資本補充壓力較大。

回顧中國2018年銀行業的發展,「補血」稱得上各家銀行的大事。根據第一財經梳理,2018年全年,先後有五大行與一家股份行和一家城商行共計發布了4392億的補血方案。

在眾多補血案例中,二級資本相對比較容易,可以通過次級債、二級資本債補充。相比之下一級資本比較緊俏。目前市場上補充的辦法以定增、新股上市、優先股等方式為主。溫彬認為,上述補血方式由於對資本市場造成一定壓力,所以銀行一級資本面臨較大補充壓力。「上市銀行發行的規模也有限,主要考慮到優先股對二級市場的影響,所以優先股發行空間相對有限。」曾剛說。

可以看到,去年全年,銀行的補充資本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例如2018年7月,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140億元定增預案未獲通過,成為首筆被證監會否決的上市銀行再融資。

不過,對此監管已經給予了充分重視。歲末年初,被業內稱為補血神器的一級資本補充工具「永續債」有望問世。2018年12月25日,金融委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多渠道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有關問題,推動儘快啟動永續債發行。

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中國銀行人士處獲悉,2018年上半年,中行股東大會批准了發行不超過400億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減記型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有關發行方案正在持續研究中。

溫彬認為,探討永續債能否作為銀行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有利於夯實銀行資本基礎。當銀行資本金進一步夯實,發力支持實體經濟,民企小微融資將有望獲得更多的信貸資金支持。

正向激勵措施VS銀行風險偏好下降

正如央行行長易綱所說,當前銀行的風險偏好下降,是個不爭事實。

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從央行角度,對商業銀行風險偏好下降,必須本著市場化的原則,不能要求商業銀行「做多少、放多少、放給誰」。通過一些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建立激勵考核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近期,央行從一個百分點的全面降準,到定向降準、創新「特麻辣粉(TMLF)」,再到給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放寬尺度,一系列激勵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民企小微融資的政策方針漸次落地。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1月4日,市場「喜提」2019年第一次全面降準,1個百分點、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資金。同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三大行普惠金融部並表示將進一步採取減稅降費措施,運用好全面降準、定向降準工具。

而此前央行連續祭出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調整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標準等政策,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市場預計這一系列措施向市場釋放資金約7000億。

「我們已經採取措施著力緩解銀行信貸供給端的約束。」易綱說。

除了資金方面,與此同時,2018年底,銀保監會亦多次發文要求銀行 「盡職免責」形成「敢貸」、「能貸」、「願貸」的企業文化。

2018年11月9日,郭樹清就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答記者問時指出,所謂「敢貸」,就是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盡職免責、糾錯容錯機制,加快制定配套措施,修訂原有不合理制度,激發服務民營企業的內生動力。

所謂「能貸」,就是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源向民營企業傾斜,制定專門的授信政策,下放審批權限,單列信貸額度,確保對民營企業始終保有充分的信貸空間。

所謂「願貸」,就是要充分考慮民營企業的經營特點,重新審視、梳理和修訂原有考核激勵機制,使從事民營企業業務的員工所付出的精力、所承擔的責任與所享受的考核激勵相匹配,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能動性。

政策大環境在變,微觀的銀行主體已經發生積極改善。

第一財經在調研中發現,此前,如果一筆貸款變成壞帳,銀行貸款人終身追責,拿著最基本的一個月2000塊錢的工資「收貸款去」。

那麼現在情況如何呢?一家東部民營經濟發達省份的城商行,內部對於盡職免責已經有所改善。例如,已經修改了行裡的章程,出現不良後,通過盡職平抑、損失平抑兩步走,來綜合考察信貸經理的責任。

溫彬說,信貸僅是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既要考慮到優化融資結構,也要考慮到降低整個槓桿的影響,所以除了信貸間接融資外,也要包括股權、債券融資等。

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在去年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例如企業信用債中違約事件增加,很多民企發債發不出去,成本高。而民企大股東股權質押,因為股市下跌,面臨爆倉和融資難題。

對此,一系列政策創新的出臺也及時有效地緩釋了風險。 例如,為民企融資護航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W),在債券發行階段同步發售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讓緩釋憑證的發售與債券的發行相互配合與支持。溫彬說,增加投資者投資熱情,使得整個民企發債成本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溫彬認為,一些地方政府紓困基金,引導保險長期資金進行資產併購等方面發揮股權作用。 這些政策都是有助於增強銀行防風險能力,同時增強對實體的支持能力。

相關焦點

  • 易綱解讀如何建設現代央行制度:完善央行調節銀行貨幣創造的長效機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目標是建立有助於實現幣值穩定、充分就業、金融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大任務的中央銀行體制機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下稱「文章」)一文中作上述解釋。
  • 易綱履新 做央行行長到底管多少錢、有哪些任務?
    作為中國的央行,新任行長究竟管了多少錢?隨著機構改革方案的落地,它在中國中央政府和金融監管框架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央行是個什麼「銀行」?從央行的功能來看,簡單地說央行是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擁有著發鈔票、持有本國的國際儲備、承擔整個金融系統支付、清算等功能。
  • ...貨幣政策空間充足——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貸款增長勢頭較好 貨幣政策空間充足——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新華社記者吳雨近期,市場普遍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領域的影響。如何加大信貸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靈活適度發揮貨幣政策作用,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 原建行行長劉桂平擔任央行副行長,央行「一正六副」格局再配齊
    圖片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官網劉桂平的上任使得央行領導班子「一正六副」格局再次配齊。據了解,以往央行的領導配置通常為「一正五副」,2018年8月,劉國強、朱鶴新上任央行副行長,打破了這一格局,讓領導班子形成「一正六副」的結構。
  • 原央行副行長朱鶴新赴任中信集團 資產7萬億央企迎來新「掌舵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豔明 央企巨頭中信集團今日換帥,掌舵集團近10年的董事長常振明卸任,央行副行長朱鶴新接任。公開信息顯示,現年52歲的朱鶴新在銀行系統工作近23年。朱鶴新出生於1968年3月,江蘇啟東人,本科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1993年,他進入交通銀行工作,歷任蘇州分行行長、南京分行行長、江蘇省分行行長、總行公司業務總監、北京管理部總裁、北京分行行長等職,2013年1月升任交通銀行副行長。
  • 央行司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對金融的本質要求
    原標題:央行司長:有地方幹預機構定價 致地方債利率低於國債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對金融的本質要求 專訪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   本報記者 牛娟娟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快速發展,服務實體經濟取得積極成效。
  • 朱鶴新首次亮相: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不必擔心MPA制肘
    8月21日下午,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表示,總體看,相關政策措施有序落實,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他強調,未來要進一步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後一公裡」。對於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朱鶴新指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絕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多個目標之間的關係,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切實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 央行副行長談貨幣政策工具創新
    今天,央行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央行副行長劉國強署名文章,重點介紹了創新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的中國實踐。在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再貸款、再貼現是典型的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人民銀行通過充分調動商業銀行,特別是地方法人銀行的積極性、主動性,激勵商業銀行更好地支持小微企業,同時政策工具設計也體現了市場化原則,壓實了各類市場主體責任。據統計,截至2020年9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已對4.7萬億元貸款本息實施了延期;累計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2.3萬億元,同比多發放7961億元。
  • 農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 精耕三農
    追溯淵源,鄭賢鋒們可能不知道:農業銀行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專業銀行,也是新中國農村金融事業的拓荒者,更在數十年的改革發展中成長為精耕三農的領跑者。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農業銀行恢復成立40周年。大道至簡,實幹為要。農業銀行將苦練內功,不斷提升服務三農能力,精準對接實體經濟。
  • 時隔一年農行行長職位終迎補位!進出口銀行行長張青松接棒曾在中行...
    從大行副行長到政策性銀行行長再到大行行長,張青松只用了3年時間。空缺一年的農業銀行行長一職終於迎來新人選。9月23日,券商中國記者從多個信源核實到,進出口銀行行長張青松將出任農業銀行行長。23日上午,農行內部開會宣布張青松擔任農行黨委副書記,履行相關程序後將出任行長一職。
  • 【金融人事周報】央行人事變動;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赴任交行副行長
    /央行人事變動:  白鶴祥、魏革軍執掌廣州、西安分行/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日前央行迎來了一輪司局級人事變動。央行廣州分行原行長王景武任金融穩定局局長,西安分行原行長白鶴祥履新廣州分行行長,中國金融出版社社長魏革軍接棒西安分行行長。
  • 央行:既不讓市場缺錢,又不讓錢溢出來
    要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根據宏觀形勢和市場需要,科學把握貨幣政策操作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讓市場缺錢,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中金公司宏觀分析師黃文靜表示,貨幣政策主要在防止債務擴張和避免信用緊縮之間取得平衡。
  • 劉玉山: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中國工商銀行駐馬店分行行長劉玉山訪談
  • 寫給央行行長易綱的拜年信:易行不易 綱目並舉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拜年信 | 寫給央行行長易綱:變與不變中,您會怎樣把握好動態平衡術尊敬的易綱行長:新年好!過年了,此刻,奔波一年,有苦有樂,篤定前行,足跡遍及五洲四海的您正與家人歡度春節吧?但您目前的時差倒過來了嗎?道一聲「辛苦了」。1月16日,央行在京舉辦離退休老同志2020年迎春團拜會。
  • 央行闢謠放水房地產 提及的MPA考核是什麼?
    央行闢謠!提及的MPA考核是什麼? 新京報訊(記者 程維妙)針對日前央行將放鬆銀行房地產信貸考核的傳聞,央行予以否認。2月17日晚間,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市場有關央行擬調整宏觀審慎評估(MPA)中房地產信貸相關考核指標的說法不屬實。
  •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徐力談深耕細作科技金融
    近年來,我們積極響應上海市建設科創中心的要求,按照銀監會和上海銀監局服務科技金融的部署,以『六專機制』為指導,持續加大科技金融服務力度,已取得明顯的成效。」近日,上海農商銀行行長徐力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海農商銀行是2005年在上海農村信用社基礎上整體改制組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營業網點超過400家。
  • 央行、銀保監重磅發聲:不要玩「錢生錢」遊戲!資金要去實體經濟,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統一監管
    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貨幣政策如何把握好精準性和時效性?11月6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對上述問題權威釋疑。金融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經濟狀況決定金融的政策應該怎麼去適應。劉國強強調,從實體經濟的三大需求、供給、金融角度判斷,我國經濟都是比較強勁的,動力比較足。下一步政策總體上繼續保持鬆緊適度,政策調整要基於對經濟狀況的準確評估,不能倉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效果,要把實體經濟服務好。另外也不能出現「政策懸崖」,政策突然中斷可能很多方面適應不了。
  • 國君:10大關鍵詞總結易行長思路與思考
    易綱出任新一屆央行行長。經過央行歷練21年後,現年60歲的易綱博士接棒周小川,成為中國人民銀行成立近70年來第12任行長,也是1983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35年來第7任行長。學者型官員,央行工作經驗豐富。
  • 如何支持實體經濟?央行回應
    3月13日,據央行官網,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0年3月16日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對達到考核標準的銀行定向降準0.5至1個百分點。在此之外,對符合條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再額外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支持發放普惠金融領域貸款。
  • 大國行長周小川②|不會打羽毛球的音樂劇教授不是好央行行長
    「改革派」、「人民幣先生」、「中國最佳技術派官僚」……「超齡服役」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過去15年裡進行了多場漸進而富有成效的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周小川曾受到爭議,也收穫諸多溢美之詞。在2002年年底接掌央行之前,周小川曾是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經濟學者、大刀闊斧改革的國有商業銀行行長、證券市場規則的制定者。